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2017存儲市場年終盤點」漲價、3D NAND、黑暗與黎明

相比波瀾不驚、按部就班的HDD機械硬碟市場來說, 2017年的快閃記憶體存儲和記憶體市場可以說是有些“驚心動魄”。 不但SSD價格的一路走高, 而且還有幾近瘋狂的記憶體市場。 一箱記憶體條換一套房!雖然有些誇張, 但卻深深地道出了這一年來存儲市場的“血淚史”。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準確地形容2017年存儲市場除HDD之外的整體表現, 我們認為“瘋狂”無疑是最為合適的表達詞語。 2016年初SSD的降價讓不少玩家都滿心期待2017年SSD能夠進入全面普及時代, 但現實卻給了所有玩家一記沉重的悶棍—SSD的價格在2017年一路上漲到年末都未見平息。

雪上加霜的是, 存儲市場的另一大戶—記憶體也出來好好地秀了一把存在感, 相比2016年中期超過3倍價格的漲幅甚至已經超出了“瘋狂”所能表達的意境。 在Flash快閃記憶體顆粒面臨技術改進轉型最關鍵的2017年, 存儲市場的瘋狂表現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 讓所有玩家集體經受了一整年的陣痛。

HDD:市場波瀾不興, 單碟容量仍難突破

自從2014年10TB的硬碟問世以來, 單碟1.5TB、單盤10TB的規格就在HDD的消費級旗艦產品市場上霸佔了長達3年多的王座。 在HDD的存儲技術難以突破現有垂直記錄技術的固有桎梏時, HDD機械硬碟的技術發展前景似乎是一片黯淡, 而單碟1.5TB容量也是在好幾年內都原地踏步, 並未向前突破。

從2016年底開始, 單盤12TB容量的硬碟即將問世的消息就不斷洩露了出來,

而當時傳說中的單碟2TB容量技術也會隨著12TB的硬碟問世而正式投入使用。 但可惜的是, 不管是2016年底HGST的首發, 還是隨後希捷、西數的12TB旗艦產品面世, 都和單碟2TB這個關鍵字沒什麼關係, 所有的12TB硬碟仍然使用的是3年前的單碟1.5TB技術, 只是單純地增加了一張碟片達到8張, 從而實現了12TB的單盤容量。

▲目前三大機械硬碟廠商的產品最大容量也只有12TB。

所以從整個2017年的HDD機械硬碟市場來看, 核心的存儲技術仍未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一直不斷有消息透露出來的HAMR存儲記錄技術仍然還沒得到實際的應用, 更別說尚在計畫之中的BPMR、HDMR等遠未來的規劃了。 不過雖然存儲記錄技術仍在原地踏步, 但得益於盤體內充氦技術的進展, 無論是西數/HGST還是希捷, 都在2017年更新進化了盤體充氦技術, 在新一代充氦技術的支援下, 8碟才得以安全裝入HDD盤體中,

從而實現了3年之後的消費級HDD單盤容量的再一次突破。

面對SSD的強勢競爭, 我們真心希望2018年HAMR存儲記錄技術能快速面世, 帶來2TB或更高的單碟容量, 讓HDD的單盤突破15TB甚至20TB, 如此就可繼續在存儲市場上與SSD角力。 而我們也相信, 隨著存儲記錄技術的不斷演化, HDD在容量和容價比上的優勢也將繼續保持, 單盤100TB甚至200TB容量的HDD在不遠的未來相信也會如期而至來到市場上。

2017存儲市場重點產品回眸

希捷Fly Drive移動硬碟

在MC改版20周年特刊中, 我們曾對分析公司IDC製作的報告《資料時代 2025》進行瞭解讀, 除了資料量的爆發性增長、資料由消費者轉移到企業、資料創建及資料存儲的變化、資料安全和資料保護等趨勢之外, 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全新技術的興起也很值得我們關注。 因為它們會促成更多的資料存儲,從而推動存儲需求的飛速增長。

