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2017旅遊業七大悲傷往事

【品橙旅遊】年度盤點時, 大家總喜歡去記住那些樂觀快樂的事情, 但其實更值得記住的, 反而是那些悲傷的事情。

悲傷有故事。 那些婉轉曲折的哀怨情仇, 總能挖出無比豐富的情節、八卦、內幕, 讓人欲罷不能。

悲傷有共鳴。 快樂與幸運往往專屬某個人或企業, 悲傷卻揭示了人人都可能面臨的危機, 能觸動共鳴與同情。

悲傷有力量。 在困頓中堅持, 在痛苦中覺悟, 悲傷讓人清醒, 促人勇敢, 看清未來的路。

很多人可能也有感覺, 整個2017年, 就是在困難中努力前行的一年。 這一年最流行的一個詞叫“砥礪奮進”, “砥礪”指的就是磨練意志克服困難。

2017年還上映了兩部跟二戰敦克爾克大撤退有關的電影, 口碑都爆棚, 其中一部叫《至暗時刻》, 講的是邱吉爾帶領英國在重壓之下艱難突圍, 終於迎來歷史和命運轉折的故事。

在2017年, 很多人或許都一度面臨自己的“至暗時刻”。 挺住了, 熬過去了, 光明就不遠了。

所以, 我們決定來點“負能量”, 盤點一下即將過去的2017年, 旅遊業發生的七件悲傷往事。

敢於直面慘烈, 才敢於浴火新生。

一、捆綁的機票與被捆綁的OTA

今年十一期間, 搭售事件讓攜程對產品頁面作出緊急修改, 推出“普通預訂”視窗, 客戶可隨時勾選取消。 機票捆綁銷售問題, 並不是攜程的個案。 這其實是個老問題, 也幾乎是所有OTA通用的“潛規則”。 這背後反映出的, 是機票銷售在OTA體系中日益尷尬的定位問題。

一方面, 機票已經幾乎成為“零收入”產品, 甚至覆蓋不了成本, 變成賠本的買賣;而另一方面, 沒有哪個OTA敢放棄做機票預訂, 因為這是最重要的流量入口。 因此, 所謂“捆綁銷售”, 就成為在灰色地帶求生存的一種無奈之舉。

表面上是OTA捆綁了機票, 往深裡看, 其實是機票捆綁了OTA。 攜程們無可奈何, 又動彈不得。 梁建章在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攜程內部一直在糾結是否要提供“零收入”產品, 從上到下一直都沒有想清楚。

此輪輿論風波後, “機票預訂服務費”問題再度進入人們視野。 多位業界專家公開討論並建議放開收取服務費。 這種呼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官方的注意, 一個例證是, 11月底至12月初, 新華社與《人民日報》先後發表關於機票代理銷售的報導, 並引用了專家們關於服務費問題的建議。

在改革落定之前, OTA們只能自己想辦法消化成本。 攜程的辦法是大力發展國際機票業務, 以此來彌補國內業務的虧空。 一個重要原因是,

國際上允許對機票預訂收取服務費。 收購天巡讓攜程有這方面的優勢, 根據攜程今年第三季度財報, 攜程通過天巡售賣的機票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250%。

而對於其他沒有此類管道的OTA來說, 還要在捆綁與被捆綁之間掙扎多久?

二、萬達的文旅“抛物線”:從鼓吹到拋售

2017年7月10日, 萬達與融創中國發佈聯合公告, 萬達將13個文旅專案和76個酒店項目一次性轉讓給融創, 而且以註冊資本估價, 顯得非常急迫且徹底。

這條重磅消息引發旅遊業強烈振動波, 無論這比蹊蹺的交易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萬達在需要回籠資金、甩掉包袱時, 最先放棄了文旅板塊, 這讓業界一時對文旅專案的前景產生濃厚的悲觀情緒。

萬達對文旅專案的態度像一條抛物線,

先是極度鼓吹, 專案簽了一大堆, 然後又突然放棄。 雖然萬達的說法是要向輕資產的運營轉型, 但項目都沒建成幾個, 何談運營經驗?

