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Gb與F 到底有什麼不一樣?2018第一個夜晚搞懂它!

戌時 | 作者

為什麼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有兩個斗膽的假設:

1. 我們當中大部分人認為這兩個音是一樣的;

2. 剩下那部分的大部分知道這兩個音有區別,

但只對了一半。

曾經有一位朋友想將吉他調成Open D, 其中三弦需要調成Gb, 而調音表只提供F#, 但是將弦調成F#後覺得那個音不是他想要的, 問了很多人都說Gb跟F#就是一個音。

我很佩服這位朋友的耳朵, 他竟然能聽出這個區別。 但是更佩服的是他能夠忠於自己的耳朵, 而不受一般常識的禁錮。 做音樂的無論何時都應該根據聽感去判斷, 而不是固有的“規矩”。

要回答這個問題至少涉及兩個層面。

第一層是功能上的區別, 也是我猜想中大部分人知道的區別。 簡單來說, 如果你在彈奏一首G調的曲子, 那麼相比起F#, Gb出現在譜中要顯得尷尬得多。 另一方面, 在譜曲時, 上行旋律更喜歡用升號#, 下行旋律則更傾向用降號b。

其他還有一些功能上的區分, 此處不再贅述。 但是這解釋不了為什麼這位朋友會覺得F#聽起來不是他想要的聲音, 是因為他聽錯了嗎?

下面就來談談第二個層面, 很多人或許都忽略了這一點, 那就是現代音樂普遍使用的十二平均律當中, 有很多音程聽上去其實不是最合適的。

此話怎解?我們上的第一堂音樂課, 老師都告訴我們國際標準音A=440Hz, 期末考還挖個空讓你填。 於是很多人以為鍵盤上每一個琴鍵的音高頻率都是固定的, 其實這只是根據十二平均律確定的音高。

關於十二平均律的定義, 很多人脫口都能說出:把一個八度平均分為十二個音, 每個半音之間的距離都一樣……但其背後的意義有多少人參透過呢?中文裡面說起“音律”這個詞,

一般人很難理解其意思, 而其實它的英文是“tuning system”, 直譯過來是“調音體系”。

在物理上, 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了音高, 而調音是為了給每個音高符號匹配一個頻率數位。 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只是眾多調音方法的其中一種, 它的運算公式是這個樣子的:

頻率 = 440 * 2^(n/12)

比如標準A的五度音E, 與A相隔7個半音, 那麼E的頻率就是 440 * 2^(7/12)。 八度的頻率正好是原來的兩倍。

十二平均律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它破壞了和聲的諧和性, 因為用十二平均律所得到的五度音(三度音同理)並不是感覺最舒適的。 最合適的五度音與根音訊率之比通常為3:2, 也就是純律(Just intonation)的調音法。

兩者的區別?

3:2 =1.5:1

2^(7/12):1 ≈1.498:1

沒錯, 就是這麼微小的差距, 還是有人能聽出區別來。

來, 我們繼續燒腦。

如果按照純律去推算音高, 從A=440Hz出發, 那麼往上走五度 E = 440 * 3/2 = 660 Hz;再高五度的 B = 660 * 3/2 = 990 Hz;而B的五度 F♯ = 990 * 3/2 = 1485 Hz。

然後我們往下走, A下方五度 D = 440 * 2/3 = 293.333 Hz;D的下方五度 G = 293.333 * 2/3 = 195.555 Hz……如此反復走到第九次, 你就得到 Gb = 440 * (2/3)^9 (這個頻率已經低於人耳能聽到的範圍), 然後我們根據八度音訊率為2倍的規律得到其上方n個八度的 Gb = 366.25 Hz, 而 F# = 371.25 Hz(1485 Hz除以2兩次)。 這個差距依然很小, 但足以讓相當一部分人聽出差別。

事實上, 演奏無品絃樂器(如小提琴)的朋友應該有體會:在不同調式下, 手指按 Gb 和 F# 的位置是有輕微區別的。 因為這個時候你是用耳朵去判讀最合適的音高。

如果你下次使用調音表同樣覺得這個音不是你想要的, 在懷疑自己的耳朵之前, 可以先考慮是否被音律耍了。

關於音律(tuning system), 還有很多值得探討問題:既然純律好聽,

為什麼現代鋼琴都用十二平均律?每一種音律都有什麼優缺點?這個腦我們下次再燒。

那麼如果下次有人問你一些關於音樂的問題, 不妨先想一想再用確定的口吻作答, 因為你說出的話別人可能就會當真, 有很多的誤解往往由此而生。 而對於音樂求學者, 你聽到的所有說話都應該自己去求證一遍, 包括本文所說的一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