與之相關的是,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生活關鍵性資料的出現,譬如無人機、醫療健康、交通管制領域等等。作為存儲行業的領導廠商,希捷在2017年也在努力開拓新的應用領域,這其中無人機,也就是生活關鍵性資料的代表,正是希捷最新延展出的方向。它與大疆在2017年聯合發佈的Fly Drive移動硬碟,代表著希捷正為了滿足未來資料存儲的發展趨勢所做的改變。

Fly Drive擁有2TB的大容量,能夠存儲60小時以上的4K 30fps視頻素材。對應大疆DJI Mavic Pro型號的無人機來說,大約是250多次飛行所拍攝的素材量。同時希捷也考慮到用戶在野外操作多個SD卡、讀卡器和各種資料線的麻煩。在Fly Drive上內置了UHS二級集線器,方便用戶在戶外拍攝時更加高效快速地在MicroSD卡、Fly Drive硬碟或者電腦間存取4K視頻檔。

Fly Drive的整體防護減震殼為硬碟提供了抗震性,以應對在野外拍攝中不可避免的意外。減震殼內配有USB-C連接線,方便現場傳輸檔。Fly Drive採用了最新的USB 3.1 Type-C介面,可以和Mac、Windows系統完美相容,並且讓硬碟在雷電 3及USB 3.1電腦之間快速傳輸檔。Fly Drive還提供了視頻編輯軟體Adobe Premiere Pro CC 2個月免費會員資格—根據該軟體全年訂購價格,每個月價值19.99美元(約合137.53元人民幣),相當厚道。

SSD:黎明前的黑暗,3D NAND漸趨成熟

還在2016年上半年的時候,玩家們都滿心歡喜地看著SSD的價格一路走低,並都在暗自竊喜SSD的全民普及時代難道會提前到來?不過在2016年底的時候,SSD的價格卻毫無徵兆地觸底反彈,一路走高,而這一漲價,就是一整年的時間。

以中高端的480GB、SATA 3.0介面的SSD來說,在2016年7、8月的時候,大概只需要700元上下就能買到,而此後價格則是一路飛奔,到2017年11月左右時,已經上漲到了1200元上下。相信關注市場價格變化的玩家們都能看到,SSD產品的價格從2016年10月中後期開始,就開始出現了漲價的苗頭。

而在經過一年時間的發酵之後,可以看到其價格幾乎是呈階梯式的上漲趨勢—每隔一段時間漲一次價,然後穩定一段時間,然後再漲一次價。一直到2017年底,這一持續的漲價風波才得到了遏制,並出現了一年來首次下跌的趨勢。

關於SSD的漲價風波,整個2017年內,在玩家圈內有過諸多不同版本的流言——比如三星、東芝等NAND快閃記憶體上游廠商為了賺錢而故意提價的陰謀論、SSD廠商串聯哄抬市場價格的陰謀論、全國一線代理集體囤貨抬價陰謀論等等,一時間圍繞著SSD的漲價產生了諸多“陰謀”的論調。

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所謂的陰謀論都是浮雲,真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市場正在經歷技術進步與轉型的陣痛期,是的,僅此而已。就像黎明的光輝總是帶給人希望和愉悅,但黎明到來之前的那段時間,卻是一天內最黑暗的時刻。

SSD在2017年內的漲價風波核心就在於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出現了供貨緊張的問題。從50nm級到30nm級再到10nm級,這幾年來NAND快閃記憶體的制程技術每向前進步一代,都會帶來產能上的爆發式增長,在生產線條件保持基本一致的情況下,10nm級的工藝制程相比50nm級在產能上卻提升了80%~100%。

