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學家:差評“父母皆禍害”現象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25歲的未婚少女曉英口述:

我爸媽沒有一會兒安靜的時候, 他們兩個只要在一起就吵架, 比冤家還冤家。

爸爸是個很專制的人, 家裡什麼都要聽他的。 我們之間從未有過真正的交流。 對我的事大到學業、工作、婚姻, 小到穿衣戴帽, 什麼他都要干涉。 所以, 只要爸爸在家, 家裡的氣氛就特別陰沉、壓抑。 只有他出差的時候, 我才是“自由”的。

媽媽是個很沒有主見並且軟弱的人, 是個信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典型農村勞動婦女。 爸爸大發雷霆的時候, 她就事不關己, 高高掛起。 有時候甚至為了避免戰火蔓延到她身上,

故意幫著爸爸責駡我。


曉英的故事引人同情, 不免讓人頗有些認同 “父母皆禍害”的觀點。

也有些人認為無論我們擁有一個多麼悲慘的原生家庭, 那些經歷都已遠去了, 就let it go吧, 我們還有自己的未來。

但對於深受原生家庭痛苦影響的人來說,

他們不會輕易否定他們童年所有受過的傷, 也不會容許我們去否定。

放下過去顯然不是最好的答案, 愛也不是唯一的答案, 怨恨父母更不是一個好答案。
​明確的答案往往是有毒的, 越清晰越肯定, 越可能是毒藥。

就好比《巨嬰國》這本書,

它只描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負面影響, 但是幾乎忽略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積極影響。 這種分裂會給人造成“父母皆禍害”的假像。

心理學家認為童年期的影響是存在的, 原生家庭對人的人格、行為習慣、思維習慣模式都有明顯範式作用。 但是一味強調原生家庭的環境有重要影響並不正確, 因為很多行為模式與遺傳有關, 還有些與當下生活相關。

家庭並非是所有問題的主導因素。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們的理論決定了我們觀察的物件。 ”

如果我們一味朝父母身上追究原因, 客觀地看, 忽視了家庭自身的正常功能也無視了社會及文化上對人的負向壓力。

其結果可能造成“我們將只能獲取片面的事實”, 失去問題的焦點;“加重來談者的受害者心態”,

讓讀者對原生家庭、父母產生厭惡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