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考行測做題時間不夠,怎麼辦?小姐姐給你支招

行測題目多, 有的題幹內容也很多, 光閱讀題幹就會浪費不少時間。 同時在語言理解上很多人及其容易糾結, 一旦糾結就起來, 自己對時間就沒有了概覽, 還有一個就是行測中數學問題, 有的計算會繁瑣。 以上就是行測中主要時間不夠的問題所在。

對於這些問題, 小姐姐認為有這幾種解決辦法。

一、就是自己在平時的刷題中要注意時間。

平時做題不是讓你去扣題, 是為了讓你練習熟練度, 刷一套套真題的時候, 一定要及時加緊迫感, 一旦某道題目的時間到了還沒做出來就放棄, 坐下一道題, 不要糾結,

不要糾結!!!

對於刷題及時增加緊迫感, 我可以介紹一款刷題程式你可以去試試。

強迫你集中, 倒計時的做題時間設計, 每一秒鐘的流失, 都會給你強大的心理暗示, 來不及了, 快速思考, 讓你提前領略考場的緊張, 沒有時間給你發愣, 走神就意味著失敗。 試想:你每天都在鍛煉自己集中注意力, 不浪費一秒鐘, 那考場上的你比抓耳撓腮的他們有了多大的優勢?

二、是總結找到題型解題方法(我頭條號上有相關視頻題型解題技巧)

我想你刷題刷多了就會發現很多題型是有技巧的, 很多題型考的點很死, 考來考取就是那幾種情況。 這個時候就需要你學會總結了。

每個人能力不相同, 總結有差異, 所以我是建議要多看看視頻, 看那些老師提醒解答的視頻, 往往老師會教你哪些題型做題是靠技巧, 一眼就能看出答案, 而不是你自己去慢慢算的。

三、就是了解每個版塊時間的規劃, 萬不得已適當放棄

這個我會在下面行測做提時間規劃中去說。

四、下面我來說說行測每個版塊的做題方法,時間安排

語言理解

其實是分了兩個部分, 前面一部分是選詞填空, 後面一部分問你這段話意在說明什麼。 填詞這部分多看歷年國考出現的高頻詞彙, 可以在手機裡下個現代漢語詞典的APP, 碰到不知道意思的就搜索一下。 這個是個積累的問題, 當年高考我背了多少現在也都忘光了, 這個部分做的一直不理想, 20個錯誤一般都在4個以上。 這一部分只要背了積累了肯定能做出高分。 後面這20個, 看了書就會明白關鍵是找關鍵字跟關鍵句, 然後通過關鍵字句來判斷這段話意在說明什麼。 哪個句子更重要, 哪個詞更重要, 其實書上解析並沒有明說, 這是一種題感, 要多練習。 行測中有很多東西是說不清原因的,

很讓人無奈,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做模擬卷從來不看錯題, 因為很多人知道錯但是不能理解為什麼錯, 不能理解記憶那就沒有意義。 這考查的是一個抓重點, 抓主要矛盾的能力。 為什麼那麼多人花很多時間複習就是考不到行測高分, 就因為這裡需要題感, 是非理性的, 但是沒有這種感覺。

數量關係

對於數量關係, 絕對不要想每道題都去做, 副省級的話放棄一半, 地市級放棄2 3個。 在備考的時候, 對於那些較難容易做錯以及費時較多的體型, 果斷放棄看都不看。 如果你數學基礎很差, 可以放棄更多, 只看一些非常簡單的部分, 保證自己可以拿到這幾道簡單題的分數。 複習數量關係, 學會放棄是很重要的, 即便數學非常好,

除非好到15分鐘能做這10道或者15道題, 否則還是要放棄, 因為從時間上來說是划不來的。 放棄的題目可以是有技巧的排除一些錯誤答案之後再進行選擇。 做數量關係一定要注意方法技巧, 死算是絕對不可取的, 這些方法行測的教材中都有介紹, 選擇放棄哪些部分就看各人自身情況了。

圖形推理

這個部分推薦看猿題庫。各種判斷的規律都有很好的總結。但是光看書劃記是絕對不行的,看完後必須把這些規律分類歸納之後寫到筆記本上。但是書上的規律是不全的,每年國考都會弄出些新規律是想不到的,所以做題目的時候碰到一些特殊的規律也一點要記下來,沒事就看看,熟記這些規律。做題目的時候就按照分類的線索找這個是屬於什麼規律,可以作為一種補充。