而隨著制程的進化,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也從SLC、MLC到了TLC,顆粒的最大容量也是一路上漲。所以我們能看到2014年到2016下半年這段時間裡,雖然市場需求量持續增長,但SSD的價格反而在持續下跌,這就是產能大於需求的最直接市場表現。不過對所有的NAND快閃記憶體廠商來說,10nm級的制程工藝似乎已經達到了傳統架構NAND Flash的極限,再繼續進化縮小制程,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後果就是擦寫壽命的進一步降低。

很明顯,業界在這個時間點所考慮的都是如何解決產品壽命與產能/容量之間的矛盾關係,既然無法從制程上做文章,那麼就要想辦法在現有甚至更低一級的制程工藝下,實現高容量,這個解決方案就是3D NAND Flash。

3D NAND,這種“多迭幾層加容量”的3D立體架構工藝,相比傳統的平面制程架構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容量的成倍增長與價格成本的下降—迭越多層,容量越高,單位容量的成本越低。在3D NAND Flash技術支援下,即使採用3xnm工藝生產QLC顆粒,也能夠獲得接近甚至超過目前主流TLC顆粒的擦寫壽命。一時間,廠商們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而SSD的市場價格似乎將朝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進一步下跌!

▲3D NAND制程技術支援在更小的空間內容納更多的存儲容量,使得能耗降低的同時還大幅提升性能。

可惜的是,3D NAND技術雖然帶來了倍數爆炸式增長的容量,但無奈每一個新工藝技術的出現都會經歷良品率與技術成熟度的陣痛期。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三星、東芝、海力士、美光等全球一線快閃記憶體顆粒廠商基本全部投入了立體架構技術NAND Flash的懷抱,大幅度縮減了傳統2D平面NAND Flash的生產線。但是在3D NAND制程下,疊加越多的層數會導致良品率的直線下降,稍有瑕疵整片晶圓就會導致報廢。

雖然在2016年底,32層3D NAND Flash逐漸趨於成熟,但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廠商在32層轉48、64層的工藝上都遇到了較大的困難,導致良品率只有不到2D NAND Flash工藝的50%。而這,也正是從2016年10月左右一直到2017年7月以前,市場上NAND Flash大面積缺貨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目前以智慧手機為主要代表的移動端產品對NAND Flash的需求也是逐漸上漲。不但智慧手機的產量逐年呈爆炸式增長,而且手機標配的ROM容量也從16GB、32GB逐漸邁向了64GB、128GB的主流,手機端搶佔了電腦SSD這一市場很大一部分份額的NAND Flash需求,從而導致了SSD市場所需的NAND Flash不足,對NAND Flash顆粒價格佔據了80%以上成本的SSD來說,這就必然導致了價格的持續上漲。

所幸,到2017年底的時候,幾乎各大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廠商的3D制程技術都在64層這一重要的節點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包括三星、東芝、美光等廠商也都已投入了了3D NAND的大量量產並開始投放市場使用。這也意味著從2017年底開始,NAND快閃記憶體的供貨緊張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而且隨著64層以上3D NAND制程技術的成熟,良品率已經開始步入一個廠商都能接受的標準,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所以,在2017年底,我們才會看到SSD的價格逐漸出現了回落的跡象。黎明前的黑暗正在慢慢消失,黎明的曙光正在悄悄到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2018年第一季度的SSD價格將還會有一個較明顯的價格下跌並進入正常市場價格的趨勢,而這也是3D NAND技術趨於成熟的最直接的市場表現。

記憶體:無妄之災,殃及池魚

如果說SSD的漲價只是讓玩家們感覺有些無奈的話,那麼存儲市場另一巨頭—記憶體,它在2017年整整一年內的表現則可以說是讓玩家有些“目瞪口呆”。

和SSD一樣,記憶體市場在整個2017年內也是瘋狂的,幾乎所有廠商的任何產品,不管是DDR3還是DDR4,不管是高端、主流或是入門級產品,相比2016年的同期幾乎都有了2~3倍的漲幅,部分產品的漲幅甚至接近4倍!不過萬幸的是,到年末特刊截稿之時,記憶體市場已經開始出現了下跌的狀況,這也意味著記憶體市場正在回暖。

