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丹參栽培與加工技術

丹參, 又名紫丹參、赤參, 血丹參、紅丹參, 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乾燥根。 具有祛瘀止痛、活血調經、養心除煩的功能。 適用於月經不調、經閉、宮外孕、肝脾腫大、心絞痛、心煩不眠、瘡瘍腫毒等症狀,

系常用中藥材, 全國年需求量為410萬公斤左右。 該品主產於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蘇、遼寧、河南, 陝西、山東, 浙江和福建等省, 其栽培和加工方法如下:

一、選地和整地

丹參是深根植物, 根部可深入土層0.3米以上。

為利於根部生長、發育, 宜選擇肥沃、疏鬆深厚、地勢略高、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 山地栽培宜選用向陽的低山坡。 丹參對土壤要求不嚴, 黃沙土、黑砂土、沖積土都可種植。

丹參為根類藥材, 生長期長, 在整地時, 先在地上施好基肥, 儘量多施遲效農家肥和磷肥作基肥。 最好每畝施腐熟欄肥2500-4000公斤, 翻入土中作基肥。 種植前, 再進行翻耙、碎土、平整、作畦。 一般畦連溝寬2.5-3米, 畦高15-25釐米。 在地下水位元高的平原地區栽培, 為防止爛根, 需要開挖較深的畦溝;過長的畦, 宜每隔20米距離挖一腰溝, 以保持排水暢通。

二、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一般多用撒播, 以採種當年芒種至夏至及處暑至白露播種最佳。 其苗床宜選用地勢略高、土質疏鬆肥沃、澆水方便的土地.山區育苗,

最好選擇朝東或東南方向的山腳坡地作苗床, 以減少日曬, 利於出苗。 苗床先進行翻耕, 並以漚腐的人糞尿作基肥。 泥土要打細, 作高畦, 畦寬1.3-1.66米。 然後將種子均勻淺播在畦面上, 播後用腳輕踩一遍, 使種子與表土緊貼(不必覆土), 蓋上一層薄薄麥杆, 並經常灑水, 保持濕潤。 當幼苗具3-5片真葉時, 如發現過密應進行間苗。 間出的幼苗可另行假植、培育。 期間注意澆水, 並及時追施1-2次稀薄人糞尿, 促進幼苗生長。 移栽時間以當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較為適宜。 移植前, 在整好的畦面上以 25釐米×25釐米的株行距開穴, 穴深視幼苗根部的長度而定。 每穴栽種1-2株, 栽種深度以微露心芽為准, 不要過深, 也不要使根頭露土。
種後覆土至平穴, 稍壓實, 並及時澆水穩根。 丹參早移栽, 早生根, 至寒冬來臨時早已成活, 來年早返青, 盡可能不要推遲到嚴寒季節才移植。

分根繁殖:在立春至驚蟄進行。 選取健壯、直徑1釐米左右的新根作種用。 種植前, 先將根部截成5-7釐米長的根段。 種植密度為行距27釐米, 株距20釐米。 在畦面開溝槽, 將根段直放於溝裡, 注意上下端不要倒置, 栽後覆平土。 一般在穀雨以後出苗。 分根繁殖, 開花較晚, 當年難收到種子, 但根部生長較快。

分株繁殖:于立冬至第二年驚蟄, 在家種丹參收穫時(一般在冬至到立春之間), 選取健壯、無病害的植株, 剪下粗根作藥用, 將細於香煙的根連蘆頭帶心葉用作種苗, 進行種植。 還可採挖野生丹參, 連根帶苗移植。

大棵的苗, 可按芽與根的自然生長狀況, 分割成2-4株, 然後再種植。

扡插法:清明前後, 選粗壯的莖條, 截成具2-3個節為一段, 剪去部分葉片, 扡插到整好的畦中, 入土6-10釐米, 使芽略露出土面, 將土壓實, 立即澆水。 此後早、晚用噴霧器噴水, 保持畦面濕潤。

三、田間管理

施肥:丹參開春返青後,要經過9個月的生長期才收穫。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追幾次肥。第一次在返青時施提苗肥,每畝用漚腐的人糞尿750~800公斤沖水澆施;第二次於4月中旬至5月下旬施。不留種子的地塊,可在剪過花序後,每畝施腐熟人糞尿1000公斤、餅肥50公斤;第三次在6、7月間剪過老杆以後,施長根肥,宜重施。每畝施入濃糞尿1500公斤、過磷酸鈣20公斤、氯化鉀10公斤。第二次和第三次追施以溝施或穴施為好,施後即覆土蓋沒肥料。

鬆土除草:丹參前期生長較慢,應及時鬆土除草,一般從移栽到封行前要鬆土除草2-3次。鬆土宜淺不宜深,以防損傷根部。

做好排灌:在丹參植株整個生長期間,都要注意清理溝道,保持排水暢通,防止多雨季節丹參受澇。挖溝理溝可結合施肥進行,將溝泥覆在肥料上。伏天及遇持續秋旱時,可進行溝灌或澆水抗旱。溝灌應在早晚進行,並要速灌速排。

