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知道在吃新青稞面做的糌粑時,為什麼總要先捏一團喂狗嗎?

來藏地旅遊, 看到綠油油或金燦燦的一片, 會脫口而出:啊, 青稞!

剛來的時候, 我也是這樣, 舉著相機到處拍照, 沒有仔細分辨。 後來才知道,

很多很多, 只是長得像青稞, 其實呢, 是我們內地常見的小麥。

如果一時激動, 錯把“小麥”當“青稞”, 發到朋友圈:好美的青稞啊!不單會有人來糾正, 還會被當地朋友笑作“城裡人”。

那麼, 小麥和青稞, 到底有啥區別呢?

小麥 VS 青稞

如果綠油油一片, 幼苗一般,

還沒有抽穗, 確實不好分辨, 連當地人都看不太出來。

它們都屬於禾本科, 葉子差不多。 錯就錯了吧, 你發出去也沒關係。

但, 如果抽穗了, 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首先, 你看麥芒, 即麥穗上的鋒芒, 它是麥葉退化而成的。 有的小麥無芒, 有的小麥有芒, 但無論有沒有芒,

都沒有青稞那麼長。

青稞的“芒”特別長。 小麥是單子葉植物, 一根根豎起來, 探出一個個小頭般的麥穗;而青稞“鋒芒畢露”, 全體披頭散髮的樣子。

是不是長大了, 就不一樣?一眼就能看出來。

再蹲下去細看。 小麥每節只生一個小穗子, 每個小穗子有2-3朵小黃花;而青稞會分叉, 每節生出2-3個小穗子, 每個小穗子只有一朵花。

看果實, 就更明顯了。 青稞比小麥成熟得早。

小麥的“芒“是針狀, 穗子兩側是扁平的,裡面一顆顆的麥粒,是有外殼的;而青稞,不但“芒“特別長,籽實上也沒有外殼,粒粒裸露、飽滿,所以又叫做裸大麥、米大麥。

北方的朋友會說,這不就是大麥嗎!

搞了半天,青稞就是大麥啊,這麼神秘的植物,原來從小就見過。

沒錯,青稞本來就屬於禾本科——大麥屬。具體親緣關係,如下圖所示:

那麼,問題又來了。

小麥和青稞,我們是分清楚了,大麥和青稞,難道沒區別嗎?

大麥 VS 青稞

大麥和青稞,長得太像了。

可以說,青稞是大麥的一種,但青稞之所以叫“裸大麥“,因為它的外殼是分離的,籽實是裸露在外面的。在豐收季節,就比較明顯了,大麥很難剝殼,而青稞幾乎沒什麼殼,一粒粒的像是大米粒。

大麥生長在內地,氣候比較溫和,養尊處優慣了,一顆顆黃燦燦的;而青稞生長在高原地帶,環境非常艱苦,飽經風霜之後,磨練出石頭般的“青黑色“。

所以啊,它才叫青稞。

那麼藏族人民群眾,為什麼不種小麥和大麥,而要種青稞呢?

青稞的來歷

其實,藏地也種小麥,不過種的是“冬小麥”。

因為“冬小麥”的抗寒能力很強,幼苗也能過冬,春天到來之後,會紮蹲長大。不過,相比內地,產量較低,不足以養活很多人。

而青稞,非常適應高原高寒的環境,除高原牧場之外,河谷地區都可以生長,且產量較大。

關於青稞種子的來歷,在《藏族文學史》裡,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大意是這樣:很早以前,西藏有個王國,人口不少,卻沒糧食吃,餓死好多人。王子不忍心,決定去山神“日烏達”那裡找糧食種子。

經歷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在蛇王的洞裡,找到了青稞種子,但不幸被蛇王施加魔法,變成了一條黃毛狗。王子顧不上這些,口含“風珠”,跑回來撒種子。人們看到一條黃毛狗,灑下青稞種子,長出了黃金般的糧食。於是,民歌唱道:

人間有了青稞糧,日子過得真甜美。

一日三餐不愁吃,頓頓還有青稞酒……

人們以為是神派狗送來了青稞種子,因此每年收完青稞,吃新青稞面做的糌粑時,總要先捏一團喂狗。這風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傳說當然不可信,但它真實地反映了,藏族先民長期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黃金般珍貴的青稞,是幾千年來,藏族群眾精選培育的結果。