按理講,記憶體所使用的DRAM這種易失性存儲顆粒並不像NAND快閃記憶體那樣存在擦除/寫入壽命的限制,它只會隨著制程工藝的進步而增加產能與單顆容量,但為何這一年來記憶體條市場價格卻如此反常地飛漲?甚至不少玩家都調侃其即將成為交易的“硬通貨”呢?在整個2017年內,記憶體本身在技術上並沒有任何革新,既然不是技術演進帶來的市場波動,那其價格為何還是呈現出了如此詭異的波動曲線呢?其實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來形容,或許是非常恰當的。

如果將目光放在整個產業的角度上來看,我們就能發現一些問題。首先,記憶體DRAM顆粒的生產廠商和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廠商基本上就是完全重疊的,如三星、東芝、美光、SK海力士等。當這些上游IC廠商紛紛將精力投入到3D NAND制程工藝技術的改進之中時,問題就出來了。

大家都知道,每一家廠商的總生產能力是有限的,當各大廠商都將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到3D NAND工藝技術上之後,用於DRAM生產的資源自然就會大幅下降,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造成DRAM顆粒的產能有了較明顯地下降。

此外,以智慧手機為主要代表的移動端也在搶記憶體的飯碗,當手機記憶體的標配從1GB、2GB轉變到6GB、8GB時,其對DRAM的需求量也有了極大的增長,再加上智慧手機的快速普及與天文數字般的市場保有量,這就給PC記憶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智慧手機市場如此強大的“搶單”能力自然會分去一大部分原本屬於PC記憶體條的DRAM資源。

另一方面,PC市場自身的需求也從裝機標配4GB過渡到了8GB、16GB甚至是32GB,市場需求量進一步擴大。但與此同時,各大記憶體廠商所能分到的DRAM顆粒卻是大大減少,供應方的議價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最終就自然地促成了記憶體條價格的一路飛漲,這是奇妙的市場經濟杠杆的自然調節結果。

坦白講,在3D NAND技術徹底成熟,並在64層以上的3D堆疊上取得實際量產的進展之前,我們認為記憶體市場基本不會出現大幅的價格回落。目前上游的NAND、DRAM廠商基本都將核心精力放在了3D NAND上,最起碼在上游廠商找回3D NAND的研發成本並開始大量盈利之前,DRAM顆粒的產能都不會有突破性的變化。而這也意味著記憶體的市場價格在短時期內不會出現下跌的可能,MC估計最少到2018年Q2之前,記憶體的市場價格應該都會保持目前的高價位元。

▲記憶體價格經歷了一波瘋漲後,目前已經開始出現下跌。

而在2018年Q2之後,隨著3D NAND產能的進一步擴大,上游廠商才有可能增加DRAM方面的投入,從而將記憶體的價格逐漸拉回正常的價格空間。如非必要,MC不建議想要升級的玩家在這段時間內增加記憶體條。而對新裝機的玩家來說,由於是必需品,該買的,你還是得買,就痛並快樂著吧!

2017存儲市場重點產品回眸

芝奇幻光戟記憶體

除了越來越強的性能,記憶體2017年在外觀上也有不小的進步。事實上相比主機板、顯卡,記憶體很早就擁有了發光技術,只不過早期記憶體的發光模式比較簡單,大多採用單色LED,顯示單一的紅光、白光或黃光。而現在記憶體也全面採用了RGB發光技術,如由芝奇推出的幻光戟系列記憶體。這個系列的記憶體在散熱片頂部集成了數顆RGB LED,理論上RGB LED可以顯示多達1678萬種色彩,再通過罩上導光條使得顏色的顯示更加柔和、飽滿。

