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的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

文丨張勳(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1、絲綢之路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

人類文明起源於亞歐大陸, 《全球通史》作者美國斯塔夫裡阿諾斯提及:“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 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 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 在此產生了對人類意識形態影響深遠的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在張騫開闢絲綢之路以前, 東西方人們的往來從未間斷, 世界不同地域宗教、軍事、商貿、文化的交融促進了衝突與對抗、和諧與共生,

世界一體化的歷史進程表明封閉與保守只能帶來落後、只有開放與包容才能彼此溫暖、互惠互利。 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孟子“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這一名言, 宣導全球“和而不同”的意義。

沿著絲綢之路, 周穆王昆侖山瑤池約會西王母、張騫聯合西域北擊匈奴、唐朝與阿拉伯之戰、宋代軍事割據對絲路的阻隔、明代北修長城以後, “絲綢之路”日漸堵塞, 歐洲在失去陸地商貿大通道以後被迫面向大海尋找出路, 從而開闢了新航海時代, 發現了新大陸, 歐洲經濟告別地中海時代, 人類文明步入全球化。

沿著絲綢之路, 中亞地區的粟特人東漢至宋代在絲綢之路往來不絕, 沿線的商業據點逐漸形成了歷史城市的雛形;唐代詩人岑參對絲綢之路沿途驛站及絲綢之路暢通狀況也有著生動描述: “一驛過一驛,

驛騎如流星。 平明發咸陽, 暮及隴山頭。 ”據考證僅從長安到敦煌的驛館至少有 40 餘座。 沿著絲綢之路, 我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四大發明傳入西方;佛教、舞蹈、音樂和數學等宗教藝術傳入我國。

沿著絲綢之路, 法顯西去, 著《佛國記》;鳩摩羅什東來, 在草堂寺翻譯《金剛經》;玄奘遠赴印度求法, 著《大唐西域記》;唐代以後, 在我國西部地區逐漸形成了儒家、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的交融, 如西寧市丹噶爾古城曾是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節點, 既有城隍廟、孔廟, 又有道觀、清真寺和藏傳佛教寺廟, 呈現出多元化的宗教文化特徵。

沿著絲綢之路, 東西方藝術文化在我國交匯,

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水陸庵、麥積山石窟、莫高窟等佛教藝術傳入我國, 其中敦煌成為宗教和藝術的集大成者;匈奴、鮮卑、羌、吐蕃、回鶻等民族的交融, 使得我國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河西走廊、河湟谷地政治、軍事、民族文化的繁衍, 見證了絲路的興衰。

通過查看《中國歷史地圖集》, 我們可以看出, 絲綢之路與中華文明的延續一脈相承, 我國北接草原、西域峻嶺沙漠、南連熱帶叢林、東憑太平洋, 在地理上的相對封閉性使得我國是全球至今唯一文明延續3000年的國家。 歷史證明, 當國家統一、疆域遼闊之時, 亦是絲綢之路興盛、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和百姓安居之時。

在新的歷史時期, 當全球再次掀起封閉與開放二種不同的價值觀,

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正是融入全球化的偉大歷史機遇,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帶與路, 以向西開放踐行經濟轉型與均衡發展的戰略路徑, 絲路通, 則國家興, 我們期待著一個偉大的歷史時代的到來。

2、一條黃金旅遊帶正在形成

今天我們重新思考絲綢之路的復興, 除了國家政策的扶持, 財政的轉移支付與東部地區的對口支援以外, 更應考慮到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絲綢之路, 這應當是絲綢之路復興的首要維度, 隨著2014年絲綢之路申遺的成功, 以旅遊業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 形成經濟轉型的內生動力, 以高鐵和自駕游形成的全新交通方式正在促進絲路黃金旅遊帶的形成。

截至目前, 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

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合作協定, 形成廣泛國際合作共識。 交通運輸部今年5月透露,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以來, 中國與相關國家開通了356條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海上運輸服務已覆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與43個參與國家實現空中直航, 每週約4200個航班。

去哪網2017年5月根據機票、酒店和線路統計發佈的旅遊熱度大資料包告, 3年以來,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遊熱度最高上升317%, 國內段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熱度也實現了100%以上的增幅, 絲綢之路當前已成為旅遊的超級IP, 自駕遊線路由東向西縱深化發展延伸。

