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切都好》——辭舊迎新日,祝你一切都好

作者:子由

張國立飾演的角色的生活狀態, 讓我想起了我爺爺, 那種留戀看書、喝茶, 吃煎餅果子豆腐腦的平淡生活, 電影中的傳統住房和寧靜。 但這種安定隨著兒女漸漸長大而慢慢遠去, 老爺子的四個兒女全都在外地工作, 忙得回不了家, 於是父親決定自己出發去看望兒女, 然而孩子們卻都不像父親以為的那樣一帆風順。

電影情節非常現實, 涉及到關於一個普通的家庭問題的探討,

在這個大的主題中, 還穿插著一些小問題。 例如, 當代年輕人對自身道路的無所適從、文藝事業的凋敝與偏離、婚姻和情感缺失問題。

主線問題表面上圍繞著家庭倫理, 其實是在討論對生活狀態的選擇。 兒女們對父母的愛與牽掛是難以割捨的,

何況電影中的這個家庭住在北京內城一座四合院內, 父親還有為兒子在上海買房的能力, 可以說現實中不存在逼迫兒女必須外出工作的理由, 與北漂或者農民工等群體的境況是不同的。

然而四個孩子全都在外地工作, 並且生活並不那麼如意,

這就不能用“外出找機會找資源”這簡單的理由來解釋孩子們的外出, 畢竟北京什麼都不缺。 但他們依然留下父親一人在家, 這表明他們在親情和其他東西上做出了選擇, 這種東西一般在大城市或者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身上比較容易產生共鳴。 這些人對自身的追求比較高, 就像小女兒, 一個芭蕾舞者, 在澳門的櫥窗裡做人體旋轉木馬, 這種境遇很難熬, 他卻執著於自己在外面忍著, 除了不想讓父母擔心以外, 還有就是要保留自己對自己人生的話語權、要靠自己的力量追尋人生的需求太重要了, 重要到能讓她忍受孤單寂寞和辛苦生活。

然而從父母的角度來講, 他們不可能讓你做一個不安定、不順心的工作而不去管你, 他必須保護你、為你著想。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很嚴重的,年輕人面對的不僅是社會現實壓力,還有家庭壓力。社會環境和從業者之間會互相滋養、互相傷害,兒女和父母之間也在互相愛著而彼此發生矛盾。沒有人想要選擇不滿意的工作,但事實上沒有那麼多滿意的工作可供選擇。選擇自我,從某種意義上說就代表著放棄團員和安定,事實上這並不不是完全快樂的,但人又無法放棄追求自己的人生,即便那追求在一些人看來是幼稚、庸俗的,就像小兒子買房辭職去創業。

這部電影中的很多情節看似是反映了不同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些問題是同根的。張國立是一名地質工作者,年輕時常年不在家,缺席了很多兒女成長過程中的溫馨時刻。正因為它對於自己家庭角色的缺失抱有遺憾、有所歉疚、渴望美滿,所以才在晚年寫回憶錄,並踏上了看望兒女的旅途。凡是他本人對待人生的態度,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兒女——父親是一個事業有成有所追求的人,父親的事說明了人是可以為了這個暫時把家庭放置一旁的,孩子們的做法不能說沒有父親種下的根。同樣的,電影裡多次提及母親一直是一個人操持家務把孩子撫養長大,母親的形象也影響了兒女們,大女兒管清正是由於過於獨立而強勢和丈夫離婚,母親多年來對丈夫報喜不報憂的做法,也被兒女們繼承了下來。

張國立去看望小兒子時,半路路過了一座正在施工的建築,那時牆面還沒有完工。而當他看完過三個兒女再次返回這裡時,牆面已經粉刷完成了,上面畫的是一個巨大的房間,房間的牆上有無數的門,孩子們正推開門走向外面的世界,每扇門後的風景都不相同。這個情節的設定其實暗示了父親的心理變化——旅途過後他明白了兒女們的心情其實自己也曾有過,每個孩子都各自有自己的人生,都有旁人無法理解的地方。

電影中一直存在著矛盾,這些矛盾構成了立體的人生,它共分為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夢想與現實”,就是職業選擇上的矛盾;第二個層次是“自我和責任”,就是工作和家庭之間的矛盾;第三個層次是“奔忙與閒適”,為家庭而奔波或為工作而奔波都不是最理想的生活狀態,誰都希望一種綽綽有餘信手拈來的生活。當然,很多年輕人在第二層次還面臨著“充實自己”和“眼前利益”之間的矛盾。

