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收官之作冬日踏雪尋畫,十勇士再聚首小試牛刀

哈爾濱交界附近的一片大山, 海拔不高, 最高五六百米。 且離哈市比較近, 是附近的戶外人特別喜歡的一處爬山之所。 秋天在此山中反復爬了幾次, 沒有一次是重複的, 秋日黃葉還是比較耀目的。 但是個人覺得最好玩好看的一個線路是:從交界鎮的歪頭砬子到一尖砬子、二尖砬子再到三尖砬子, 然後從胡家屯出去。 景色很美, 有起有伏, 有一定挑戰的坡度, 但是又不是特別艱難。 尤其是三尖砬子頂峰, 視野極好, 山風陣陣吹落疲倦無定, 極目遠眺一展胸懷坦蕩, 是去了一次還想著什麼時候再去。

這不, 天涯部落又發出三尖砬子的爬山帖子, 而且曾經23小時挑戰龍江小狼塔的10勇士都報名了, 心想他們會不會挑戰一下從三尖砬子的南向山脊下山到胡家屯那段呢?當時那段比較難走,

大家為了安全起見, 從眾人踩出一條路的溝穀下山的。 可是雪中挑戰難度更大, 都不知道腳下是什麼?又覺得不會挑跨年之際去做這樣有危險的不確定的事。 果然, 領隊牧笛歆聲說這次設計了一個小環線(見交界環線遊的綠色軌跡圖), 不穿越。 從交界上山, 再回到起始點。 全程8-9公里, 讓2017年有個順當的收官之作, 來年開個好頭, 不以冒險為主。

後來又聽說, 牧笛的腳被碾了一下, 否則十勇士準備重裝爬山, 作為一次訓練專案。 他們十個人真的很團結, 也很有大局觀, 為了配合牧笛, 都輕裝上陣, 一路上也沒有人抱怨爬的不過癮, 還很照顧周邊的戶外友人。 這次萬年青也背了大相機,

獵鷹得以和其他九人有個完整的合影照, 真是不易呀!

23小時挑戰龍江小狼塔的10勇士(@萬年青)

這次的上山路線正好是上次哈市那隊人先走的路, 這條路相對好走, 爬到山梁時不是很陡。 上次為了不攪在一起, 我們從另一條路上山的,

起點坡度就很陡, 一開始就給了個下馬威, 所以那次整體感覺山上的路比較好走(見紅色線軌跡圖)。 這次登上山梁後與上次有很大一段是重合在一起的(見紅綠線重合部分), 不過感覺有好幾處比上次陡, 可能雪後比較滑, 增加了難度, 亦或對比不一樣, 感受也有所不同吧。

交界環線遊(綠色線)和三尖砬子穿越軌跡圖(紅色線)

上山始點歪頭砬子屯

上山伊始,精神飽滿

潑墨入畫,人在畫中行

秋天爬山時,連登山杖都沒帶,最不濟就四驅模式,有草有樹,不覺得困難。但是考慮到下雪了,不會有便於攀爬的助力之物,所以還是帶了一根登山杖。實際情況也告訴我帶登山杖是明智之舉。如果不拍照的話,最好還是帶上兩根杖。哈市附近的低海拔山林的雪不粘,不像雪鄉的雪黏黏厚厚的。這的雪更像白砂糖,踩在腳下沙沙的,也很容易滑。不斷上山下坡,開始還小心翼翼,一步一步來,後來乾脆直接往下滑,甚至坐在雪地上滑梯下來。這可是其他季節不具備的優勢呀!

攝影/萬年青

水墨丹青值得登頂一覽無餘

牧笛歆聲這個領隊越來越有樣,有點像天涯客魯哥了,一會兒在隊前開路,一會兒又跑去隊尾收隊,像個孫悟空一樣飛來飛去,這還是腳被碾了嗎?而且他的擔當和責任心也越來越強,不再是一個人獨來獨往,而是關照大多數人的狀況,越來越有集體精神。一路上安撫精力旺盛的隊員不要強行先走,一邊還要鼓勵戶外新人加油不要放棄。

原本我們創業城戶外的七個人想先去三尖砬子,大家只帶了行動餐,糖、巧克力、肉乾等物品,上車後再吃飯。可是有的人帶了爐頭,要煮麵條吃熱乎飯,還有帶自熱米飯的。後兩者都要原地停留一段時間,而大家出汗後只停下幾分鐘,風一吹不禁會打寒顫,停留時間長了不是件舒服的事情。紫霞他們雖然說要先行,但也很考慮大家的感受,怕牧笛他們不知道擔心,還是等了一段時間。如果設計的環線一定經過三尖砬子,我們在前邊等他們就是了;如果在前方的山頭就回轉,估計就得分成兩隊。那麼下山時間就會不確定,山裡沒有信號,擔心會給其他人添麻煩。其實三尖砬子就在右手邊不遠處,而且集合點就是上車點,基本不會有什麼偏差。但是大家的集體意識都很強,不知什麼時候牧笛已經趕上來,也勸說大家不要再去三尖砬子了,留點遺憾下次再來。

