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女考古員徒步7天穿越九頂山無人區 追尋遠古石器

2017年11月10日,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四名女考古員一行,正在翻越九頂山無人區的一座雪山。

在僅一腳寬的峭壁上行走。

考古員發現一塊圓邊石塊,疑為古人磨制的“石鏟子”。

在泥濘的山路上行走。

有人說:“茂縣不過是一座連著又一座的山。 ”2017年11月,四名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女考古員對此有了切身的感受。

七天裡,她們從茂縣出發,趟過泥濘路,翻過雪山坡,踩過碎石坡,徜徉在迷霧森林裡,於一腳寬的懸崖邊邁步,在接連翻越12座高山後,終將雄渾高聳的九頂山脈征服。
這七天,她們經歷了沒電話信號、沒電源、洗不了澡的山居生活;在帳篷裡,夜聞犛牛來訪;在紮營地,靠柴火取暖……在岩井溝,巍峨的群峰間,她們看見,厚厚的雲海柔軟浮動,將數座山峰點綴得猶如海中的島嶼,浩瀚罕見。
11月16日,她們從綿竹縣走出,跟她們一起返回成都的,還有7塊在筲箕塘尋得的石頭。 近日,經確認,這些石頭來自新石器時代,發現之地,或是重要遺址。 今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將獨家視頻、圖文報導考古人員的此次奇幻之旅。

A尋石
考古隊員穿越無人區
尋石
圓邊石塊吸引考古人目光

11月13日,德陽綿竹,九頂山筲箕塘,海拔3717米。 清澈,營造空靈。
天空湛藍,乾淨得沒有一絲雲彩。 太陽高高懸掛,映入手機鏡頭裡,暈出兩道光環。 朝陽下,群山蒼茫,起伏又起伏,表現出兩種“情緒”——山陰一面,白雪皚皚,聖潔而孤傲;山陽之處,雜草舞動,溫暖而活潑。
山谷裡,四名來自省考古院的女子從帳篷裡爬出,經不住風的猛烈灌入,呵了呵氣,從兜裡掏出戶外羽絨手套。 見山的那頭,十多頭黃牛甩著尾巴,悠然信步,她們也邁開了步伐。
“走了三天了,終於開工了!”拄著登山杖,四名“女將”分成兩路。
張嬌嬌跟著當地村民嚮導余家華向山巔挺進,他們將去採集植物種子,帶回成都,做植物考古標本。

萬嬌、成婷、張思琪往更低處邁進,來到一條溝渠邊,開始了田野考古。
溝渠裡,往昔的河流已經乾涸,一塊塊石頭混雜在泥土裡。 三人沿著溝走,不停地用登山杖試探,遇到特別的,便撿起來瞧瞧。 他們希望能尋到遠古時代的石器,這是此行的目的。
“這塊太脆了,做不了工具。 ”“這塊石頭這麼粗糙,明顯是自然形成的。 ”一個半小時過去,丟了幾十塊後,成婷在擠擠挨挨的石頭間,留意到一個圓邊石塊。
拿起鏟子,將圓邊石塊整個挖出,撿起,她注視著,手中的這塊石頭沉甸甸,呈半圓形,中間厚邊緣薄。
“特別圓!特別圓!”成婷平靜了一會,向記者說道,石頭形成的最初,是不可能這樣圓的,所以它很有可能是古人用石頭磨制的工具。 “今天,我們沿著河谷觀察,整條溝裡的石頭,磨圓度都不是特別好,這一塊是目前發現最圓的,它不一樣。”
接著,成婷將石塊放在了鏟子上,“你看!形狀多像!這應該就是古代的石鏟!”
“萬老師,萬老師!”她尖叫著,喚來領隊萬嬌。

