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庸之道並非“和稀泥沒原則”

中庸追求“天地位, 萬物育”, 追求穩定與和諧, 追求進步與發展。 中庸是和諧和順之道, 也是求變發展之道。 “中”當然不是簡單數理意義上的“中間”,

更不是“調和”或“折中”。 中庸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 此時“中”, 換個時間未必“中”;此地“中”, 換個場合未必“中”。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就是“過猶不及”。 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恒定地堅守, 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如果你去參觀曲阜孔廟, 應該會對“大中門”留下深刻印象。 這是孔廟的第四道門。 “中”當然指的是中庸, “中”之前加一“大”字, 顯然是為了表示強調、尊崇。 可以想見, 在古人的心中, 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學的精髓, 代表了孔子學說的高度。

可是現今, 人們心目中的中庸又是什麼樣子呢?提到它, 可能馬上想起的是“老好人”“和稀泥”“沒原則”。 特別是, 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 有不少人認為是中國“太中庸”了。 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

是對中庸實實在在的誤解, 也都遠遠背離了中庸精神。

“中”就像“秤”之平衡

人們熟悉中庸這個概念, 是因為它在孔子和儒家思想體系中實在太重要了。 有人把中庸視為孔子思想的核心。 事實上, 中庸思想美妙和諧、辯證深邃, 不知影響了多少中華兒女, 烙印在了多少中國人的心靈深處。 哲學家馮友蘭晚年就曾自書一聯感歎:“闡舊邦以輔新命, 極高明而道中庸。 ”

中庸有名, 還在於它是儒家“四書”之一。 孔子關於中庸的論述, 集中記錄在《中庸》裡。 魏晉以後的儒、釋、道之爭, 使人們進一步看到了《中庸》的重要性, 於是把它從《禮記》中析出, 與《論語》《孟子》等並列, 終成“四書”。

中庸一詞出自孔子, 《中庸》 裡說得明白。 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是,

中庸是至高的境界, 很少有人能長期做到。 東漢經學家鄭玄指出, 名曰《中庸》者, 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 庸, 用也。 中庸即中用, 就是使用中道。 儘管歷代思想家對中庸進行過很多解釋, 但鄭玄的這個解釋更直白、更曉暢、更明晰。

中庸之所以是“執中”“用中”, 原因在於人們時時處處都需要“中”的思維, 都不能離開“中”。 中庸追求“天地位, 萬物育”, 追求穩定與和諧, 追求進步與發展。 中庸是和諧和順之道, 也是求變發展之道。

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 “中”當然不是簡單數理意義上的“中間”, 更不是“調和”或“折中”。 它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事情。 “中”的標準並不固定、更不拘泥, 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中庸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 此時“中”,

換個時間未必“中”;此地“中”, 換個場合未必“中”。

有人以“秤”來比喻和詮釋“中”的內涵。 秤的結構並不複雜, 一個杆, 一個權。 量東西時, 秤砣不能固定在某個地方, 而應該隨物之輕重來回移動, 這才是“中”, 才能“中”。 荀子說:“夫禮之於正國家也, 如權衡之於輕重。 ”合禮的才合理, 合理的才合禮, 合理、合禮才是“中”。 國家要和諧發展, 就需把握“中”, 就像掌握那個“秤”的平衡。

“人道尚中”對應“人道曰禮”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 追求道的實現。 他奔波於列國之間, 致力於弘揚和踐行心中的“道”。 這個道, 正是孔子站在當時社會的制高點上, 總結和繼承夏商以來的文化傳統, 整體、系統、動態觀察世界而看到的“中道”。 可以說, 不理解中庸之道, 就難以真正瞭解孔子和儒學。

孔子的中庸之道, 是對他之前中道思想學說的繼承。 早在堯舜時期, 先王們就關注人性和人的價值, 討論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之間的關係, 思考如何處理“我想怎麼樣”與“應該怎麼樣”之間的矛盾。 《尚書》記載了“十六字心傳”, 說的是“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這個“允執厥中”極其重要, 裡面包含了太多的中國智慧。 一方面, 人藏其心, 深不可測;另一方面, 人又往往為外物所化, 成為物的奴隸。 那麼, 如何去把控人心?“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在哪裡?人心和道心之間的那個“中”是什麼, 怎樣“擇其兩端而用其中”?這些問題成為古往今來國人思考的重要主題。

作為思想方法, “中”是堯、舜、禹相傳之道, 尤為受到周人的重視。 新發現的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明確記載,周文王把“中”看成修身成長之道,視作為政治國之道。

