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27組人工魚礁護佑滇池魚產卵 一年來西華灣偷捕現象減少

人工魚礁放置工程實施圖

滇池外海中的暉灣、西華灣等7個湖灣是魚類長期棲息產卵地, 被劃為常年封湖禁漁區。 而近年來,

受到人工干預、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 這些湖灣產卵場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加之部分沿岸居民偷捕、盜捕滇池漁業資源違法行為難以根除, 嚴重威脅到了滇池漁業資源的增殖和保護。 為了恢復滇池湖灣產卵場功能, 更好地附著魚類產卵所需的沉水植物, 恢復魚類資源多樣性, 同時防止拖網、迷魂陣、地籠等違禁漁具作業, 2015年底, 市滇池管理局漁業行政執法處(以下簡稱漁政處)、市滇池管理局水生生態研究所和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共同實施了“產卵場界定和人工魚礁放置工程”專案, 深入掌握了滇池魚類繁殖習性, 並在滇池外海西華灣搭建了127個由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大小不一的“人工魚礁”。 一年多來,
西華灣這一禁漁區成為了滇池魚類產卵的“避難所”和“保護灣”。

現狀調查

滇池沿岸歷來為魚類產卵場所

“恢復水生生物多樣性是滇池保護與生態系統修復工作中的關鍵性因素, 而保護好湖灣魚類產卵場是恢復魚類資源多樣性的前提。 ”漁政處工作人員沙鑫說, 水生生物資源是水域生態系統的主體, 具有維繫自然界的能量流動、調節氣候、淨化環境等生態平衡功能, 在維護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滇池有約163公里湖岸線, 沿湖岸有自然形成的大小湖灣近20個, 湖灣中風浪較小, 水草肥美, 分佈有眾多的天然濕地, 是魚類及水生動物的棲息地和自然繁殖場所。 其中, 西山區暉灣、西華灣、蘆柴灣, 晉甯區太史灣、北山灣、鴿子灣及呈貢區烏龍灣等7個湖灣是歷史上魚類長期棲息產卵地,

被昆明市政府劃為常年封湖禁漁區。

由於歷史上人為工程的干預及水環境污染, 湖灣產卵場環境遭到破壞。 隨著近年來“四退三還一護”工程的開展, 滇池防浪堤逐步打開, 湖濱生態環境在人工干預下再次發生變化。 “原有7個產卵場是否還具備產卵場功能, 現滇池魚類產卵時間、區域是否發生變化以及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等實際情況在產卵場界定和人工魚礁放置工程項目實施前沒有做過調查。 ”沙鑫說, 專案實施過程中, 前期對湖灣的浮游動物、浮游植物、魚類、底棲進行了資源調查及檢測分析, 掌握滇池魚類產卵區域水生生物分佈基本情況以及滇池主要魚類及土著魚的產卵繁殖習性,

摸清產卵場環境, 確定各魚類產卵時間和產卵區域, 後續採取界定產卵場和放置人工魚礁以及後期持續管理和維護等措施保護和修護產卵場, 使其更加適合魚類產卵, 增加產卵率及孵化率, 有效促進魚類資源多樣性。

對比選擇

西華灣設置人工魚礁條件充分

市滇管局水生生態研究所和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的研究結果表明, 現在的魚類產卵區域與歷史經驗基本相同。

“魚類產卵時, 產卵基質是一個重要條件。 ”沙鑫解釋說, 產卵基質主要是指魚類產卵時粘性、半粘性卵的附著物, 而在滇池中, 水生植物以蓖齒眼子菜、輪葉黑藻、穗狀狐尾藻、金魚藻、鳳眼蓮為主要產卵基質,

是鯉魚、鯽魚、紅鰭原鮊等魚類卵的附著物。 此外, 沙礫底質為產沉性卵、半粘性卵魚類的產卵基質。

目前, 滇池水中的優勢漁業資源主要為鰱鱅魚、鯉魚、鯽魚、紅鰭原鮊、太湖新銀魚及秀麗白蝦6大經濟漁業資源。 除了鰱鱅魚產卵需要有不低於每小時30公里的水流速度、無法在滇池水體內自然繁殖外, 鯉魚、鯽魚、紅鰭原鮊產卵都需要產卵基質。

