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周譯經|《佛說普門品經》—他方世界的佛法(上)

緣起

前幾日, 受公眾號一位讀者所托, 翻譯《佛說普門品經》。

簡介

這部經收錄於乾隆大正藏[第27部第20冊一卷]。 原本是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所譯。

說的是佛陀遊行到靈鷲山, 休息的時候為弟子們宣說如何修習普門品。 這個法門不是我們的世界所有, 而是另外的佛土世界, 普華如來成佛的法門, 非常難得殊勝。

正文

聞如是:一時, 佛游王舍城靈鷲山, 與大比丘眾比丘八百, 菩薩四萬二千, 得諸總持神通已達, 聖智弘暢辯才無礙, 三昧已定無所不博。

那時, 佛陀和僧團遊行到了王舍城外的靈鷲山, 暫作休息。 僧團裡都是證果的弟子, 另還有菩薩四萬二千跟隨。 而且是大菩薩, 持善不失, 持惡不起, 三明六通, 智慧廣大, 辯才無礙。

注:佛陀時代, 僧團除了結夏安居, 和檀越供養留住, 基本上都是處於遊行的狀態, 乞食為主, 行持頭陀。 不像現在的僧人基本上都常住寺院。

這其實有利有弊。 利, 能讓佛法久存於世;弊, 住得久了, 就離了諸多苦受, 不自覺地放逸;而且不乞食, 也難以深入世間, 平等度化眾生。

時有菩薩名離垢藏, 與九萬二千菩薩, 從普華如來國, 其世界名淨行, 遊詣忍界靈鷲山。 世尊遙見, 離垢藏菩薩與無數千大士眷屬圍繞游步虛空, 佛心念曰:“斯離垢藏, 間別由路遠步諸國, 宣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命來受普門品, 今當聚會諸菩薩眾。 ”于時大聖即如其像, 顯揚言教示現感應, 令無央數無限世界諸菩薩眾尋時悉來, 至斯忍土詣靈鷲山, 行到佛所, 稽首足下卻住一面。 靈鷲山中諸菩薩眾, 閒居宴者悉來集會, 禮畢卻坐。

這時候從另外一個叫淨行的世界, 來了一位菩薩, 叫離垢藏, 另外還有九萬二千菩薩跟隨。

那個世界的佛, 叫普華如來。 菩薩們遠道而來, 是為了宣說普華如來說教導的普門品。 這個因緣只有佛陀知道, 所以他老人家于無量世界顯像, 感應十方菩薩都來聽菩薩說法。

離垢藏菩薩, 應時化作七寶蓮華, 其葉有千, 持詣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 稽首奉上, 啟曰:“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 淨行世界聖尊, 敬問無量:游步康強, 力勢輕履, 起居安隱, 多所救濟!今見遣來宣承敬詣, 啟受普門不可思議清淨之品, 為開士說。 ”時離垢藏菩薩大士問訊, 問訊畢退在虛空結跏趺坐, 與諸開士坐寶蓮華。

離垢藏菩薩帶來了普華如來的問候。 “游步康強, 力勢輕履, 起居安隱。 ”這幾句話很有漢地的人情味。 意思是:希望您老人家身體健康,

吃的好, 睡得香。

說完以後, 離垢藏菩薩和隨眾於虛空中的蓮花中結跏趺坐。

爾時, 溥首童真於會中起, 更整衣服偏袒右肩,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善哉!世尊, 願說普門不可思議道品法源, 為諸菩薩分別演之。 憶念往古過去久遠世時, 從普門如來至真等正覺, 聞斯經典, 興立八十四萬百千億垓三昧, 久逮七十七億百千諸垓總持門行。 唯願世尊, 湣諸菩薩重宣揚之。 ”

佛告溥首童真:“諦聽!善思念之。 ”答曰:“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溥首與諸菩薩受教而聽。

這時, 這個世界的一名叫溥首童真的菩薩, 整了整衣服, 偏袒右肩, 長跪叉手問佛說:“世尊啊, 我和其他菩薩們都很想聽這個普門品, 普門如來依此經典, 興立了無數的定門和總持門。 我們真的很想聽聞。

佛陀說:“好, 那你們呀認真聽。 ”

注:本來應該是離垢藏菩薩說法的, 這裡卻換成了佛陀。 其中應該有漏譯。 我找了另一個譯本, 也跟這個差不多。 只是多了一個佛陀告訴溥首童真, 另外的世界有菩薩來了, 來自哪裡, 要說什麼法.....