摘除花序:不準備收取種子的丹參,從4月中旬開始,要陸續將剛抽出2釐米長的花序掐掉,以保證養分集中到根部。花序要摘得早、摘得勤,最好每隔10天摘或剪一次,連續進行幾次。

剪掉老杆:留種丹參在剪收過種子以後,植株莖葉逐漸衰老或枯萎,對根部生長不利,將其剪掉,則可使莖部葉叢重新長出,促進根部繼續生長。因此,宜在夏至到小暑將全部莖杆齊地剪掉。

四、病蟲害防治

根腐病:5~11月發生,6-7月為害嚴重。開始根系中個別根條或地下莖一部分受害,繼而擴展到整個下部。被害部分發生濕爛,外皮變黑色;地上部初時個別莖枝先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實行水旱輪作或用生物農藥抗120的200倍稀釋液灌根;或用50%托布津800倍稀釋液噴霧,都有良好的效果。

菌核病:5月上旬開始發病,6-7月尤為嚴重。病菌首先侵害莖基部、芽頭及根莖部,使這些部位逐漸腐爛,變成褐色;常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以及莖杆基部的內部,發生灰黑色的鼠糞狀菌核和白色的菌絲體。與此同時,病株上部莖葉逐漸發黃,最後植株死亡。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井岡黴素、多菌靈合劑噴霧;也可用50%利克菌1000倍稀釋液噴霧或澆注。

葉斑病:是一種細菌性葉部病害。5月初開始發生,可延續到秋末。病株葉片上病斑深褐色,直徑1~8毫米,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嚴重時病斑密佈、匯合,葉片枯死。防治方法;①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②剝除莖部發病的老葉,以利通風,減少病源;⑧發病前後噴1:1:150波爾多液。

小地老虎:春季危害幼苗。可用90%敵百蟲100克拌入炒香的茶籽餅5公斤作毒餌,撒入田間誘殺。

銀紋蛾:5-10月為害,尤以5~6月為害嚴重。該蟲將丹參葉子咬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葉片被吃光,是丹參的主要蟲害。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稀釋倍液,或者25%二二三乳劑250倍稀釋液,或25%殺蟲脒水劑300-350倍稀釋液噴霧。

燈蛾:9月下旬發生,幼蟲食害丹參葉片。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稀釋液噴霧。

五、留種

丹參越年開花結實,栽植後的第二年,從5月底或6月種子開始陸續成熟。在花序上,開花和結籽的順序是由下而上,下面的種子先成熟。種子要及時採收,否則會自然散落地面.採收時,如留種面積很小,可分期分批採收,即在田間先將花序下部幾節果萼連同成熟種子一起捋下,而將上部未成熟的各節留到以後採收;如留面積較大,可在花序上有三分之二的果萼已經褪綠轉黃而又未全乾枯時,將整個花序剪下,再捨棄頂端幼嫩部分,留用中下部成熟種子。花序剪下後,需即行暴曬,打出種子,揚淨。經曬三個晴天的種子,播種後發芽率較高,出苗較整齊。種子曬乾後,裝入布袋,掛在陰涼、乾燥的室內保存。

六、收穫加工

丹參在大田定植一年後即可收穫。從年底莖葉經霜枯萎至翌年早春返青前,是最適宜的收穫期。一般立冬至立春都可採收。而以冬至到小寒收穫為好。過早收穫,根不充實且水分多,折幹率低;過遲,則重新萌芽、返青,消耗養分、品質差。

採收丹參時,宜選擇晴天進行。該物根條入土較深,質脆,易折斷,須小心挖掘。整個根部挖起後,放在地裡露曬,待根部失去部分水分發軟後,再抖去根上附著的泥土,運回加工。

運回的丹參,剪掉枝葉,攤在太陽下暴曬至五六成幹,用手將一株一株的根捏攏,再曬至八九成幹又捏一次,把鬚根全部捏斷,曬至足幹;或曬至半幹時,堆悶“發汗”4-5天,再晾堆1-2天,使根條內芯由白色轉為紫黑色時,再曬至全幹,用火燎去根條上鬚根。商品(統貨)以足幹,呈圓柱形、條短粗、有分枝、多扭曲;表面紅棕色或深淺不一的紅黃色,皮粗糙多鱗片、易剝落,體輕而質脆;斷面紅色、黃色或棕色,疏鬆有裂隙,顯筋脈自點;氣微,味甘微苦;無蘆頭,無雜質,無黴變者,為佳。一般每公頃產乾貨1500-2000公斤。

三、田間管理

施肥:丹參開春返青後,要經過9個月的生長期才收穫。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追幾次肥。第一次在返青時施提苗肥,每畝用漚腐的人糞尿750~800公斤沖水澆施;第二次於4月中旬至5月下旬施。不留種子的地塊,可在剪過花序後,每畝施腐熟人糞尿1000公斤、餅肥50公斤;第三次在6、7月間剪過老杆以後,施長根肥,宜重施。每畝施入濃糞尿1500公斤、過磷酸鈣20公斤、氯化鉀10公斤。第二次和第三次追施以溝施或穴施為好,施後即覆土蓋沒肥料。