定義判斷

這個跟語言理解後20道的意圖判斷有些類似,也是要找准關鍵的詞句,方法性的東西都在教材裡。這個部分靠劃中心句,同時如果課外知識豐富也是很有優勢的,因為這些生概念毫無接觸的人很容易看不懂,這種時候就一定要加強閱讀,特別是加強閱讀的速度。

類比推理

判斷的基礎就是各個詞之間的邏輯關係,有的時候可以用造句的方法來做,這個也只有看書跟多練習兩條路,沒有捷徑。一直說到這裡可以發現題感好的人做行測是很佔優勢的。

邏輯判斷

邏輯判斷其實主要就是兩個問題,假言命題跟削弱加強。假言命題分充分條件跟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兩種,記住它們主要的性質,充分條件是有前必有後,有後未必有前,否後必否前,否前未必否後…知道這個就能做題。削弱加強是邏輯判斷的大頭,以下哪項最能削弱以上觀點,以下哪項為真最有力支持了以上結論,這些就是削弱加強。把書上寫的削弱加強的幾種方法全部記住,做題目的時候去套,開始做的時候慢一點沒關係,慢慢練就是了。只要能做好這兩個部分,邏輯判斷就解決八成以上了,只要能搞懂削弱加強,那邏輯判斷能拿到一大半分數了。至於三段論可以做瞭解,實在無法掌握就可以跳過。

資料分析

這是行測當中最最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數學好壞,都不能放棄!雖然關於行測各部分分值為多少網上有各種不同版本的說法,但是資料分析一定是分值最高的之一,而且,資料分析其實真的很容易,比數量關係容易。這個部分可以買分冊、題庫,花很多時間認認真真看分冊。資料分析其實分兩個部分,閱讀,閱讀資料,這個一定要快,要用筆劃記,這樣做題目的時候才能快速找准地方。第二部分就是算,關於各個統計概念間的關係,一些計算公式書上都有,估算是做資料分析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技巧,沒有時間去算那麼準確。同時用直尺跟量角器直接去量圖也是可取的技巧。做資料分析不會存在數量關係那種不會做的問題,只是算的對不對,算的快不快的問題,所以一定需要大量的練習。在看完分冊後我建議一直到考前,都要保持一天4篇資料分析的習慣,計時做,做錯的題要再做一遍。做資料分析一定一定要看清楚題目,做練習你就會發現很多錯誤都不是做錯而是看錯,看錯年份,看錯季度等等,這樣丟分實在太划不來啦。華圖的分冊將技巧歸了幾類,最後幾種較難的技巧我覺得沒必要去掌握,最主要就是估算,估算一定要做好誤差控制的工作,具體怎麼做,書上有寫,還有就是靠你自己去體會了。一句話,資料分析很重要,除了多做還是多做。

常識部分了

個人以為,看一些主要的東西,比如某次重要會議的內容啦,一些法律的知識啦這些,跟申論的複習算是互通。常識部分絕對不要去苦思冥想,會就選不會就過,一定要快,節約時間給其他部分。

五、時間規劃

1、常識,25道題,建議時間10分鐘。

早些年的國考常識部分只考法律知識問題,對於有法律專業背景的考生來說非常有利。大概從07年開始改為真正的“百科知識”, 政治歷史、天文地理、自然科技,天馬行空,包羅萬象。這樣肯定是更加公平,卻也讓常識難度陡增,因為涉及的內容太龐雜了,對所有人來說複習起來就很難找到明確的方向。因此要想靠複習大幅提高成績無異於大海撈針,難上加難。所以除了法律知識外整體上講我是不複習常識的,就靠平時的積累,會多少算多少。考試時也不要戀戰,會的儘快搞定不會的就靠直覺或直接留到最後處理。道理很簡單:你會的看一下就知道答案了,不會的給你一個禮拜你也想不出來。整體做下來10分鐘應該足夠了。法律知識比較特殊,一是本身的知識結構比較完整,脈絡比較清晰,主要內容相對而言不是很多,容易在短時間內通過突擊複習取得效果;二是每年法律方面的題目的比重至少還在20%以上。所以需要花點時間認真的複習一下,性價比還是很高的。