萬達的拋售, 讓文旅綜合體投資額巨大、資金回籠週期長、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再次引發關注。 這些問題一直存在, 但長期以來, 在萬達等一大批企業掀起的投資泡沫中被忽視了。

但萬達的退出似乎並沒有影響其他地產企業入場的信心, 恒大是其中表現最搶眼的一個。 恒大今年推出“恒大童世界”文旅品牌, 也在全國各地簽了一大堆專案, 提出未來五年將在全國佈局15個主題樂園。

這些都和曾經的萬達如此相似。 誰能知道, 歷史在幾年後會不會重演?

三、巨頭的陰影下

今年5月,6人遊公司不再是攜程定制旅遊的供應商。它公佈了新的品牌計畫,命名為“脫鞋行動”,其實是“脫攜”,意在發展獨立品牌和自有客戶。在此之前,來自攜程的訂單占6人游營收的近四成。根據其說法,終止合作的原因主要是攜程的高傭金,擠壓了本就微薄的企業利潤。

攜程方面並未正面回應此事,但正式發佈了“定制旅遊服務標準”,宣佈要全面實施“定制游供應商等級評定與淘汰制”。而就在此前不久的4月26日,攜程剛剛宣佈全面更新了旗下定制旅行平臺2.0版本,正式將定制旅行平臺推向社會。

另一個可以參照來看的事件,是發生在10月份的熊貓簽證與飛豬簽證“抄襲”之爭。10月28日,飛豬公佈了新產品“線上簽證中心”。兩天后,熊貓簽證APP創始人發表文章,指責飛豬線上簽證中心的功能抄襲自己公司的產品。這一指責受到飛豬方面堅決否定。雙方幾個來回爭辯後,此事不了了之。

其實,說飛豬抄襲實在有些勉強,因為熊貓所提出的流程線上化、OCR識別填表、線上自拍簽證照、進度跟蹤、一鍵上門取件等功能,並不是什麼獨家核心技術,飛豬包括其他企業完全能開發出此類功能。況且飛豬簽證最核心的賣點也並不是這些,而是與各使領館直連這一資源優勢。

無論是6人遊還是熊貓簽證,他們焦慮的,都是如何在巨頭的陰影下生存。與巨頭合作,話語權掌控在對方手中;與巨頭競爭,無論是技術還是資源,都遠不是對方的對手。

2017年的旅遊業,強者愈強、兩極分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攜程幾乎涵蓋了所有已知的旅遊及生活服務,國際化戰略深入推進,蟬聯中國旅遊集團20強榜首;飛豬有了阿裡“全球遊”新戰略的有力加持,雙11業績顯赫;美團點評酒旅業務規模今年迅速擴大,而且引入Priceline的戰略投資。

學習在巨頭的陰影下生存,已成為大部分旅遊企業的必修課。

四、海濤旅遊錯在哪兒

2017年被罵得最慘的旅行社是誰?恐怕要數海濤旅遊了。

今年4月,海濤旅遊爆出資金鏈斷裂、欠債不還等傳聞,甚至被旅客上門討債。海濤旅遊隨後召開新聞發佈會承認公司面臨資金緊張問題,主要是韓國旅遊停團造成公司近1億元的虧損,而消費者“討債”其實是擠兌公司大規模推廣的旅遊套餐產品。

海濤旅遊的危機與其旅遊金融模式有關,這種模式要求公司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周轉,否則很容易發生資金鏈斷裂。而對於嚴重依賴韓國市場的海濤旅遊來說,今年的危機恐怕也是始料未及。受薩德影響,赴韓遊市場從年初開始封凍,旅行社大規模下架赴韓遊產品,赴韓國中國遊客數量銳減。