鬆土除草:丹參前期生長較慢,應及時鬆土除草,一般從移栽到封行前要鬆土除草2-3次。鬆土宜淺不宜深,以防損傷根部。

做好排灌:在丹參植株整個生長期間,都要注意清理溝道,保持排水暢通,防止多雨季節丹參受澇。挖溝理溝可結合施肥進行,將溝泥覆在肥料上。伏天及遇持續秋旱時,可進行溝灌或澆水抗旱。溝灌應在早晚進行,並要速灌速排。

摘除花序:不準備收取種子的丹參,從4月中旬開始,要陸續將剛抽出2釐米長的花序掐掉,以保證養分集中到根部。花序要摘得早、摘得勤,最好每隔10天摘或剪一次,連續進行幾次。

剪掉老杆:留種丹參在剪收過種子以後,植株莖葉逐漸衰老或枯萎,對根部生長不利,將其剪掉,則可使莖部葉叢重新長出,促進根部繼續生長。因此,宜在夏至到小暑將全部莖杆齊地剪掉。

四、病蟲害防治

根腐病:5~11月發生,6-7月為害嚴重。開始根系中個別根條或地下莖一部分受害,繼而擴展到整個下部。被害部分發生濕爛,外皮變黑色;地上部初時個別莖枝先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實行水旱輪作或用生物農藥抗120的200倍稀釋液灌根;或用50%托布津800倍稀釋液噴霧,都有良好的效果。

菌核病:5月上旬開始發病,6-7月尤為嚴重。病菌首先侵害莖基部、芽頭及根莖部,使這些部位逐漸腐爛,變成褐色;常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以及莖杆基部的內部,發生灰黑色的鼠糞狀菌核和白色的菌絲體。與此同時,病株上部莖葉逐漸發黃,最後植株死亡。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井岡黴素、多菌靈合劑噴霧;也可用50%利克菌1000倍稀釋液噴霧或澆注。

葉斑病:是一種細菌性葉部病害。5月初開始發生,可延續到秋末。病株葉片上病斑深褐色,直徑1~8毫米,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嚴重時病斑密佈、匯合,葉片枯死。防治方法;①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②剝除莖部發病的老葉,以利通風,減少病源;⑧發病前後噴1:1:150波爾多液。

小地老虎:春季危害幼苗。可用90%敵百蟲100克拌入炒香的茶籽餅5公斤作毒餌,撒入田間誘殺。

銀紋蛾:5-10月為害,尤以5~6月為害嚴重。該蟲將丹參葉子咬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葉片被吃光,是丹參的主要蟲害。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稀釋倍液,或者25%二二三乳劑250倍稀釋液,或25%殺蟲脒水劑300-350倍稀釋液噴霧。

燈蛾:9月下旬發生,幼蟲食害丹參葉片。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稀釋液噴霧。

五、留種

丹參越年開花結實,栽植後的第二年,從5月底或6月種子開始陸續成熟。在花序上,開花和結籽的順序是由下而上,下面的種子先成熟。種子要及時採收,否則會自然散落地面.採收時,如留種面積很小,可分期分批採收,即在田間先將花序下部幾節果萼連同成熟種子一起捋下,而將上部未成熟的各節留到以後採收;如留面積較大,可在花序上有三分之二的果萼已經褪綠轉黃而又未全乾枯時,將整個花序剪下,再捨棄頂端幼嫩部分,留用中下部成熟種子。花序剪下後,需即行暴曬,打出種子,揚淨。經曬三個晴天的種子,播種後發芽率較高,出苗較整齊。種子曬乾後,裝入布袋,掛在陰涼、乾燥的室內保存。

六、收穫加工

丹參在大田定植一年後即可收穫。從年底莖葉經霜枯萎至翌年早春返青前,是最適宜的收穫期。一般立冬至立春都可採收。而以冬至到小寒收穫為好。過早收穫,根不充實且水分多,折幹率低;過遲,則重新萌芽、返青,消耗養分、品質差。

採收丹參時,宜選擇晴天進行。該物根條入土較深,質脆,易折斷,須小心挖掘。整個根部挖起後,放在地裡露曬,待根部失去部分水分發軟後,再抖去根上附著的泥土,運回加工。

運回的丹參,剪掉枝葉,攤在太陽下暴曬至五六成幹,用手將一株一株的根捏攏,再曬至八九成幹又捏一次,把鬚根全部捏斷,曬至足幹;或曬至半幹時,堆悶“發汗”4-5天,再晾堆1-2天,使根條內芯由白色轉為紫黑色時,再曬至全幹,用火燎去根條上鬚根。商品(統貨)以足幹,呈圓柱形、條短粗、有分枝、多扭曲;表面紅棕色或深淺不一的紅黃色,皮粗糙多鱗片、易剝落,體輕而質脆;斷面紅色、黃色或棕色,疏鬆有裂隙,顯筋脈自點;氣微,味甘微苦;無蘆頭,無雜質,無黴變者,為佳。一般每公頃產乾貨1500-2000公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