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indienova 2017 大事記

關注indienova, 挖掘獨立遊戲更多樂趣

即將過去的2017

一到年底很多網站都進入了總結展望的階段, indienova 也不例外。 在之前的多半個月中我們通過內部討論選出了2017年度十大獨立遊戲以及十大移動端獨立遊戲,

總結了今年華人開發遊戲情況, 也展望了接下來一年中值得期待的30個作品。 其實這個話題還沒有結束, 接下來我們會請到一些國內外的獨立製作人來聊聊他們的2017過得怎麼樣, 不過今天, 我們先帶大家回顧一下 indienova 在今年都做了哪些工作。 看上去可能有點像工作總結, 不過踏實一點也挺好的, 不是嗎。

遊戲古登堡計畫

2017年, 國內主機和 PC 遊戲的市場環境變動很大。 對國內玩家, 一個比較明顯的印象可能是, 加入官方中文支持的遊戲越來越多。 固然這和國內玩家市場逐漸壯大密不可分, 但我們也可以十分自豪地宣稱, 遊戲古登堡計畫以及參與計畫的諸位同學完成了幾十款遊戲的官方中文支持,

對此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

你可以在古登堡專題頁面找到更多消息

本地化作為幕後工作, 如果沒有出現明顯品質問題, 未必所有玩家都會留意到中文是誰提供。 特意加入了黃飛鴻角色的《奇妙探險隊》;將銀河戰士惡魔城玩法融合起來的《死亡細胞》;又萌又好玩的 Wuppo;創新玩法的 RTS 遊戲《尾牙》;腦洞突破天際又充滿藝術氣息的《滾石世紀2》等許許多多為玩家帶去歡笑的遊戲,

會長久地留在玩家的印象中。

未來我們還會繼續發揮橋樑的作用, 通過高品質的本地化工作, 介紹和推廣更多精品的海外作品。

Novapress

發展到今天, indienova 已經擁有了龐大的的遊戲開發者群體, 然而站內仍沒有一個能讓開發者和玩家能進行具有實際價值的互動的解決方案。 日誌和小組雖然能夠達成溝通目的, 但是對遊戲開發和市場上並沒有做出太實在的幫助。 出於完善服務的原因, 我們在很早之前就計畫了鑰玩 Novapress 的計畫。

雖然鑰玩在今年正式推出, 但其實這個想法和前期準備從16年底就已經開始了。 為了使鑰玩更加貼合 indienova 的用戶群體, 我們在對相似產品的基礎上做出了更偏向開發者的設計。 開發者擁有對鑰玩的主導權, 通過在站內遊戲庫登記就可輕鬆發佈測試項目。 隨後我們上線了鑰玩積分模式,

使得開發者在收到有效回饋後能給予積分並讓測試者獲得實實在在的福利獎品。 雖然鑰玩仍處在測試中, 但已經日趨完善, 距離下一次動作已經不遠了。

GameDB

GameDB 是 indienova 對站內現有遊戲庫的升級。 之前的遊戲庫僅包含 Steam 遊戲, 而新的遊戲庫則擁有涵蓋 143 個平臺超過 7.5 萬款遊戲的記錄, 新的遊戲每天都在補充。

會員可以對這些遊戲進行標記、討論和發佈短評,同時也可以建立不同主題的遊戲清單。有興趣的會員還可以對遊戲庫條目做必要的補充和修正。測試期間已經有一部分會員已經參與了這些功能的試用。

另外站內文章也都跟遊戲庫中的遊戲做了關聯。這些還不夠,我們還關聯了站外一些優秀內容,比如來自機核、觸樂等遊戲媒體的文章。以方便大家更詳細的瞭解遊戲的相關內容。

目前遊戲庫還在測試階段,新的功能還會不斷添加進來。歡迎您訪問我們的遊戲庫,也歡迎您對遊戲庫的內容做出貢獻。

發行

和去年的起步相比,今年我們的發行業務擴展了不少,雖然沒有獲得太好的成績,但也在這個發行商雲集的市場上摸索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

實話實說,我們目前的實力還不足以吸引重量級的作品,但卻另闢蹊徑發掘了一批有才華的海內外新晉開發者,並始終和他們保持良好關係。由於我們並不是純粹的發行商,所以我們在選擇發行產品時會完全以品質為主,同時也十分樂於幫助勢單力薄的個人開發者或小團隊。不僅僅作為一個發行商,而是從開發到當地語系化到市場拓展都作為開發團隊的市場部門來協同推進專案,使得他們能夠儘快淌過各種坑和快速達到盈利。