“清華簡”整理出來的第一篇就是《保訓》,李學勤稱其為“周文王的遺言”。周文王臨終前告誡兒子,反復強調“中”。他談到,舜從前是一個普通人,長期在民間,親自耕種田地,瞭解民性和民情。他“恐求中”,惶恐追尋做人處事之中。一個人,如果想成為國家的管理者,就必須求中道。他還以殷商先君處理以前遺留的矛盾為例,生動地指出君王或君主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時,必須遵循中道的原則。

周文王推尊中道,影響了武王、周公,影響了整個周代文明,形成了周代文化的尚中傳統。《逸周書·武順解》中說:“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意思是說,人處在天地之間,就要效法天道、地道。在天上,日月星辰自東向西不停地流動;在地面,“一江春水向東流”。那麼,人呢?人道尚中,就要“耳目役心”,要思考是非,要有價值判斷。

緊接著,《逸周書·武順解》又說“天道曰祥”“地道曰義”“人道曰禮”。這就可以對應理解了。原來,“人道尚中”與“人道曰禮”相對。符合“中”,就是符合“禮”。

《孔子家語》也記載了孔子很多類似的話。例如,夫禮,所以制中也。它就像河南省的朋友張口就說的“中”,“中”就是可以、好、合理。所以,由“人道尚中”與“人道曰禮”的對應來看,“中”和“禮”之間的關係是非常清晰的。

以刑教中,樹立學習標杆

周代“以禮制中”,又“以刑(型)教中”,樹立標杆和典型,引導人們學習中道。這深深影響了孔子和儒家。孔子崇周,讚賞周代禮樂文明,並形成了他的中庸學說。

那麼,在具體實踐中如何做到“中”呢?在孔子看來,符合禮的就是中,以禮為標準追求中道,就是“以禮制中”。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在不同社會關係中的具體位置。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身份都是複合的。只有以禮約束自己,做好該做的事,社會才會和諧。所以,《大學》要求“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就是要人們各正其名、各安其分、各盡其力,定位好自己,做好分內事。

傳統社會的基本關係是父子關係、君臣關係,鋪展開來就是《中庸》所謂“五達道”的說法,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此外的關係,無非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這裡講講“人義”。孔子曰:“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過猶不及”。各種關係之間有其應該遵循的道理,人們按照這個道理去處理,就遵循了禮,也就合理了。那個“中”雖然“致廣大而盡精微”,但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恒定地堅守,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在世界上,天、地、人以及物與我,都不各自孤立、相互對峙,而是差異的統一。在這個統一體中,只有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和諧共處,才可以“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道作為和諧之道,體現在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上。一個人,只有內外兼修,才能身心合一。只有遵循忠恕之道,修己而推己,才能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做到中庸難嗎?確實不易。孔子繼承先聖的思想,繼承先王之道,深入思考人心與道心、人情與人義的關係;歷代儒家繼續思考天理與人欲的關係,思考怎樣恰當地處理這種關係……歷代先賢不斷探索、不斷思考,正是因為中庸之難。畢竟,“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與時偕行,不拘泥保守

中庸之難,難的是“知時”而“時中”。時中,就是“與時偕行”“與時偕極”,把握時機,隨時變化,不拘泥保守。

曲阜孔廟第一道大門,就是“聖時門”。如果你去參觀,可能會有人解釋:這個“時”就是時髦。魯迅說孔子是“摩登聖人”,“摩登”即時髦的意思。其實,這個“時”源自于“時中”。孟子曰:“聖之時者也。”儒家特別注重“時中”,《中庸》說“君子而時中”。

《易傳》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對“時”的哲學理解。“卦以藏時”,周易六十四卦其實就是六十四個“時”。《易·乾·文言》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厲,以陰息也。因日以動,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講的就是“時中”的問題。

有人講“終日乾乾”就是一整天踏踏實實的努力;“夕惕若厲”的“夕”就是晚上,“惕”就是警惕。晚上也需要警惕,這叫憂患意識。有人可能要問:君子忙了一整天,到了晚上也沒有一點的鬆懈,合適嗎?其實,馬王堆帛書告訴我們,“夕惕若厲”的“惕”是“沂”,“沂”的通假字是分析的“析”。意思是指,一個人忙了一整天,到了晚上一定要好好休息。只有好好休息,第二天才能有一個好的工作狀態。這叫作“以陽動,以陰息”。一個人,如果明白並把握好自己的陰陽,就“無咎”了,就不會招致失敗。