如果複習時間還有富餘,那就關注一下科技常識,近年來出題比例有逐步增加的趨勢而且出題有一定的重複性,可以重點學習一下歷年(國考和地方)真題中的科技類試題。

2、言語理解(重點),40道題,建議時間20分鐘。

言語理解的題目其實包括好幾種,但是從最近幾年國考趨勢看,基本都是考的段落理解和詞語填空,所以複習時還是要著重這兩種。要努力拓寬知識面,增強語感;注重提高迅速而準確地理解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要學會抓材料關鍵,抓住關鍵,就能對題幹中的某些資訊產生敏感,形成條件反射,快速找到破題點,得出正確答案。實際上每年考試都有一些簡單題的答案選項設置比較容易區分,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的語言感覺提高了,也許看一眼就知道正確答案了。詞語填空複習要加強近義詞的辨析練習,很多輔導書中一般都給歸納總結出來了。要多積累一些常見詞語,打牢基礎知識體系,在熟練掌握近義詞辨析的基礎上結合語句的語境等因素確定答案。

考試時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時間,本部分平均一道題只有30秒,壓力還是很大的,要保持思維的連貫,不能懈怠。

3、邏輯(重點),35道題,建議時間20分鐘。

邏輯也是重點,也是拿分的部分。因為我一般做題的速度比較快,所以分配的時間不多,僅供參考。

(1)圖形推理備考重點在於全面瞭解並熟練掌握視覺型圖形推理、九宮格圖形推理、空間形式圖形推理的解題要點;有意識地培養觀察能力、辨別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靈活運用各種分析法找到圖形演變的規律。考試時的五道題應該有2-3道比較簡單的,爭取快速搞定。後面的難題看一眼,不會做就放棄。時間分配不超過5分鐘。

(2)定義判斷的題目主要靠平時的積累,複習不用佔用太多的時間。考試時注意一點就是一定要看清楚問題要求是肯定還是否定的,避免由於馬虎耽誤時間。時間分配5分鐘左右。

(3)類比推理的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備考重點在於詞項間關係的掌握,盡可能多的瞭解各種詞項間的典型關係。考試時要迅速把大部分題目完成。可能有1-2道有難度的題目,可以採用排除法把可能的選項先勾出來等最後拿主意。大體上3分鐘可以搞定。

(4)邏輯判斷的題目難度相比較要大一些。備考重點仍然在於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對於分析推理在知道方法的基礎上要多做真題和模擬題,以達到熟練運用;對於可能性推理則要從6大題型各自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入手進行深入的學習,同時還要學習一些常考的邏輯基本知識,有效應對考試中出現相結合的題目。實際上輔導書中把邏輯分析的各種題型都進行了詳細的分解,通過引入字母構造瞭解題模型。最理想的當然是把這些推導過程和條件模型全部掌握。但是內容確實太多了,學下來難度也很大,一會條件“p”一會條件“q”,看看就把你弄蒙圈了。所以如果你的分析能力很強,那就不用那麼繁瑣,可以通過實戰鍛煉提高分析能力,試著自己總結出更直接的方法把題目轉換為更為簡單清晰的關係。考試時不能光看光想,一定要用筆通過分析計算得出答案。時間分配在十分鐘左右。

4、資料分析(重點),20道題,建議時間40分鐘。

資料分析是重點,時間上要給予充分保證,一般在40分鐘,就是每10分鐘做一段資料。如果計算量很大,做的不順手,延長5分鐘也沒有問題。我為什麼這麼看重資料分析?原因之一,不管採用哪種分值確定方式,資料分析題的分值都會很高(論壇裡的幾種固定分值都認為資料分析題是高分值,在1分以上;如果是浮動權重,因為資料分析題在最後,很多人都來不及做或者時間緊張,做對的人肯定少,因此分值也會相應很高),因此資料分析是重中之重。其二,資料分析的題目本身並不難,只要花點時間都能從資料中找到或計算出答案。當然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資料分析的計算難度gkz6.net在逐步增大,很多都是得用四、五位數除以四、五位數,再和另一個除完得到的結果進行比較增加或減少的幅度,不但非常費時間,而且過程中錯一個數就算不對了,這就要求每一步都準確無誤。複習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快速閱讀和計算能力。考試時要認真閱讀,仔細計算,確保每個題都準確萬無一失,在計算過程中可以用一張新的草紙,在紙的一端把每一個計算過程都列清楚,這樣一旦發現算的不對可以快速回頭驗算。而且如果別的題又涉及到中間步驟的計算結果時,就不用再重複計算可以拿過來直接用。