到年底,雖然中韓交流中有對話舉動,但赴韓旅遊仍是敏感話題。或許是壓抑了太久,海濤旅遊又急著做了一件高風險的事,率先組織了一團所謂赴韓“破冰之旅”,還在機場有一個頗為高調的歡迎儀式。此事迅速在網上招來一片罵聲,海濤旅遊試圖恢復赴韓遊產品的嘗試難言成功。

海濤旅遊錯在哪兒?根本問題還是產品結構過於單一,畢竟此前它已經是新三板上市企業,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是成長為大企業的必修內功。旅遊業受外在因素影響大,出境遊市場更是如此,過於依賴某個單一市場,很容易付出沉重代價。我國出境遊市場長期依賴日韓市場,這並不是只有海濤旅遊才存在的問題。其實,這幾年出現了不少新的出境目的地,而且對小眾旅遊地的嚮往正在形成一種新的需求。對於企業來說,這也不失為一個契機,去重新審視出境遊市場的格局,考慮如何及時調整,去分享新的蛋糕。

五、雲南之痛

導遊嫌購物少怒駡遊客,蚊子是寵物、熏死要賠錢,刷單炒信刪差評……一年下來,即使有史上最嚴整治行動護航,雲南旅遊的負面新聞還是不時見諸報端,雲南旅遊讓人又愛又怕的形象仍然沒有得到根本逆轉。

為了整治旅遊市場亂象,雲南省政府不可謂不努力。今年3月,雲南出臺《雲南省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提出七個方面22條措施,包括取消旅遊定點購物、打擊“不合理低價游”、嚴格導遊管理、“1+3+N+1”旅遊綜合監管等等,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整治措施。

重災區麗江更是嚴上加嚴,制定了28條整治措施,對旅行社的最高罰款高達30萬元,導遊或從業人員違反規定將被吊銷導遊資格證。

在如此強勢的整治措施下,為什麼亂象仍難以根除?

雲南之痛,其實是傳統旅遊發展模式弊端的集中呈現。這些弊端有管理上的問題,有行業發展模式的問題,也有社會文化及心態方面的問題。比如,目的地古鎮過度商業開發,造成浮躁趨利的普遍社會心態;幾乎全民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又不缺客流,改進服務的動力不足。此外,作為傳統旅遊大省,行業發展模式仍停留在主要依靠自然風光,而不是依靠文化與服務,這也使得“服務”的概念難以在本地旅遊行業紮根。

要解決這些問題,處罰與整治不是根本之策,還是要靠行業發展模式的轉型,與當地社會心態的理性調整。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鋪開“全域旅遊”,雲南早就是事實上的全域旅遊了,所以反思“雲南之痛”,對其他地區更有警示意義。要轉變發展模式,一開始就把“服務”放在旅遊開發的關鍵位置;要讓更多本地人參與並享受旅遊發展成果,但也要合理設置門檻,提高從業者素質;要堅決避免過度商業開發,儘量保持原汁原味的質樸民風,維持理性的社會心態,因為說到底,一切傷痛的根源,都在於人心的變化。

六、民宿向哪兒走

2017年,民宿行業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民宿仍然很火,一個側面的例子是今年集中出現了多部以民宿為主題的爆款綜藝節目,比如《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三個院子》等。

另一方面,關於民宿整體經營不善的討論也開始集中出現,比如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說95%的民宿都在虧損,倒閉潮初現,民宿業的泡沫臨近破滅,等等。

無論這個驚悚的資料是否屬實,一個確定的事實是,民宿業即將面臨“洗牌”。2017年的重要性在於,關於民宿的管理政策陸續顯示苗頭,而政策收緊對於一直處於“灰色地帶”的民宿來說,具有關鍵的風向標意義。