孔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同樣也是講求“時中”。一個人不要擔心將來有沒有自己的位置,而要擔心自己能幹好什麼。瞭解當下的自己很重要,這就是《中庸》所說的“知遠之近”。真正理解了這個“時中”之道,就能把握好人生。

孔子還說:“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對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有人跑得很快,在前進的路上收不住腳步。但如果只是不顧一切地跑,就有可能不穩健、不踏實。因此,《易傳》所說“進退無恒”最重要。哪有永遠的進?哪有永遠的退?一個簡單的道理:拳頭收回來,再打出去,也許更有力量。

孔子又告誡:“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進德”是要提高德行,“修業”則是提高才幹。我在孔子研究院提出大家都應自覺遵循的院訓,就是“博學于文,行己有恥”。前者是修業,後者是進德。所謂“欲及時”,“欲”是打算,“及”是趕上,“時”是機會。機會是給有充分準備的人留著的。這不又回到“時中”思想了麼?

選擇了善,就要執守不變

中庸之難,還難在“至誠”。至誠,就是“擇善固執”,就是孔子表揚顏回時所說的“拳拳服膺弗失之”。中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們進行是非選擇似乎沒那麼難,但堅守正確的選擇卻很不容易。

人們讀完《中庸》、讀熟《中庸》,品出了其中的真味,可能就會只剩下“至誠”二字。有人把《中庸》解釋得過於玄妙,未必符合《中庸》的本旨。我認為,《中庸》更是修養論、功夫論。這個修養論或功夫論的中心,可以說就是“至誠無息”。

在日本,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他經營的兩家公司都處於世界五百強之列。到了80歲以後,他又經營起了一家航空公司。他有什麼成功訣竅嗎?據說,他曾揮筆留下兩個字——“至誠”。

什麼是“至誠”?《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天道至誠,誰能擋住寒來暑往?誰能擋住日月星辰自東向西的流動?誰也擋不住,這就是天道。天道至誠,人要順應天道,就是要誠之。

《中庸》認為,聖人不是裝出來的,聖人一定是從容中道、不思而得,按照準則去做事。選擇了善,就執守不變,這便是“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請大家稍稍留意,在《中庸》裡,孔子表揚了一個人,就是顏回。孔子為什麼表揚他?後人又為何尊顏回為“複聖”,認為他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聖人”?曲阜複聖廟前面兩側有兩個牌坊,其中一個寫道:優入聖域。意思是說,顏子的優秀達到了聖的境界。那麼,這個聖的境界是什麼呢?孔子誇獎顏回說:“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這就是“複聖”的境界。我們為什麼沒有達到這個高境界呢?也許就是缺少了顏回“不貳過”的精神。

“誠”就是“敬”。孔子說:“古之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說到根本處,人道還是一個“敬”的問題。孔子的這些話,都記載在《孔子家語》之中。

收放自如,可避免許多衝突

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教人怎樣以合理的行為促進社會關係的和諧。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連綿不斷的文明。其中的一大原因就在於中國有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一種方法論。中庸,表達了儒家知識份子的入世情懷與處世哲學。用中庸之道化解社會矛盾,方式得體,圓潤實際,收放自如,沒有一些宗教所固有的不可妥協性,也就隨之避免了許許多多的衝突。

說到中庸,人們往往會想到“不偏不倚,過猶不及”。不錯,這也是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都要符合度;超過了度不好,達不到度也不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上曾經流傳過一張漫畫。畫的是被醜化的孔子拼命向後拉一輛賓士的車子,寓意他是“拉歷史倒車的人”。當人們說孔子“落後”“復古”“倒退”時,似乎不知道《中庸》裡的話。孔子說:“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很明顯,孔子將墨守成規、不知變通、不懂時變者與“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並提。由此,真不知道孔子的“復古”“倒退”之說,是怎麼傳出去的?