采植
村民熟知山間一草一木

山的那頭,張嬌嬌正跟隨著67歲的余家華採集植物標本。
余家華是茂縣茶山村的村民,讀小學時,他從語文課本裡讀到《犛牛最會走危險的路》,記上心頭。長大後,他發現,犛牛很喜歡到筲箕塘吃草,就自己掏錢,經合法程式買來炸藥,為犛牛開闢出一條通往筲箕塘的路。1985年,他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修建了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磚房,爾後從家到這,來回往返三十餘次。
考古人員特請他來作嚮導。一路上,余家華帶路,安排紮營點。他的腰曾受過傷,如今佝僂,但他依然幫著考古人背著70多斤重的背包。他身輕如燕,即使是石頭不斷鬆動的危險山路,也能跳著飛快走過。
余家華說,自己的生命是和大山相融的。他認識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禽一獸。20年前,見盜獵者越來越多,他組織村民,成立了九頂山動物之友保護協會,每年,他都要巡山數次。
張嬌嬌親見了他的“大山血液”。山腰上,隨便指向一種植物,余家華都能流利地介紹:“這是獨活杆,只要不出杆,就可以經年生長。這是白綿切,豆科植物,是一種中藥材……”

等待
半年等來無雨安全翻山日

溝渠旁,萬嬌盯著成婷撿到的石頭,反復琢磨,最終點了點頭,“這是石器,也許就是新石器的,還需進一步找證據。就叫它‘1號石器’吧!再挖!”
將石器摸了又摸,萬嬌喃喃道:“真的很圓!”此刻,她的心情“是五味雜陳的”,這個堅信會有發現的地方,終於不負苦心。 終於迎來了無雨季,余家華一聲:“可以來了!”萬嬌立馬讓張嬌嬌在購物車裡,一鍵下單。這個備好的購物清單十分詳盡:帳篷、防潮墊、睡袋、食用油、大米、豬肉、火鍋底料、壓縮餅乾……此次出行,她要考慮的,是總共十一個人的住宿工具和乾糧。除了四名考古人員、嚮導余家華、記者,她還請了和另外5名年輕村民同行,這是因為行李太重,“我們根本背不動。”
去年11月9日,考古人員從成都出發,來到茂縣縣城,和村民嚮導們匯合。10日,一行人乘車繞過勒十村,行至2371米海拔的磨刀石山腰處,車路斷了。徒步,六個村民背著近百斤的大包小包,考古人員背上約三十斤重的戶外包,戴上護膝、手套,一手拿一根登山杖,向著九頂山脈無人區深處挺進。

緣起
村民放牛尋得古人石斧

沒有信號,沒有電源,見不到一戶人家,一行人每天徒步7小時,在野外紮營露宿,抵達筲箕塘。此次尋石並非突發奇想,是因為4年前的秋天,這發現過一個石斧。
發現石斧的,正是此次嚮導余家華的侄兒余友強。余家華告訴記者,那年,29歲的余友強和弟弟放著200多頭犛牛,走到距離家40多公里的筲箕塘。突然,一頭犛牛踩出了一塊石頭。余友強定睛一看,這塊石頭像斧頭一般,便彎腰撿了起來。用衣袖擦去石頭上面的泥沙,那確實就像石斧,“有打磨的痕跡,手柄的位置,痕跡很明顯。”
余友強的家就住營盤山遺址旁邊,此前就聽說過石斧一類的東西,就把它背回家了。後來,余友強遇到了德陽登山協會的王曉弟,講起了撿到石斧的事兒,“他非常感興趣。”王曉弟說,當時正好德陽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就讓余友強帶著石斧過來。
這枚石斧的出現,給考古專家帶來了驚喜,一次研討會上,經專家鑒定,這枚石斧來自新石器時代,而萬嬌就參加了這次會議。

