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海軍特戰隊員與格鬥冠軍現場切磋,來一場“硬碰硬”的較量

“共用經濟”是眼下比較熱門的詞彙, 泛指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 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 共同獲得經濟紅利。 通俗地說, 不直接擁有閒散物品的所有權, 需求方可通過租借等共用方式使用物品。

在咱們部隊, 也有一個類似的熱詞:軍民融合。 軍品可以通過“軍轉民”的方式, 供民間使用;民品則可以通過“民參軍”的方式, 運用到軍事實踐當中。

不論是“共用經濟”, 還是“軍民融合”, 我們更多的是注重物資領域的共用和融合, 其實, 我們應該拓展到文化知識、技術智慧、理念制度等方面的非物質和軟實力方面的共用和融合。

比如說部隊的單兵和基礎科目的訓練, 進行體能訓練, 我們可以向專業運動員學習;練射擊, 我們不妨請世界冠軍來指導;練擒拿格鬥, 武術教練肯定是最好的老師;冰雪條件下機動與射擊, 就可以向冬季兩項的運動員取經……

欲得其中, 必求其上;欲得其上, 必求上上。 ”一篇談論“格局”的網文, 說到一棵石榴樹苗的三種結局:放到花盆裡栽種, 最多只能長到半米;放到缸裡栽種, 就能夠長到一米;放到庭院空地裡栽種, 能長到四五米。 其中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格局決定最後的結局。

言兵者不止兵書, 有時高手在民間。 中國文化是滋養我們的沃土, 軍事實踐可以打開視野, 拓展領域, 特別是在理念意識、方式方法、制度規範上,

可以跨界地博採眾長, 站在更高層次上不斷提高我們的戰鬥力水準。

海軍特戰隊員與“昆侖決”賽事冠軍們交流與學習, 無疑給我們打開一扇非常有啟示意義的大門。

軍營

觀察

當特戰隊員遭遇格鬥冠軍

著名散打運動員柳海龍(左)與特戰隊員現場切磋。

關亞斐攝

海軍特種部隊官兵與

“昆侖決”賽事冠軍們的交流記事

狹路相逢:一場“硬碰硬”的較量

這是一場“硬碰硬”的遭遇戰。 一方是海軍特戰隊員, 另外一方是名震海內外的格鬥冠軍。

“昆侖決”派出了國內最強的陣容:自由搏擊“諸神八強”的田鑫來了, 綜合格鬥冠軍張美煊來了, 世界散打冠軍柳海龍也來了。

海軍特戰隊員也不是“吃素”的。 他們多次出色完成海上聯合演習、海上反恐怖反海盜劫持演練、亞丁灣護航等重大任務不說, 先後有數十名特戰隊員赴國外參加國際特種兵集訓和競賽, 並獲得多項總分第一。

開場, 大家都留了幾分客套, 特戰隊員亮了自己的捕俘拳, 田鑫和自己的教練王強則演示了自由搏擊的對抗套路。

第二個環節是柳海龍的亮相。 曾以“柳腿劈掛”威震散打賽壇, 把世界和全國散打比賽的桂冠盡收囊中的柳海龍, 一出場就贏得了官兵的熱烈掌聲。 看來, 名氣不是吹出來的, 是真打出來的。

客觀地說, 特戰隊員裡很難找到柳海龍的對手。 柳海龍沒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柳腿劈掛”, 而是把自己當成“靶子”, 讓特戰隊員在他身上找一找飛腿劈掛的感覺。

在“超級散打王”的身上, 官兵倒是毫不客氣, 但功夫明顯差火候。 於是, 柳海龍就悉心傳授了“柳腿劈掛”的絕招:要練好劈掛腿, 先得練好“一字馬”。 說完, 身高差不多一米八、體重80多公斤的漢子, 很輕鬆地來了一個“一字馬”。 頓時, 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交流到此,