整體上我認為資料分析要追求95%以上的成功率,做好了甚至全對也不是沒有可能,付出了那麼多時間就一定要有高的回報,這是必須的。

5、數學(戰略性放棄),20道題,建議時間15-20分鐘。

數學題其實要說起來也不是很難,基本都是初中的基礎知識和題型,但是也正是這一點,容易讓人走入誤區。你一看,這麼簡單,我都會呀,花點時間肯定能做出來,於是興匆匆開始拿來就做。實際上由於時過境遷,有些題型你可能已經生疏,又或一些題目本身就需要繁瑣的計算或者分析,這就導致不知不覺中消耗了大量時間。雖然你最後都能做出來,氣勢上感覺很痛快,但是卻影響整體上的時間分配,得不償失。我個人認為每年考題裡的數學題(特別是數推題)都是時間黑洞,所以儘管我是學理出身,儘管我是那麼的喜歡做數學題,我還是強迫自己嚴格遵循既定計劃,時間上絕不戀戰。

考試時先做計算題再做數推題,先來說說計算題。輔導書中都歸納總結了考試可能出現的各種題型,包括相遇問題、概率問題等二、三十種。複習時要認真過一遍,學習各個題型的的具體內容。而後通過大量做題練習,深刻理解相應的數學思維,逐步提高解題速度,熟練掌握每種題型的常用解題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掌握綜合題型,順應國考新趨勢。在論壇上還可以查到前人總結出的不少速算方法如尾數法、交叉計算法等等,如果在複習過程中能學習掌握,那麼考試時就可以事半功倍了。當然如果你沒有能力掌握這些方法也無所謂,還是老實計算,不要弄巧成拙。考試的時候先做簡單的數字計算和自己非常熟悉的題型,爭取1分鐘左右解決一道,再花點時間做做雖然有難度但是感覺有把握的題,在15分鐘內大概能做出10來道題,留下幾道難題堅決跳過。

然後是數推題。複習數推的重點要熟練掌握基本數列及其變形式,在做題中注意開闊思路、舉一反三,有意識地培養數字直覺和運算直覺。應試方面,數推做起來很不穩定,要是碰巧一下子找出規律,十幾秒就已經搞定;要是做的不順,1、2個小時都沒有頭緒。特別是近幾年,一些數推題的難度早已超出了簡單基本數列兩、三次變形,簡單一句話,出題者就是變著法不讓你做出來,怎麼變態怎麼來。這樣一來,除非實力超強或者運氣超好考試時很幸運的能馬上發現了規律,否則你想快速的做出數推題基本沒戲。所以我一般就用個2、3分鐘做一下,把其中1、2道簡單的送分題做出來就OK,剩下3、4個就放棄了。

看到這你可能就明白了,所謂放棄數學不是真正的放棄,只是相對其他部分而言在時間上做一些犧牲,做的時候還是要全力以赴。而且如果你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對各種題型複習的也很全面的話,一般在20分鐘裡也能做出十多道題,大概只剩下7、8道題留到最後處理,這樣已經非常理想了。

6、補充收尾。

各個部分的時間分配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各個部分多用少用2、3分鐘都沒有關係。只要保證完成全部五個部分後,還能剩10-15分鐘左右,回過頭去查缺補漏。這個時候的心態要好,不要心浮氣躁,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做做這個又看看那個,白白浪費時間。要認真細緻快而不亂,做一個就爭取拿下一個。一般來說還是先從之前做過但是沒有做出來的題入手,有的題可能就差一步了,還有的是計算錯誤,再認真做一遍就有答案了。如果用了1、2分鐘還沒有頭緒的就堅決放棄。

最後剩下做不出來的題有兩類,一種是模棱兩可,這種情況下就堅信自己的第一感覺不要猶豫,人的直覺往往還是很准的。還有一些是根本沒有頭緒或者來不及做了,那就蒙一個答案碰運氣吧。