▲芝奇幻光戟記憶體採用RGB LED發光技術,並開放了完全控制權,一條小小的記憶體就可以設定同時顯示五種色彩,效果相當精豔。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發光模式可以被控制——通過自己的Trident Z RGB Control的光效控制軟體或者華碩的AURA SYNC燈效軟體,就能對記憶體的發光模式進行設置。該記憶體可以色彩迴圈、彗星、繁星之夜、音樂、波浪、發光溜溜球等多種發光模式顯示。如色彩迴圈模式就是記憶體的發光顏色交替變化,波浪模式則是記憶體的發光顯示像遠處的波浪一樣慢慢襲來直到發光點完全顯示,再緩緩消逝。

發光溜溜球則令記憶體的發光像扔出一個溜溜球,一條光芒快速從記憶體左側閃爍到記憶體右側末端,再實現整體發光、消逝;繁星之夜則是當記憶體發光點全部點亮,形成整體發光效果後,四條記憶體中的數顆RGB LED將隨機執行閃爍效果,給人帶來似乎有星星在其中劃過、閃爍的感覺。可以說,這款記憶體的發光模式比以往很多發光記憶體都要多得多。

同時我們知道色彩對於發光效果的最終顯示非常重要,而在彗星、繁星之夜、發光溜溜球等多個顯示模式中,AURA光效軟體對每條記憶體的5個發光點的色彩都開放了控制權——玩家不僅可以拉動調節環設置每個發光點的色彩,甚至還可以填入RGB三個通道值,獲得你想要的色彩。

這不僅意味著一條小小的記憶體就可以同時顯示五種色彩,還預示著玩家可以在需要的發光點,填入相同的RGB通道數值,打造最為精准的相同色彩顯示,而不是像以往只能靠眼睛“估計”。此外該記憶體還支援華碩AURA SYNC技術,可以與其他支援該技術的主機板、主機殼、顯卡、鍵鼠以相同的模式、顏色發光,打造更加壯觀的整機光效。因此記憶體除了頻率越來越高、性能越來越強外,在外觀上也將給消費者帶來更加驚豔的視覺效果。

因為它們會促成更多的資料存儲,從而推動存儲需求的飛速增長。

與之相關的是,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生活關鍵性資料的出現,譬如無人機、醫療健康、交通管制領域等等。作為存儲行業的領導廠商,希捷在2017年也在努力開拓新的應用領域,這其中無人機,也就是生活關鍵性資料的代表,正是希捷最新延展出的方向。它與大疆在2017年聯合發佈的Fly Drive移動硬碟,代表著希捷正為了滿足未來資料存儲的發展趨勢所做的改變。

Fly Drive擁有2TB的大容量,能夠存儲60小時以上的4K 30fps視頻素材。對應大疆DJI Mavic Pro型號的無人機來說,大約是250多次飛行所拍攝的素材量。同時希捷也考慮到用戶在野外操作多個SD卡、讀卡器和各種資料線的麻煩。在Fly Drive上內置了UHS二級集線器,方便用戶在戶外拍攝時更加高效快速地在MicroSD卡、Fly Drive硬碟或者電腦間存取4K視頻檔。

Fly Drive的整體防護減震殼為硬碟提供了抗震性,以應對在野外拍攝中不可避免的意外。減震殼內配有USB-C連接線,方便現場傳輸檔。Fly Drive採用了最新的USB 3.1 Type-C介面,可以和Mac、Windows系統完美相容,並且讓硬碟在雷電 3及USB 3.1電腦之間快速傳輸檔。Fly Drive還提供了視頻編輯軟體Adobe Premiere Pro CC 2個月免費會員資格—根據該軟體全年訂購價格,每個月價值19.99美元(約合137.53元人民幣),相當厚道。

SSD:黎明前的黑暗,3D NAND漸趨成熟

還在2016年上半年的時候,玩家們都滿心歡喜地看著SSD的價格一路走低,並都在暗自竊喜SSD的全民普及時代難道會提前到來?不過在2016年底的時候,SSD的價格卻毫無徵兆地觸底反彈,一路走高,而這一漲價,就是一整年的時間。