除了 Steam 平臺,我們在移動端也發行過一些作品

今年我們將很多遊戲帶到玩家眼前,比如《回音倒影》、《畫之謎》、《昔:Yesterday》、《64.0》等等。順便我們還嘗試了主機平臺的工作,尤其是任天堂的新主機 Switch,由我們與另外兩個海外發行商聯合發行的《與己同行(I and Me)》是該平臺上第一個國人開發的作品。下一年我們會繼續精進業務,給玩家帶來更多獨特的遊戲,給開發者帶來更好的收益。明年上半年我們將會發行兩款精品海外獨立遊戲,《節奏醫生》和《米諾陶》,敬請期待!

視頻製作

今年年初開始陸陸續續的上傳了一些視頻(B 站:@indienova @indienovalive),起因是我們忙裡偷閒的處理了一下直播的錄影,想與沒空看直播的朋友分享一些好玩的遊戲和直播時發生的趣事。後來突然有一天內部商量了一下:我們要不要自己做一期節目?於是便有了大家看到的新星播爆。經過了不斷的思考、嘗試和探索,沒做過視頻的我們也算是一隻腳踏進了新的領域。開始時一個不經意想法,隨著更多同事的參與和加入不斷壯大,視頻水準有了很大提高,而製作能力也有了質的變化。

兩個帳號都在持續更新

隨著這一年的各種折騰與耽擱,視頻也終於算是有了該有的樣子。B 站主帳號會專注于原創視頻,LIVE 帳號則會在實況、錄播等方向發力。未來還會有更多新奇有趣且不失深度的視頻內容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並提出寶貴建議。

英文站

今年 indienova 英文站建立,排版佈局與中文站有所區別,功能也只開放了核心的會員認證,遊戲上傳、申請發行、NovaPress 與文章發佈。在 indienova 人力、水準有限的情況下,文章也是仰賴各位捧場。不過,一些關於中國遊戲市場的介紹還是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一篇文章得到了 Rami 的轉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ndienova 協助 RMIT Dino Ge Zhang 進行中國早期遊戲批評翻譯,並在 2017 Chinese DiGRA 做了報告,這件事將會持續進行,內容也會逐步發佈在這個專區中。

儘管文章更新頻率不高,英文站的建立還是讓外國朋友有了瞭解中國和 indienova 的入口,至少不必再 google 翻譯完成註冊和遊戲發佈流程了。而國外開發者的入駐也使得玩家有了和他們交流、溝通的機會,你現在就能於 NovaPress 上玩到他們的遊戲。

indienova 自誕生之日起,就和海外聯繫非常緊密。古登堡計畫讓我們和海外開發者關係更進一步,同事 Luis 也是我們與海外聯繫的重要紐帶。我們和海外院校以及留學生也有著不錯的關係。也正因為此,我們看到了溝通作為剛需的存在:國內玩家期待好的海外遊戲,國內開發者期待與海外同行交流學習,海外開發者希望瞭解中國市場與玩家,國內學者希望中國聲音能夠傳達出去,海外學者迫切想要看到中國本土研究,甚至主播們也有相互瞭解的願望……

就像英文站展現的那樣,indienova 希望成為中外遊戲的橋樑,至少這一步我們算是邁出了。

丹麥 Game Jam

這個活動的起源是丹麥 Game Hub 造訪 indienova 辦公室的一次閒聊,而 CT 則在後續的溝通中和丹麥方面確定了活動方案,最終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所有工作並使活動順利完成。這一切聽上去就很神奇,也很不容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站內搜索一下“中國 X 北歐國際 Game Jam”查看相關文章,這是第一篇:《中國 X 北歐國際 Game Jam 報導 vol.1 : 啟程與第一日》。

活動本身由於沒有怎麼關注宣發方面,所以在國內開發者中的影響力還很有限。不過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發現了對於此類的活動新的認識與理解,這些在活動的總結文章中都有提及,此處不再贅述。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遊戲開發是一個全球化的活動,很多開發者想讓自己的作品能被來自不同文化和區域的玩家所喜愛,而國內很多開發者由於種種限制只能在較為封閉的圈子裡緩慢進步。我們會有一個長遠的計畫,並舉辦更多此類中外合辦的開發類活動,讓更多國內開發者開闊視野,突破局限。