大致就說這些,有需要的可以關注我頭條號

圖形推理

這個部分推薦看猿題庫。各種判斷的規律都有很好的總結。但是光看書劃記是絕對不行的,看完後必須把這些規律分類歸納之後寫到筆記本上。但是書上的規律是不全的,每年國考都會弄出些新規律是想不到的,所以做題目的時候碰到一些特殊的規律也一點要記下來,沒事就看看,熟記這些規律。做題目的時候就按照分類的線索找這個是屬於什麼規律,可以作為一種補充。

定義判斷

這個跟語言理解後20道的意圖判斷有些類似,也是要找准關鍵的詞句,方法性的東西都在教材裡。這個部分靠劃中心句,同時如果課外知識豐富也是很有優勢的,因為這些生概念毫無接觸的人很容易看不懂,這種時候就一定要加強閱讀,特別是加強閱讀的速度。

類比推理

判斷的基礎就是各個詞之間的邏輯關係,有的時候可以用造句的方法來做,這個也只有看書跟多練習兩條路,沒有捷徑。一直說到這裡可以發現題感好的人做行測是很佔優勢的。

邏輯判斷

邏輯判斷其實主要就是兩個問題,假言命題跟削弱加強。假言命題分充分條件跟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兩種,記住它們主要的性質,充分條件是有前必有後,有後未必有前,否後必否前,否前未必否後…知道這個就能做題。削弱加強是邏輯判斷的大頭,以下哪項最能削弱以上觀點,以下哪項為真最有力支持了以上結論,這些就是削弱加強。把書上寫的削弱加強的幾種方法全部記住,做題目的時候去套,開始做的時候慢一點沒關係,慢慢練就是了。只要能做好這兩個部分,邏輯判斷就解決八成以上了,只要能搞懂削弱加強,那邏輯判斷能拿到一大半分數了。至於三段論可以做瞭解,實在無法掌握就可以跳過。

資料分析

這是行測當中最最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數學好壞,都不能放棄!雖然關於行測各部分分值為多少網上有各種不同版本的說法,但是資料分析一定是分值最高的之一,而且,資料分析其實真的很容易,比數量關係容易。這個部分可以買分冊、題庫,花很多時間認認真真看分冊。資料分析其實分兩個部分,閱讀,閱讀資料,這個一定要快,要用筆劃記,這樣做題目的時候才能快速找准地方。第二部分就是算,關於各個統計概念間的關係,一些計算公式書上都有,估算是做資料分析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技巧,沒有時間去算那麼準確。同時用直尺跟量角器直接去量圖也是可取的技巧。做資料分析不會存在數量關係那種不會做的問題,只是算的對不對,算的快不快的問題,所以一定需要大量的練習。在看完分冊後我建議一直到考前,都要保持一天4篇資料分析的習慣,計時做,做錯的題要再做一遍。做資料分析一定一定要看清楚題目,做練習你就會發現很多錯誤都不是做錯而是看錯,看錯年份,看錯季度等等,這樣丟分實在太划不來啦。華圖的分冊將技巧歸了幾類,最後幾種較難的技巧我覺得沒必要去掌握,最主要就是估算,估算一定要做好誤差控制的工作,具體怎麼做,書上有寫,還有就是靠你自己去體會了。一句話,資料分析很重要,除了多做還是多做。

常識部分了

個人以為,看一些主要的東西,比如某次重要會議的內容啦,一些法律的知識啦這些,跟申論的複習算是互通。常識部分絕對不要去苦思冥想,會就選不會就過,一定要快,節約時間給其他部分。

五、時間規劃

1、常識,25道題,建議時間10分鐘。

早些年的國考常識部分只考法律知識問題,對於有法律專業背景的考生來說非常有利。大概從07年開始改為真正的“百科知識”, 政治歷史、天文地理、自然科技,天馬行空,包羅萬象。這樣肯定是更加公平,卻也讓常識難度陡增,因為涉及的內容太龐雜了,對所有人來說複習起來就很難找到明確的方向。因此要想靠複習大幅提高成績無異於大海撈針,難上加難。所以除了法律知識外整體上講我是不複習常識的,就靠平時的積累,會多少算多少。考試時也不要戀戰,會的儘快搞定不會的就靠直覺或直接留到最後處理。道理很簡單:你會的看一下就知道答案了,不會的給你一個禮拜你也想不出來。整體做下來10分鐘應該足夠了。法律知識比較特殊,一是本身的知識結構比較完整,脈絡比較清晰,主要內容相對而言不是很多,容易在短時間內通過突擊複習取得效果;二是每年法律方面的題目的比重至少還在20%以上。所以需要花點時間認真的複習一下,性價比還是很高的。