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發展應是當今西部發展的首要戰略維度。

首先,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引領我國中西部崛起的國家戰略, 是實現大西北崛起的戰略路徑,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的下一個區域經濟增長極;

其次,西部地區農業生長環境較差、國有重工業發展滯後,旅遊業依託西部獨特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與宗教藝術,都是極佳的旅遊吸引物,具有優勢條件;

其三,黃金旅遊帶將連接東起連雲港,西到霍爾果斯並延伸至西亞、北非和歐洲,連接黃河中下游旅遊區和西北旅遊區,形成新的區域聯合發展戰略。

2014年5月,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的“把新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和把南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文化和民族風情旅遊目的地”。 2014年年底,甘肅省就出臺《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絲綢之路旅遊黃金帶和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蘭州、嘉峪關、酒泉、張掖、武威、天水、平涼7市合力打造形成絲綢之路精品旅遊線。

2017年12月12日,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西寧文旅和方塘智庫共同發起在西寧成立的“絲路文旅研究中心”致力於對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建設進行持續研究,集聚資本、產業和智力平臺,引領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創新發展。在此戰略背景下西寧提出了打造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支點城市的定位。

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不僅包含西北五省,更延伸至河南、山西和山東,橫跨8省,如何以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概念串起合作共贏,融合發展的帶與路?以創新發展為旅遊業的變革帶來新的動能,是解決當前絲綢之路沿線省市旅遊業同質化發展與粗放經營的迫切問題。

3、誰的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

2016年,陝西省接待境內外遊客44912.9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813.43億元;甘肅省接待遊客1.9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20億元;寧夏接待國內遊客突破2100萬人次,旅遊收入205億元;青海省接待遊客2876.92萬人次,旅遊收入達310.3億元;新疆接待遊客8102萬人次,旅遊收入1401億元。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2016年陝西省接待遊客和收入比西北其餘四省加起來還要多。應該當之無愧的是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目的地和集散地。陝西當前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和橋頭堡。因此,要實現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的復興,陝西旅遊的轉型升級與龍頭帶動作用成為第一要義,陝西旅遊業的壯大,可以東連西進,成為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心臟地區。

其一,長安文化應為第一座標

絲綢之路興盛于漢唐,長安成為世界著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今天,我們復興絲綢之路,長安文化應為第一座標。當前長安已經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來華的首要目的地,自1979年以來曾接待過英女王、日本天皇、美國總統、法國總統、印度總理、比利時國王、西班牙國王等外國領導人200多位元,根據攜程旅遊網2016年發佈的《2016年入境遊趨勢分析報告》,西安成為國際遊客僅次於北京和上海的旅行目的地。

然而,自長安明代改稱西安以來,這座城市似乎失去了千年繁華的歷史的記憶,缺少承載長安文化的載體,甚至探索了10年之久的“皇城復興計畫”,近期才塵埃落定。西安有歷史文物古跡100多處,有6處遺產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近年來在旅遊開發中的思想保守與管理粗放導致了遊客體驗度的不高,盛名之下,其實難副。2107年8月份的西安旅遊電視問政,光大市民僅有25.15%的滿意度。

因此,西安當前旅遊業應當以復興長安文化為藍圖,無論對於旅遊產品的規劃,還是具體項目的設計,都應以長安這一傳承千年的文化底蘊為座標,當長安文化能夠重回世界東方,必將掀起絲路文旅的熱潮。因此,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營造,長安文化是起點、是血脈,亦是根植于絲路文明的靈魂。

其二,休閒旅遊與鄉村振興戰略

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編制的《中國國內旅遊發展研究報告2017》指出,我國城鎮居民的旅遊動機主要以休閒度假及娛樂為主。旅遊目的是對“吃、住、行、遊、購、娛”的深度體驗,西安的優勢是人文古跡,由於缺少文創產業的啟動,原生態歷史遺存很難引起遊客的深度興趣。城市休閒旅遊存在短板,旅遊產品同質化嚴重。