“根據專家的研究, 滇池鯉魚和滇池高背鯽魚產卵主要集中在3-6月, 以水草為產卵基質, 一般在湖灣或水草茂密的湖體產卵, 卵粘附於水草上發育。 ”沙鑫介紹, 綜合考慮水域開闊, 水底情況等多方面因素, 滇池西岸的暉灣和西華灣的專案實施條件要好于晉寧的幾個湖灣。 暉灣、西華灣沉水植物主要為兩栖蓼, 其他沉水植物分佈稀少。在產卵場界定和人工魚礁放置工程項目實施前,通過採樣觀察發現少量鯉、鯽魚卵,產卵規模小,可能是由於暉灣、西華灣的沉水植物分佈稀少,缺少粘性卵魚類產卵條件。

“通過慎重對比,緊臨高海公路的暉灣因公路汽車噪音對產卵魚類產生驅離,產卵場功能和歷史相比有較大弱化。同時,水下存在一些不明暗樁,不太適於作業船水面作業,所以人工魚礁放置工程主要集中在西華灣進行。”

優化設置

根據水深情況投放人工魚礁

什麼是人工魚礁呢?沙鑫解釋說,人工魚礁是人工置於天然水域環境中用於修復和優化水域生態環境的構造物,可以促進各種餌料生物大量繁殖生長,防止大型漁具作業,使拖網、圍網和刺網等網漁具避開魚礁區,使其成為禁漁區和魚類避難所。

“這項技術在國內外的海洋、湖泊等水域都有運用,可以使用石塊、樹木、廢車船、廢輪胎和鋼筋水泥預製塊等材質。”漁政處副處長王勇說,設置在滇池中的人工魚礁選取了鋼筋混凝土材料,這是基於國際通行的慣例,鋼筋主要用於定型,而混凝土是非常穩定的材料,質地很緊密,比較難以產生氧化或其他化學反應,不會影響滇池水質。“很多大橋的橋墩也會用鋼筋混凝土澆築。”他表示,這些人工魚礁和橋墩一樣,設置之後使用壽命很長,基本不考慮更換。長期放置後還能為水草的附著提供支撐,提供更優的水草生長環境。

“材料選定後,我們將人工魚礁單體設計成邊長60釐米的空心立方體,周邊柱子寬10釐米。”沙鑫表示,由於使用鋼筋混凝土製成,單個人工魚礁的重量就達到了220-230公斤。“我們一共製作了1402個單體魚礁,之後通過組合,使用U型抱箍固定,組成了127組大小不一的人工魚礁。其中,8個魚礁單件組合一體的有54組,12個魚礁單件組合一體的有40組,14個魚礁單件組合一體的26組和18個魚礁單件組合一體的7組。這樣一來,每組魚礁的重量就達到了1.5噸以上,在水中十分穩定。”

2015年9月底,漁政處工作人員花了6天時間,將127組人工魚礁放進了西華灣。“在放置時,為充分發揮魚礁的保護作用,我們根據投放點實際水深情況,將較小的魚礁放在淺水區,大的投放在深水區。”沙鑫介紹,魚礁按南北方向,呈平行線排列,行距為3米,每列魚礁之間間隔為2米,共放置了4列。“為了警示船隻避讓、以免出現觸礁,每組魚礁的水面上都設置有警示標識。”

效果明顯

放置一年多偷捕少有發生

設置至今,人工魚礁的效果究竟如何?沙鑫表示,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和後續跟蹤管理,在西華灣試點設置的人工魚礁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偷捕、盜捕滇池魚類的行為一直難以根除,不少偷捕者都掌握了魚類的活動規律,會在魚類聚集的區域布下地籠、迷魂陣等違禁漁具,產卵期都不收手。更有甚者,會駕駛機動筏子,使用可以拖到湖底的漁網進行違法捕撈。”沙鑫表示,偷捕者使用的拖網網眼細密、構造複雜,在眼下這個產卵季節,滿肚是魚卵的魚或者剛出生的魚苗一旦入網幾乎無路可逃,都被一網打盡,他們管這種網叫“絕戶網”。

“西華灣設置了人工魚礁後,機動筏子難以駛入,‘絕戶網’自然也就下不下去,即使有人使用也會被形狀不規則的魚礁掛住,魚礁都重達1.5噸以上,水越深的區域魚礁就越重,漁網被掛住就會破裂。而佈置迷魂陣、地籠需要較為連續、地勢較平坦的空間,人工魚礁排列得比較緊密,自然也佈置不了。一年多來,西華灣偷捕現象已經少有發生,這裡已經成為了滇池魚類的‘避難所’和‘保護灣’。”沙鑫說,通過他們的監測,設置了人工魚礁後,作為產卵基質的水草更容易附著,經過一年多的生長,水草量也比過去繁茂不少,有利於魚卵附著。“我們建議相關部門能在湖灣淺水區種植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輪葉黑藻等,既可幫助改善水質,也能為魚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繁育場所。”

