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白岩松:我要進入一個得罪人的時代了

點擊上方綠標, 可收聽主播 蘇洋 的朗讀音訊

文 | 薺麥青青

白岩松不是學播音出身, 主持節目時發音不准, 常讀錯字。 當時, 台裡有規定,

主持人、播音員念錯一個字罰50元。 有一個月, 白岩松不僅被罰光了工資, 而且還倒欠欄目組幾十塊錢。

當時, 白岩松是從《中國廣播報》借調到中央電視臺的, 作為業界中“武林至尊”的中央電視臺, 臥虎藏龍, 精英薈萃。 那裡除了不缺雄厚的資源, 最不缺的就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如果不能勝任工作, 白岩松就要被清退回去。

漢代劉向在《說苑·雜言》中有雲:“夫君子愛口, 孔雀愛羽, 虎豹愛爪, 此皆所以治身法也。 ”自惜羽毛的人, 都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強。 那段時間, 白岩松全力以赴, 一刻不得鬆弛, 他的神經就像拉得滿滿的弓, 常常夜不能寐, 輾轉反側。 看到白岩松如此殫精竭慮, 妻子朱巨集鈞便從字典裡把一些生僻的字和破音字挑選出來,

注上拼音, 讓白岩松反復朗讀。 她還讓白岩松在嘴裡含一顆石頭, 練習繞口令……看似俗套的勵志故事, 但天下事有時的確如此:時間是公平的, 心在哪, 時間在哪, 行動在哪, 收穫就在哪!就這樣, 白岩松成功過關, 並正式調入中央電視臺。

1989年夏, 白岩松(中)和好友

盛名很多時候都是一把雙刃劍, 你在享受它的風光無限時, 也要面對接踵而至的壓力。 因為觀眾高度的期望值, 白岩松整日如履薄冰, 不敢出絲毫差錯。 別看他主持節目時侃侃而談、鎮定自若, 一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篤定十足, 其實, 他的兩條腿一直在不停地顫抖, 節目結束後, 經常汗濕衣背。 每次大型直播, 白岩松都異常緊張, 整夜整夜地睡不著, 食欲不振, 直播節目做完後, 沒有出錯, 白岩松又興奮得整夜整夜地睡不著。

他曾經為此失眠有整整一年時間, 體重從80公斤驟降至55公斤。 那時, 心情低落到極點的他和妻子只能用筆來交流。 抑鬱症最嚴重的時候, 天天想自殺。

現代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曾在《人生第二態度》裡說,

中國式的人生, 最大特點莫過於他總是向裡用力, 與西洋人生總是向外用力者, 恰恰相反。

向裡用力, 便容易反躬自省, 容易求諸己身, 而抑鬱症便是內在的自我苛責與自我攻擊。

置身於這樣的漩渦, 他左沖右突, 卻每每無功而返。

向死而生, 成了人間至難事。

初登螢屏的白岩松(1994年)

有一天, 當他不再將自己架到半空中, 以試圖完成不斷地飛躍;不再將自己逼到退無可退的一隅, 以困獸猶鬥, 才終於走出了那條漫長的黑暗的隧道。

未嘗深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 但沒人知道, 那一系列的漂亮的成績單背後, 他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千回百轉, 甚至命懸一線。

無論是工作伊始參與創辦《東方時空》, 並推出了《東方之子》等享譽一時的欄目, 還是主持香港回歸、三峽大壩截流等節目;無論是參與報導抗洪救災,還是擔綱澳門回歸直播、國慶五十周年慶典轉播重擔;無論是參與策劃、創辦的《時空連線》成功推出, 一人分飾四角的他兼任製片人與主持人, 還是參加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中國加入WTO的報導;無論是主持《曉松看美國》, 還是直播倫敦奧運會閉幕式......他都能把控自如,大放異彩。