Global Game Jam

2017年1月22日,我們與 VRStar 聯合舉辦了 Global Game Jam 北京站的活動。從宣活動到活動正式開始,吸引到大約200多位喜愛開發遊戲或正在從事遊戲相關行業的人,前來參與這場需要在48小時製作出至少一款遊戲的比賽。

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有擅長製作音樂的 zeta 作為外援給來參賽的開發者們做煎餅,她甚至還給開發者們提供了音樂上的説明;我們也在現場準備了小零食和遊戲機,讓大家得到更好的開發心情。對於開發者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經歷了不知道從何下手到靈感迸發再到激烈討論並最終成品的過程。我們也用文字記錄下了每天活動現場的情況,詳情可以看看這個專題(https://indienova.com/column/13 )裡有關“北京站”的幾篇文章。

展會

PAX

這是 indienova 首次海外出展,怎麼說呢,大家都忙得焦頭爛額,但也攢了不少寶貴經驗。很多內容我們已經在當時的報導中提過了。這次活動下來最大的感受還是兩個字:羡慕。並不是羡慕他們有多少大作,場地有多大,玩家氛圍有多好,而是遊戲的豐富度和開發水準。國內要改善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不管是教育,行業氛圍,還有開發者經驗等等。具體不再細說,改變這一切也是 indienova 創站的目標之一,繼續努力吧。

核聚變

提起國內的遊戲展會估計大部分隻會想到 ChinaJoy,但是近些年來愈發覺得它涵蓋的面有些太廣,而對於玩家來說也不夠純粹。核聚變本身是機核網的一個粉絲線下聚會活動,隨著其公司的成長,核聚變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舉辦地也並不局限與北京了,如今已有小型遊戲展會的陣勢。今年五月份的北京核聚變場地中有一個獨立遊戲區,我們自然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帶著《節奏醫生》去跟其他的遊戲開發者以及玩家們熱鬧了一下。

今年的北京核聚變場地面積已經比去年大了不少,但現場依然是人滿為患。我們準備的三台電腦也有點應付不過來大量排隊的玩家。不過越來越多國內玩家能願意走出屋門體驗這些尚未發售的作品,這樣的趨勢不就是我們最想看到的麼?希望來年的核聚變我們能給玩家帶去更多歡樂。

TGS

今年的海外大型遊戲展會除了 Pax East,Tokyo Game Show 是我們的另外一站。indienova 派出的四名選手沒有一人去過日本,所以感受中除了 TGS 展會本身帶來的激動,還有初次來到日本的興奮。在東京的一周中,5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展會上,提前一天踩點,兩天媒體開放日,兩天公眾開放日,海濱幕張車站到幕張展覽館來來回回不知道走了多少次,辛苦也開心。從未去過 TGS,總覺得 TGS 神秘,然而來到之後又感覺沒有太大的驚喜,但是確實要比 Chinajoy 更用心。

今年不同與往年,獨立遊戲的集中區域和主場館分開了,被放在了和周邊販賣在一起的區域,中間要走一段路,這是好也是壞。indienova 的展位元所在區域叫 Indie Area,大部分的獨立遊戲都在這裡展出,有少部分在 Play Station 區域展出。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作品的開發者和發行商,比如 Hollow Knight 的開發團隊 Team Cherry,即將發行 The Last Knight 的 Raw Fury 等等,有種作為玩家的親切感。媒體日相對人流量要少一點,仍有幸見到了 TouchArcade 的編輯,開發 Mountain 的 David O‘ Reilliy ,還有任天堂的幾個小哥。公眾日的人流量就要可怕得多,展位的兩台筆記本,兩台 Switch 基本沒有停歇過,而且還不斷地有人排隊,任何一個開發者看到這樣的場景都會感覺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能帶給玩家期待和快樂,這種感覺太棒了。如果有機會的話,期待明年的 TGS 之行!

