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中國互聯網投資版圖:被IDG錯過的,紅杉全部命中

摘要:前有IDG, 後有紅杉。

媒體訓練營3月14日報導 文|高春亮

2005年前後, 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 騰訊、百度相繼上市, 雅虎中國與阿裡巴巴實現業務合併。

這一波浪潮催生創投迎來新的機遇。

2005年夏天, 矽谷知名風投公司聯合組織了一次中國旅行。 他們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未來中國或成全球最大的市場。 於是, 大批外資基金紛紛在中國設立機構, 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紅杉資本。 那時, 紅杉資本被認為是美國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公司。

同年, 中國證券市場迎來“股改全流通”, 守候多時的本土創投看到了曙光、迎來新生。

清科資料顯示, 2005年, 活躍在中國的中外創投機構共募集到40億美元的基金, 相當於過去3年募集資金的總和。

這一年成為中國創投的分水嶺。 2005年之前是IDGVC的黃金時代;2005年之後便是紅杉的黃金時代。 IDGVC錯過的阿裡巴巴、京東、美團、餓了麼等,

紅杉資本全部一一命中。

老牌VC

唐·瓦倫丁, 大學畢業時是個銷售員。 隨著產品市場的擴大, 他憑藉自己的銷售業績做到了銷售主管。 生活過的很滋潤, 但這並不是他的目標, 於是開始創業。 他曾說:“我的使命是繼續奔跑。 ”

創業的經歷讓唐·瓦倫丁有了很高的市場判斷力, 自己嘗試小額投資。 1972年, 越來越老練的唐·瓦倫丁建立起一家風投機構。 這家機構便是紅杉資本, 名字源自加州最大、最長壽的紅杉樹。

這是矽谷最早的風險投資機構。 紅杉資本投資了蘋果、穀歌、甲骨文、雅虎等知名互聯網公司, 唐·瓦倫丁被稱之為“矽谷風投之父”。

唐·瓦倫丁的投資標準是“下注於賽道, 而非選手”, 而此也成為紅杉的一個投資策略。 這是紅杉資本與IDGVC一個最大的不同,

當時IDGVC的投資策略是只投人。 於是, 熊曉鴿錯過了鄉村教師馬雲、中關村屌絲劉強東。 紅杉資本中國創始人沈南鵬抓住了機會。

而結緣紅杉資本, 沈南鵬曾說:“從1972年到2005年的30多年歷史裡, 紅杉抓住了每一個時代的技術浪潮, 在矽谷佔據這麼大的市場份額, 幾乎變成了‘科技投資’的代名詞, 我被深深吸引。 ”

紅杉崛起

業內人士認為, 紅杉的成功主要是對機會的把握與強大的資金後盾。

紅杉資本中國第一期募資2億美元;2007年5月, 開始第二期創業基金的籌備, 並創立了第一個成長基金;2008年又成立了10元規模的人民幣基金。 紅杉的發展速度, 令人詫異。 短短三年時間, 紅杉資本中國便兼具VC/PE專案, 同時擁有美元和人民幣基金。

那個時候, 風投界的中堅力量IDGVC整個基金的總規模僅有2億美金。 雙方差距懸殊。 也正是那個時候, 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

沈南鵬曾總結說:“紅杉資本的大投資有三波。 第一波是電子商務, 包括其延伸, 比如美團、大眾點評這樣的本機服務。 中國有高密度的城市人口, 物流成本低, 所以能造就本機服務市場上的大公司。 第二波是互聯網的內容產品。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今日頭條和當年的新浪;第三波是共用經濟, 從出行到其他領域, 都展現出不錯的投資機會。 ”

據統計,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於2005年9月在中國成立, 截至2016年11月, 投資了494個專案。 其中包括:京東商城、聚美優品、餓了麼、美團、airbnb等諸多國內知名企業。

當然, 沈南鵬和熊曉鴿一樣,

是人不是神。 沈南鵬回憶說:“我們這個行業其實永遠充滿遺憾, 比如說對京東的投資, 我們只投了1億多美元, 為什麼沒再投4億美元?”

VC是一種高境界的賭博。 沒有人會有百分之一百的判斷, 有失有得, 這就是VC行業最有意思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