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世界首例將Y型指總動脈作為供體移植到顱內動脈“搭橋”!

近日,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醫生成功挑戰了這起高難度的幼嬰腦部動脈摘除手術, 順利“拆彈”。

恩恩出生37天的晚上, 突然劇烈哭鬧, 還出現頭後仰, 雙眼凝視, 肢體也僵了一動不動, 隨即送到當地三甲醫院, 路上症狀有所緩解, 在急診觀察了一下讓回家。 隔天雙眼向右凝視, 反復握拳抽動十多次, 為求進一步診治在另外一所醫院拍了頭顱CT, 提示右顳葉腦出血, 頭顱MRI提示右腦大腦中動脈分支動脈瘤破裂。 這猶如巨大霹靂一般砸向了恩恩爸媽, 這麼小的孩子腦出血?這可怎麼辦?在醫院打了止血針,

當地醫院建議到廣州求醫。

在廣州一家大醫院, 恩恩住進了兒科ICU, 暫時用藥物控制病情, 醫生說, 孩子太小, 手術的話麻醉風險很大, 建議穩定病情後還是回去觀察看看。 回家的半年, 看著可愛的恩恩一天天長大, 可是動脈瘤猶如一個定時炸彈一般,

讓他們無法安心。 “幾乎都不敢睡安穩覺, 特別擔心。 ”恩恩爸爸說, 他們每天都在查文獻, 查資料, 相關小兒動脈瘤的治療少之又少, 報導也沒有。 最後他們是通過不斷在網上尋找, 按疾病分類, 查找相關擅長治療動脈瘤的醫生, 終於找到擅長治療腦動脈瘤的南醫三院神經外科黃理金主任。

恩恩爸爸聯繫到黃理金主任, 詳細說了孩子的情況。 黃理金主任仔細看了片子, 知道為這個還沒滿一歲的幼兒做動脈瘤手術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甚至國內都找不到相關的報導和文獻。 但是不盡力一試, 孩子隨時都可能有危險。 經過全科詳細的術前討論和方案制定, 黃理金主任向恩恩爸媽詳細解釋分析了治療方案, 通俗易懂又中肯的溝通更加堅定了恩恩爸媽的信心。

一個巨大動脈瘤在恩恩的右側大腦中動脈上, 載瘤動脈細小, 兩根細小分支動脈從動脈瘤上發出。 南醫三院神經外科首先嘗試行將長動脈瘤的血管完全堵死, 結果發現恩恩的血管條件實現不了, 而且閉塞血管的方法,

很可能會犧牲掉有很重要功能的動脈, 造成恩恩終身殘疾。

於是, 神經外科黃理金主任與創傷骨科、麻醉科等科室多次討論, 最終確定利用介入和顯微手術結合的複合手術的手段為恩恩施行了顱內動脈瘤切除、指總動脈移植右側大腦中動脈搭橋術。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後, 12月11日, 多科室協作開展手術。

由於恩恩年紀太小, 手術和麻醉風險增加, 從術前造影到手術, 都對劑量和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 麻醉科陳曄明、嚴婷、王國棟醫生與神經外科術前迅速磨合, 做好了充分準備, 完成了超聲引導下建立的血管穿刺, 保證精准。 寶寶體重太小, 內環境變化很大, 術中麻醉調控也尤為重要。 另外, 動脈細小, 動脈瘤巨大, 夾閉困難, 動脈保留難度極大, 所以只有切除之後再搭橋。 首先, 在顯微鏡下將動脈瘤兩端“結紮斬斷”, 切除動脈瘤, 將腦出血的風險消滅。