WePlay

國內每年一次的獨立遊戲盛會 indieplay 今年進行了全面的升級,變成了 WePlay 。它不僅僅是針對獨立遊戲的線下活動,你也能找到桌遊,主機遊戲等等元素。indieplay 的區域當然占了很大一部分,另外國內的主要遊戲媒體也悉數到場,indienova 在 WePlay 也有一個比較大的展位。持續兩天的 WePlay 在第一天到訪人數相當多,開始前門外甚至排起了長龍,第二天雖說不盡人意,但結尾時的頒獎活動還是非常熱鬧的。整體感覺本次 WePlay 來談商務的人很多,你能發現一點 to B 展會的感覺,玩家日和媒體日沒有分開的話還是稍微有些讓人困擾。明年如果可以單獨安排 to B 的日期,也許體驗會更好。

indienova 這次帶去了4款遊戲,其中 Clocker 還是第一次正式參展宣傳,從現場情況來看效果不錯,我們事先準備的活動以及對應獎品也很受在場玩家們的喜愛。可以說今年的 Weplay 是國內比較成功且純粹的一次遊戲展會。indieplay 至今已經舉辦了三年,它很好地推動了國內獨立遊戲的發展,同時自己也在逐漸成長,願明年看到一個更好的 indieplay 和 WePlay。

2018?

可能對於我們來說,新鮮的嘗試遠比保守的任務要有趣得多。很多朋友為此給我們提了一些意見,覺得 indienova 應該將手頭的事情精簡一下,這一點我們一直記在心裡。不過我們所做的嘗試更是一種與各位溝通的方式,我們希望大家能在我們完成的工作中不吝賜教,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儘管提出批評與意見,感覺不錯的點也希望得到你們的肯定。indienova 不是一個保守的內容社區,它的成長離不開各位的支持。

明年我們會著重進行哪些工作,又會進行哪些新的嘗試呢?現在說出來也許太沒勁了,不如你來成為見證者,跟著我們一同前進如何?

祝大家2018年能遇到更多開心的事情,一起加油吧。

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會員可以對這些遊戲進行標記、討論和發佈短評,同時也可以建立不同主題的遊戲清單。有興趣的會員還可以對遊戲庫條目做必要的補充和修正。測試期間已經有一部分會員已經參與了這些功能的試用。

另外站內文章也都跟遊戲庫中的遊戲做了關聯。這些還不夠,我們還關聯了站外一些優秀內容,比如來自機核、觸樂等遊戲媒體的文章。以方便大家更詳細的瞭解遊戲的相關內容。

目前遊戲庫還在測試階段,新的功能還會不斷添加進來。歡迎您訪問我們的遊戲庫,也歡迎您對遊戲庫的內容做出貢獻。

發行

和去年的起步相比,今年我們的發行業務擴展了不少,雖然沒有獲得太好的成績,但也在這個發行商雲集的市場上摸索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

實話實說,我們目前的實力還不足以吸引重量級的作品,但卻另闢蹊徑發掘了一批有才華的海內外新晉開發者,並始終和他們保持良好關係。由於我們並不是純粹的發行商,所以我們在選擇發行產品時會完全以品質為主,同時也十分樂於幫助勢單力薄的個人開發者或小團隊。不僅僅作為一個發行商,而是從開發到當地語系化到市場拓展都作為開發團隊的市場部門來協同推進專案,使得他們能夠儘快淌過各種坑和快速達到盈利。

除了 Steam 平臺,我們在移動端也發行過一些作品

今年我們將很多遊戲帶到玩家眼前,比如《回音倒影》、《畫之謎》、《昔:Yesterday》、《64.0》等等。順便我們還嘗試了主機平臺的工作,尤其是任天堂的新主機 Switch,由我們與另外兩個海外發行商聯合發行的《與己同行(I and Me)》是該平臺上第一個國人開發的作品。下一年我們會繼續精進業務,給玩家帶來更多獨特的遊戲,給開發者帶來更好的收益。明年上半年我們將會發行兩款精品海外獨立遊戲,《節奏醫生》和《米諾陶》,敬請期待!

視頻製作

今年年初開始陸陸續續的上傳了一些視頻(B 站:@indienova @indienovalive),起因是我們忙裡偷閒的處理了一下直播的錄影,想與沒空看直播的朋友分享一些好玩的遊戲和直播時發生的趣事。後來突然有一天內部商量了一下:我們要不要自己做一期節目?於是便有了大家看到的新星播爆。經過了不斷的思考、嘗試和探索,沒做過視頻的我們也算是一隻腳踏進了新的領域。開始時一個不經意想法,隨著更多同事的參與和加入不斷壯大,視頻水準有了很大提高,而製作能力也有了質的變化。