也可能是離垢藏菩薩此次前來, 只是促成佛陀說普門品的因緣。 不過也無關緊要, 就不說了。

佛告溥首:“若有菩薩, 欲學普門所入之法等意分別, 游入於色等意分別, 遊入音聲等意分別, 遊入臭香等意分別, 遊入眾味等意分別, 遊入細滑等意分別, 遊入心性等意分別, 游入女人等意分別, 遊入男子等意分別, 遊入童女等意分別, 游入童子等意分別, 游入諸天等意分別, 游入諸龍等意分別, 遊入鬼神等意分別, 遊揵遝和等意分別,游阿須倫等意分別,游迦樓羅等意分別,游真陀羅等意分別,遊摩休勒等意分別,遊入地獄等意分別,遊入餓鬼等意分別,遊入畜生等意分別,遊入貪淫等意分別,遊入嗔怒等意分別,遊入愚癡等意分別,游諸不善等意分別,游諸德本等意分別,游諸有為等意分別,游諸無為等意分別。溥首,諸開士所可周遊,一切悉備,游居平等具足至道,是為學入普門定法。”

佛陀於是告訴溥首童真,學普門定法,要修滿二十五種法門。這裡提到個定字,很重要,說明普門品是增長三昧的。

1、哪二十五種?佛陀在下面展開詳說。為了方便閱讀,我將二十種修法分類整理了一下,按步驟列出:

修無我相(共六品)

修無人相(共四品)

修無眾生相(共八品)

離意執(共三品)

離行執(共兩品)

離法執(共兩品)

2、所謂等意分別,就是平等心。那什麼又是平等心呢?舍心。我們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平等,除非舍去對事物的分別。這是修行的前提。比如呼吸念,舍去對呼吸冷暖、大小、粗細的分別,只留下一個分別:長短。這個對長短的分別,到起了定的時候,還是要舍掉。

3、普門修法:觀。

這是後面闡述的,在這裡提前說一下什麼叫觀。觀就是以平等心專注意念。比如墓園九觀。先需要用六根去體驗屍體從腐化到骨骼分散的一系列過程,然後脫離屍體,用意念去還原。跟想不同,觀是需要意念中的事物比看到的還要清晰明瞭。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定,也會有相應的定果。

一、修無我相(共六品)

方法:觀六識皆空。

自證:得六識神通。

佛告溥首童真:“何謂菩薩等意分別游入於色?曉瞭解色,如水之沫而不可得,不可護持無有堅固,則為等意觀無有色,是謂菩薩等游于色。”

①觀色空,色是眼根的分別。

色就像泡沫聚集在一起,沒有主體,也不會長久存在。以此觀色,則證色空,得色無礙神通。即天眼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音聲?如人呼聲而有響應尋即消滅,則無形像不知所生,一切無有若干之事,而無差特亦無有相。已了無相,人所言者虛無無實。已曉諸音,深山響報,則乃等觀,是為等觀游入諸音聲。”

②觀聲空。聲音是耳根的分別。

聲音無形無像,生的快,滅的也快;來無影,去無蹤。以此觀音,則證聲空,得音無礙神通。即天耳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臭香?周遊往返百億劫數,鼻之所嗅而無有厭,如大海淵無有充滿,其香之像而不可獲,為虛偽法無有真諦,設求審誠無合會處,斯無所有而不可持。鼻處無實,慌惚若空如幻士化;假使分明,則無等觀遊入嗅香。”

③觀香空。香是鼻根的分別。

跟聲音一樣,香臭也是無形無像,香臭都是心的分別。以此觀香,則證香空。得香無礙神通。六道一切氣味,都能分辨。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眾味?至於喉咽不知堿味,亦無不味,從因緣別。其舌所甘猶緣會合,曉覺無念則為等觀遊入眾味。”

④觀味空。味是舌根的分別。

除了舌頭,喉嚨知鹹淡不?手知鹹淡不?都不知,可見虛妄。以此觀味,則證味空。得味無礙神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細滑?其細滑者,志有所存緣求服之,其柔軟者而不可得,已睹斯緣細滑無所適住,計於細滑則無有成,亦無所有所依,因著被服乃有所倚,斯為等觀遊入細滑。”

⑤觀觸空。觸是身根的分別。

同樣一件物體,每個人撫摸之後,所感觸到的粗滑程度都不一樣。可見粗滑並非實有。以此觀觸,則證觸空。得觸無礙神通。即神足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心法?假三界人悉令集會立在一處使求執心,莫知所在不見形像,亦無猶豫亦無合散,不知所住現若干色,於內無處處無所住,如幻士化虛而不實,則為等觀遊入心法。”

⑥觀法空。法是意根的分別。

這裡的法是心所造法,換句話說就是意想的東西。比如看到一個蘋果,心裡就會產生蘋果的樣子。但如果叫你把這個“樣子”拿出來看看,拿不出來。心掏出來也不行。以此觀意的虛妄,則證法空,得法無礙神通。即他心通。

