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神秘莫測的海洋世界大揭秘:特提斯海失蹤之謎

特提斯海失蹤之謎

100多年前地質學大師、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修斯, 推測億萬年前曾有過全球性的古地中海, 這一古海域被夾持在南北兩個超級大陸之間, 被命名為“特提斯”。 特提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海洋女神, 這個不朽的女神與地質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於是, 人們可以提出許多疑問, 例如什麼是特提斯海?她為何出現?有多大的範圍?多長的歷史?又如何消失?她為地球的結構和面貌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造成怎樣的後果和影響?如此等等問題, 都擺到了人們的面前。

大約在距今2.8億年前, 地球上的海陸分佈格局與今天完全不同。 那時的非洲, 印度、澳大利亞和南極洲是連在一起的古陸, 地質學上把它叫作岡瓦納古陸。 在岡瓦納古陸北部和歐亞古陸的南部, 存在著一個規模巨大的古海洋, 也就是地質學家們所稱呼的“中央地中海”。 1883~1909年, 奧地利著名地質學家愛德華·修斯,

出版了《地球的面貌》一書, 首次提出穩定陸塊的概念。 同時, 他根據古希臘神話故事有關特提斯的傳說, 給這個古老的地中海起名叫“特提斯海”。 希臘神話故事說, 特提斯容貌美麗, 有“美髮女神”和“銀腳女神”之稱。 她心地善良, 對遇難的神抵, 盡力給予幫助。

直到今天, 地學界的科學家們一直沿襲使用特提斯海這個美麗而尊貴的名字。 從特提斯海到今天的地中海, 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化時期。 飽經滄桑的特提斯海的每一次變化, 都在地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不懈之謎。 待提斯海的演化史為科學家, 特別是地質學家們提供了一個長期而又富有魅力的課題。

關於特提斯海消失的原因, 多年來一直是地學界探索的老問題, 也是今天地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地質學家們提出的各種觀點之間, 既有排斥否定, 又有滲透融合, 逐漸形成了兩大學派:固定論和活動論。

固定論者認為, 今天的地中海是一個複合式海盆。 在其陸塊沉陷與裂合作用下, 形成了邊緣海, 經常有火山活動和地震發生就是最重要的證明。 固定論者還勾畫出地中海複合式海盆的某些特徵。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請教授所創立的槽台多旋回說, 對待提斯海的形成演變做了有說服力的論證。

例如, 在我國大陸及其他地區, 發現了很多特提斯海全盛時期的生物化石、沉積岩石、岩漿石及火山噴發的物質。 在我國新疆還找到了只有在岡瓦納古陸上生長過的動物水龍獸、二齒獸化石。 就連岡瓦納古陸和歐亞大陸發生碰撞的縫合線, 也在我國的西藏、新疆、青海的邊界處找到了。 不僅如此, 人們還認為, 阿爾卑斯山一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是一條中新世代以來的地槽帶。

活動論實際上是用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說來解釋地中海的成因。“格洛瑪·挑戰者”號鑽探船在世界各大洋獲得的大量鑽孔岩芯資料,以及海底古磁性條帶的被發現,使人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海底擴張造成了陸地板塊的漂移。根據這一學說,大西洋在逐漸擴大,太平洋則在逐漸縮減,而地處歐、非、亞大陸中的地中海,正處於逐漸消亡的過程之中。於是,有的科學家認為,今天的地中海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

活動論實際上是用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說來解釋地中海的成因。“格洛瑪·挑戰者”號鑽探船在世界各大洋獲得的大量鑽孔岩芯資料,以及海底古磁性條帶的被發現,使人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海底擴張造成了陸地板塊的漂移。根據這一學說,大西洋在逐漸擴大,太平洋則在逐漸縮減,而地處歐、非、亞大陸中的地中海,正處於逐漸消亡的過程之中。於是,有的科學家認為,今天的地中海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