氣氛祥和不失熱烈, 就此結束, 也皆大歡喜。 但是, 主客都覺得意猶未盡, 不來點實打實的對抗, 不碰出一些“火藥味”來, 都不甘心。 於是, 具有打擂臺性質的挑戰便開始了。

首先上場“守擂”的是2016年“昆侖決”年度總冠軍張美煊。 他還是留了一手, 不主動攻, 只側重於守, 就練地面功夫。 特戰隊員們個個踴躍上場, 毫不畏戰。 但這個挑戰顯然是一場非對稱的遭遇戰。 差距是明顯的, 先後有三名戰士都敗下陣來。 與強手過招, 實際上比的是看誰能堅持更長的時間, 看誰讓綜合格鬥冠軍贏得更費力一些。

“硬碰硬”的對抗很激烈, 現場氣氛也很熱烈。 最後, “昆侖決”創始人姜華也踴躍上場擺下“擂臺”。 原以為老闆是一個“軟柿子”, 但兩輪交手, 兩名戰士也還是敗下陣來。 不過,姜華贏得不輕鬆,兩條胳膊留下了幾道血痕,也算是特戰隊員給他留下的紀念吧。

明明說好的是一場交流,卻與格鬥冠軍們碰出了“火藥味”,有點“約架”的味道,但令海軍特戰隊員們大呼過癮、大開眼界。雖然敗了,不過特戰隊員依舊樂觀: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通過與格鬥冠軍切磋,可以在擒拿格鬥的訓練課目中學習到更多的制勝招數。

劍走偏鋒:一次超越輸贏的交流

王強,20年前在某集團軍偵察營當過五年兵,現如今是河北一家搏擊俱樂部總教練。這次來到海軍特種部隊,他除了激動,還有對特戰和格鬥的深刻理解。

當年的偵察兵是“一把繩子一把刀,拳打腳踢抓俘虜”,現在的特戰隊員和當年的“王強們”已不可同日而語。他們上天是雄鷹、陸地是猛虎、入海是蛟龍,帶給人們的是更深層次的震撼。

談到擂臺上的輸贏,王強認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這些職業搏擊選手,一輩子就幹“格鬥”這一件事,他們是賽場上的“專家”。特戰隊員則要練習攀登、潛水、跳傘、直升機滑降、特種射擊等20多個高強度課目,是“雜家”。練擒拿格鬥只是特戰隊員們眾多的訓練課目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賽場上,“雜家”戴上拳套和“專家”比試拳腳功夫,那就是以己之短去攻擊他人之長,焉有不敗之理。不過,比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打仗則有自己的制勝機理。到了戰場上,能打贏的肯定是綜合素質全面的特戰隊員,而不是只會一招鮮的“專家”,靠一錘子買賣怎麼能贏得戰爭呢。

走進海軍特種部隊的“昆侖決”創始人姜華,和王強有著同樣的感受。當他得知,特戰隊員們每天要完成200個仰臥起坐和俯臥撐、100個蛙跳,每週至少完成兩次負重25公斤5公里跑和一次10公里跑;他們一年要穿爛2雙訓練靴、磨破3套作訓服,每個人負重越野和行軍距離相當於從海口跑到北京,每個人練習攀登的高度加起來遠遠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他的感受只有兩個字:震撼!

真正打動姜華的,是官兵們的亮劍精神和血性。以前,“昆侖決”的格鬥冠軍們也去過大學院校,鮮有人敢上前應戰。來到海軍特種部隊則不同,官兵們個個搶著上來與格鬥高手過招。勇猛頑強的作風,不畏強敵的精神,敢於亮劍的血性,帶給人的是深深的震撼。這種特戰精神特戰魂,令人欽佩。

說起創辦“昆侖決”比賽的初衷,姜華認為舉辦搏擊比賽不僅僅是傳授搏擊技藝,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弘揚中華武術文化,傳承尚武精神,打造一張亮麗的軟實力名片。他不無感慨地說,今天走進海軍特戰部隊,領略到了“丹心利劍,機智勇敢”的蛟龍精神,找到了久違的中華武術文化的魂魄。

