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椒還是要多寫論文,量變到質變

一方面這個論文數量是讓人震撼, 特別是那個ESI高被引15篇更讓人震撼, 我們一個學校才15篇ESI高被引。 從網路留言和朋友圈交流來看, 絕大多數同行還是積極評價這種爆發式成果湧現, 如寫作能力和把學科知識串起來能做好交叉學科的知識活用。

從我個人角度看, 我還是很佩服這個年輕人的。

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對這種現象提出質疑, 認為發表文章過度是非常不好的。

此前國內實際上還有幾位傳奇式的論文大神, 這些大家都可以在網路裡搜索到, 我就不在這裡發表評論了。

但從我從教14年的經歷來看,

我覺得年輕人還是要多讀文獻, 能撰寫科技論文的情況下要多寫, 多發, 寫作也是一種能力, 在投稿的過程中你不可能百發百中, 會被審稿人批駁, 甚至被審稿人貶低的如狗屎一樣, 這種互動式的溝通會啟發靈感, 會發掘新的科學問題。

1)從我當SCI期刊高級學術編輯的角度看, 所謂修改個參數就能發1篇論文是癡人做夢, 如今的資料庫都是互動式的, 投稿上來, 系統會自動比對並標記, 學術編輯如果仔細審查下, 發現問題如雷同等會立即拒稿;另外還有審稿人這一關, 對於發表論文多的人員, 審稿人一般盯的更嚴格。 可能會有一些漏網之魚但遲早會翻船的。

2)量變到質變。 雖然每天看的都是Nature, Science, Adv Mat, PRL, PNAS等期刊的文章, 一下子憋出個PRL, Nature的可能性非常小,

如果沒有基礎性論文的發表就期待爆發式的發表Nature, Science, 這和做夢也差不多, 至少單位考核這一關就把你掃地出門, 輕則讓你考核不合格臉面無存。

3)很多長輩和領導會告誡年輕人不要多發文章, 1年發1篇就夠了。 對於資深人士, 1年, 2年不發文章都可以, 對於菜鳥的青椒, 你不發文章就死翹翹了。

4)到底是哪些人在抵制SCI?不就是發篇文章嗎, 傳播分享下基礎知識罷了。

5)世界那麼大, 每天出版那麼多文章, 你一年發表1篇文章誰會關注到你? 猶如你多年不參加學術會議, 同行圈子誰知道你?能否將你對號入座?

很多時候, 我們多數人對於發表了較多數量論文的青椒批評, 質疑他們為什麼能發表如此多的論文。

可曾知道, 當多數人在玩耍旅遊的時候, 這些年輕人沒有週末, 沒有度假, 除去公共活動和吃飯睡覺, 基本都在辦公室和實驗室作戰, 誰可曾看到他們背後的努力和付出?

很多時候我們把富人就想像成為富不仁, 是貪污得來的不義之財;

很多時候把論文發表多的青椒就想像成灌水來的;

這很時候說明“我們”和這些人的距離在增大, 其實“我們”根本不瞭解他們, 只是憑藉一個想像得出結論而已。

作為年輕人, 要積極學習, 多看文獻, 能發表文章的時候要積極發表文章, 在不同層次刊物上發表論文, 宣揚自己的學術觀點。 如果以發表論文多會被人批評為灌水, 這就是給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作為真正的學術大師, 不會苛刻挑剔青椒,

每一篇論文的發表都是一種分享, 否則就是侮辱審稿人和編輯的智商和職業操守。

向勤奮於科研戰線的年輕人致敬, 你們是國家未來科學發展的主力!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 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馬軍科學網博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