“古宅”
靠山臨河,疑是古人石屋

“1號石器距離石斧發現地不過幾十米遠。”成婷說,石斧發現地,就在一個類似古人生活居住地旁邊。
順著成婷的指向,記者看到了一塊靠著山岩的平地。在這塊平地裡,她們發現了啤酒瓶碎片、釘子等現代人生活痕跡。觸摸山岩,其中的岩石面依然會剝落,成婷認為,“此前應該更平整,更適宜靠著岩面搭屋子。”平地的前面,正是考古人員沿著尋石的溝渠。“當年,這北靠山,南臨河,正是一個古代傳統意義上的理想居住點。”
常年牽著牛兒穿梭在山裡,富有野外經驗的余家華也贊同生活居住地之說。他說,筲箕塘氣候不適宜人居,但長著許多賣得起價錢的中藥。於是,村裡有人,會來到這裡挖藥,而他們搭建居住地的標準,正是這樣的岩石面。在余家華的指引下,記者還在距離此地1公里遠處,看到一個靠岩石搭建的岩屋,如今依然掛著彩條布。
筲箕塘的氣候猶如變臉。山谷裡,之前還明媚敞亮,到了下午4點過,突然就被大霧圍繞,天色瞬間暗了下來。
下午5點,考古人員抱著7塊疑似石器的石頭,回到了紮營點。
近日,經確認,考古人員發現的石頭確是石器,年代或為新石器時期,發現之地,很可能就是重要遺址。

B穿越無人區的行走筆記

剛翻過一道山梁,一堵峭壁又立於眼前。從茂縣磨刀石出發,行至筲箕塘,再從筲箕塘抵達綿竹縣城牆岩,一行人徒步的7天裡,幾乎每一天都行走在不同的路況上。

第一天泥濘路
紮營地:水圈子海拔3580米

腳下盡是泥濘,根本沒路;欲窮千里目,可是有霧。途中,登山鞋底因黏上濕土,越變越重,走一段就得刮掉泥土,再前行。冷,山裡的氣溫相較成都低了十攝氏度,大夥用圍巾把面部圍得嚴嚴實實。余家華見大夥走得艱辛,不停地打氣道:“快!還有一華里。”然而,這樣的話說了五遍後,仍然沒抵達他預設的目的地。
趟過十余公里泥濘路,穿越一枝枝“攔路”的植物,一行人抵達一塊群山間難得的平地,這時,大夥才發現,全身上下竟找不到一處乾淨的地方。

第二天雪山
紮營地:鵝日溝海拔3993米

在行李的重壓與村民的吆喝中,考古人員邁開蹣跚的第一步。數百米後,便遇見著名的黑龍池。那一池湖水,在海拔3800米的山凹處靜躺,水的周圍,一邊是草甸,一邊是高山。
從看見雪山到走近它,耗時1個小時。陷在近二十釐米的積雪裡,大夥走一步滑一步。
翻過雪山,順著山背而下,一行人順著一條清冽的河流,抵達了一處悠悠山谷,趕走一頭頭黃牛,鏟走牛糞,安營紮起了帳篷。

第三天懸崖壁
紮營地:筲箕塘海拔3717米

“快起來!好漂亮的雲海!”上午7點,大夥在萬嬌的驚喜聲中醒來,對著山間如河流般細長的雲海,癡癡地吃完早餐。
趕路,僅能容納一隻腳的懸崖邊,右面,即是萬丈深淵,而腳下,踩著的碎石頭還在不斷地鬆動,向深淵處掉落。身處這樣的驚險場景之中,萬嬌尖叫起來。擔心她的安全,余家華掏出了備下的麻繩,系在她腰間,安慰道:“不怕,掉不下去!”
走完懸崖,大夥遇見了一片集中的雲海,來得更為厚重,浩瀚罕見。夾在群山間,它柔軟得像棉花糖,寬廣得似汪洋。中間的數座山峰,猶如海中的島嶼。