巨石砬子距離三尖砬子示意圖

那片都是巨石的砬子,起初以為是一尖砬子,後來調出以前的軌跡圖,發現還沒到一尖砬子。那麼多巨大石頭,不妨稱為巨石砬子好了。牧笛領大家下山,似乎也覺得沒過癮,提議從山梁處小繞一下。可是人似乎都很難抵擋前人走過的路的誘惑,剛繞了一小圈,又繞回到那個好走的溝穀裡去了。從等高線圖看,直接沿梁下去是完全沒問題的(如圖黃色線所示)。也許,走自己的路,是需要特別大的勇氣吧!畢竟走自己的路是冒險的、不確定的,而走既有之路是安全的、確定的。很多次,我們都是被既有小路引入歧途,或者走上了人跡之路,即便意識到方向錯了,也不肯偏離這條道路了,寧願將錯就錯,反正有人的地方,車就能開進來,就是安全的。不過話說過來,這種本能的意識在關鍵時刻是可以救命的,畢竟有人跡的地方,就很容易求救,反之,會危險。

交界環線軌跡圖(綠色線)和沿梁下山示意圖(黃色線)

雖然這個小環線只有8公里,雪都沒有沒過腳踝,難度不是很大。但是一路上有好幾個人將雪套丟棄了。這個雪套對於爬野山很是必要的,有雪的時候防止雪進入鞋裡,沒雪的時候防止樹枝雜草將褲子弄髒。不要以為洗洗就好了,有的衝鋒褲是不抗洗的,洗後性能就大大降低。所以帶雪套很必要。雪套粘貼的地方一般是面向腿前的,還有一個掛鉤,需要套到鞋帶上,固定雪套能充分保護鞋子和褲腿。如果鞋套買的太大,與鞋子不是很貼合,不妨去裁縫店,將一條鬆緊帶軋到雪套靠近鞋子的一邊,這樣雪套與鞋子的貼合度會更好一些。腳底的帶子在穿戴雪套前事先系好,最好弄個回扣,否則在行進中很容易鬆開。小腿上的鎖扣也要系的緊一些,最好也要弄個回扣。如果有護膝,也可以用護膝固定一下雪套上部。這樣就很難出現雪套鬆開,起不到保護作用的情況了。

爬山次數少的人,開始幾次爬山都會出現膝蓋和小腿酸痛的情況。除了要加強平時鍛煉外,還需要注意下山的技巧。一般下山時不要跑下山,很容易傷膝蓋。下山時膝蓋微微彎曲,腳尖側向一邊,反復變換方向,不讓某只腳過分吃力即可。不要腳尖沖著下行的正前方,因為這樣會加重腳尖的負擔,容易將腳趾擠壓變黑而受傷。登山杖在下山時,至少有一隻杖在下方給個支撐力,分擔一下腿部和膝蓋的受力,這樣也能緩和腿與膝蓋的受力,不至於那麼酸痛。下山後及時做拉伸運動,也會緩和腿與膝蓋的酸痛感。還有適當服用維生素B族,會幫助分解肌肉產生的乳酸,更快度過酸脹期。如果回家後用熱水泡泡腳,用刮痧板刮刮腿,也是不錯的緩解辦法。我剛開始爬山時,也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酸痛期,後來鍛煉規律了,爬山後的酸痛感基本就沒有了。

這次不能不吐槽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巴車的溫度控制問題。大巴車不能有效控制車的溫度,就還是不要租用了。我們這次的大巴就是這樣,用改裝的爐子供熱,還沒法調檔,要麼加熱,要麼停止加熱。身上脫得就剩下一個薄抓絨了,還哇哇冒汗,褲子也沒法換吧,有的就穿一件速幹衣,可車外寒風凜冽,這不是要感冒的架勢嗎?!就看我前排的老楊,不停拿紙巾擦汗,那汗順著脖子往下淌……或者你加熱一會兒就關掉,不要弄的車裡溫度過高呀。這可好,回家後還預防著吃了感冒藥,可是第二天還是感冒了。之前是肺氣不足,咳嗽,原想到大山裡洗洗肺,這可好,被大巴車的冷熱直接弄感冒了。以至於想去繁榮泡看冬捕,也只好作罷。吃藥、睡覺,渾渾噩噩兩天,才算好點了。