兩個帳號都在持續更新

隨著這一年的各種折騰與耽擱,視頻也終於算是有了該有的樣子。B 站主帳號會專注于原創視頻,LIVE 帳號則會在實況、錄播等方向發力。未來還會有更多新奇有趣且不失深度的視頻內容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並提出寶貴建議。

英文站

今年 indienova 英文站建立,排版佈局與中文站有所區別,功能也只開放了核心的會員認證,遊戲上傳、申請發行、NovaPress 與文章發佈。在 indienova 人力、水準有限的情況下,文章也是仰賴各位捧場。不過,一些關於中國遊戲市場的介紹還是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一篇文章得到了 Rami 的轉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ndienova 協助 RMIT Dino Ge Zhang 進行中國早期遊戲批評翻譯,並在 2017 Chinese DiGRA 做了報告,這件事將會持續進行,內容也會逐步發佈在這個專區中。

儘管文章更新頻率不高,英文站的建立還是讓外國朋友有了瞭解中國和 indienova 的入口,至少不必再 google 翻譯完成註冊和遊戲發佈流程了。而國外開發者的入駐也使得玩家有了和他們交流、溝通的機會,你現在就能於 NovaPress 上玩到他們的遊戲。

indienova 自誕生之日起,就和海外聯繫非常緊密。古登堡計畫讓我們和海外開發者關係更進一步,同事 Luis 也是我們與海外聯繫的重要紐帶。我們和海外院校以及留學生也有著不錯的關係。也正因為此,我們看到了溝通作為剛需的存在:國內玩家期待好的海外遊戲,國內開發者期待與海外同行交流學習,海外開發者希望瞭解中國市場與玩家,國內學者希望中國聲音能夠傳達出去,海外學者迫切想要看到中國本土研究,甚至主播們也有相互瞭解的願望……

就像英文站展現的那樣,indienova 希望成為中外遊戲的橋樑,至少這一步我們算是邁出了。

丹麥 Game Jam

這個活動的起源是丹麥 Game Hub 造訪 indienova 辦公室的一次閒聊,而 CT 則在後續的溝通中和丹麥方面確定了活動方案,最終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所有工作並使活動順利完成。這一切聽上去就很神奇,也很不容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站內搜索一下“中國 X 北歐國際 Game Jam”查看相關文章,這是第一篇:《中國 X 北歐國際 Game Jam 報導 vol.1 : 啟程與第一日》。

活動本身由於沒有怎麼關注宣發方面,所以在國內開發者中的影響力還很有限。不過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發現了對於此類的活動新的認識與理解,這些在活動的總結文章中都有提及,此處不再贅述。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遊戲開發是一個全球化的活動,很多開發者想讓自己的作品能被來自不同文化和區域的玩家所喜愛,而國內很多開發者由於種種限制只能在較為封閉的圈子裡緩慢進步。我們會有一個長遠的計畫,並舉辦更多此類中外合辦的開發類活動,讓更多國內開發者開闊視野,突破局限。

Global Game Jam

2017年1月22日,我們與 VRStar 聯合舉辦了 Global Game Jam 北京站的活動。從宣活動到活動正式開始,吸引到大約200多位喜愛開發遊戲或正在從事遊戲相關行業的人,前來參與這場需要在48小時製作出至少一款遊戲的比賽。

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有擅長製作音樂的 zeta 作為外援給來參賽的開發者們做煎餅,她甚至還給開發者們提供了音樂上的説明;我們也在現場準備了小零食和遊戲機,讓大家得到更好的開發心情。對於開發者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經歷了不知道從何下手到靈感迸發再到激烈討論並最終成品的過程。我們也用文字記錄下了每天活動現場的情況,詳情可以看看這個專題(https://indienova.com/column/13 )裡有關“北京站”的幾篇文章。

展會

PAX

這是 indienova 首次海外出展,怎麼說呢,大家都忙得焦頭爛額,但也攢了不少寶貴經驗。很多內容我們已經在當時的報導中提過了。這次活動下來最大的感受還是兩個字:羡慕。並不是羡慕他們有多少大作,場地有多大,玩家氛圍有多好,而是遊戲的豐富度和開發水準。國內要改善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不管是教育,行業氛圍,還有開發者經驗等等。具體不再細說,改變這一切也是 indienova 創站的目標之一,繼續努力吧。