陝西省銅川市、渭南市、寶雞市、延安市等城市近年來都提出了以旅遊業作為產業轉型升級重要戰略目標,但都存在結構失衡、經營粗放與基礎薄弱的問題,西安周邊近年來以袁家村為代表興起的鄉村旅遊和古鎮游成為熱潮,民俗特色小鎮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僅在藍田西安周邊,2016年、2017年就有白鹿原民俗村、白鹿原影視城和白鹿倉相繼開業,資本狂歡的背後,缺乏業態的精准策劃、系統思考與產業轉型,不到一年時間就出現了商鋪關門潮。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而當今旅遊業的發展依然缺少對鄉村振興的敬畏之心,甚至前不久在秦嶺腳下觀音禪寺還爆發了寺院與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均引發的衝突。其核心是對秦嶺缺乏統一規劃,缺乏旅遊與在地資源的融合,缺少以旅遊業帶動村民致富的產業格局,當秦嶺深處已被別墅所佔據,民村們依然靠賣一些山貨來維持生計。

陝西旅遊業的發展是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重要支撐,因此,保持對傳統歷史遺存的敬畏之心,做真文化,以休閒旅遊業啟動沉睡的旅遊市場,帶動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打造絲路文旅第一目的地和集散地,成為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強力引擎。

其三,開髮絲路文化專業體驗之旅

絲路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東西方互融互通的歷史集成,在當代開髮絲路黃金旅遊帶,應當將絲路文化看成一個整體來營造,精准定位、合理競爭與緊密協作,以絲路文旅啟動經濟帶的復蘇。

一是宗教藝術之旅,佛教從西域傳入我國,一路向東,從白馬寺、草堂寺、興教寺、水陸庵到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開啟宗教朝聖之旅;二是關口文化之旅,長城、玉門關、陽關、嘉峪關、函谷關等串起來的絲路軍事文化之旅;三是古城探訪之旅,以高昌古城、交河故城、樓蘭、長安、洛陽等串接起來的歷史古城探索之旅。

絲路沿線地域廣闊、旅遊資源富集而分散,由於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很多歷史遺跡已經風韻不在,只留下孤單的背影,這亦和大眾旅行追求舒適度和體驗度相背離,看不懂、看不到、交通的阻隔、配套的滯後都會影響旅行的體驗,因為不懂,所以茫然。而開發深度遊基於一定的學術、研學、考察、觀光和信仰為基礎,由於有了相一致的文化認同,將會對絲路有一個全新的體驗。

是實現大西北崛起的戰略路徑,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的下一個區域經濟增長極;

其次,西部地區農業生長環境較差、國有重工業發展滯後,旅遊業依託西部獨特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與宗教藝術,都是極佳的旅遊吸引物,具有優勢條件;

其三,黃金旅遊帶將連接東起連雲港,西到霍爾果斯並延伸至西亞、北非和歐洲,連接黃河中下游旅遊區和西北旅遊區,形成新的區域聯合發展戰略。

2014年5月,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的“把新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和把南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文化和民族風情旅遊目的地”。 2014年年底,甘肅省就出臺《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絲綢之路旅遊黃金帶和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蘭州、嘉峪關、酒泉、張掖、武威、天水、平涼7市合力打造形成絲綢之路精品旅遊線。

2017年12月12日,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西寧文旅和方塘智庫共同發起在西寧成立的“絲路文旅研究中心”致力於對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建設進行持續研究,集聚資本、產業和智力平臺,引領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創新發展。在此戰略背景下西寧提出了打造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支點城市的定位。

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不僅包含西北五省,更延伸至河南、山西和山東,橫跨8省,如何以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概念串起合作共贏,融合發展的帶與路?以創新發展為旅遊業的變革帶來新的動能,是解決當前絲綢之路沿線省市旅遊業同質化發展與粗放經營的迫切問題。

3、誰的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

2016年,陝西省接待境內外遊客44912.9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813.43億元;甘肅省接待遊客1.9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20億元;寧夏接待國內遊客突破2100萬人次,旅遊收入205億元;青海省接待遊客2876.92萬人次,旅遊收入達310.3億元;新疆接待遊客8102萬人次,旅遊收入1401億元。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2016年陝西省接待遊客和收入比西北其餘四省加起來還要多。應該當之無愧的是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目的地和集散地。陝西當前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和橋頭堡。因此,要實現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的復興,陝西旅遊的轉型升級與龍頭帶動作用成為第一要義,陝西旅遊業的壯大,可以東連西進,成為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心臟地區。