但只有身經百戰,方能百煉成鋼。

《東方時空》開播初期時的白岩松

香港回歸的直播,是中央電視臺,甚至是中國整個傳媒領域,第一次用直播的方式去同步地記錄事件。儘管他們提前一個月進駐深圳厲兵秣馬,但由於史無前例,難度巨大,且經驗不足,直播中一度出現演播室主持人水均益在駐港先頭部隊入港時,連續呼叫白岩松而沒有應答的“失控”場面。小白“失聯”,甚至成了整個直播中最令人揪心的一環。

但在直播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離去之際,卻繞行總督府兩圈,徘徊不定,令人難解其意時,白岩松機智定論:“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原地打圈的。”這句話成為了香港回歸最經典的一句電視直播解說詞。

後來隨著大型直播技術和經驗的提高與豐富,當他已經能駕輕就熟地主持各類大型活動時,他仍不敢絲毫懈怠。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莫斯科直播演播室。這些平時不苟言笑的主持人,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激情,只剩下高聲叫喊、手舞足蹈。杯中裝的是真酒,一次又一次,一飲而盡。

唐代詩人王維在他的《觀獵》中如此作結:回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

而回首近三十年歷經的各種驚心動魄,在波峰浪穀中跌宕起伏,白岩松不僅完成了諸多角色和身份的轉變,完成了從青澀到成熟,從日夜憂心被清退到名揚天下的蛻變,更見證了中國新聞事業的飛速發展,以及國家與社會的重大變遷。

他主持的風格不乏真誠、感性,但更多時候犀利、冷靜、理性。和風細雨固然能贏得更多認同,但他更願意以雷霆萬鈞去喚醒。

那次,當中國的男足,又一次讓國人大失所望時,白岩松在《東方時空》中慷慨陳詞:主場不行,客場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紅球衣也不行;中國教練不行,外國教練也不行……一口氣說了十幾個“不行”。

白岩松是明星足球隊隊長

他曾針對職能部門的敷衍塞責,直言不諱地指出:“臉不難看了,但事兒依然不辦。”面對幹部工作作風轉變的形式化,他直擊要害,一劍封喉。

40歲之後,他就明確表達過,“我要進入到得罪人的時代了,一個做新聞主持人,一個做評論員,如果被所有人喜歡,那是一種悲哀。”

原因無它,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但李方曾在《中年人的禁忌》裡說,“啞巴,是中年人的美德。”

他顯然是從年齡的角度去警醒中年人大可不必去做那種毫無意義的聒噪,無所建樹的逞異誇能,保持適度的隱忍與沉默是李方推崇的中年人的美德。

然,從職業而言,於新聞人的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而言,白岩松借范仲淹的一句話來自醒與自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明哲保身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討巧的。說著看似政治正確的話,大而無當,華而不實,結果必然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但熱血一定要灑在它該灑的地方,否則就是雞血。

白岩松早期工作照

他希望自己的發聲能切中肯綮,“新聞人正是通過對一個又一個典型事例的報導去推動社會良性運轉機制的建立。”

這種發聲不是憤世嫉俗的,不是劍走偏鋒的,有持守,有引領,有警醒,有擔當:“假如諷刺、憤怒、偏激可以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我一定選擇以罵人為職業。但是,激憤在中國於事無補,只有堅韌的改變才是理想中國誕生的良方,哪怕在這種堅韌之中,你會有委屈甚至屈辱。”

作為兩會的參與者,也是報導者,他一直身體力行一名代表的使命和新聞工作者的職責。

詩人辛波斯卡發出這樣的哀歎:我們的鷹隼貼地行走,我們的孔雀宣佈放棄羽毛,我們的毒蛇在籠前打著哈欠。

而社會的底線和良知是不能如動物般被“去勢”的,因此他曾以新聞人的操守疾呼:“世間有一種永不落時的風尚,那就是明辨黑白。”