以中高端的480GB、SATA 3.0介面的SSD來說,在2016年7、8月的時候,大概只需要700元上下就能買到,而此後價格則是一路飛奔,到2017年11月左右時,已經上漲到了1200元上下。相信關注市場價格變化的玩家們都能看到,SSD產品的價格從2016年10月中後期開始,就開始出現了漲價的苗頭。

而在經過一年時間的發酵之後,可以看到其價格幾乎是呈階梯式的上漲趨勢—每隔一段時間漲一次價,然後穩定一段時間,然後再漲一次價。一直到2017年底,這一持續的漲價風波才得到了遏制,並出現了一年來首次下跌的趨勢。

關於SSD的漲價風波,整個2017年內,在玩家圈內有過諸多不同版本的流言——比如三星、東芝等NAND快閃記憶體上游廠商為了賺錢而故意提價的陰謀論、SSD廠商串聯哄抬市場價格的陰謀論、全國一線代理集體囤貨抬價陰謀論等等,一時間圍繞著SSD的漲價產生了諸多“陰謀”的論調。

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所謂的陰謀論都是浮雲,真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市場正在經歷技術進步與轉型的陣痛期,是的,僅此而已。就像黎明的光輝總是帶給人希望和愉悅,但黎明到來之前的那段時間,卻是一天內最黑暗的時刻。

SSD在2017年內的漲價風波核心就在於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出現了供貨緊張的問題。從50nm級到30nm級再到10nm級,這幾年來NAND快閃記憶體的制程技術每向前進步一代,都會帶來產能上的爆發式增長,在生產線條件保持基本一致的情況下,10nm級的工藝制程相比50nm級在產能上卻提升了80%~100%。

而隨著制程的進化,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也從SLC、MLC到了TLC,顆粒的最大容量也是一路上漲。所以我們能看到2014年到2016下半年這段時間裡,雖然市場需求量持續增長,但SSD的價格反而在持續下跌,這就是產能大於需求的最直接市場表現。不過對所有的NAND快閃記憶體廠商來說,10nm級的制程工藝似乎已經達到了傳統架構NAND Flash的極限,再繼續進化縮小制程,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後果就是擦寫壽命的進一步降低。

很明顯,業界在這個時間點所考慮的都是如何解決產品壽命與產能/容量之間的矛盾關係,既然無法從制程上做文章,那麼就要想辦法在現有甚至更低一級的制程工藝下,實現高容量,這個解決方案就是3D NAND Flash。

3D NAND,這種“多迭幾層加容量”的3D立體架構工藝,相比傳統的平面制程架構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容量的成倍增長與價格成本的下降—迭越多層,容量越高,單位容量的成本越低。在3D NAND Flash技術支援下,即使採用3xnm工藝生產QLC顆粒,也能夠獲得接近甚至超過目前主流TLC顆粒的擦寫壽命。一時間,廠商們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而SSD的市場價格似乎將朝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進一步下跌!

▲3D NAND制程技術支援在更小的空間內容納更多的存儲容量,使得能耗降低的同時還大幅提升性能。

可惜的是,3D NAND技術雖然帶來了倍數爆炸式增長的容量,但無奈每一個新工藝技術的出現都會經歷良品率與技術成熟度的陣痛期。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三星、東芝、海力士、美光等全球一線快閃記憶體顆粒廠商基本全部投入了立體架構技術NAND Flash的懷抱,大幅度縮減了傳統2D平面NAND Flash的生產線。但是在3D NAND制程下,疊加越多的層數會導致良品率的直線下降,稍有瑕疵整片晶圓就會導致報廢。