第四天筲箕塘原地休整 第五天迷霧森林
紮營地:白沙流口海拔2552米

大霧彌漫中,密集的雜草好似鋪了一層綠意地毯;“地毯”上,蜷曲的樹木向外伸展,霸道地擋住旁邊的石頭臺階;臺階上,都是潮濕的青苔,讓記者前前後後摔了十個跟頭。
濕漉漉,是第五天最明顯的特徵。漫步迷霧森林,天空飄起小雨,整個穿梭空間裡,都是濕的。
走完森林,突然,眼前出現了一條清亮、且微湍急的河流,沿著白色亂石而走,便到了一個廢棄的礦工宿舍,一行人感慨,“終於可以不睡地上了”。拂去鐵床上的灰塵,大夥鋪開了睡袋。

第六天碎石山
紮營地:城牆岩 海拔1902米

下山,一點也不輕鬆。一座約60度傾斜的高山之巔,被細碎的礦石鋪滿。行走其上,碎石不停地鬆動,雙腳踩踏,碎石立馬“溜”上鞋面。面對這樣不穩固的路面,余家華出了奇招,“就梭著走,任它鬆動。”終於過完碎礦石路,接著而來的便是一塊塊稍大一些的白色石塊,依然鬆動,它會順著山勢往下滑落,令人心慌。

第七天冰涼河水

冬季的河水有多冰,不趟一趟,是不能完全感知的。
從城牆岩向清平鄉的方向走,一路上,河道來回蜿蜒,往往走了幾百米,就要過一次河,走了半天,大約過了十餘次河。大部分的河並不寬,只要能踩到中間冒出的石頭,就能走到河對岸。可中途有兩條河,有五六米寬,無奈,大夥只得脫下鞋襪,把褲腿挽到膝蓋,忍著冰涼渡河。
11月16日下午4點過,一行人走出無人區,搭車回到綿竹縣城,入住酒店,一人感慨道:“終於回到了人間。”

“今天,我們沿著河谷觀察,整條溝裡的石頭,磨圓度都不是特別好,這一塊是目前發現最圓的,它不一樣。”
接著,成婷將石塊放在了鏟子上,“你看!形狀多像!這應該就是古代的石鏟!”
“萬老師,萬老師!”她尖叫著,喚來領隊萬嬌。

采植
村民熟知山間一草一木

山的那頭,張嬌嬌正跟隨著67歲的余家華採集植物標本。
余家華是茂縣茶山村的村民,讀小學時,他從語文課本裡讀到《犛牛最會走危險的路》,記上心頭。長大後,他發現,犛牛很喜歡到筲箕塘吃草,就自己掏錢,經合法程式買來炸藥,為犛牛開闢出一條通往筲箕塘的路。1985年,他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修建了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磚房,爾後從家到這,來回往返三十餘次。
考古人員特請他來作嚮導。一路上,余家華帶路,安排紮營點。他的腰曾受過傷,如今佝僂,但他依然幫著考古人背著70多斤重的背包。他身輕如燕,即使是石頭不斷鬆動的危險山路,也能跳著飛快走過。
余家華說,自己的生命是和大山相融的。他認識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禽一獸。20年前,見盜獵者越來越多,他組織村民,成立了九頂山動物之友保護協會,每年,他都要巡山數次。
張嬌嬌親見了他的“大山血液”。山腰上,隨便指向一種植物,余家華都能流利地介紹:“這是獨活杆,只要不出杆,就可以經年生長。這是白綿切,豆科植物,是一種中藥材……”

