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想吃糖呀

好想吃糖呀?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呢?就是嘴巴沒味道了想吃糖或者瓜子等等, 因為這些東西有味道呀。

糖 - 化合物 免費編輯 修改義項名

所屬類別 :

食譜

糖類物質是多羥基(2個或以上)的醛類(Aldehyde)或酮類(Ketone)化合物, 在水解後能變成以上兩者之一的有機化合物。 在化學上, 由於其由碳、氫、氧元素構成, 在化學式的表現上類似於"碳"與"水"聚合, 故又稱之為碳水化合物。

詞條

百科

精彩資訊一覽無遺

基本資訊

中文名稱糖

外文名稱SUGAR

別稱糖果、甜食。

主要原料植物, 鮮果、蜂蜜等

是否含防腐劑否

主要營養成分單糖:葡萄糖, 雙糖:白糖等, 多糖:聚合糖

主要食用功效提供能量, 碳水化合物

適宜人群老幼皆宜, 糖尿病除外

副作用把牙甜掉, 把血糖甜高

儲藏方法常溫

目錄

1歷史發展

2近代發展

3化學分類

4生物功能

5分解代謝

6人體吸收

7主要功能

8相關研究

9健康危害

10國家標準

11糖的分類

12工業應用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糖史前時期, 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 後發展為從穀物中制取飴糖, 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制糖等。 制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制糖、手工業制糖和機械化制糖3個階段。 早期制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國家之一。 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 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 堇荼如飴”的詩句, 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 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 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 飴糖被認

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 飴糖屬澱粉糖, 故也可以說, 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糖-化合物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制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制糖。甘蔗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西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制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折疊周代漢代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西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裡的“柘”即是蔗,

“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裡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裡“沙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餘,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裡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折疊唐宋年間

手工業制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制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制糖業。西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說明在中、

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術的經驗交流。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制糖以來,制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論著作。西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該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借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誌著制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制糖在中國沿用了千餘年。唐大歷年間(766~779),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製作,為制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唐宋制糖手工業昌盛,所產之糖的品種和品質都達到相當高的水準。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廣泛興起的制糖手工業,擴展至全國的很多區域,如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間,大量的閩、粵移民至臺灣,同時也帶去了種蔗制糖技術。由於臺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制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制糖基地之一。8世紀中葉,中國制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制糖法。在長期的制糖實踐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制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

國制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制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制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制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制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制糖的工藝基礎。折疊印度制糖

當中國的甘蔗制糖技術向外傳播的時候,世界上的另一個甘蔗制糖發源地印度,也不斷向各國傳播甘蔗制糖技術。7世紀,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技術傳入西班牙、義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開始有甘蔗種植,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又傳入北美洲的一些國家。15世紀末,哥倫布將甘蔗制糖技術傳至西印度群島,很快又傳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紀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術先後傳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不久,甘蔗制糖業在南北美洲都發展起來。

這個世界很多很多好漂亮的糖呀,好希望這些糖是我的呀?


糖-化合物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制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制糖。甘蔗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西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制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折疊周代漢代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西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裡的“柘”即是蔗,

“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裡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裡“沙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餘,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裡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折疊唐宋年間

手工業制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制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制糖業。西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說明在中、

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術的經驗交流。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制糖以來,制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論著作。西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該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借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誌著制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制糖在中國沿用了千餘年。唐大歷年間(766~779),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製作,為制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唐宋制糖手工業昌盛,所產之糖的品種和品質都達到相當高的水準。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廣泛興起的制糖手工業,擴展至全國的很多區域,如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間,大量的閩、粵移民至臺灣,同時也帶去了種蔗制糖技術。由於臺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制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制糖基地之一。8世紀中葉,中國制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制糖法。在長期的制糖實踐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制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

國制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制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制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制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制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制糖的工藝基礎。折疊印度制糖

當中國的甘蔗制糖技術向外傳播的時候,世界上的另一個甘蔗制糖發源地印度,也不斷向各國傳播甘蔗制糖技術。7世紀,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技術傳入西班牙、義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開始有甘蔗種植,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又傳入北美洲的一些國家。15世紀末,哥倫布將甘蔗制糖技術傳至西印度群島,很快又傳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紀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術先後傳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不久,甘蔗制糖業在南北美洲都發展起來。

這個世界很多很多好漂亮的糖呀,好希望這些糖是我的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