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世衛組織將“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

佛山新聞網訊 佛山日報記者梁煒健林舒報導:電腦遊戲、電視遊戲、手機遊戲、掌上遊戲機……隨著電子數碼科技的發展, 人們接觸到的電子遊戲越來越多, 可使用的平臺也越來越多。 如今, 不僅僅是小孩沉迷遊戲, 不少成年人也在遊戲中不能自拔, 讓人頭疼。

日前, 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佈將“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人經常沉迷遊戲, 應多加注意。

“遊戲成癮”或成精神疾病

日前,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首次把“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 還將更新《國際疾病分類》, 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

最新版本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中, 將明確列舉“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 幫助醫生確定患者是否對遊戲產生依賴, 構成精神疾病。 其中, 最重要的一條診斷標準是:玩家對遊戲越來越重視, 以至於為了玩遊戲放棄了生活中的其他趣味。 之所以打算把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 是因為它可能使身心健康嚴重惡化。 雖然它不像酗酒一樣會讓身體素質迅速變差, 但遊戲成癮也會潛移默化影響人的健康。

根據相關判定標準, “遊戲成癮”的特點是:持續或過於頻繁地玩網路遊戲或電視遊戲。 它表現為:在起止時間、頻率、強度、時長和情境等方面, 被遊戲所控制;將遊戲的優先性置於其他重要事項和日常活動之上等。

一般來說, “愛玩遊戲”並不屬於遊戲成癮, 只要能在虛擬世界、學校、工作和朋友之間保持一種平衡即可。 除了職業玩家因工作需要不得不玩遊戲, 其他人特別是小孩子, 每天的遊戲時間不應超過正常的社交時間。

遊戲上癮可致猝死

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杏蓮副主任醫師表示, 人有許多需求, 如安全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在客觀現實中得不到滿足, 容易有挫敗感, 遊戲中卻可以通過虛擬的方式得到補償, 因此產生精神上癮。 比如, 攻擊是人的一種本能,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攻擊別人, 在遊戲中可以以象徵方式讓人得到宣洩。 此外, 遊戲裡當有一定進步, 會獎勵道具、代幣, 從行為醫學角度講, 這是通過獎賞增強某種行為出現的頻率,

稱為“陽性強化法”。 此外, 當我們玩遊戲時, 注意力高度集中, 帶來明顯的愉悅感。

張杏蓮指出, 遊戲上癮的危害包括軀體症狀和精神症狀。 軀體症狀包括眼睛、手指、脊柱健康受影響, 嚴重時導致猝死。 精神症狀方面則包括情緒焦慮、抑鬱、性格孤僻、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 甚至出現精神病症狀, 比如產生妄想症狀。 更可能出現社會功能受損, 如工作、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出現問題。

而對於遊戲上癮是否病態的判斷, 張杏蓮介紹, 從症狀學上的物質使用障礙標準來看, 一個人過度沉溺手機遊戲, 將其變成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動, 導致難以自控, 甚至令社會功能受損, 這是比較常見的症狀。 其次, 突然減少或停止玩遊戲會出現煩躁、焦慮,

說明對於物質使用已出現“戒斷”症狀。 嚴重程度的判斷標準包括自己是否會感受到焦慮、抑鬱的痛苦; 社會功能是否受損。 二中有一, 都可能是一個病態的表現。

沉迷遊戲的不只是小孩

鐘先生的兒子今年剛上初中, 說起限制小孩玩遊戲的時間, 避免沉迷遊戲影響學習, 鐘先生可說是費盡心思。 “小孩子貪玩是肯定的, 就算在家裡不讓玩, 去了學校或外面, 接觸遊戲的機會太多了, 根本不可能隔絕, 只能讓孩子儘量少玩, 加以引導。 ”鐘先生表示, 小孩能輕易接觸到遊戲平臺, 不可能讓孩子完全不碰遊戲, 否則反而容易讓小孩產生逆反和好奇心, 想盡辦法去玩。

鐘先生介紹, 他的小孩曾因玩遊戲太多而影響學習,

但經過引導之後情況已有所好轉。 如今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會讓孩子適當玩一下。 如果發現孩子那段時間內成績有所下滑, 會相應縮短其玩遊戲的時間, 目前來看效果不錯。

除了小孩的問題, 讓鐘先生想不到的是成年人沉迷遊戲後往往不能自拔。

在鐘先生開設的一家網路銷售公司內, 由於其員工多為年輕人, 他們日常聊天的話題也經常跟遊戲有關。 其中部分員工由於晚上一直 打手 機遊戲到很晚, 導致第二天上班無精打采。 而在公司內雖然有規定不能打遊戲, 但一到中午休息, 就會馬上到公司附近的咖啡廳、餐廳聚在一起玩“王者榮耀”, 甚至由於沉迷遊戲而耽誤上班。 鐘先生與員工交流得知, 他們認為可以在遊戲中得到放鬆和快樂,玩起來很難停下來。

及時接受心理治療

“因遊戲上癮而求醫已很常見,一兩個星期都會遇到一例。”張杏蓮介紹,曾接診過一名18歲的青少年,爸爸掛了兩次號來看醫生,稱小孩經常獨自在房間玩遊戲,不出門,不願交流,連吃飯都要父母將飯放在房門口,這樣的情況已持續兩三年,懷疑兒子患了“孤獨症”。孤獨症往往在讀幼稚園時症狀就比較明顯。在接觸該青少年本人後,張杏蓮發現他從初中便開始玩遊戲了,當時在人際交往、學習上遇到困難,情緒不好,而家人未關注,自己也不積極面對,花在遊戲上的時間精力也就越來越多,最終達到日夜不分的程度。但目前診斷系統並沒有“遊戲上癮”的診斷標準,所以只是以行為偏異來診斷。

張杏蓮提醒,治療方法因人而異,但如果這種行為問題已經導致自己很痛苦,甚至導致社會功能的受損,建議一定要加入心理治療。對於未成年的小孩,家長要加以關注和引導,建議多參加體育活動、人際交往,瞭解小孩是否遇到學習、人際交往的困難,加以積極引導。

成年人則需做好自我調節,主動參加文體活動,加強與家人的溝通互動等。如果仍無法控制遊戲上癮,建議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他們認為可以在遊戲中得到放鬆和快樂,玩起來很難停下來。

及時接受心理治療

“因遊戲上癮而求醫已很常見,一兩個星期都會遇到一例。”張杏蓮介紹,曾接診過一名18歲的青少年,爸爸掛了兩次號來看醫生,稱小孩經常獨自在房間玩遊戲,不出門,不願交流,連吃飯都要父母將飯放在房門口,這樣的情況已持續兩三年,懷疑兒子患了“孤獨症”。孤獨症往往在讀幼稚園時症狀就比較明顯。在接觸該青少年本人後,張杏蓮發現他從初中便開始玩遊戲了,當時在人際交往、學習上遇到困難,情緒不好,而家人未關注,自己也不積極面對,花在遊戲上的時間精力也就越來越多,最終達到日夜不分的程度。但目前診斷系統並沒有“遊戲上癮”的診斷標準,所以只是以行為偏異來診斷。

張杏蓮提醒,治療方法因人而異,但如果這種行為問題已經導致自己很痛苦,甚至導致社會功能的受損,建議一定要加入心理治療。對於未成年的小孩,家長要加以關注和引導,建議多參加體育活動、人際交往,瞭解小孩是否遇到學習、人際交往的困難,加以積極引導。

成年人則需做好自我調節,主動參加文體活動,加強與家人的溝通互動等。如果仍無法控制遊戲上癮,建議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