大兒子辭職賣房而創辦三國漢語、小女兒放棄跳舞去餐廳打工、小兒子在藝術追求和大眾需要之間的迷茫思考,甚至是電影中出現的兩個同樣肥胖、同樣在學習樂器的孩子,都表現了第一層面的矛盾。而第二層面的矛盾則最為明顯,父親出門去看望孩子的整個主線故事就是建立在“自我和責任”“事業與家庭”這個矛盾上的。至於第三層面,是一種暗喻、映射和渲染,影片開頭對於張國立和範圍連個老頭的生活狀態描繪是很到位的,朱牆外階上席地閒談,和幾個兒女的生活寫照形成鮮明對比。電影裡不斷提及的“回家”,包括火車上四川大媽們打牌的場景,都代表著一種人對於生活最天然的滿足。這種東西現代人正在逐漸失去,沒有人敢先停下來看看風景享受人生,沒有人肯回家,不管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夢想,這種中國人對於自然和沉靜的追求,正在被泯滅。

電影結局仍然是好的,小兒子從西藏平安歸來,孩子們回家吃飯,父親的心臟病有驚無險、隔壁大叔黃昏戀成功。電影沒有提出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把一切交給時間解決。臨近年關,思鄉心切,這部電影也許會為人們在無盡的奔波忙碌中提供一些溫馨。

希望你已經確定了回家的日期,希望你一切都好。

圖片來自網路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很嚴重的,年輕人面對的不僅是社會現實壓力,還有家庭壓力。社會環境和從業者之間會互相滋養、互相傷害,兒女和父母之間也在互相愛著而彼此發生矛盾。沒有人想要選擇不滿意的工作,但事實上沒有那麼多滿意的工作可供選擇。選擇自我,從某種意義上說就代表著放棄團員和安定,事實上這並不不是完全快樂的,但人又無法放棄追求自己的人生,即便那追求在一些人看來是幼稚、庸俗的,就像小兒子買房辭職去創業。

這部電影中的很多情節看似是反映了不同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些問題是同根的。張國立是一名地質工作者,年輕時常年不在家,缺席了很多兒女成長過程中的溫馨時刻。正因為它對於自己家庭角色的缺失抱有遺憾、有所歉疚、渴望美滿,所以才在晚年寫回憶錄,並踏上了看望兒女的旅途。凡是他本人對待人生的態度,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兒女——父親是一個事業有成有所追求的人,父親的事說明了人是可以為了這個暫時把家庭放置一旁的,孩子們的做法不能說沒有父親種下的根。同樣的,電影裡多次提及母親一直是一個人操持家務把孩子撫養長大,母親的形象也影響了兒女們,大女兒管清正是由於過於獨立而強勢和丈夫離婚,母親多年來對丈夫報喜不報憂的做法,也被兒女們繼承了下來。

張國立去看望小兒子時,半路路過了一座正在施工的建築,那時牆面還沒有完工。而當他看完過三個兒女再次返回這裡時,牆面已經粉刷完成了,上面畫的是一個巨大的房間,房間的牆上有無數的門,孩子們正推開門走向外面的世界,每扇門後的風景都不相同。這個情節的設定其實暗示了父親的心理變化——旅途過後他明白了兒女們的心情其實自己也曾有過,每個孩子都各自有自己的人生,都有旁人無法理解的地方。

電影中一直存在著矛盾,這些矛盾構成了立體的人生,它共分為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夢想與現實”,就是職業選擇上的矛盾;第二個層次是“自我和責任”,就是工作和家庭之間的矛盾;第三個層次是“奔忙與閒適”,為家庭而奔波或為工作而奔波都不是最理想的生活狀態,誰都希望一種綽綽有餘信手拈來的生活。當然,很多年輕人在第二層次還面臨著“充實自己”和“眼前利益”之間的矛盾。

大兒子辭職賣房而創辦三國漢語、小女兒放棄跳舞去餐廳打工、小兒子在藝術追求和大眾需要之間的迷茫思考,甚至是電影中出現的兩個同樣肥胖、同樣在學習樂器的孩子,都表現了第一層面的矛盾。而第二層面的矛盾則最為明顯,父親出門去看望孩子的整個主線故事就是建立在“自我和責任”“事業與家庭”這個矛盾上的。至於第三層面,是一種暗喻、映射和渲染,影片開頭對於張國立和範圍連個老頭的生活狀態描繪是很到位的,朱牆外階上席地閒談,和幾個兒女的生活寫照形成鮮明對比。電影裡不斷提及的“回家”,包括火車上四川大媽們打牌的場景,都代表著一種人對於生活最天然的滿足。這種東西現代人正在逐漸失去,沒有人敢先停下來看看風景享受人生,沒有人肯回家,不管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夢想,這種中國人對於自然和沉靜的追求,正在被泯滅。

電影結局仍然是好的,小兒子從西藏平安歸來,孩子們回家吃飯,父親的心臟病有驚無險、隔壁大叔黃昏戀成功。電影沒有提出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把一切交給時間解決。臨近年關,思鄉心切,這部電影也許會為人們在無盡的奔波忙碌中提供一些溫馨。

希望你已經確定了回家的日期,希望你一切都好。

圖片來自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