昆明日報記者孫瀟報導

其他沉水植物分佈稀少。在產卵場界定和人工魚礁放置工程項目實施前,通過採樣觀察發現少量鯉、鯽魚卵,產卵規模小,可能是由於暉灣、西華灣的沉水植物分佈稀少,缺少粘性卵魚類產卵條件。

“通過慎重對比,緊臨高海公路的暉灣因公路汽車噪音對產卵魚類產生驅離,產卵場功能和歷史相比有較大弱化。同時,水下存在一些不明暗樁,不太適於作業船水面作業,所以人工魚礁放置工程主要集中在西華灣進行。”

優化設置

根據水深情況投放人工魚礁

什麼是人工魚礁呢?沙鑫解釋說,人工魚礁是人工置於天然水域環境中用於修復和優化水域生態環境的構造物,可以促進各種餌料生物大量繁殖生長,防止大型漁具作業,使拖網、圍網和刺網等網漁具避開魚礁區,使其成為禁漁區和魚類避難所。

“這項技術在國內外的海洋、湖泊等水域都有運用,可以使用石塊、樹木、廢車船、廢輪胎和鋼筋水泥預製塊等材質。”漁政處副處長王勇說,設置在滇池中的人工魚礁選取了鋼筋混凝土材料,這是基於國際通行的慣例,鋼筋主要用於定型,而混凝土是非常穩定的材料,質地很緊密,比較難以產生氧化或其他化學反應,不會影響滇池水質。“很多大橋的橋墩也會用鋼筋混凝土澆築。”他表示,這些人工魚礁和橋墩一樣,設置之後使用壽命很長,基本不考慮更換。長期放置後還能為水草的附著提供支撐,提供更優的水草生長環境。

“材料選定後,我們將人工魚礁單體設計成邊長60釐米的空心立方體,周邊柱子寬10釐米。”沙鑫表示,由於使用鋼筋混凝土製成,單個人工魚礁的重量就達到了220-230公斤。“我們一共製作了1402個單體魚礁,之後通過組合,使用U型抱箍固定,組成了127組大小不一的人工魚礁。其中,8個魚礁單件組合一體的有54組,12個魚礁單件組合一體的有40組,14個魚礁單件組合一體的26組和18個魚礁單件組合一體的7組。這樣一來,每組魚礁的重量就達到了1.5噸以上,在水中十分穩定。”

2015年9月底,漁政處工作人員花了6天時間,將127組人工魚礁放進了西華灣。“在放置時,為充分發揮魚礁的保護作用,我們根據投放點實際水深情況,將較小的魚礁放在淺水區,大的投放在深水區。”沙鑫介紹,魚礁按南北方向,呈平行線排列,行距為3米,每列魚礁之間間隔為2米,共放置了4列。“為了警示船隻避讓、以免出現觸礁,每組魚礁的水面上都設置有警示標識。”

效果明顯

放置一年多偷捕少有發生

設置至今,人工魚礁的效果究竟如何?沙鑫表示,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和後續跟蹤管理,在西華灣試點設置的人工魚礁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偷捕、盜捕滇池魚類的行為一直難以根除,不少偷捕者都掌握了魚類的活動規律,會在魚類聚集的區域布下地籠、迷魂陣等違禁漁具,產卵期都不收手。更有甚者,會駕駛機動筏子,使用可以拖到湖底的漁網進行違法捕撈。”沙鑫表示,偷捕者使用的拖網網眼細密、構造複雜,在眼下這個產卵季節,滿肚是魚卵的魚或者剛出生的魚苗一旦入網幾乎無路可逃,都被一網打盡,他們管這種網叫“絕戶網”。

“西華灣設置了人工魚礁後,機動筏子難以駛入,‘絕戶網’自然也就下不下去,即使有人使用也會被形狀不規則的魚礁掛住,魚礁都重達1.5噸以上,水越深的區域魚礁就越重,漁網被掛住就會破裂。而佈置迷魂陣、地籠需要較為連續、地勢較平坦的空間,人工魚礁排列得比較緊密,自然也佈置不了。一年多來,西華灣偷捕現象已經少有發生,這裡已經成為了滇池魚類的‘避難所’和‘保護灣’。”沙鑫說,通過他們的監測,設置了人工魚礁後,作為產卵基質的水草更容易附著,經過一年多的生長,水草量也比過去繁茂不少,有利於魚卵附著。“我們建議相關部門能在湖灣淺水區種植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輪葉黑藻等,既可幫助改善水質,也能為魚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繁育場所。”

昆明日報記者孫瀟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