摩拳擦掌:一堂最接近實戰的訓練

春節前夕,前來部隊慰問的人很多。“昆侖決”團隊來部隊雖然沒有說是“擁軍”,給官兵們贈送搏擊手套也沒說是“慰問”,但我們更看重的是,他們帶來了最接近實戰的格鬥技藝,這才是新年最好的禮物。

觀摩了“昆侖決”年度總決賽,也觀看了特戰官兵與格鬥冠軍切磋武藝的海軍特種部隊某部部隊長王海峰,道出了來自心底的感觸。

其實,特戰隊員在與“昆侖決”搏擊高手打擂臺的時候,王海峰就敏銳地察覺到了對手使出的一招制敵的“鎖技”。他甚至等不及擂臺賽的結束,就在一邊與教練王強交流起“鎖技”來。

長期以來,部隊練習擒拿格鬥術時,有一個鎖喉的動作。這個動作練了幾十年,現在還在這麼練。現在看來,這個動作落伍了,也不太符合實戰要求。想想也是,現在會有哪個哨兵,能站在那裡等著你從背後來鎖喉?

格鬥冠軍們的動作就非常貼近實戰。他們不僅有面對面的“斷頭鎖”,還有背後的“獅子鎖”,只需20秒到30秒的功夫就可讓對手“窒息”。

與“昆侖決”的格鬥冠軍們切磋技藝之後,特戰隊員們個個群情激昂,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表現出強烈的請戰意願。

比賽是最接近實戰的訓練。部隊長王海峰向記者透露,他們也準備開展格鬥競技比賽。競爭激烈的比賽,對提高官兵們的實戰能力,錘煉官兵血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到時,會請“昆侖決”的教練和裁判來部隊指導。

春節過後,部隊長王海峰著手組織大家把“昆侖決”格鬥中的一些實用技術,充實到部隊的擒拿格鬥訓練中去,豐富和規範相關的訓練內容,並普及開來,使他們的格鬥訓練更加貼近實戰。

“昆侖決”的格鬥高手們,無疑是實戰化訓練最好的“磨刀石”。海軍特種部隊也與“昆侖決”達成初步協定,建立協作交流機制,努力把擒拿格鬥的訓練水準推向更高的層次,真正練就更貼近實戰的軍事素養和技能。

不過,姜華贏得不輕鬆,兩條胳膊留下了幾道血痕,也算是特戰隊員給他留下的紀念吧。

明明說好的是一場交流,卻與格鬥冠軍們碰出了“火藥味”,有點“約架”的味道,但令海軍特戰隊員們大呼過癮、大開眼界。雖然敗了,不過特戰隊員依舊樂觀: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通過與格鬥冠軍切磋,可以在擒拿格鬥的訓練課目中學習到更多的制勝招數。

劍走偏鋒:一次超越輸贏的交流

王強,20年前在某集團軍偵察營當過五年兵,現如今是河北一家搏擊俱樂部總教練。這次來到海軍特種部隊,他除了激動,還有對特戰和格鬥的深刻理解。

當年的偵察兵是“一把繩子一把刀,拳打腳踢抓俘虜”,現在的特戰隊員和當年的“王強們”已不可同日而語。他們上天是雄鷹、陸地是猛虎、入海是蛟龍,帶給人們的是更深層次的震撼。

談到擂臺上的輸贏,王強認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這些職業搏擊選手,一輩子就幹“格鬥”這一件事,他們是賽場上的“專家”。特戰隊員則要練習攀登、潛水、跳傘、直升機滑降、特種射擊等20多個高強度課目,是“雜家”。練擒拿格鬥只是特戰隊員們眾多的訓練課目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賽場上,“雜家”戴上拳套和“專家”比試拳腳功夫,那就是以己之短去攻擊他人之長,焉有不敗之理。不過,比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打仗則有自己的制勝機理。到了戰場上,能打贏的肯定是綜合素質全面的特戰隊員,而不是只會一招鮮的“專家”,靠一錘子買賣怎麼能贏得戰爭呢。