山上的雪雖然不大也不厚,樹枝上基本沒有雪掛,但是白雪襯底,與黑褐色的樹木自然而然形成一幅幅潑墨山水畫,是東北比較常見的景色。平原處的積雪從遠處看給人一種河流的錯覺,搭配這種潑墨的樹影,真是美不勝收。冬天爬山並沒有想像的冷,其實穿的比平時少一些剛好,微出汗或不出汗即可。個人認為厚羽絨服不太適合爬山,太容易出汗,出汗後還不容易幹。防水透氣性指數高一些的衝鋒衣+抓絨還是不錯的選擇。褲子穿加絨軟殼褲+薄棉褲或厚抓絨褲,或者選擇薄滑雪褲+薄抓絨褲也可以。我這次穿的是適中厚度的滑雪褲+速幹內衣褲,感覺還好。

據說一月下旬天涯部落要舉行定向登山比賽,又經過一年的曆煉,很多人變得越來越強,2018年的定向登山比賽又會有什麼樣的故事發生?不論是十勇士,還是創業城戶外這些高手,都摩拳擦掌想要一試身腳。定向登山比賽可是沒有領隊的喲,會選擇哪片大山呢?很是期待……

交界環線遊(綠色線)和三尖砬子穿越軌跡圖(紅色線)

上山始點歪頭砬子屯

上山伊始,精神飽滿

潑墨入畫,人在畫中行

秋天爬山時,連登山杖都沒帶,最不濟就四驅模式,有草有樹,不覺得困難。但是考慮到下雪了,不會有便於攀爬的助力之物,所以還是帶了一根登山杖。實際情況也告訴我帶登山杖是明智之舉。如果不拍照的話,最好還是帶上兩根杖。哈市附近的低海拔山林的雪不粘,不像雪鄉的雪黏黏厚厚的。這的雪更像白砂糖,踩在腳下沙沙的,也很容易滑。不斷上山下坡,開始還小心翼翼,一步一步來,後來乾脆直接往下滑,甚至坐在雪地上滑梯下來。這可是其他季節不具備的優勢呀!

攝影/萬年青

水墨丹青值得登頂一覽無餘

牧笛歆聲這個領隊越來越有樣,有點像天涯客魯哥了,一會兒在隊前開路,一會兒又跑去隊尾收隊,像個孫悟空一樣飛來飛去,這還是腳被碾了嗎?而且他的擔當和責任心也越來越強,不再是一個人獨來獨往,而是關照大多數人的狀況,越來越有集體精神。一路上安撫精力旺盛的隊員不要強行先走,一邊還要鼓勵戶外新人加油不要放棄。

原本我們創業城戶外的七個人想先去三尖砬子,大家只帶了行動餐,糖、巧克力、肉乾等物品,上車後再吃飯。可是有的人帶了爐頭,要煮麵條吃熱乎飯,還有帶自熱米飯的。後兩者都要原地停留一段時間,而大家出汗後只停下幾分鐘,風一吹不禁會打寒顫,停留時間長了不是件舒服的事情。紫霞他們雖然說要先行,但也很考慮大家的感受,怕牧笛他們不知道擔心,還是等了一段時間。如果設計的環線一定經過三尖砬子,我們在前邊等他們就是了;如果在前方的山頭就回轉,估計就得分成兩隊。那麼下山時間就會不確定,山裡沒有信號,擔心會給其他人添麻煩。其實三尖砬子就在右手邊不遠處,而且集合點就是上車點,基本不會有什麼偏差。但是大家的集體意識都很強,不知什麼時候牧笛已經趕上來,也勸說大家不要再去三尖砬子了,留點遺憾下次再來。

巨石砬子距離三尖砬子示意圖

那片都是巨石的砬子,起初以為是一尖砬子,後來調出以前的軌跡圖,發現還沒到一尖砬子。那麼多巨大石頭,不妨稱為巨石砬子好了。牧笛領大家下山,似乎也覺得沒過癮,提議從山梁處小繞一下。可是人似乎都很難抵擋前人走過的路的誘惑,剛繞了一小圈,又繞回到那個好走的溝穀裡去了。從等高線圖看,直接沿梁下去是完全沒問題的(如圖黃色線所示)。也許,走自己的路,是需要特別大的勇氣吧!畢竟走自己的路是冒險的、不確定的,而走既有之路是安全的、確定的。很多次,我們都是被既有小路引入歧途,或者走上了人跡之路,即便意識到方向錯了,也不肯偏離這條道路了,寧願將錯就錯,反正有人的地方,車就能開進來,就是安全的。不過話說過來,這種本能的意識在關鍵時刻是可以救命的,畢竟有人跡的地方,就很容易求救,反之,會危險。