等待
半年等來無雨安全翻山日

溝渠旁,萬嬌盯著成婷撿到的石頭,反復琢磨,最終點了點頭,“這是石器,也許就是新石器的,還需進一步找證據。就叫它‘1號石器’吧!再挖!”
將石器摸了又摸,萬嬌喃喃道:“真的很圓!”此刻,她的心情“是五味雜陳的”,這個堅信會有發現的地方,終於不負苦心。 終於迎來了無雨季,余家華一聲:“可以來了!”萬嬌立馬讓張嬌嬌在購物車裡,一鍵下單。這個備好的購物清單十分詳盡:帳篷、防潮墊、睡袋、食用油、大米、豬肉、火鍋底料、壓縮餅乾……此次出行,她要考慮的,是總共十一個人的住宿工具和乾糧。除了四名考古人員、嚮導余家華、記者,她還請了和另外5名年輕村民同行,這是因為行李太重,“我們根本背不動。”
去年11月9日,考古人員從成都出發,來到茂縣縣城,和村民嚮導們匯合。10日,一行人乘車繞過勒十村,行至2371米海拔的磨刀石山腰處,車路斷了。徒步,六個村民背著近百斤的大包小包,考古人員背上約三十斤重的戶外包,戴上護膝、手套,一手拿一根登山杖,向著九頂山脈無人區深處挺進。

緣起
村民放牛尋得古人石斧

沒有信號,沒有電源,見不到一戶人家,一行人每天徒步7小時,在野外紮營露宿,抵達筲箕塘。此次尋石並非突發奇想,是因為4年前的秋天,這發現過一個石斧。
發現石斧的,正是此次嚮導余家華的侄兒余友強。余家華告訴記者,那年,29歲的余友強和弟弟放著200多頭犛牛,走到距離家40多公里的筲箕塘。突然,一頭犛牛踩出了一塊石頭。余友強定睛一看,這塊石頭像斧頭一般,便彎腰撿了起來。用衣袖擦去石頭上面的泥沙,那確實就像石斧,“有打磨的痕跡,手柄的位置,痕跡很明顯。”
余友強的家就住營盤山遺址旁邊,此前就聽說過石斧一類的東西,就把它背回家了。後來,余友強遇到了德陽登山協會的王曉弟,講起了撿到石斧的事兒,“他非常感興趣。”王曉弟說,當時正好德陽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就讓余友強帶著石斧過來。
這枚石斧的出現,給考古專家帶來了驚喜,一次研討會上,經專家鑒定,這枚石斧來自新石器時代,而萬嬌就參加了這次會議。

“古宅”
靠山臨河,疑是古人石屋

“1號石器距離石斧發現地不過幾十米遠。”成婷說,石斧發現地,就在一個類似古人生活居住地旁邊。
順著成婷的指向,記者看到了一塊靠著山岩的平地。在這塊平地裡,她們發現了啤酒瓶碎片、釘子等現代人生活痕跡。觸摸山岩,其中的岩石面依然會剝落,成婷認為,“此前應該更平整,更適宜靠著岩面搭屋子。”平地的前面,正是考古人員沿著尋石的溝渠。“當年,這北靠山,南臨河,正是一個古代傳統意義上的理想居住點。”
常年牽著牛兒穿梭在山裡,富有野外經驗的余家華也贊同生活居住地之說。他說,筲箕塘氣候不適宜人居,但長著許多賣得起價錢的中藥。於是,村裡有人,會來到這裡挖藥,而他們搭建居住地的標準,正是這樣的岩石面。在余家華的指引下,記者還在距離此地1公里遠處,看到一個靠岩石搭建的岩屋,如今依然掛著彩條布。
筲箕塘的氣候猶如變臉。山谷裡,之前還明媚敞亮,到了下午4點過,突然就被大霧圍繞,天色瞬間暗了下來。
下午5點,考古人員抱著7塊疑似石器的石頭,回到了紮營點。
近日,經確認,考古人員發現的石頭確是石器,年代或為新石器時期,發現之地,很可能就是重要遺址。