同時進行的是選取合適的供體來搭橋,分叉的區域應該取哪裡的自體動脈呢?術前神經外科邀請了創傷骨科廖堅文主任醫師,設計取寶寶左手手掌兩指間的Y型動脈,即中指和無名指連接處的指總動脈來搭橋修復大腦中動脈。由於寶寶手掌動脈細小,取材難度也更高,再進行顱內血管Y型搭橋更是難上加難。通過開顱手術,顯露顱腦深部,將顱外的血管引一個過來供血,和顱內的大腦中動脈相連吻合,通過“改道”保證了血管通暢,防止動脈瘤遠端血管供血的腦組織缺血,導致腦梗死。寶寶的血管很細,而且顱內位置較深,視野也受到局限,加上顱內周圍都是重要的需要嚴格保護的腦組織,操作起來尤其困難,手術當中更要異常小心。寶寶的血管直徑大約只有0.5毫米,要在顯微技術下,用比頭髮還細的縫線放大15倍進行縫合。神經外科與創傷骨科、麻醉科協作配合,經過了近十個小時,恩恩爸媽從早上等到了晚上,終於等到了手術順利完成的消息。

醫護人員怕射線對寶寶有不良影響,在術中給了他最全面安全的防護。術中術後監測和護理也顯示了神經外科護理團隊的高水準。術後恩恩恢復得很快,在ICU呆了不到一天就安返普通病房,當晚就拔了引流管。“在手術室外面等待的時間一分一秒都太漫長,我們知道這個手術太難了。”

恩恩爸媽特別感恩黃理金主任,以及神經外科團隊以及協同手術的科室,“他們給了恩恩新生,我們心頭的大石頭落地了,只能說太感激了。”

南醫三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理金說,多科室的團結協作讓我們對高難度複雜手術更有信心,將造影診斷、即時監控和治療策略調整相結合,明確了手術的“靶點”,精准性的治療使患者受益,得到了滿意療效。從目前文獻檢索看,該患者為最小年紀的動脈瘤複合手術患者,也是世界首次使用Y型指總動脈作為供體,移植到顱內進行動脈搭橋術。

廣東科技報記者 姚贊原 通訊員 孫健、陳曉霖

同時進行的是選取合適的供體來搭橋,分叉的區域應該取哪裡的自體動脈呢?術前神經外科邀請了創傷骨科廖堅文主任醫師,設計取寶寶左手手掌兩指間的Y型動脈,即中指和無名指連接處的指總動脈來搭橋修復大腦中動脈。由於寶寶手掌動脈細小,取材難度也更高,再進行顱內血管Y型搭橋更是難上加難。通過開顱手術,顯露顱腦深部,將顱外的血管引一個過來供血,和顱內的大腦中動脈相連吻合,通過“改道”保證了血管通暢,防止動脈瘤遠端血管供血的腦組織缺血,導致腦梗死。寶寶的血管很細,而且顱內位置較深,視野也受到局限,加上顱內周圍都是重要的需要嚴格保護的腦組織,操作起來尤其困難,手術當中更要異常小心。寶寶的血管直徑大約只有0.5毫米,要在顯微技術下,用比頭髮還細的縫線放大15倍進行縫合。神經外科與創傷骨科、麻醉科協作配合,經過了近十個小時,恩恩爸媽從早上等到了晚上,終於等到了手術順利完成的消息。

醫護人員怕射線對寶寶有不良影響,在術中給了他最全面安全的防護。術中術後監測和護理也顯示了神經外科護理團隊的高水準。術後恩恩恢復得很快,在ICU呆了不到一天就安返普通病房,當晚就拔了引流管。“在手術室外面等待的時間一分一秒都太漫長,我們知道這個手術太難了。”

恩恩爸媽特別感恩黃理金主任,以及神經外科團隊以及協同手術的科室,“他們給了恩恩新生,我們心頭的大石頭落地了,只能說太感激了。”

南醫三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理金說,多科室的團結協作讓我們對高難度複雜手術更有信心,將造影診斷、即時監控和治療策略調整相結合,明確了手術的“靶點”,精准性的治療使患者受益,得到了滿意療效。從目前文獻檢索看,該患者為最小年紀的動脈瘤複合手術患者,也是世界首次使用Y型指總動脈作為供體,移植到顱內進行動脈搭橋術。

廣東科技報記者 姚贊原 通訊員 孫健、陳曉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