如果複習時間還有富餘,那就關注一下科技常識,近年來出題比例有逐步增加的趨勢而且出題有一定的重複性,可以重點學習一下歷年(國考和地方)真題中的科技類試題。

2、言語理解(重點),40道題,建議時間20分鐘。

言語理解的題目其實包括好幾種,但是從最近幾年國考趨勢看,基本都是考的段落理解和詞語填空,所以複習時還是要著重這兩種。要努力拓寬知識面,增強語感;注重提高迅速而準確地理解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要學會抓材料關鍵,抓住關鍵,就能對題幹中的某些資訊產生敏感,形成條件反射,快速找到破題點,得出正確答案。實際上每年考試都有一些簡單題的答案選項設置比較容易區分,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的語言感覺提高了,也許看一眼就知道正確答案了。詞語填空複習要加強近義詞的辨析練習,很多輔導書中一般都給歸納總結出來了。要多積累一些常見詞語,打牢基礎知識體系,在熟練掌握近義詞辨析的基礎上結合語句的語境等因素確定答案。

考試時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時間,本部分平均一道題只有30秒,壓力還是很大的,要保持思維的連貫,不能懈怠。

3、邏輯(重點),35道題,建議時間20分鐘。

邏輯也是重點,也是拿分的部分。因為我一般做題的速度比較快,所以分配的時間不多,僅供參考。

(1)圖形推理備考重點在於全面瞭解並熟練掌握視覺型圖形推理、九宮格圖形推理、空間形式圖形推理的解題要點;有意識地培養觀察能力、辨別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靈活運用各種分析法找到圖形演變的規律。考試時的五道題應該有2-3道比較簡單的,爭取快速搞定。後面的難題看一眼,不會做就放棄。時間分配不超過5分鐘。

(2)定義判斷的題目主要靠平時的積累,複習不用佔用太多的時間。考試時注意一點就是一定要看清楚問題要求是肯定還是否定的,避免由於馬虎耽誤時間。時間分配5分鐘左右。

(3)類比推理的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備考重點在於詞項間關係的掌握,盡可能多的瞭解各種詞項間的典型關係。考試時要迅速把大部分題目完成。可能有1-2道有難度的題目,可以採用排除法把可能的選項先勾出來等最後拿主意。大體上3分鐘可以搞定。

(4)邏輯判斷的題目難度相比較要大一些。備考重點仍然在於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對於分析推理在知道方法的基礎上要多做真題和模擬題,以達到熟練運用;對於可能性推理則要從6大題型各自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入手進行深入的學習,同時還要學習一些常考的邏輯基本知識,有效應對考試中出現相結合的題目。實際上輔導書中把邏輯分析的各種題型都進行了詳細的分解,通過引入字母構造瞭解題模型。最理想的當然是把這些推導過程和條件模型全部掌握。但是內容確實太多了,學下來難度也很大,一會條件“p”一會條件“q”,看看就把你弄蒙圈了。所以如果你的分析能力很強,那就不用那麼繁瑣,可以通過實戰鍛煉提高分析能力,試著自己總結出更直接的方法把題目轉換為更為簡單清晰的關係。考試時不能光看光想,一定要用筆通過分析計算得出答案。時間分配在十分鐘左右。

4、資料分析(重點),20道題,建議時間40分鐘。

資料分析是重點,時間上要給予充分保證,一般在40分鐘,就是每10分鐘做一段資料。如果計算量很大,做的不順手,延長5分鐘也沒有問題。我為什麼這麼看重資料分析?原因之一,不管採用哪種分值確定方式,資料分析題的分值都會很高(論壇裡的幾種固定分值都認為資料分析題是高分值,在1分以上;如果是浮動權重,因為資料分析題在最後,很多人都來不及做或者時間緊張,做對的人肯定少,因此分值也會相應很高),因此資料分析是重中之重。其二,資料分析的題目本身並不難,只要花點時間都能從資料中找到或計算出答案。當然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資料分析的計算難度gkz6.net在逐步增大,很多都是得用四、五位數除以四、五位數,再和另一個除完得到的結果進行比較增加或減少的幅度,不但非常費時間,而且過程中錯一個數就算不對了,這就要求每一步都準確無誤。複習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快速閱讀和計算能力。考試時要認真閱讀,仔細計算,確保每個題都準確萬無一失,在計算過程中可以用一張新的草紙,在紙的一端把每一個計算過程都列清楚,這樣一旦發現算的不對可以快速回頭驗算。而且如果別的題又涉及到中間步驟的計算結果時,就不用再重複計算可以拿過來直接用。