雖然在2016年底,32層3D NAND Flash逐漸趨於成熟,但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廠商在32層轉48、64層的工藝上都遇到了較大的困難,導致良品率只有不到2D NAND Flash工藝的50%。而這,也正是從2016年10月左右一直到2017年7月以前,市場上NAND Flash大面積缺貨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目前以智慧手機為主要代表的移動端產品對NAND Flash的需求也是逐漸上漲。不但智慧手機的產量逐年呈爆炸式增長,而且手機標配的ROM容量也從16GB、32GB逐漸邁向了64GB、128GB的主流,手機端搶佔了電腦SSD這一市場很大一部分份額的NAND Flash需求,從而導致了SSD市場所需的NAND Flash不足,對NAND Flash顆粒價格佔據了80%以上成本的SSD來說,這就必然導致了價格的持續上漲。

所幸,到2017年底的時候,幾乎各大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廠商的3D制程技術都在64層這一重要的節點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包括三星、東芝、美光等廠商也都已投入了了3D NAND的大量量產並開始投放市場使用。這也意味著從2017年底開始,NAND快閃記憶體的供貨緊張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而且隨著64層以上3D NAND制程技術的成熟,良品率已經開始步入一個廠商都能接受的標準,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所以,在2017年底,我們才會看到SSD的價格逐漸出現了回落的跡象。黎明前的黑暗正在慢慢消失,黎明的曙光正在悄悄到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2018年第一季度的SSD價格將還會有一個較明顯的價格下跌並進入正常市場價格的趨勢,而這也是3D NAND技術趨於成熟的最直接的市場表現。

記憶體:無妄之災,殃及池魚

如果說SSD的漲價只是讓玩家們感覺有些無奈的話,那麼存儲市場另一巨頭—記憶體,它在2017年整整一年內的表現則可以說是讓玩家有些“目瞪口呆”。

和SSD一樣,記憶體市場在整個2017年內也是瘋狂的,幾乎所有廠商的任何產品,不管是DDR3還是DDR4,不管是高端、主流或是入門級產品,相比2016年的同期幾乎都有了2~3倍的漲幅,部分產品的漲幅甚至接近4倍!不過萬幸的是,到年末特刊截稿之時,記憶體市場已經開始出現了下跌的狀況,這也意味著記憶體市場正在回暖。

按理講,記憶體所使用的DRAM這種易失性存儲顆粒並不像NAND快閃記憶體那樣存在擦除/寫入壽命的限制,它只會隨著制程工藝的進步而增加產能與單顆容量,但為何這一年來記憶體條市場價格卻如此反常地飛漲?甚至不少玩家都調侃其即將成為交易的“硬通貨”呢?在整個2017年內,記憶體本身在技術上並沒有任何革新,既然不是技術演進帶來的市場波動,那其價格為何還是呈現出了如此詭異的波動曲線呢?其實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來形容,或許是非常恰當的。

如果將目光放在整個產業的角度上來看,我們就能發現一些問題。首先,記憶體DRAM顆粒的生產廠商和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廠商基本上就是完全重疊的,如三星、東芝、美光、SK海力士等。當這些上游IC廠商紛紛將精力投入到3D NAND制程工藝技術的改進之中時,問題就出來了。

大家都知道,每一家廠商的總生產能力是有限的,當各大廠商都將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到3D NAND工藝技術上之後,用於DRAM生產的資源自然就會大幅下降,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造成DRAM顆粒的產能有了較明顯地下降。

此外,以智慧手機為主要代表的移動端也在搶記憶體的飯碗,當手機記憶體的標配從1GB、2GB轉變到6GB、8GB時,其對DRAM的需求量也有了極大的增長,再加上智慧手機的快速普及與天文數字般的市場保有量,這就給PC記憶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智慧手機市場如此強大的“搶單”能力自然會分去一大部分原本屬於PC記憶體條的DRAM資源。

另一方面,PC市場自身的需求也從裝機標配4GB過渡到了8GB、16GB甚至是32GB,市場需求量進一步擴大。但與此同時,各大記憶體廠商所能分到的DRAM顆粒卻是大大減少,供應方的議價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最終就自然地促成了記憶體條價格的一路飛漲,這是奇妙的市場經濟杠杆的自然調節結果。