明辨黑白,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守土有責”,才能濟世為懷。

浸淫職場太久,“入戲”太深,便很容易將工作與生活混為一談。

但他鏡頭前的經典習慣,比如正襟危坐,比如不苟言笑,並未延伸到生活中,下了節目的他即刻“變身”,成了最平易近人的同事和同學,朋友和兄弟。身為蒙古漢子,他不僅有草原一般的粗獷和細膩,更兼具一份義薄雲天的豪情:“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樣的古風與境界,是他一直嚮往的。

雖不嗜酒,亦不耽溺於各種浮華的誘惑,但他仍願意與朋友,與家人分享每個值得舉杯高歌的時刻。

知道珍惜身邊唾手可取的小確幸,也能不畏浮雲遮望眼。在他看來,格局與胸襟,始終是人之成其大的重要資本,所以,他才有了這樣的金石之聲——做人,要有一種心理準備:歷史上見,時間上見,不能總是當下見。

“活在當下”沒錯,但如果一個人的目力所及,格局所涉,只有是否能立竿見影的奇效,只有是否能立即兌現的交易,只有急功近利,難以持守的心浮氣躁,那麼,他永遠行之不遠。個體如此,行業如此,社會亦如此。

如今,他辭去了三個製片人的職務,只保留了“新聞評論員”的名頭。在評論員的崗位上,仍然凜然表達,真實發聲,在他看來,“新聞有助於社會變得更好,哪怕一點點。”

對於人生,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則更顯從容: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著未來,生命這樣就好。不管正經歷著怎樣的掙扎與挑戰,或許我們都只有一個選擇:雖然痛苦,卻依然要快樂,並相信未來。

誠哉斯言!

編輯:辛巴德

背景音樂:

《Pastel Reflections》

《Remembering the Light》

2017年《〈讀者〉高考作文素材》增刊

一本好看的素材故事書

一冊即查即用的作文素材手冊

備考最後3個月,一冊在手,作文莫愁

線上購買請點擊下方圖片

還是直播倫敦奧運會閉幕式......他都能把控自如,大放異彩。

但只有身經百戰,方能百煉成鋼。

《東方時空》開播初期時的白岩松

香港回歸的直播,是中央電視臺,甚至是中國整個傳媒領域,第一次用直播的方式去同步地記錄事件。儘管他們提前一個月進駐深圳厲兵秣馬,但由於史無前例,難度巨大,且經驗不足,直播中一度出現演播室主持人水均益在駐港先頭部隊入港時,連續呼叫白岩松而沒有應答的“失控”場面。小白“失聯”,甚至成了整個直播中最令人揪心的一環。

但在直播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離去之際,卻繞行總督府兩圈,徘徊不定,令人難解其意時,白岩松機智定論:“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原地打圈的。”這句話成為了香港回歸最經典的一句電視直播解說詞。

後來隨著大型直播技術和經驗的提高與豐富,當他已經能駕輕就熟地主持各類大型活動時,他仍不敢絲毫懈怠。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莫斯科直播演播室。這些平時不苟言笑的主持人,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激情,只剩下高聲叫喊、手舞足蹈。杯中裝的是真酒,一次又一次,一飲而盡。

唐代詩人王維在他的《觀獵》中如此作結:回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

而回首近三十年歷經的各種驚心動魄,在波峰浪穀中跌宕起伏,白岩松不僅完成了諸多角色和身份的轉變,完成了從青澀到成熟,從日夜憂心被清退到名揚天下的蛻變,更見證了中國新聞事業的飛速發展,以及國家與社會的重大變遷。

他主持的風格不乏真誠、感性,但更多時候犀利、冷靜、理性。和風細雨固然能贏得更多認同,但他更願意以雷霆萬鈞去喚醒。

那次,當中國的男足,又一次讓國人大失所望時,白岩松在《東方時空》中慷慨陳詞:主場不行,客場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紅球衣也不行;中國教練不行,外國教練也不行……一口氣說了十幾個“不行”。