核聚變

提起國內的遊戲展會估計大部分隻會想到 ChinaJoy,但是近些年來愈發覺得它涵蓋的面有些太廣,而對於玩家來說也不夠純粹。核聚變本身是機核網的一個粉絲線下聚會活動,隨著其公司的成長,核聚變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舉辦地也並不局限與北京了,如今已有小型遊戲展會的陣勢。今年五月份的北京核聚變場地中有一個獨立遊戲區,我們自然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帶著《節奏醫生》去跟其他的遊戲開發者以及玩家們熱鬧了一下。

今年的北京核聚變場地面積已經比去年大了不少,但現場依然是人滿為患。我們準備的三台電腦也有點應付不過來大量排隊的玩家。不過越來越多國內玩家能願意走出屋門體驗這些尚未發售的作品,這樣的趨勢不就是我們最想看到的麼?希望來年的核聚變我們能給玩家帶去更多歡樂。

TGS

今年的海外大型遊戲展會除了 Pax East,Tokyo Game Show 是我們的另外一站。indienova 派出的四名選手沒有一人去過日本,所以感受中除了 TGS 展會本身帶來的激動,還有初次來到日本的興奮。在東京的一周中,5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展會上,提前一天踩點,兩天媒體開放日,兩天公眾開放日,海濱幕張車站到幕張展覽館來來回回不知道走了多少次,辛苦也開心。從未去過 TGS,總覺得 TGS 神秘,然而來到之後又感覺沒有太大的驚喜,但是確實要比 Chinajoy 更用心。

今年不同與往年,獨立遊戲的集中區域和主場館分開了,被放在了和周邊販賣在一起的區域,中間要走一段路,這是好也是壞。indienova 的展位元所在區域叫 Indie Area,大部分的獨立遊戲都在這裡展出,有少部分在 Play Station 區域展出。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作品的開發者和發行商,比如 Hollow Knight 的開發團隊 Team Cherry,即將發行 The Last Knight 的 Raw Fury 等等,有種作為玩家的親切感。媒體日相對人流量要少一點,仍有幸見到了 TouchArcade 的編輯,開發 Mountain 的 David O‘ Reilliy ,還有任天堂的幾個小哥。公眾日的人流量就要可怕得多,展位的兩台筆記本,兩台 Switch 基本沒有停歇過,而且還不斷地有人排隊,任何一個開發者看到這樣的場景都會感覺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能帶給玩家期待和快樂,這種感覺太棒了。如果有機會的話,期待明年的 TGS 之行!

WePlay

國內每年一次的獨立遊戲盛會 indieplay 今年進行了全面的升級,變成了 WePlay 。它不僅僅是針對獨立遊戲的線下活動,你也能找到桌遊,主機遊戲等等元素。indieplay 的區域當然占了很大一部分,另外國內的主要遊戲媒體也悉數到場,indienova 在 WePlay 也有一個比較大的展位。持續兩天的 WePlay 在第一天到訪人數相當多,開始前門外甚至排起了長龍,第二天雖說不盡人意,但結尾時的頒獎活動還是非常熱鬧的。整體感覺本次 WePlay 來談商務的人很多,你能發現一點 to B 展會的感覺,玩家日和媒體日沒有分開的話還是稍微有些讓人困擾。明年如果可以單獨安排 to B 的日期,也許體驗會更好。

indienova 這次帶去了4款遊戲,其中 Clocker 還是第一次正式參展宣傳,從現場情況來看效果不錯,我們事先準備的活動以及對應獎品也很受在場玩家們的喜愛。可以說今年的 Weplay 是國內比較成功且純粹的一次遊戲展會。indieplay 至今已經舉辦了三年,它很好地推動了國內獨立遊戲的發展,同時自己也在逐漸成長,願明年看到一個更好的 indieplay 和 WePlay。

2018?

可能對於我們來說,新鮮的嘗試遠比保守的任務要有趣得多。很多朋友為此給我們提了一些意見,覺得 indienova 應該將手頭的事情精簡一下,這一點我們一直記在心裡。不過我們所做的嘗試更是一種與各位溝通的方式,我們希望大家能在我們完成的工作中不吝賜教,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儘管提出批評與意見,感覺不錯的點也希望得到你們的肯定。indienova 不是一個保守的內容社區,它的成長離不開各位的支持。

明年我們會著重進行哪些工作,又會進行哪些新的嘗試呢?現在說出來也許太沒勁了,不如你來成為見證者,跟著我們一同前進如何?

祝大家2018年能遇到更多開心的事情,一起加油吧。

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