B穿越無人區的行走筆記

剛翻過一道山梁,一堵峭壁又立於眼前。從茂縣磨刀石出發,行至筲箕塘,再從筲箕塘抵達綿竹縣城牆岩,一行人徒步的7天裡,幾乎每一天都行走在不同的路況上。

第一天泥濘路
紮營地:水圈子海拔3580米

腳下盡是泥濘,根本沒路;欲窮千里目,可是有霧。途中,登山鞋底因黏上濕土,越變越重,走一段就得刮掉泥土,再前行。冷,山裡的氣溫相較成都低了十攝氏度,大夥用圍巾把面部圍得嚴嚴實實。余家華見大夥走得艱辛,不停地打氣道:“快!還有一華里。”然而,這樣的話說了五遍後,仍然沒抵達他預設的目的地。
趟過十余公里泥濘路,穿越一枝枝“攔路”的植物,一行人抵達一塊群山間難得的平地,這時,大夥才發現,全身上下竟找不到一處乾淨的地方。

第二天雪山
紮營地:鵝日溝海拔3993米

在行李的重壓與村民的吆喝中,考古人員邁開蹣跚的第一步。數百米後,便遇見著名的黑龍池。那一池湖水,在海拔3800米的山凹處靜躺,水的周圍,一邊是草甸,一邊是高山。
從看見雪山到走近它,耗時1個小時。陷在近二十釐米的積雪裡,大夥走一步滑一步。
翻過雪山,順著山背而下,一行人順著一條清冽的河流,抵達了一處悠悠山谷,趕走一頭頭黃牛,鏟走牛糞,安營紮起了帳篷。

第三天懸崖壁
紮營地:筲箕塘海拔3717米

“快起來!好漂亮的雲海!”上午7點,大夥在萬嬌的驚喜聲中醒來,對著山間如河流般細長的雲海,癡癡地吃完早餐。
趕路,僅能容納一隻腳的懸崖邊,右面,即是萬丈深淵,而腳下,踩著的碎石頭還在不斷地鬆動,向深淵處掉落。身處這樣的驚險場景之中,萬嬌尖叫起來。擔心她的安全,余家華掏出了備下的麻繩,系在她腰間,安慰道:“不怕,掉不下去!”
走完懸崖,大夥遇見了一片集中的雲海,來得更為厚重,浩瀚罕見。夾在群山間,它柔軟得像棉花糖,寬廣得似汪洋。中間的數座山峰,猶如海中的島嶼。

第四天筲箕塘原地休整 第五天迷霧森林
紮營地:白沙流口海拔2552米

大霧彌漫中,密集的雜草好似鋪了一層綠意地毯;“地毯”上,蜷曲的樹木向外伸展,霸道地擋住旁邊的石頭臺階;臺階上,都是潮濕的青苔,讓記者前前後後摔了十個跟頭。
濕漉漉,是第五天最明顯的特徵。漫步迷霧森林,天空飄起小雨,整個穿梭空間裡,都是濕的。
走完森林,突然,眼前出現了一條清亮、且微湍急的河流,沿著白色亂石而走,便到了一個廢棄的礦工宿舍,一行人感慨,“終於可以不睡地上了”。拂去鐵床上的灰塵,大夥鋪開了睡袋。

第六天碎石山
紮營地:城牆岩 海拔1902米

下山,一點也不輕鬆。一座約60度傾斜的高山之巔,被細碎的礦石鋪滿。行走其上,碎石不停地鬆動,雙腳踩踏,碎石立馬“溜”上鞋面。面對這樣不穩固的路面,余家華出了奇招,“就梭著走,任它鬆動。”終於過完碎礦石路,接著而來的便是一塊塊稍大一些的白色石塊,依然鬆動,它會順著山勢往下滑落,令人心慌。

第七天冰涼河水

冬季的河水有多冰,不趟一趟,是不能完全感知的。
從城牆岩向清平鄉的方向走,一路上,河道來回蜿蜒,往往走了幾百米,就要過一次河,走了半天,大約過了十餘次河。大部分的河並不寬,只要能踩到中間冒出的石頭,就能走到河對岸。可中途有兩條河,有五六米寬,無奈,大夥只得脫下鞋襪,把褲腿挽到膝蓋,忍著冰涼渡河。
11月16日下午4點過,一行人走出無人區,搭車回到綿竹縣城,入住酒店,一人感慨道:“終於回到了人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