坦白講,在3D NAND技術徹底成熟,並在64層以上的3D堆疊上取得實際量產的進展之前,我們認為記憶體市場基本不會出現大幅的價格回落。目前上游的NAND、DRAM廠商基本都將核心精力放在了3D NAND上,最起碼在上游廠商找回3D NAND的研發成本並開始大量盈利之前,DRAM顆粒的產能都不會有突破性的變化。而這也意味著記憶體的市場價格在短時期內不會出現下跌的可能,MC估計最少到2018年Q2之前,記憶體的市場價格應該都會保持目前的高價位元。

▲記憶體價格經歷了一波瘋漲後,目前已經開始出現下跌。

而在2018年Q2之後,隨著3D NAND產能的進一步擴大,上游廠商才有可能增加DRAM方面的投入,從而將記憶體的價格逐漸拉回正常的價格空間。如非必要,MC不建議想要升級的玩家在這段時間內增加記憶體條。而對新裝機的玩家來說,由於是必需品,該買的,你還是得買,就痛並快樂著吧!

2017存儲市場重點產品回眸

芝奇幻光戟記憶體

除了越來越強的性能,記憶體2017年在外觀上也有不小的進步。事實上相比主機板、顯卡,記憶體很早就擁有了發光技術,只不過早期記憶體的發光模式比較簡單,大多採用單色LED,顯示單一的紅光、白光或黃光。而現在記憶體也全面採用了RGB發光技術,如由芝奇推出的幻光戟系列記憶體。這個系列的記憶體在散熱片頂部集成了數顆RGB LED,理論上RGB LED可以顯示多達1678萬種色彩,再通過罩上導光條使得顏色的顯示更加柔和、飽滿。

▲芝奇幻光戟記憶體採用RGB LED發光技術,並開放了完全控制權,一條小小的記憶體就可以設定同時顯示五種色彩,效果相當精豔。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發光模式可以被控制——通過自己的Trident Z RGB Control的光效控制軟體或者華碩的AURA SYNC燈效軟體,就能對記憶體的發光模式進行設置。該記憶體可以色彩迴圈、彗星、繁星之夜、音樂、波浪、發光溜溜球等多種發光模式顯示。如色彩迴圈模式就是記憶體的發光顏色交替變化,波浪模式則是記憶體的發光顯示像遠處的波浪一樣慢慢襲來直到發光點完全顯示,再緩緩消逝。

發光溜溜球則令記憶體的發光像扔出一個溜溜球,一條光芒快速從記憶體左側閃爍到記憶體右側末端,再實現整體發光、消逝;繁星之夜則是當記憶體發光點全部點亮,形成整體發光效果後,四條記憶體中的數顆RGB LED將隨機執行閃爍效果,給人帶來似乎有星星在其中劃過、閃爍的感覺。可以說,這款記憶體的發光模式比以往很多發光記憶體都要多得多。

同時我們知道色彩對於發光效果的最終顯示非常重要,而在彗星、繁星之夜、發光溜溜球等多個顯示模式中,AURA光效軟體對每條記憶體的5個發光點的色彩都開放了控制權——玩家不僅可以拉動調節環設置每個發光點的色彩,甚至還可以填入RGB三個通道值,獲得你想要的色彩。

這不僅意味著一條小小的記憶體就可以同時顯示五種色彩,還預示著玩家可以在需要的發光點,填入相同的RGB通道數值,打造最為精准的相同色彩顯示,而不是像以往只能靠眼睛“估計”。此外該記憶體還支援華碩AURA SYNC技術,可以與其他支援該技術的主機板、主機殼、顯卡、鍵鼠以相同的模式、顏色發光,打造更加壯觀的整機光效。因此記憶體除了頻率越來越高、性能越來越強外,在外觀上也將給消費者帶來更加驚豔的視覺效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