8月1日起,《北京市旅遊條例》開始施行,其中界定了民宿的概念,規定了監督管理部門和監管原則,要求旅遊、工商、公安、消防、衛生計生等相關行政部門加強對民宿日常經營活動的服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10月1日起,國家旅遊局發佈的《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等4項行業標準正式實施。檔中明確了旅遊民宿的定義、基本原則、基本要求、管理規範、等級劃分條件等。

雖然更具體的管理規定還在制定中,但這是一個開始,意味著民宿的野蠻生長時代就要結束了。

民宿的命運,可以與其他共用經濟產業對照著看。2017年,對共用經濟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以共用單車為例,年初還在瘋狂融資,年底已經出現倒閉潮。一方面,十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多個城市停止投放,監管力度極大加強;另一方面,市場惡性競爭帶來的盈利困境,也是企業接連倒閉的重要原因。

民宿往哪兒走,2018年依然值得觀察。

七、一張床單抖出的高端酒店危機

9月,一篇《五星級酒店,你們為什麼不換床單》的文章,引發業界對高端酒店服務品質的討論。文章中涉及的是北京的五家五星級酒店。無獨有偶,近期,又有媒體曝出哈爾濱的三家五星級酒店,也存在馬桶刷刷茶杯、馬桶裡洗抹布、床尾巾不及時更換等問題。

2012年以來,很多高端酒店就撲下身子去轉型。值得慶賀的是,它們終於最終確認“公務消費”的不可持續性。在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會長張潤剛先生的話語體系裡,他更一針見血地將之稱為“權貴消費”。

在一些高端酒店左右奔突尋找出路之初,它們恨不得一夜進入尋常百姓家,在百姓消費的視域下熱火朝天地賣起燒餅油條加肉包。後來,轉轉就發現不對,百姓市場不感冒,原有商務市場眼見快要失守,它們調整對焦中產階級人群。於是,這些酒店又開始做生態圈、做產業鏈、做跨界整合,五花八門。

一派浮躁之氣下,高端酒店賴以成名的服務、格調、特色等等體現品質的要素都被自動忽略。而這些才是中產階級人群選擇高端酒店進行“輕奢消費”的吸引力所在。現在有些眼光的經濟型酒店都在往中高端轉,消費升級大背景下,一些高端酒店守不住自己的品質王道,只會讓自己更迷惘。對於高端酒店而言,品質不牢,地動山搖。(品橙旅遊主筆 周易水 公孫遙)

轉載請注明:品橙旅遊

三、巨頭的陰影下

今年5月,6人遊公司不再是攜程定制旅遊的供應商。它公佈了新的品牌計畫,命名為“脫鞋行動”,其實是“脫攜”,意在發展獨立品牌和自有客戶。在此之前,來自攜程的訂單占6人游營收的近四成。根據其說法,終止合作的原因主要是攜程的高傭金,擠壓了本就微薄的企業利潤。

攜程方面並未正面回應此事,但正式發佈了“定制旅遊服務標準”,宣佈要全面實施“定制游供應商等級評定與淘汰制”。而就在此前不久的4月26日,攜程剛剛宣佈全面更新了旗下定制旅行平臺2.0版本,正式將定制旅行平臺推向社會。

另一個可以參照來看的事件,是發生在10月份的熊貓簽證與飛豬簽證“抄襲”之爭。10月28日,飛豬公佈了新產品“線上簽證中心”。兩天后,熊貓簽證APP創始人發表文章,指責飛豬線上簽證中心的功能抄襲自己公司的產品。這一指責受到飛豬方面堅決否定。雙方幾個來回爭辯後,此事不了了之。

其實,說飛豬抄襲實在有些勉強,因為熊貓所提出的流程線上化、OCR識別填表、線上自拍簽證照、進度跟蹤、一鍵上門取件等功能,並不是什麼獨家核心技術,飛豬包括其他企業完全能開發出此類功能。況且飛豬簽證最核心的賣點也並不是這些,而是與各使領館直連這一資源優勢。

