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慶陽甯縣外宣辦幹部尚曉偉:用責任書寫人生

原標題:尚曉偉: 用責任書寫人生

-隴東報/掌中慶陽記者 張建林 通訊員 李綱陵

他是一個在新聞戰線上用採訪足跡書寫人生的奉獻者;他把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的歲月獻給了黨的新聞事業;他對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新聞業務的精益求精, 贏得同行和讀者的尊重。 他, 就是甯縣外宣辦幹部尚曉偉。

1200餘幅照片和5600餘篇稿件見諸媒體, 25個榮譽稱號相繼獲得, 先後被隴東報社、甘肅農民報聘為駐縣記者和特約通訊員……這些成績和榮耀的背後, 凝結著他許多的艱辛和汗水。 8年來, 尚曉偉由於工作業績突出,

14次榮獲“全縣優秀新聞工作者”“全縣優秀黨建資訊員”等榮譽稱號;自隴東報社設“駐站記者”以來, 多次在考核中位居8縣(區)第一;2016年撰寫的《甯縣村幹部自掏“腰包”發展集體經濟》榮獲全市好新聞三等獎。

下鄉採訪是艱苦的, 但尚曉偉有一個小小的願望, 就是跑遍寧縣的每一個角落, 用手中的筆, 真實見證寧縣脫貧攻堅、農村變革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光輝歷程。 為此, 他以“人一之, 我十之;人十之, 我百之”的熱情堅持長期深入基層採訪, 跑遍了全縣257個村的230多個村。 2015年, 全縣脫貧攻堅“衝鋒號”吹響後, 他隻身深入偏居子午嶺深處的金村鄉老莊村採訪精准扶貧工作時, 當車行進到半山腰時, 村幹部告知, 剩下的10多裡山路崎嶇蜿蜒,

車根本過不去, 要徒步前往。 於是, 尚曉偉頂著30多度的高溫, 翻田埂、過水溝, 走了半個小時的山路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採訪結束返回時已夜深人靜, 第二天才發現腳上磨出好多血泡。 2016年7月, 為準確及時報導中村鎮劉家村6名村幹部每人拿出5萬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這一新聞, 他經過3天的採訪和兩個不眠之夜的深思熟慮撰寫了《甯縣村幹部自掏“腰包”發展集體經濟》稿件, 先後在《甘肅日報》《甘肅農民報》等18家新聞媒體發表, 引起了較大反響。 甘肅農民報社金鑫評論說:“寧縣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上, 以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為出發點, 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切入點, 採取‘自掏腰包’的模式, 給村民們帶去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這一強勢有力的典型宣傳推進了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對工作負責, 兒子出生第三天, 他便去上班;他對事業執著, 出門前叮囑老婆:‘給你錢, 我要去採訪, 等一下自己去看病……”這是2013年9月14日尚曉偉的妻子在QQ空間裡發表的一段說說, 能夠看出妻子對他是多麼的無奈。 2011年3月的一個星期二下午, 尚曉偉由於下基層採訪回來太晚沒能接上上幼稚園的兒子, 在城關小學上班的妻子只好利用課餘時間將孩子接到自己單位, 結果孩子在玩耍時不小心碰傷了眼睛, 血流不止, 到醫院縫了11針。 現在每當看到孩子眼角的疤痕, 尚曉偉都感到十分愧疚。

2012年冬季的一天, 他去車站接從老家趕來準備去縣醫院治病的60多歲的父親時,

突然發現兩名從長途客車上下來的返鄉務工青年, 尚曉偉便著上前採訪, 從中學畢業追問到外出打工, 從家鄉追溯到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當這兩名青年向他道別時, 他才猛然想起自己接父親的事。

前路正長, 尚曉偉以對新聞事業的不懈追求執著前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