走進海軍特種部隊的“昆侖決”創始人姜華,和王強有著同樣的感受。當他得知,特戰隊員們每天要完成200個仰臥起坐和俯臥撐、100個蛙跳,每週至少完成兩次負重25公斤5公里跑和一次10公里跑;他們一年要穿爛2雙訓練靴、磨破3套作訓服,每個人負重越野和行軍距離相當於從海口跑到北京,每個人練習攀登的高度加起來遠遠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他的感受只有兩個字:震撼!

真正打動姜華的,是官兵們的亮劍精神和血性。以前,“昆侖決”的格鬥冠軍們也去過大學院校,鮮有人敢上前應戰。來到海軍特種部隊則不同,官兵們個個搶著上來與格鬥高手過招。勇猛頑強的作風,不畏強敵的精神,敢於亮劍的血性,帶給人的是深深的震撼。這種特戰精神特戰魂,令人欽佩。

說起創辦“昆侖決”比賽的初衷,姜華認為舉辦搏擊比賽不僅僅是傳授搏擊技藝,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弘揚中華武術文化,傳承尚武精神,打造一張亮麗的軟實力名片。他不無感慨地說,今天走進海軍特戰部隊,領略到了“丹心利劍,機智勇敢”的蛟龍精神,找到了久違的中華武術文化的魂魄。

摩拳擦掌:一堂最接近實戰的訓練

春節前夕,前來部隊慰問的人很多。“昆侖決”團隊來部隊雖然沒有說是“擁軍”,給官兵們贈送搏擊手套也沒說是“慰問”,但我們更看重的是,他們帶來了最接近實戰的格鬥技藝,這才是新年最好的禮物。

觀摩了“昆侖決”年度總決賽,也觀看了特戰官兵與格鬥冠軍切磋武藝的海軍特種部隊某部部隊長王海峰,道出了來自心底的感觸。

其實,特戰隊員在與“昆侖決”搏擊高手打擂臺的時候,王海峰就敏銳地察覺到了對手使出的一招制敵的“鎖技”。他甚至等不及擂臺賽的結束,就在一邊與教練王強交流起“鎖技”來。

長期以來,部隊練習擒拿格鬥術時,有一個鎖喉的動作。這個動作練了幾十年,現在還在這麼練。現在看來,這個動作落伍了,也不太符合實戰要求。想想也是,現在會有哪個哨兵,能站在那裡等著你從背後來鎖喉?

格鬥冠軍們的動作就非常貼近實戰。他們不僅有面對面的“斷頭鎖”,還有背後的“獅子鎖”,只需20秒到30秒的功夫就可讓對手“窒息”。

與“昆侖決”的格鬥冠軍們切磋技藝之後,特戰隊員們個個群情激昂,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表現出強烈的請戰意願。

比賽是最接近實戰的訓練。部隊長王海峰向記者透露,他們也準備開展格鬥競技比賽。競爭激烈的比賽,對提高官兵們的實戰能力,錘煉官兵血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到時,會請“昆侖決”的教練和裁判來部隊指導。

春節過後,部隊長王海峰著手組織大家把“昆侖決”格鬥中的一些實用技術,充實到部隊的擒拿格鬥訓練中去,豐富和規範相關的訓練內容,並普及開來,使他們的格鬥訓練更加貼近實戰。

“昆侖決”的格鬥高手們,無疑是實戰化訓練最好的“磨刀石”。海軍特種部隊也與“昆侖決”達成初步協定,建立協作交流機制,努力把擒拿格鬥的訓練水準推向更高的層次,真正練就更貼近實戰的軍事素養和技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