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美國研究:刷2小時微信孤獨感翻倍 “微信孤獨症”你中了幾槍?

美國的一項研究抽樣調查了1787名美國19至32歲的成年人, 使用調查問卷確定社交媒體使用的時間和頻率, 詢問當時最流行的11個社交媒體平臺, 包括Facebook, YouTube, Twitter等。

研究中, 在控制了各種社會和人口因素後, 與每天花費不到半小時的同齡人相比, 每天使用社交媒體超過兩個小時的人, 感覺到被社會隔離的比例增加一倍。 每週訪問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大於58次的人, 感覺到被社會隔離的比例則是每週訪問少於9次者的3倍。

作者稱, 上網時間越多的人與真實世界中的互動就越少。 年輕人最初感到孤獨就去玩社交媒體;或者是由於他們大量使用社交媒體, 越覺得與真實的世界隔離。

作者指出, 人有社會交往的需求, 但現代生活讓我們遠離, 雖然社交媒體填補了空白, 但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 而現在年輕人的精神健康問題和社會孤立問題愈發嚴重。 有研究發現, 社會孤立與死亡風險增加獨立相關。

作者還鼓勵醫生詢問患者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 如果與社會隔離的症狀相關, 應建議減少使用。

4、沒有網路或者離開手機就焦慮不安

5、回家不與家人說話

美國近期一項研究則證實, 年輕人如果每天用社交媒體超過2個小時, 自己的社會隔離感將增加一倍。 研究發現, 年輕人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越多, 就越有可能感覺被社會隔離, 使用頻率也與增加的社會隔離相關聯。

7、拍照片發朋友圈, 沒人回應就很失落

喜歡拍照發朋友圈, 發完以後就開始盯著手機等著各種評論與互動, 心裡便覺得很滿足。 若是無人回應則感覺很失落, 這是典型的在朋友圈找存在感。

依賴症與孤獨的關係, 可以用這樣一個比喻:如果你開車去見朋友, 你會很快樂;如果你一個人駕車看著旁人的狂歡, 你就孤獨。

測一測你的孤獨感

鄧巴20多年前提出的著名的“鄧巴數字”,即“150定律”,在移動社交時代仍然有效。“150人似乎是我們能夠建立社交關係的人數上限,在這種關係中,我們瞭解他們是誰,以及與我們的關係。”社交App Path就採用了鄧巴理論,設定每個用戶最多擁有150名好友。1992年,鄧巴在《人類進化》雜誌上發表相關的研究成果。

鄧巴實際上給出的是數字範疇,最核心的圈子可能有三五人,是最親密的朋友;然後是12到15人;然後是50人。鄧巴在《你需要多少朋友?》一書中寫道:“50人通常是大洋洲和非洲土著居民等狩獵採集型社會中集體在外過夜的人數規模。”

羅賓·鄧巴不用社交媒體,手機只用來打電話、發短信,而且只聯繫那些日常生活中他常常能見到的人。“線上的社交關係只有通過線下的會面才能存活,人們總把隨便的熟人關係誤以為是真正的友情。”

本文編自網路,不代表三甲醫院網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

鄧巴20多年前提出的著名的“鄧巴數字”,即“150定律”,在移動社交時代仍然有效。“150人似乎是我們能夠建立社交關係的人數上限,在這種關係中,我們瞭解他們是誰,以及與我們的關係。”社交App Path就採用了鄧巴理論,設定每個用戶最多擁有150名好友。1992年,鄧巴在《人類進化》雜誌上發表相關的研究成果。

鄧巴實際上給出的是數字範疇,最核心的圈子可能有三五人,是最親密的朋友;然後是12到15人;然後是50人。鄧巴在《你需要多少朋友?》一書中寫道:“50人通常是大洋洲和非洲土著居民等狩獵採集型社會中集體在外過夜的人數規模。”

羅賓·鄧巴不用社交媒體,手機只用來打電話、發短信,而且只聯繫那些日常生活中他常常能見到的人。“線上的社交關係只有通過線下的會面才能存活,人們總把隨便的熟人關係誤以為是真正的友情。”

本文編自網路,不代表三甲醫院網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