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支付寶帳單到底有多賊

2017年的芳華已逝 面目全非

2018年 雖然我們談笑如故

卻不難看出2017年還花唄的壓力

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

原諒我不願讓你們看到我吃土的樣子

就讓花唄

榨幹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支付寶芳華》

今天是2018年1月3日, 支付寶2017年度帳單如期而至。

不出所料在朋友圈刷屏了, 大家的配文基本上都是“天呐為什麼花了這麼多”, 其實潛臺詞都是“看我多麼有錢”。

一到年末, 就有各路人馬告訴你一年的收穫:知乎說你看了1500萬字, 支付寶帳單說你花了三十多萬, 資料龐大到令人懷疑人生:“我哪來這麼多錢啊”——事實上地鐵站那個沒帶錢跟你用支付寶套現的路人借的15塊都被算在支出裡了。

當支付寶告訴你, 你的消費超過全國百分之八九十的用戶的時候, 想想你的資產和收入超越了全國多少用戶, 就明白了。

在查看今年的支付寶年度帳單前, 請先看看這個, 來自一位律師:

大家都在曬支付寶年度帳單, 我也去查了一下, 然後發現了一行特別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務協定》”, 不但字特別小, 而且已經幫你選擇好“同意”了。

這個帳單的查看和《芝麻服務協定》沒有關聯性, 所以你選擇取消同意, 依然能夠看到年度帳單。 但如果你沒注意到, 就會直接同意這個協議, 允許支付寶收集你的資訊包括在協力廠商保存的資訊。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消費者有選擇權, 而不是商家替消費者選擇。 或許“芝麻”會說, 你可以選擇不同意, 可是“芝麻”你偷偷摸摸的幫我選好了“同意”, 還那麼小的字, 稍不留神就漏掉了, 唬誰呢?

網友支招:在支付寶裡點“我的”, 然後點“芝麻信用”, 然後點“信用管理”, 然後點“授權管理”, 就可以解除授權了。 另外, 你也許可能會在這裡發現驚喜, 我就發現裡面多了一個授權, 是華夏信用卡。

“年帳單”有鬼, 你被“大數據”矇騙了

在沸沸揚揚的朋友圈“炫富”運動中, 我們也妥妥感覺到這其中有玄機, 自己一年沒賺到多少錢, 為什麼支付寶年度帳單顯示的金額比賺的錢還要多?

秘密就在咬文嚼字中:所謂的支付寶年帳單, 不如叫支付寶年“資金流動”帳單。

支付寶“大資料”的計算範疇涵蓋你支付支出的全部消費類型, 包括消費、轉帳、信用卡還款、繳費、手機充值、其他等六大類。

消費類支出早已不再局限於淘寶、天貓的線上網購, 在其他網站購物通過支付寶付款, 以及線下消費通過支付寶買單, 都計入該類別。 轉帳類則包括向他人支付寶帳戶、銀行卡轉帳金額;其他類指紅包、打賞、代付、親密付等。

這就意味著你的所有支付行為都被“大資料”計算在內,隨著移動支付全面普及,支付寶的消費場景多元化,帳單早已不完全是“網購”概念。

有網友吐槽:

說是帳單,但是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所有功能又拉出來遛了一波,然後盡可能搞幾個大金額嚇唬嚇唬人。

支出項硬往消費裡面塞,最基本的消費品類也沒有。給出的五個分類謎之尷尬。感覺完全是為了推廣線下消費,展示功能,強調自己支付領域影響力

此外,由於年度帳單是由支付寶系統資料自動統計生成的,不甄別具體的消費情況,有可能存在重複計算的情況,實際支出額遠沒有數字顯示的那麼高。

比如,網購一款500元的產品,用支付寶綁定的信用卡支付,計入消費500元。次月又通過與支付寶綁定的借記卡還該信用卡,又會計入信用卡還款500元。這樣,實際支出500元,但帳面統計為1000元。

對此,支付寶方面表示,帳單只是一種記錄方式,使用者可在支付寶“我的-帳單”中查詢消費明細,自行比對。大概這樣的資料分析能夠安慰全年都在“放血”的支付寶用戶吧。

這“大資料”演算法正在努力給大家造成一種還挺有錢的錯覺,其實明明我們都在吃土!

這種設定其實應該是支付寶的產品經理有意而為之,用一個誇張的數字引導使用者主動分享,同時也可以引起人們的攀比心理。

總之,看過2017年度“敗家”帳單再分析一遍“大資料”的奧義,想必各位吃土的刀叉可以暫且放下了,說不定有些錢只經了遍手,並沒有花在日常生活中,對吧。

結合前兩天刷屏的網易雲音樂年度統計H5,我們發現,能引起刷屏的年度統計H5都滿足一個特點:不是幫你宣傳你的產品,只希望炫耀自己。

所以如果你還能讓人們在炫耀自己的時候,能感受到自身的與眾不同,比如給他們的帳單或者音樂品味適當“美顏”一下,讓他們的虛榮心更肆意地得到釋放,那你的產品就有爆火的希望了。

“報告馬總,支付寶做社交效果成效明顯!”

“哦,說來聽聽?”

“支付寶帳單的截圖刷屏了微…微…微信朋友圈!”

啪!

這就意味著你的所有支付行為都被“大資料”計算在內,隨著移動支付全面普及,支付寶的消費場景多元化,帳單早已不完全是“網購”概念。

有網友吐槽:

說是帳單,但是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所有功能又拉出來遛了一波,然後盡可能搞幾個大金額嚇唬嚇唬人。

支出項硬往消費裡面塞,最基本的消費品類也沒有。給出的五個分類謎之尷尬。感覺完全是為了推廣線下消費,展示功能,強調自己支付領域影響力

此外,由於年度帳單是由支付寶系統資料自動統計生成的,不甄別具體的消費情況,有可能存在重複計算的情況,實際支出額遠沒有數字顯示的那麼高。

比如,網購一款500元的產品,用支付寶綁定的信用卡支付,計入消費500元。次月又通過與支付寶綁定的借記卡還該信用卡,又會計入信用卡還款500元。這樣,實際支出500元,但帳面統計為1000元。

對此,支付寶方面表示,帳單只是一種記錄方式,使用者可在支付寶“我的-帳單”中查詢消費明細,自行比對。大概這樣的資料分析能夠安慰全年都在“放血”的支付寶用戶吧。

這“大資料”演算法正在努力給大家造成一種還挺有錢的錯覺,其實明明我們都在吃土!

這種設定其實應該是支付寶的產品經理有意而為之,用一個誇張的數字引導使用者主動分享,同時也可以引起人們的攀比心理。

總之,看過2017年度“敗家”帳單再分析一遍“大資料”的奧義,想必各位吃土的刀叉可以暫且放下了,說不定有些錢只經了遍手,並沒有花在日常生活中,對吧。

結合前兩天刷屏的網易雲音樂年度統計H5,我們發現,能引起刷屏的年度統計H5都滿足一個特點:不是幫你宣傳你的產品,只希望炫耀自己。

所以如果你還能讓人們在炫耀自己的時候,能感受到自身的與眾不同,比如給他們的帳單或者音樂品味適當“美顏”一下,讓他們的虛榮心更肆意地得到釋放,那你的產品就有爆火的希望了。

“報告馬總,支付寶做社交效果成效明顯!”

“哦,說來聽聽?”

“支付寶帳單的截圖刷屏了微…微…微信朋友圈!”

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