交界環線軌跡圖(綠色線)和沿梁下山示意圖(黃色線)

雖然這個小環線只有8公里,雪都沒有沒過腳踝,難度不是很大。但是一路上有好幾個人將雪套丟棄了。這個雪套對於爬野山很是必要的,有雪的時候防止雪進入鞋裡,沒雪的時候防止樹枝雜草將褲子弄髒。不要以為洗洗就好了,有的衝鋒褲是不抗洗的,洗後性能就大大降低。所以帶雪套很必要。雪套粘貼的地方一般是面向腿前的,還有一個掛鉤,需要套到鞋帶上,固定雪套能充分保護鞋子和褲腿。如果鞋套買的太大,與鞋子不是很貼合,不妨去裁縫店,將一條鬆緊帶軋到雪套靠近鞋子的一邊,這樣雪套與鞋子的貼合度會更好一些。腳底的帶子在穿戴雪套前事先系好,最好弄個回扣,否則在行進中很容易鬆開。小腿上的鎖扣也要系的緊一些,最好也要弄個回扣。如果有護膝,也可以用護膝固定一下雪套上部。這樣就很難出現雪套鬆開,起不到保護作用的情況了。

爬山次數少的人,開始幾次爬山都會出現膝蓋和小腿酸痛的情況。除了要加強平時鍛煉外,還需要注意下山的技巧。一般下山時不要跑下山,很容易傷膝蓋。下山時膝蓋微微彎曲,腳尖側向一邊,反復變換方向,不讓某只腳過分吃力即可。不要腳尖沖著下行的正前方,因為這樣會加重腳尖的負擔,容易將腳趾擠壓變黑而受傷。登山杖在下山時,至少有一隻杖在下方給個支撐力,分擔一下腿部和膝蓋的受力,這樣也能緩和腿與膝蓋的受力,不至於那麼酸痛。下山後及時做拉伸運動,也會緩和腿與膝蓋的酸痛感。還有適當服用維生素B族,會幫助分解肌肉產生的乳酸,更快度過酸脹期。如果回家後用熱水泡泡腳,用刮痧板刮刮腿,也是不錯的緩解辦法。我剛開始爬山時,也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酸痛期,後來鍛煉規律了,爬山後的酸痛感基本就沒有了。

這次不能不吐槽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巴車的溫度控制問題。大巴車不能有效控制車的溫度,就還是不要租用了。我們這次的大巴就是這樣,用改裝的爐子供熱,還沒法調檔,要麼加熱,要麼停止加熱。身上脫得就剩下一個薄抓絨了,還哇哇冒汗,褲子也沒法換吧,有的就穿一件速幹衣,可車外寒風凜冽,這不是要感冒的架勢嗎?!就看我前排的老楊,不停拿紙巾擦汗,那汗順著脖子往下淌……或者你加熱一會兒就關掉,不要弄的車裡溫度過高呀。這可好,回家後還預防著吃了感冒藥,可是第二天還是感冒了。之前是肺氣不足,咳嗽,原想到大山裡洗洗肺,這可好,被大巴車的冷熱直接弄感冒了。以至於想去繁榮泡看冬捕,也只好作罷。吃藥、睡覺,渾渾噩噩兩天,才算好點了。

山上的雪雖然不大也不厚,樹枝上基本沒有雪掛,但是白雪襯底,與黑褐色的樹木自然而然形成一幅幅潑墨山水畫,是東北比較常見的景色。平原處的積雪從遠處看給人一種河流的錯覺,搭配這種潑墨的樹影,真是美不勝收。冬天爬山並沒有想像的冷,其實穿的比平時少一些剛好,微出汗或不出汗即可。個人認為厚羽絨服不太適合爬山,太容易出汗,出汗後還不容易幹。防水透氣性指數高一些的衝鋒衣+抓絨還是不錯的選擇。褲子穿加絨軟殼褲+薄棉褲或厚抓絨褲,或者選擇薄滑雪褲+薄抓絨褲也可以。我這次穿的是適中厚度的滑雪褲+速幹內衣褲,感覺還好。

據說一月下旬天涯部落要舉行定向登山比賽,又經過一年的曆煉,很多人變得越來越強,2018年的定向登山比賽又會有什麼樣的故事發生?不論是十勇士,還是創業城戶外這些高手,都摩拳擦掌想要一試身腳。定向登山比賽可是沒有領隊的喲,會選擇哪片大山呢?很是期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