中國人很早的時候就懂得了中庸的妙用和神奇。在遠古時代的艱苦條件下,為了生存,為了發展,先民們總結經驗,並將其提升為一種哲理和智慧。例如,先民們敏銳地認識到了天地、陰陽、剛柔、男女、黑白、長短等的相對與二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現了“中”。同時,在一分為二的基礎上發展為“三生萬物”,在“天地位”的基礎上追求“萬物育”。這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辯證法。

總之,我們如果真正瞭解到中庸的智慧後,就能領略中庸之美、享受中庸之效。

作者簡介:

楊朝明,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新發現的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明確記載,周文王把“中”看成修身成長之道,視作為政治國之道。

“清華簡”整理出來的第一篇就是《保訓》,李學勤稱其為“周文王的遺言”。周文王臨終前告誡兒子,反復強調“中”。他談到,舜從前是一個普通人,長期在民間,親自耕種田地,瞭解民性和民情。他“恐求中”,惶恐追尋做人處事之中。一個人,如果想成為國家的管理者,就必須求中道。他還以殷商先君處理以前遺留的矛盾為例,生動地指出君王或君主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時,必須遵循中道的原則。

周文王推尊中道,影響了武王、周公,影響了整個周代文明,形成了周代文化的尚中傳統。《逸周書·武順解》中說:“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意思是說,人處在天地之間,就要效法天道、地道。在天上,日月星辰自東向西不停地流動;在地面,“一江春水向東流”。那麼,人呢?人道尚中,就要“耳目役心”,要思考是非,要有價值判斷。

緊接著,《逸周書·武順解》又說“天道曰祥”“地道曰義”“人道曰禮”。這就可以對應理解了。原來,“人道尚中”與“人道曰禮”相對。符合“中”,就是符合“禮”。

《孔子家語》也記載了孔子很多類似的話。例如,夫禮,所以制中也。它就像河南省的朋友張口就說的“中”,“中”就是可以、好、合理。所以,由“人道尚中”與“人道曰禮”的對應來看,“中”和“禮”之間的關係是非常清晰的。

以刑教中,樹立學習標杆

周代“以禮制中”,又“以刑(型)教中”,樹立標杆和典型,引導人們學習中道。這深深影響了孔子和儒家。孔子崇周,讚賞周代禮樂文明,並形成了他的中庸學說。

那麼,在具體實踐中如何做到“中”呢?在孔子看來,符合禮的就是中,以禮為標準追求中道,就是“以禮制中”。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在不同社會關係中的具體位置。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身份都是複合的。只有以禮約束自己,做好該做的事,社會才會和諧。所以,《大學》要求“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就是要人們各正其名、各安其分、各盡其力,定位好自己,做好分內事。

傳統社會的基本關係是父子關係、君臣關係,鋪展開來就是《中庸》所謂“五達道”的說法,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此外的關係,無非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這裡講講“人義”。孔子曰:“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過猶不及”。各種關係之間有其應該遵循的道理,人們按照這個道理去處理,就遵循了禮,也就合理了。那個“中”雖然“致廣大而盡精微”,但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恒定地堅守,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在世界上,天、地、人以及物與我,都不各自孤立、相互對峙,而是差異的統一。在這個統一體中,只有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和諧共處,才可以“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道作為和諧之道,體現在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上。一個人,只有內外兼修,才能身心合一。只有遵循忠恕之道,修己而推己,才能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做到中庸難嗎?確實不易。孔子繼承先聖的思想,繼承先王之道,深入思考人心與道心、人情與人義的關係;歷代儒家繼續思考天理與人欲的關係,思考怎樣恰當地處理這種關係……歷代先賢不斷探索、不斷思考,正是因為中庸之難。畢竟,“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與時偕行,不拘泥保守

中庸之難,難的是“知時”而“時中”。時中,就是“與時偕行”“與時偕極”,把握時機,隨時變化,不拘泥保守。

曲阜孔廟第一道大門,就是“聖時門”。如果你去參觀,可能會有人解釋:這個“時”就是時髦。魯迅說孔子是“摩登聖人”,“摩登”即時髦的意思。其實,這個“時”源自于“時中”。孟子曰:“聖之時者也。”儒家特別注重“時中”,《中庸》說“君子而時中”。

《易傳》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對“時”的哲學理解。“卦以藏時”,周易六十四卦其實就是六十四個“時”。《易·乾·文言》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厲,以陰息也。因日以動,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講的就是“時中”的問題。

有人講“終日乾乾”就是一整天踏踏實實的努力;“夕惕若厲”的“夕”就是晚上,“惕”就是警惕。晚上也需要警惕,這叫憂患意識。有人可能要問:君子忙了一整天,到了晚上也沒有一點的鬆懈,合適嗎?其實,馬王堆帛書告訴我們,“夕惕若厲”的“惕”是“沂”,“沂”的通假字是分析的“析”。意思是指,一個人忙了一整天,到了晚上一定要好好休息。只有好好休息,第二天才能有一個好的工作狀態。這叫作“以陽動,以陰息”。一個人,如果明白並把握好自己的陰陽,就“無咎”了,就不會招致失敗。