整體上我認為資料分析要追求95%以上的成功率,做好了甚至全對也不是沒有可能,付出了那麼多時間就一定要有高的回報,這是必須的。

5、數學(戰略性放棄),20道題,建議時間15-20分鐘。

數學題其實要說起來也不是很難,基本都是初中的基礎知識和題型,但是也正是這一點,容易讓人走入誤區。你一看,這麼簡單,我都會呀,花點時間肯定能做出來,於是興匆匆開始拿來就做。實際上由於時過境遷,有些題型你可能已經生疏,又或一些題目本身就需要繁瑣的計算或者分析,這就導致不知不覺中消耗了大量時間。雖然你最後都能做出來,氣勢上感覺很痛快,但是卻影響整體上的時間分配,得不償失。我個人認為每年考題裡的數學題(特別是數推題)都是時間黑洞,所以儘管我是學理出身,儘管我是那麼的喜歡做數學題,我還是強迫自己嚴格遵循既定計劃,時間上絕不戀戰。

考試時先做計算題再做數推題,先來說說計算題。輔導書中都歸納總結了考試可能出現的各種題型,包括相遇問題、概率問題等二、三十種。複習時要認真過一遍,學習各個題型的的具體內容。而後通過大量做題練習,深刻理解相應的數學思維,逐步提高解題速度,熟練掌握每種題型的常用解題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掌握綜合題型,順應國考新趨勢。在論壇上還可以查到前人總結出的不少速算方法如尾數法、交叉計算法等等,如果在複習過程中能學習掌握,那麼考試時就可以事半功倍了。當然如果你沒有能力掌握這些方法也無所謂,還是老實計算,不要弄巧成拙。考試的時候先做簡單的數字計算和自己非常熟悉的題型,爭取1分鐘左右解決一道,再花點時間做做雖然有難度但是感覺有把握的題,在15分鐘內大概能做出10來道題,留下幾道難題堅決跳過。

然後是數推題。複習數推的重點要熟練掌握基本數列及其變形式,在做題中注意開闊思路、舉一反三,有意識地培養數字直覺和運算直覺。應試方面,數推做起來很不穩定,要是碰巧一下子找出規律,十幾秒就已經搞定;要是做的不順,1、2個小時都沒有頭緒。特別是近幾年,一些數推題的難度早已超出了簡單基本數列兩、三次變形,簡單一句話,出題者就是變著法不讓你做出來,怎麼變態怎麼來。這樣一來,除非實力超強或者運氣超好考試時很幸運的能馬上發現了規律,否則你想快速的做出數推題基本沒戲。所以我一般就用個2、3分鐘做一下,把其中1、2道簡單的送分題做出來就OK,剩下3、4個就放棄了。

看到這你可能就明白了,所謂放棄數學不是真正的放棄,只是相對其他部分而言在時間上做一些犧牲,做的時候還是要全力以赴。而且如果你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對各種題型複習的也很全面的話,一般在20分鐘裡也能做出十多道題,大概只剩下7、8道題留到最後處理,這樣已經非常理想了。

6、補充收尾。

各個部分的時間分配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各個部分多用少用2、3分鐘都沒有關係。只要保證完成全部五個部分後,還能剩10-15分鐘左右,回過頭去查缺補漏。這個時候的心態要好,不要心浮氣躁,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做做這個又看看那個,白白浪費時間。要認真細緻快而不亂,做一個就爭取拿下一個。一般來說還是先從之前做過但是沒有做出來的題入手,有的題可能就差一步了,還有的是計算錯誤,再認真做一遍就有答案了。如果用了1、2分鐘還沒有頭緒的就堅決放棄。

最後剩下做不出來的題有兩類,一種是模棱兩可,這種情況下就堅信自己的第一感覺不要猶豫,人的直覺往往還是很准的。還有一些是根本沒有頭緒或者來不及做了,那就蒙一個答案碰運氣吧。

大致就說這些,有需要的可以關注我頭條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