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北洋水師那麼不經打:原因竟出在這

1894年9月17日, 中日之間爆發了黃海海戰, 北洋海軍五艦沉沒, 餘皆重創。 但是日本聯合艦隊也是“爬著”回去的, 雖然無一沉沒但是損失也不小。 可是黃海戰後沒幾天, 聯合艦隊就又能出來溜達了。

北洋水師呢?由於缺乏保養, 各艦在戰前就早已達不到設計航速了, 大戰損耗過後, 動力系統無法徹底修復, 航速更是只能達到10節左右。 這樣的航速遇見敵人別說死磕了, 想跑都跑不了。

艦隊的火炮更是失靈了一大半, 很多炮已經打不響了, 能打響的炮還有很多轉盤失靈。 那時候的克虜伯艦炮十幾噸重, 人力根本無法轉動, 傳動裝置壞了就只能朝一個方向打了。 後來旅順船塢都讓人占了, 船根本就不可能再修好了。

那麼北洋水師的軍艦為什麼就修不好呢?這要從大清建設海軍的戰略說起。

從鴉片戰爭開始大清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欺負慘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大清一定要擁有自己的近代化海軍。

可連自行車都造不出來, 怎麼建海軍?科技不夠錢來湊, 一個字——“買”。

相比之下日本海軍初期則更注重“造”, 自己不能造就請人幫著造。 1885年聘請法國設計師設計建造“三景艦”(以日本名勝命名的三艘軍艦)但船還是在日本造, 這就發展了日本的造船工業基礎設施, 引進了一批洋匠, 也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

相比之下北洋水師的技術人才就很匱乏, 雖然他也重視引進洋員, 但主要是軍官, 缺乏工匠。 送出去的留學生主要是學習駕駛, 日本除駕駛外還有很多學生學習造船。 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倒是培養了一些技術工匠, 但並沒有被大量調往北洋。

這就使大清在維修人才方面與日本拉開了差距。

黃海戰後, 北洋水師只此一塢, 一次只能修一艘船, 全部修好得需要半年時間, 這仗還怎麼打?除此之外技術工人也嚴重匱乏, 戰後了李鴻章緊急從天津機器局、江南製造局等洋務企業借調技術工人, 但各洋務企業都只是象徵性的派了很少的人手, 加上戰火臨近, 旅順船塢的工匠紛紛逃亡, 技術工人更是捉襟見肘。

與此同時聯合艦隊則可以分散到多個基地維修, 佐世保基地能修, 橫須賀基地也能修, 日軍還將一艘商船改裝成了修理船, 配有熟練技工, 搭載各類機床和配件, 輕傷船隻就地維修不必返回本土。

實際上有多少先進的軍艦並不能代表一個國家海軍的真實實力, 背後必須有強大的工業體系支撐,

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近代化海軍。

工業體系的缺失不僅僅是造成北洋水師悲劇的重要原因, 這也是洋務運動的一個通病, 很多人說洋務運動是只學技術不學制度, 實際上就單說這技術也遠遠沒有學到家, 也不可能真的學到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