孔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同樣也是講求“時中”。一個人不要擔心將來有沒有自己的位置,而要擔心自己能幹好什麼。瞭解當下的自己很重要,這就是《中庸》所說的“知遠之近”。真正理解了這個“時中”之道,就能把握好人生。

孔子還說:“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對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有人跑得很快,在前進的路上收不住腳步。但如果只是不顧一切地跑,就有可能不穩健、不踏實。因此,《易傳》所說“進退無恒”最重要。哪有永遠的進?哪有永遠的退?一個簡單的道理:拳頭收回來,再打出去,也許更有力量。

孔子又告誡:“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進德”是要提高德行,“修業”則是提高才幹。我在孔子研究院提出大家都應自覺遵循的院訓,就是“博學于文,行己有恥”。前者是修業,後者是進德。所謂“欲及時”,“欲”是打算,“及”是趕上,“時”是機會。機會是給有充分準備的人留著的。這不又回到“時中”思想了麼?

選擇了善,就要執守不變

中庸之難,還難在“至誠”。至誠,就是“擇善固執”,就是孔子表揚顏回時所說的“拳拳服膺弗失之”。中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們進行是非選擇似乎沒那麼難,但堅守正確的選擇卻很不容易。

人們讀完《中庸》、讀熟《中庸》,品出了其中的真味,可能就會只剩下“至誠”二字。有人把《中庸》解釋得過於玄妙,未必符合《中庸》的本旨。我認為,《中庸》更是修養論、功夫論。這個修養論或功夫論的中心,可以說就是“至誠無息”。

在日本,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他經營的兩家公司都處於世界五百強之列。到了80歲以後,他又經營起了一家航空公司。他有什麼成功訣竅嗎?據說,他曾揮筆留下兩個字——“至誠”。

什麼是“至誠”?《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天道至誠,誰能擋住寒來暑往?誰能擋住日月星辰自東向西的流動?誰也擋不住,這就是天道。天道至誠,人要順應天道,就是要誠之。

《中庸》認為,聖人不是裝出來的,聖人一定是從容中道、不思而得,按照準則去做事。選擇了善,就執守不變,這便是“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請大家稍稍留意,在《中庸》裡,孔子表揚了一個人,就是顏回。孔子為什麼表揚他?後人又為何尊顏回為“複聖”,認為他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聖人”?曲阜複聖廟前面兩側有兩個牌坊,其中一個寫道:優入聖域。意思是說,顏子的優秀達到了聖的境界。那麼,這個聖的境界是什麼呢?孔子誇獎顏回說:“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這就是“複聖”的境界。我們為什麼沒有達到這個高境界呢?也許就是缺少了顏回“不貳過”的精神。

“誠”就是“敬”。孔子說:“古之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說到根本處,人道還是一個“敬”的問題。孔子的這些話,都記載在《孔子家語》之中。

收放自如,可避免許多衝突

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教人怎樣以合理的行為促進社會關係的和諧。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連綿不斷的文明。其中的一大原因就在於中國有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一種方法論。中庸,表達了儒家知識份子的入世情懷與處世哲學。用中庸之道化解社會矛盾,方式得體,圓潤實際,收放自如,沒有一些宗教所固有的不可妥協性,也就隨之避免了許許多多的衝突。

說到中庸,人們往往會想到“不偏不倚,過猶不及”。不錯,這也是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都要符合度;超過了度不好,達不到度也不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上曾經流傳過一張漫畫。畫的是被醜化的孔子拼命向後拉一輛賓士的車子,寓意他是“拉歷史倒車的人”。當人們說孔子“落後”“復古”“倒退”時,似乎不知道《中庸》裡的話。孔子說:“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很明顯,孔子將墨守成規、不知變通、不懂時變者與“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並提。由此,真不知道孔子的“復古”“倒退”之說,是怎麼傳出去的?

中國人很早的時候就懂得了中庸的妙用和神奇。在遠古時代的艱苦條件下,為了生存,為了發展,先民們總結經驗,並將其提升為一種哲理和智慧。例如,先民們敏銳地認識到了天地、陰陽、剛柔、男女、黑白、長短等的相對與二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現了“中”。同時,在一分為二的基礎上發展為“三生萬物”,在“天地位”的基礎上追求“萬物育”。這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辯證法。

總之,我們如果真正瞭解到中庸的智慧後,就能領略中庸之美、享受中庸之效。

作者簡介:

楊朝明,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