養活無數人,陶醉無數人

小麥、大麥、青稞,彼此是很親近的。

遠在6000到8000年前,它們被人類的祖先,從各種野草中挑選出來,馴化于“新月沃土”一帶,然後逐漸傳向中亞、東亞、小亞細亞、歐洲、以及非洲。在漫長的歲月中,養活了無數人。

約3500年前,青稞傳入了青藏高原,成為人們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

藏族人的生活,離不開青稞,就像其它地方,離不開小麥。無論是中國人的餃子、麵條,還是西方人的麵包、披薩,都是小麥磨成麵粉而做成的。在藏地,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延伸到精神文化領域,形成了內涵極豐富的“青稞文化”。

燒香的時候,要撒一把青稞;轉山的時候,要獻一把青稞;青稞釀成的美酒,更是反復出現在藏歌當中……

我們耳熟能詳的,應該是韓紅唱的吧: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耶喂

帶我們走近人間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

會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

最後,出一道題:我拍的是小麥,還是青稞?

穗子兩側是扁平的,裡面一顆顆的麥粒,是有外殼的;而青稞,不但“芒“特別長,籽實上也沒有外殼,粒粒裸露、飽滿,所以又叫做裸大麥、米大麥。

北方的朋友會說,這不就是大麥嗎!

搞了半天,青稞就是大麥啊,這麼神秘的植物,原來從小就見過。

沒錯,青稞本來就屬於禾本科——大麥屬。具體親緣關係,如下圖所示:

那麼,問題又來了。

小麥和青稞,我們是分清楚了,大麥和青稞,難道沒區別嗎?

大麥 VS 青稞

大麥和青稞,長得太像了。

可以說,青稞是大麥的一種,但青稞之所以叫“裸大麥“,因為它的外殼是分離的,籽實是裸露在外面的。在豐收季節,就比較明顯了,大麥很難剝殼,而青稞幾乎沒什麼殼,一粒粒的像是大米粒。

大麥生長在內地,氣候比較溫和,養尊處優慣了,一顆顆黃燦燦的;而青稞生長在高原地帶,環境非常艱苦,飽經風霜之後,磨練出石頭般的“青黑色“。

所以啊,它才叫青稞。

那麼藏族人民群眾,為什麼不種小麥和大麥,而要種青稞呢?

青稞的來歷

其實,藏地也種小麥,不過種的是“冬小麥”。

因為“冬小麥”的抗寒能力很強,幼苗也能過冬,春天到來之後,會紮蹲長大。不過,相比內地,產量較低,不足以養活很多人。

而青稞,非常適應高原高寒的環境,除高原牧場之外,河谷地區都可以生長,且產量較大。

關於青稞種子的來歷,在《藏族文學史》裡,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大意是這樣:很早以前,西藏有個王國,人口不少,卻沒糧食吃,餓死好多人。王子不忍心,決定去山神“日烏達”那裡找糧食種子。

經歷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在蛇王的洞裡,找到了青稞種子,但不幸被蛇王施加魔法,變成了一條黃毛狗。王子顧不上這些,口含“風珠”,跑回來撒種子。人們看到一條黃毛狗,灑下青稞種子,長出了黃金般的糧食。於是,民歌唱道:

人間有了青稞糧,日子過得真甜美。

一日三餐不愁吃,頓頓還有青稞酒……

人們以為是神派狗送來了青稞種子,因此每年收完青稞,吃新青稞面做的糌粑時,總要先捏一團喂狗。這風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傳說當然不可信,但它真實地反映了,藏族先民長期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黃金般珍貴的青稞,是幾千年來,藏族群眾精選培育的結果。

養活無數人,陶醉無數人

小麥、大麥、青稞,彼此是很親近的。

遠在6000到8000年前,它們被人類的祖先,從各種野草中挑選出來,馴化于“新月沃土”一帶,然後逐漸傳向中亞、東亞、小亞細亞、歐洲、以及非洲。在漫長的歲月中,養活了無數人。

約3500年前,青稞傳入了青藏高原,成為人們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

藏族人的生活,離不開青稞,就像其它地方,離不開小麥。無論是中國人的餃子、麵條,還是西方人的麵包、披薩,都是小麥磨成麵粉而做成的。在藏地,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延伸到精神文化領域,形成了內涵極豐富的“青稞文化”。

燒香的時候,要撒一把青稞;轉山的時候,要獻一把青稞;青稞釀成的美酒,更是反復出現在藏歌當中……

我們耳熟能詳的,應該是韓紅唱的吧: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耶喂

帶我們走近人間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

會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

最後,出一道題:我拍的是小麥,還是青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