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陝西商南青山鎮脫貧攻堅/付出真情 收穫感動

陝西商南:《走, 到農村參加脫貧攻堅戰!》系列之一 付出真情 收穫感動

——記縣紀委監察局正科級紀檢員、組織部部長王小林脫貧攻堅幫扶典型事蹟

2017年5月25日, 縣紀委監察局包扶的青山鎮馬蹄店村經過資料清洗後, 新增了一戶貧困戶, 正當大家為新增戶選擇包扶幹部時, 縣紀委監察局正科級紀檢員、宣傳部部長王小林主動要求幫扶這戶新增戶。 接到幫扶責任後, 王小林自己也感到困惑, 這戶新增戶就低保戶, 家庭十分困難, 這可怎麼脫貧呢?

掌握第一手資料是基礎

通過多次入戶, 王小林摸清了包扶戶王健康的家庭基本情況。 24歲的王健康, 是本次數據清洗更改的戶主, 原戶主是他的母親李桂榮, 一個55歲的聾啞婦女, 由於常年患有肺心病, 加上家庭貧困和自身殘障, 李桂榮無法與外人交流。 戶主的更換意味著王健康要擔負起家庭脫貧致富的重擔,

家庭的貧困也迫使他選擇外出打工維持家庭開支。

5月25日至7月1日, 王小林去了王健康家15次, 他模仿著網上聾啞人的交流, 學會的簡單手語, 建立起了與李桂榮的更多接觸。 在那段日子裡, 王小林通過查看她的低保證、殘疾證、農合療證、一折通, 瞭解到她家是2009年評議為B類低保戶, 2016年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A類標準, 兩人, 每人每月251元。 家庭主要收入主要來源於財政轉移性收入和王健康外出務工收入。 瞭解了家庭的實際情況, 掌握了致貧原因, 王小林的幫扶就有針對性了。

用心交流才能精准幫扶

首先, 王小林和王健康通過電話和微信建立了聯繫, 通過微信聯繫進一步瞭解他家的情況, 發送脫貧攻堅政策的圖片和告知通知明白卡記實簿等工作資料的圖片, 告訴他有困難就打電話或發微信, 在每個月通話一次的用心交流中, 王健康堅定了脫貧信心。

其次, 針對王健康的情況, 王小林制定了具體的幫扶措施和計畫, 支援王建康根據自身實際到廣州、江蘇從事燃氣施工,

到年底至少可以增收8000元, 並幫助報銷往來路費500元, 同時通過鎮村扶持入股8000元成為商南縣妙忠堂艾草專業合作社的股東。

最後就是解決實際困難, 在王建康返鄉期間協助申報其母親合療報銷後的民政低保醫藥費補助, 幫助王建康家解決出行難。 在解決包扶群眾實際困難中, 王小林的真心幫扶逐漸增強了對王健康一家按期實現脫貧的目標。

要為包扶戶辦實事解難題

脫貧攻堅需要貧困戶有乾淨衛生的居住環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入戶開展“貧困戶衛生清潔行動”, 王小林與王健康母親李桂榮一起打掃庭院、清掃垃圾、整理物品, 並送去了床上用品四件套, 他怕王健康的母親尷尬, 入戶前特意叫上王健康的堂姐一塊去,

和王健康堂姐一起將新的床單被罩枕套給李桂榮換上。 經過半晌的收拾, 家裡的環境看起來相當整齊, 李桂榮繞著屋子轉了一遍又一遍, 帶著詫異的眼神, 似乎認不出來這是她的家。

王小林對王健康的母親比劃著, 要幫忙把換下的床單、被罩洗一洗, 她流露出了有點感動的樣子。6月25日,兌現脫貧短期產業專案補助的一天,單位包扶幹部給每戶抱了一個大西瓜,看到別的同志包扶的戶有具體產業養羊、養豬、養雞、養兔、種香菇、種藥材、土地流轉等,還領到了5000元以下不等的產業幫扶資金,王小林心裡很著急,下定決心為包扶戶辦一兩件實事。

