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秘聞|湖南這個小鄉村1288戶人家出了21位博士、數百位碩士,到底有何“秘笈”?

你若走進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北部的秧田村, 一面“博士牆”格外會醒目。 牆上掛著村裡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簡介,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30年來,

村裡1288戶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數百位碩士。 這個博士高產村究竟有什麼“秘笈”?為了揭開謎底, 記者走進這裡的博士家庭。

家風傳承:力耕種, 勤誦讀

雨後的秧田村清新、質樸, 綠樹紅花的掩映下, 一座白色牆面的兩層小樓乾淨整潔。 村民羅建植家, 走出了兩位博士。

客廳保留著20世紀80年代的房屋風格, 黑色瓦片、水泥地面、綠油漆粉刷的半牆, 牆上的照片表達著主人的自豪與牽掛。 這是一張三代同堂的家庭合影, 分別是羅建植夫婦和他們的兒孫。

67歲的羅建植是地地道道的瀏陽農民, 他的兩個兒子羅洪濤和羅洪浪都曾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生。 聽說記者來採訪, 羅建植打開平板電腦, “你看, 這是孩子高三月考成績單,

是全校第一名;這是孩子的高考成績單, 這是考上博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羅建植給記者翻看著家庭照片, 如數家珍。

羅建植只有初中文憑, 但他相信, 即使借米吃飯, 也要讓孩子讀書, 那時候家裡窮, 孩子讀書回來都要割牛草、挑水, 從小就鍛煉了吃苦耐勞精神。

一家幾代都出博士, 這在秧田村並不鮮見。

羅碧波是恢復高考後秧田村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羅碧波六兄妹都考上了大學, 弟弟羅晴和女兒羅兆婧都是博士畢業。 “自家的學風, 是母親帶了好頭。 ”羅碧波說。 羅碧波88歲的老母親張秋香沒上過學, 當年掃盲時讀過兩個月的夜校, 從此對書愛得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每天還要堅持讀書兩三小時。

尋訪這座村, 每一家都有著勤耕重讀的好故事。

這裡的一切正在改變, 隨著村民們收入水準的提高, 房屋越來越漂亮, 道路越來越寬敞。

不變的是, 有著300多年滄桑歷史的羅氏老槽門依舊巍然矗立, 訴說著“崇文”這個綿延不絕的追求。

老槽門匾額下的紅色木柱上寫著楹聯,

“神奇門第維新鑒古彰顯祖先歷史, 大美秧田強族崇文精培後輩人才”。 秧田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姓“羅”, 羅氏家訓被掛在老槽門醒目的位置, 其中有一句就是“敬師長, 信朋友, 力耕種, 勤誦讀”。

鄉賢文化:正誼明道, 潛心興教

3月29日傍晚, 記者來到秧田村文光書院英語教師陳永流的家。 他的學生中有4個全日制博士, 他的兒子也是博士畢業。

陳永流所在的文光書院, 是這裡重要的文化記憶。

據當地人介紹, 為了籌款建書院, 清朝舉人彭子銓把自己的祖宅和100多畝田地都變賣捐贈。 在他的帶領下, 當地開明鄉紳、各姓祠堂、名人踴躍捐資, 募得興建書院的資金。

如今, 新鄉賢正為這裡帶來新氣象。 鄉賢李昌開成立教育教學獎勵基金, 為學校師生伙食費買單;黃蔚德捐出100萬元成立敬老愛親個人獎勵基金……不久前, 鄉賢們組織成立了村教育基金會, 對考取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村民家庭進行獎勵並張榜表揚。

事實上, 不只是秧田村, 整個瀏陽市北區向來就有崇文重教的傳統。 新中國成立以來,位於這個片區的沙市鎮沙市社區、秧田村、龍伏鎮焦橋村培養的大學生約占村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有36名博士,成為有名的“博士村群”。

“博士村是瀏陽耕讀文化的一個縮影。好家風、好鄉風、耕讀文化代代傳承,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不僅改變了村容村貌,更強化了精神文明建設‘內核’。” 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黎春秋說。

激勵政策:獎優生,聚優師

作為一名從事42年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陳永流對博士村的“秘笈”這樣總結:

一是榜樣的示範和帶動作用。二是村裡讀書的氛圍好,對教育很重視。每年考取本科的學生都能從村裡獲得400元的獎勵,“記得當前我家孩子考上大學,村主任、村支書拿著紅包來祝賀,這是很大的精神鼓勵”。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對本科生來瀏陽工作有獎勵政策。這些年也在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陳永流說。目前他的月工資在5000元左右,這在當地算比較高了。

再過一年,陳永流就要從文光書院退休了。他深深熱愛著這個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老校。談到今後當地教育的發展,他坦言,目前當地教師隊伍的穩定仍面臨難題,“要讓優秀的老師留下來還需要更多的政策保障”。

3月30日清晨,離秧田村不到五華里的文光書院,琅琅書聲從樹林中傳來。書院門樓鑲著“文光書院”四個鎏金大字,兩側一副“文超班馬,光射鬥牛”的嵌字聯雄勁有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位於這個片區的沙市鎮沙市社區、秧田村、龍伏鎮焦橋村培養的大學生約占村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有36名博士,成為有名的“博士村群”。

“博士村是瀏陽耕讀文化的一個縮影。好家風、好鄉風、耕讀文化代代傳承,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不僅改變了村容村貌,更強化了精神文明建設‘內核’。” 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黎春秋說。

激勵政策:獎優生,聚優師

作為一名從事42年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陳永流對博士村的“秘笈”這樣總結:

一是榜樣的示範和帶動作用。二是村裡讀書的氛圍好,對教育很重視。每年考取本科的學生都能從村裡獲得400元的獎勵,“記得當前我家孩子考上大學,村主任、村支書拿著紅包來祝賀,這是很大的精神鼓勵”。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對本科生來瀏陽工作有獎勵政策。這些年也在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陳永流說。目前他的月工資在5000元左右,這在當地算比較高了。

再過一年,陳永流就要從文光書院退休了。他深深熱愛著這個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老校。談到今後當地教育的發展,他坦言,目前當地教師隊伍的穩定仍面臨難題,“要讓優秀的老師留下來還需要更多的政策保障”。

3月30日清晨,離秧田村不到五華里的文光書院,琅琅書聲從樹林中傳來。書院門樓鑲著“文光書院”四個鎏金大字,兩側一副“文超班馬,光射鬥牛”的嵌字聯雄勁有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