其一,長安文化應為第一座標

絲綢之路興盛于漢唐,長安成為世界著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今天,我們復興絲綢之路,長安文化應為第一座標。當前長安已經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來華的首要目的地,自1979年以來曾接待過英女王、日本天皇、美國總統、法國總統、印度總理、比利時國王、西班牙國王等外國領導人200多位元,根據攜程旅遊網2016年發佈的《2016年入境遊趨勢分析報告》,西安成為國際遊客僅次於北京和上海的旅行目的地。

然而,自長安明代改稱西安以來,這座城市似乎失去了千年繁華的歷史的記憶,缺少承載長安文化的載體,甚至探索了10年之久的“皇城復興計畫”,近期才塵埃落定。西安有歷史文物古跡100多處,有6處遺產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近年來在旅遊開發中的思想保守與管理粗放導致了遊客體驗度的不高,盛名之下,其實難副。2107年8月份的西安旅遊電視問政,光大市民僅有25.15%的滿意度。

因此,西安當前旅遊業應當以復興長安文化為藍圖,無論對於旅遊產品的規劃,還是具體項目的設計,都應以長安這一傳承千年的文化底蘊為座標,當長安文化能夠重回世界東方,必將掀起絲路文旅的熱潮。因此,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營造,長安文化是起點、是血脈,亦是根植于絲路文明的靈魂。

其二,休閒旅遊與鄉村振興戰略

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編制的《中國國內旅遊發展研究報告2017》指出,我國城鎮居民的旅遊動機主要以休閒度假及娛樂為主。旅遊目的是對“吃、住、行、遊、購、娛”的深度體驗,西安的優勢是人文古跡,由於缺少文創產業的啟動,原生態歷史遺存很難引起遊客的深度興趣。城市休閒旅遊存在短板,旅遊產品同質化嚴重。

陝西省銅川市、渭南市、寶雞市、延安市等城市近年來都提出了以旅遊業作為產業轉型升級重要戰略目標,但都存在結構失衡、經營粗放與基礎薄弱的問題,西安周邊近年來以袁家村為代表興起的鄉村旅遊和古鎮游成為熱潮,民俗特色小鎮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僅在藍田西安周邊,2016年、2017年就有白鹿原民俗村、白鹿原影視城和白鹿倉相繼開業,資本狂歡的背後,缺乏業態的精准策劃、系統思考與產業轉型,不到一年時間就出現了商鋪關門潮。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而當今旅遊業的發展依然缺少對鄉村振興的敬畏之心,甚至前不久在秦嶺腳下觀音禪寺還爆發了寺院與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均引發的衝突。其核心是對秦嶺缺乏統一規劃,缺乏旅遊與在地資源的融合,缺少以旅遊業帶動村民致富的產業格局,當秦嶺深處已被別墅所佔據,民村們依然靠賣一些山貨來維持生計。

陝西旅遊業的發展是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重要支撐,因此,保持對傳統歷史遺存的敬畏之心,做真文化,以休閒旅遊業啟動沉睡的旅遊市場,帶動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打造絲路文旅第一目的地和集散地,成為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的強力引擎。

其三,開髮絲路文化專業體驗之旅

絲路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東西方互融互通的歷史集成,在當代開髮絲路黃金旅遊帶,應當將絲路文化看成一個整體來營造,精准定位、合理競爭與緊密協作,以絲路文旅啟動經濟帶的復蘇。

一是宗教藝術之旅,佛教從西域傳入我國,一路向東,從白馬寺、草堂寺、興教寺、水陸庵到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開啟宗教朝聖之旅;二是關口文化之旅,長城、玉門關、陽關、嘉峪關、函谷關等串起來的絲路軍事文化之旅;三是古城探訪之旅,以高昌古城、交河故城、樓蘭、長安、洛陽等串接起來的歷史古城探索之旅。

絲路沿線地域廣闊、旅遊資源富集而分散,由於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很多歷史遺跡已經風韻不在,只留下孤單的背影,這亦和大眾旅行追求舒適度和體驗度相背離,看不懂、看不到、交通的阻隔、配套的滯後都會影響旅行的體驗,因為不懂,所以茫然。而開發深度遊基於一定的學術、研學、考察、觀光和信仰為基礎,由於有了相一致的文化認同,將會對絲路有一個全新的體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