附近的群眾正忙著修路、疏通河道水渠、修路邊花園、拓寬村村通水泥路、幹得熱火朝天。沿路邊的幾戶群眾借機都在水渠上架橋,一是出行方便,二是出門正對大路。王小林經過盤算,自己出工修橋大約需要6000元左右,他決定要為王健康家修一座橋,解決出行難的問題,讓王健康放心在外務工掙錢。他和鎮包村幹部一道向上級彙報了情況,便民橋有鎮政府從農村環境治理經費和王小林共同出資由村委會修建。7月25日,傳來了好消息,王健康家的便民橋修好了。

這是一座連心橋,架起了包扶幹部王小林和貧困群眾之間真心溝通的橋樑。這是一座致富橋,橋的這一頭是困難的生活環境,橋的那一頭是實現脫貧致富的小康生活。(何彬 劉海洋)

【編者按】:

如何凝聚共識、讓脫貧攻堅成為行動自覺?

如何扭住精准、為脫貧攻堅護航?

如何帶頭落實、在脫貧攻堅一線獻策出力?

在青山鎮參與貧困戶包扶工作的近400名縣、鎮、村黨員領導幹部,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一線,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搭好幹群一家“連心橋”,走好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以“誠、細、實、真”的硬功夫,讓貧困群眾難有所幫、困有所扶,真正脫貧致富。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在貧困群眾家的炕頭上,在農家的田間地頭,在香菇種植大棚裡,在建築工地上,在村部夜校的課堂裡,在衛生院的病床前……到處都有幫扶幹部的身影。這是寒冬裡的一股暖流,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青山鎮脫貧攻堅工作團牽頭部門縣紀委監察局組織人員深入挖掘,採訪各級幹部開展幫扶工作的典型事蹟,策劃、編寫——《走,到農村參加脫貧攻堅戰!》系列報導,第一期共九篇。

敬請關注!

她流露出了有點感動的樣子。6月25日,兌現脫貧短期產業專案補助的一天,單位包扶幹部給每戶抱了一個大西瓜,看到別的同志包扶的戶有具體產業養羊、養豬、養雞、養兔、種香菇、種藥材、土地流轉等,還領到了5000元以下不等的產業幫扶資金,王小林心裡很著急,下定決心為包扶戶辦一兩件實事。

附近的群眾正忙著修路、疏通河道水渠、修路邊花園、拓寬村村通水泥路、幹得熱火朝天。沿路邊的幾戶群眾借機都在水渠上架橋,一是出行方便,二是出門正對大路。王小林經過盤算,自己出工修橋大約需要6000元左右,他決定要為王健康家修一座橋,解決出行難的問題,讓王健康放心在外務工掙錢。他和鎮包村幹部一道向上級彙報了情況,便民橋有鎮政府從農村環境治理經費和王小林共同出資由村委會修建。7月25日,傳來了好消息,王健康家的便民橋修好了。

這是一座連心橋,架起了包扶幹部王小林和貧困群眾之間真心溝通的橋樑。這是一座致富橋,橋的這一頭是困難的生活環境,橋的那一頭是實現脫貧致富的小康生活。(何彬 劉海洋)

【編者按】:

如何凝聚共識、讓脫貧攻堅成為行動自覺?

如何扭住精准、為脫貧攻堅護航?

如何帶頭落實、在脫貧攻堅一線獻策出力?

在青山鎮參與貧困戶包扶工作的近400名縣、鎮、村黨員領導幹部,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一線,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搭好幹群一家“連心橋”,走好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以“誠、細、實、真”的硬功夫,讓貧困群眾難有所幫、困有所扶,真正脫貧致富。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在貧困群眾家的炕頭上,在農家的田間地頭,在香菇種植大棚裡,在建築工地上,在村部夜校的課堂裡,在衛生院的病床前……到處都有幫扶幹部的身影。這是寒冬裡的一股暖流,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青山鎮脫貧攻堅工作團牽頭部門縣紀委監察局組織人員深入挖掘,採訪各級幹部開展幫扶工作的典型事蹟,策劃、編寫——《走,到農村參加脫貧攻堅戰!》系列報導,第一期共九篇。

敬請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