白岩松是明星足球隊隊長

他曾針對職能部門的敷衍塞責,直言不諱地指出:“臉不難看了,但事兒依然不辦。”面對幹部工作作風轉變的形式化,他直擊要害,一劍封喉。

40歲之後,他就明確表達過,“我要進入到得罪人的時代了,一個做新聞主持人,一個做評論員,如果被所有人喜歡,那是一種悲哀。”

原因無它,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但李方曾在《中年人的禁忌》裡說,“啞巴,是中年人的美德。”

他顯然是從年齡的角度去警醒中年人大可不必去做那種毫無意義的聒噪,無所建樹的逞異誇能,保持適度的隱忍與沉默是李方推崇的中年人的美德。

然,從職業而言,於新聞人的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而言,白岩松借范仲淹的一句話來自醒與自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明哲保身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討巧的。說著看似政治正確的話,大而無當,華而不實,結果必然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但熱血一定要灑在它該灑的地方,否則就是雞血。

白岩松早期工作照

他希望自己的發聲能切中肯綮,“新聞人正是通過對一個又一個典型事例的報導去推動社會良性運轉機制的建立。”

這種發聲不是憤世嫉俗的,不是劍走偏鋒的,有持守,有引領,有警醒,有擔當:“假如諷刺、憤怒、偏激可以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我一定選擇以罵人為職業。但是,激憤在中國於事無補,只有堅韌的改變才是理想中國誕生的良方,哪怕在這種堅韌之中,你會有委屈甚至屈辱。”

作為兩會的參與者,也是報導者,他一直身體力行一名代表的使命和新聞工作者的職責。

詩人辛波斯卡發出這樣的哀歎:我們的鷹隼貼地行走,我們的孔雀宣佈放棄羽毛,我們的毒蛇在籠前打著哈欠。

而社會的底線和良知是不能如動物般被“去勢”的,因此他曾以新聞人的操守疾呼:“世間有一種永不落時的風尚,那就是明辨黑白。”

明辨黑白,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守土有責”,才能濟世為懷。

浸淫職場太久,“入戲”太深,便很容易將工作與生活混為一談。

但他鏡頭前的經典習慣,比如正襟危坐,比如不苟言笑,並未延伸到生活中,下了節目的他即刻“變身”,成了最平易近人的同事和同學,朋友和兄弟。身為蒙古漢子,他不僅有草原一般的粗獷和細膩,更兼具一份義薄雲天的豪情:“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樣的古風與境界,是他一直嚮往的。

雖不嗜酒,亦不耽溺於各種浮華的誘惑,但他仍願意與朋友,與家人分享每個值得舉杯高歌的時刻。

知道珍惜身邊唾手可取的小確幸,也能不畏浮雲遮望眼。在他看來,格局與胸襟,始終是人之成其大的重要資本,所以,他才有了這樣的金石之聲——做人,要有一種心理準備:歷史上見,時間上見,不能總是當下見。

“活在當下”沒錯,但如果一個人的目力所及,格局所涉,只有是否能立竿見影的奇效,只有是否能立即兌現的交易,只有急功近利,難以持守的心浮氣躁,那麼,他永遠行之不遠。個體如此,行業如此,社會亦如此。

如今,他辭去了三個製片人的職務,只保留了“新聞評論員”的名頭。在評論員的崗位上,仍然凜然表達,真實發聲,在他看來,“新聞有助於社會變得更好,哪怕一點點。”

對於人生,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則更顯從容: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著未來,生命這樣就好。不管正經歷著怎樣的掙扎與挑戰,或許我們都只有一個選擇:雖然痛苦,卻依然要快樂,並相信未來。

誠哉斯言!

編輯:辛巴德

背景音樂:

《Pastel Reflections》

《Remembering the Light》

2017年《〈讀者〉高考作文素材》增刊

一本好看的素材故事書

一冊即查即用的作文素材手冊

備考最後3個月,一冊在手,作文莫愁

線上購買請點擊下方圖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