無論是6人遊還是熊貓簽證,他們焦慮的,都是如何在巨頭的陰影下生存。與巨頭合作,話語權掌控在對方手中;與巨頭競爭,無論是技術還是資源,都遠不是對方的對手。

2017年的旅遊業,強者愈強、兩極分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攜程幾乎涵蓋了所有已知的旅遊及生活服務,國際化戰略深入推進,蟬聯中國旅遊集團20強榜首;飛豬有了阿裡“全球遊”新戰略的有力加持,雙11業績顯赫;美團點評酒旅業務規模今年迅速擴大,而且引入Priceline的戰略投資。

學習在巨頭的陰影下生存,已成為大部分旅遊企業的必修課。

四、海濤旅遊錯在哪兒

2017年被罵得最慘的旅行社是誰?恐怕要數海濤旅遊了。

今年4月,海濤旅遊爆出資金鏈斷裂、欠債不還等傳聞,甚至被旅客上門討債。海濤旅遊隨後召開新聞發佈會承認公司面臨資金緊張問題,主要是韓國旅遊停團造成公司近1億元的虧損,而消費者“討債”其實是擠兌公司大規模推廣的旅遊套餐產品。

海濤旅遊的危機與其旅遊金融模式有關,這種模式要求公司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周轉,否則很容易發生資金鏈斷裂。而對於嚴重依賴韓國市場的海濤旅遊來說,今年的危機恐怕也是始料未及。受薩德影響,赴韓遊市場從年初開始封凍,旅行社大規模下架赴韓遊產品,赴韓國中國遊客數量銳減。

到年底,雖然中韓交流中有對話舉動,但赴韓旅遊仍是敏感話題。或許是壓抑了太久,海濤旅遊又急著做了一件高風險的事,率先組織了一團所謂赴韓“破冰之旅”,還在機場有一個頗為高調的歡迎儀式。此事迅速在網上招來一片罵聲,海濤旅遊試圖恢復赴韓遊產品的嘗試難言成功。

海濤旅遊錯在哪兒?根本問題還是產品結構過於單一,畢竟此前它已經是新三板上市企業,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是成長為大企業的必修內功。旅遊業受外在因素影響大,出境遊市場更是如此,過於依賴某個單一市場,很容易付出沉重代價。我國出境遊市場長期依賴日韓市場,這並不是只有海濤旅遊才存在的問題。其實,這幾年出現了不少新的出境目的地,而且對小眾旅遊地的嚮往正在形成一種新的需求。對於企業來說,這也不失為一個契機,去重新審視出境遊市場的格局,考慮如何及時調整,去分享新的蛋糕。

五、雲南之痛

導遊嫌購物少怒駡遊客,蚊子是寵物、熏死要賠錢,刷單炒信刪差評……一年下來,即使有史上最嚴整治行動護航,雲南旅遊的負面新聞還是不時見諸報端,雲南旅遊讓人又愛又怕的形象仍然沒有得到根本逆轉。

為了整治旅遊市場亂象,雲南省政府不可謂不努力。今年3月,雲南出臺《雲南省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提出七個方面22條措施,包括取消旅遊定點購物、打擊“不合理低價游”、嚴格導遊管理、“1+3+N+1”旅遊綜合監管等等,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整治措施。

重災區麗江更是嚴上加嚴,制定了28條整治措施,對旅行社的最高罰款高達30萬元,導遊或從業人員違反規定將被吊銷導遊資格證。

在如此強勢的整治措施下,為什麼亂象仍難以根除?