神通雖不能執著,但卻是驗證定果的方式。未得神通,說明修行不力。

《佛說普門品經》上部,就翻譯到這裡。後面還有很長,有興趣請繼續關注。

知會

1、翻譯系作者本人解讀,不代表佛教,僅供參考。

2、譯經欄目的所有打賞,將公開用於印經回向,或作實際公益,或教育事業,或作廣大佈施。

3、之前的譯經,請點擊功能表列【譯經】欄目。

遊揵遝和等意分別,游阿須倫等意分別,游迦樓羅等意分別,游真陀羅等意分別,遊摩休勒等意分別,遊入地獄等意分別,遊入餓鬼等意分別,遊入畜生等意分別,遊入貪淫等意分別,遊入嗔怒等意分別,遊入愚癡等意分別,游諸不善等意分別,游諸德本等意分別,游諸有為等意分別,游諸無為等意分別。溥首,諸開士所可周遊,一切悉備,游居平等具足至道,是為學入普門定法。”

佛陀於是告訴溥首童真,學普門定法,要修滿二十五種法門。這裡提到個定字,很重要,說明普門品是增長三昧的。

1、哪二十五種?佛陀在下面展開詳說。為了方便閱讀,我將二十種修法分類整理了一下,按步驟列出:

修無我相(共六品)

修無人相(共四品)

修無眾生相(共八品)

離意執(共三品)

離行執(共兩品)

離法執(共兩品)

2、所謂等意分別,就是平等心。那什麼又是平等心呢?舍心。我們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平等,除非舍去對事物的分別。這是修行的前提。比如呼吸念,舍去對呼吸冷暖、大小、粗細的分別,只留下一個分別:長短。這個對長短的分別,到起了定的時候,還是要舍掉。

3、普門修法:觀。

這是後面闡述的,在這裡提前說一下什麼叫觀。觀就是以平等心專注意念。比如墓園九觀。先需要用六根去體驗屍體從腐化到骨骼分散的一系列過程,然後脫離屍體,用意念去還原。跟想不同,觀是需要意念中的事物比看到的還要清晰明瞭。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定,也會有相應的定果。

一、修無我相(共六品)

方法:觀六識皆空。

自證:得六識神通。

佛告溥首童真:“何謂菩薩等意分別游入於色?曉瞭解色,如水之沫而不可得,不可護持無有堅固,則為等意觀無有色,是謂菩薩等游于色。”

①觀色空,色是眼根的分別。

色就像泡沫聚集在一起,沒有主體,也不會長久存在。以此觀色,則證色空,得色無礙神通。即天眼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音聲?如人呼聲而有響應尋即消滅,則無形像不知所生,一切無有若干之事,而無差特亦無有相。已了無相,人所言者虛無無實。已曉諸音,深山響報,則乃等觀,是為等觀游入諸音聲。”

②觀聲空。聲音是耳根的分別。

聲音無形無像,生的快,滅的也快;來無影,去無蹤。以此觀音,則證聲空,得音無礙神通。即天耳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臭香?周遊往返百億劫數,鼻之所嗅而無有厭,如大海淵無有充滿,其香之像而不可獲,為虛偽法無有真諦,設求審誠無合會處,斯無所有而不可持。鼻處無實,慌惚若空如幻士化;假使分明,則無等觀遊入嗅香。”

③觀香空。香是鼻根的分別。

跟聲音一樣,香臭也是無形無像,香臭都是心的分別。以此觀香,則證香空。得香無礙神通。六道一切氣味,都能分辨。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眾味?至於喉咽不知堿味,亦無不味,從因緣別。其舌所甘猶緣會合,曉覺無念則為等觀遊入眾味。”

④觀味空。味是舌根的分別。

除了舌頭,喉嚨知鹹淡不?手知鹹淡不?都不知,可見虛妄。以此觀味,則證味空。得味無礙神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細滑?其細滑者,志有所存緣求服之,其柔軟者而不可得,已睹斯緣細滑無所適住,計於細滑則無有成,亦無所有所依,因著被服乃有所倚,斯為等觀遊入細滑。”

⑤觀觸空。觸是身根的分別。

同樣一件物體,每個人撫摸之後,所感觸到的粗滑程度都不一樣。可見粗滑並非實有。以此觀觸,則證觸空。得觸無礙神通。即神足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心法?假三界人悉令集會立在一處使求執心,莫知所在不見形像,亦無猶豫亦無合散,不知所住現若干色,於內無處處無所住,如幻士化虛而不實,則為等觀遊入心法。”

⑥觀法空。法是意根的分別。

這裡的法是心所造法,換句話說就是意想的東西。比如看到一個蘋果,心裡就會產生蘋果的樣子。但如果叫你把這個“樣子”拿出來看看,拿不出來。心掏出來也不行。以此觀意的虛妄,則證法空,得法無礙神通。即他心通。

神通雖不能執著,但卻是驗證定果的方式。未得神通,說明修行不力。

《佛說普門品經》上部,就翻譯到這裡。後面還有很長,有興趣請繼續關注。

知會

1、翻譯系作者本人解讀,不代表佛教,僅供參考。

2、譯經欄目的所有打賞,將公開用於印經回向,或作實際公益,或教育事業,或作廣大佈施。

3、之前的譯經,請點擊功能表列【譯經】欄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