雲南之痛,其實是傳統旅遊發展模式弊端的集中呈現。這些弊端有管理上的問題,有行業發展模式的問題,也有社會文化及心態方面的問題。比如,目的地古鎮過度商業開發,造成浮躁趨利的普遍社會心態;幾乎全民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又不缺客流,改進服務的動力不足。此外,作為傳統旅遊大省,行業發展模式仍停留在主要依靠自然風光,而不是依靠文化與服務,這也使得“服務”的概念難以在本地旅遊行業紮根。

要解決這些問題,處罰與整治不是根本之策,還是要靠行業發展模式的轉型,與當地社會心態的理性調整。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鋪開“全域旅遊”,雲南早就是事實上的全域旅遊了,所以反思“雲南之痛”,對其他地區更有警示意義。要轉變發展模式,一開始就把“服務”放在旅遊開發的關鍵位置;要讓更多本地人參與並享受旅遊發展成果,但也要合理設置門檻,提高從業者素質;要堅決避免過度商業開發,儘量保持原汁原味的質樸民風,維持理性的社會心態,因為說到底,一切傷痛的根源,都在於人心的變化。

六、民宿向哪兒走

2017年,民宿行業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民宿仍然很火,一個側面的例子是今年集中出現了多部以民宿為主題的爆款綜藝節目,比如《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三個院子》等。

另一方面,關於民宿整體經營不善的討論也開始集中出現,比如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說95%的民宿都在虧損,倒閉潮初現,民宿業的泡沫臨近破滅,等等。

無論這個驚悚的資料是否屬實,一個確定的事實是,民宿業即將面臨“洗牌”。2017年的重要性在於,關於民宿的管理政策陸續顯示苗頭,而政策收緊對於一直處於“灰色地帶”的民宿來說,具有關鍵的風向標意義。

8月1日起,《北京市旅遊條例》開始施行,其中界定了民宿的概念,規定了監督管理部門和監管原則,要求旅遊、工商、公安、消防、衛生計生等相關行政部門加強對民宿日常經營活動的服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10月1日起,國家旅遊局發佈的《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等4項行業標準正式實施。檔中明確了旅遊民宿的定義、基本原則、基本要求、管理規範、等級劃分條件等。

雖然更具體的管理規定還在制定中,但這是一個開始,意味著民宿的野蠻生長時代就要結束了。

民宿的命運,可以與其他共用經濟產業對照著看。2017年,對共用經濟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以共用單車為例,年初還在瘋狂融資,年底已經出現倒閉潮。一方面,十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多個城市停止投放,監管力度極大加強;另一方面,市場惡性競爭帶來的盈利困境,也是企業接連倒閉的重要原因。

民宿往哪兒走,2018年依然值得觀察。

七、一張床單抖出的高端酒店危機

9月,一篇《五星級酒店,你們為什麼不換床單》的文章,引發業界對高端酒店服務品質的討論。文章中涉及的是北京的五家五星級酒店。無獨有偶,近期,又有媒體曝出哈爾濱的三家五星級酒店,也存在馬桶刷刷茶杯、馬桶裡洗抹布、床尾巾不及時更換等問題。

2012年以來,很多高端酒店就撲下身子去轉型。值得慶賀的是,它們終於最終確認“公務消費”的不可持續性。在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會長張潤剛先生的話語體系裡,他更一針見血地將之稱為“權貴消費”。

在一些高端酒店左右奔突尋找出路之初,它們恨不得一夜進入尋常百姓家,在百姓消費的視域下熱火朝天地賣起燒餅油條加肉包。後來,轉轉就發現不對,百姓市場不感冒,原有商務市場眼見快要失守,它們調整對焦中產階級人群。於是,這些酒店又開始做生態圈、做產業鏈、做跨界整合,五花八門。

一派浮躁之氣下,高端酒店賴以成名的服務、格調、特色等等體現品質的要素都被自動忽略。而這些才是中產階級人群選擇高端酒店進行“輕奢消費”的吸引力所在。現在有些眼光的經濟型酒店都在往中高端轉,消費升級大背景下,一些高端酒店守不住自己的品質王道,只會讓自己更迷惘。對於高端酒店而言,品質不牢,地動山搖。(品橙旅遊主筆 周易水 公孫遙)

轉載請注明:品橙旅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