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家|翟振明:虛擬實境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倫理思考

本文共3980字, 建議閱讀13分鐘。

本文為中山大學人機互聯實驗室主任翟振明於2017年3月25日在清華大資料RONG系列論壇:大資料與VR倫理講座上分享的題為《虛擬實境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倫理思考》的演講。

[ 導讀 ] 3月25日, 由清華大學資料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共同主辦的“虛擬實境技術(VR)應用的社會價值與社會風險”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來自政府、協會、企業、高校、媒體的150多位代表參加了研討會。 嘉賓們圍繞VR技術的發展趨勢、產業應用前景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社會風險進行了討論。

翟振明:今天我要講清楚VR是什麼, VR技術有什麼風險。 之後, 才給我們自己定規矩, 最終要把它融入到我們的文明和生活狀態裡面,才能使VR真正有價值。 我的實驗室工作並不是非要做具體產品, 最主要的目的是把VR的終極可能性展示出來, 直接考察它會給人類生活帶來什麼樣的顛覆性的衝擊。

我的實驗室, 現在主要是由我本人設計建成了一個可操作體驗的模型, 是VR加IOT的ER系統, 或叫“擴展現實”模型。 體驗叫“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無縫穿越體驗”。 實驗室在哲學樓, 我也是哲學系的教授, 哲學系教授做這個幹什麼呢?

首先我想講一講哲學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想從大家討論比較多的人工智慧講起。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有一位在世界人工智慧界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人, 叫王飛躍。 在不久前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 他做了一個主題報告, 總結了60年以來人工智慧領域的主要人物, 其中最具核心影響力的人物基本都是哲學家。 他講了很多故事之後, 總結說, 人工智慧起源於哲學。

在中國, 很多人都知道一位叫羅素的西方哲學家。 他有一個著名的理髮師悖論。 有一個理髮師, 他只給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 在這樣的前提下就產生一個問題——這個理髮師該不該給自己理髮?一說“該”就變成“不該”, 一說“不該”又立馬變成“該”, 也就是一開始想到一個符合的東西,

一啟動就不符合。 如果電腦程式設計裡面有這樣一個東西, 你產生了一個不能停機的迴圈, 就是一個最大的Bug, 導致死機崩潰。 所以, 羅素提出這個理髮師悖論以後, 當時因為數學預設了一個所描述的物件的集合可以包括自己為元素的, 而這個悖論卻揭示了這個不能成立。 所以那時候不少數學大家認為羅素別論挑戰了整個數學的基礎, 使數學陷入危機, 這可是一個大事。

羅素和另外一個哲學家懷德海一起寫了一本書, 叫《數學原理》。 羅素這派哲學家認為描述世界所有的問題一定要先觀察或實驗, 單靠思想只能揭示概念之間的關係, 不能對世界的事實有所斷言。 但是理性主義哲學家認為我們關於世界的有些命題的真與假是不需要由觀察來證實的,

康得舉的例子就是幾何和算術, 是關於空間和時間關係的學問, 而空間和時間屬人的心智的先驗結構, 不是來源於觀察物件。 羅素寫《數學原理》的本來目的, 是為了把數學還原為邏輯, 反駁康得。

王飛躍這次總結名人堂的時候, 說人工智慧發展最重要的數學就是從那本書裡面來的。 幾個人工智慧核心人物的共同點, 就是都讀了這部厚厚的《數學原理》, 並深受啟發。

當代直接討論VR虛擬實境的哲學家不多, 從我二十年前出了英文版的系統探討VR的哲學專著至今, 也沒見到有誰認真跟進。 但是你要追溯的話, 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那裡去, 後來的笛卡爾、萊布尼茲、康得、謝林、休謨、貝克萊等都有重頭戲。

平時我們認為的所謂“物質”的東西,到底是啥呢?我們一般認為,獨立存在的一團“材料”在那裡持存,通過我們的感官給我們刺激,我們就“認識”到它們的“在那裡如此這般”的狀態了。VR是什麼?它把事情發生的最底層秩序給顛倒了,一個人的不同感覺(比如視覺和聽覺)分別刺激產生,不同人的感覺也各自激發,然後電腦在背後一協調綜合,每個人就有了自己的世界,不同的人之間也可以共處一個共同的世界。每個人的感官刺激分別起作用,一個共同的世界就產生了。既然我們的VR世界緣起的順序是反過來的,結果與自然的世界又不可分別,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原來對世界的理解是不是搞錯了?這是不是哲學?當然是了。

所以我的那本書,就要論證這些東內容。我當時主要討論的不是社會倫理責任問題,討論的是世界是什麼、人的自我意識是什麼這樣的純哲學問題。這就要在思考推理過程中做很多思想實驗,虛擬實境的原理要說清楚,技術路線要設計出來,我在書中插圖把頭盔都畫出來了。這一連串的思想實驗,後來都變成十幾個專利腳本,已批准的有兩項。現在我的人機互聯實驗室,就是基於二十年前我書中的設計。作為類似電影《駭客帝國》描述的情景的模型,我們現在可以進去體驗了。

《駭客帝國》其實就是VR和互聯網的整合,一進去是什麼樣子?我先講體驗,山東大學電腦和軟體學院雙職院長陳寶權教授去了我的實驗室,進去以後,他確實也不能判斷他乘坐的那輛車開出過實驗室沒有。我們自己人開,你在旁邊戴著改裝過的頭盔。你戴上去一開始看到的是現場,如果把電腦背身上,去上廁所還是廁所,沒問題。上車我們就往前開,外面一關門吃瓜群眾就看不見你了。而你呢,你會感覺到在我們實驗室外面的樓道上走了一圈,在那走了一會就出去,看到街上是外國的風情小鎮,有一點穿越的感覺。當然,你知道這是假的。但是,哪一刻從真變假的?你沒法判斷,這就是無縫穿越。

然後再轉了一圈發現在天安門,那一定是假的。但是車還是在開,旁邊開車人還在,戴著頭盔,你自己看到自己,車也在,方向盤也在,但是這時候開到了長安街上,那就一定不是真的了。然後中間會碰到另外一個人(他在另一個地方戴著頭盔踩著一輛鎖在地面的自行車),通過互聯網連接,與你在虛擬的場景裡接頭相遇了,和你聊兩句,各自繼續前行。一會飛來一個飛碟,把這個車吸了上去,上到太空,又叫你下去,大部分人會猶豫好久才敢下去,感覺如果踩空在宇宙空間回不來了怎麼辦?

你在飛碟中行走,看到了帶著頭盔的自己迎面而來,你伸手觸摸自己之後,艙門開了,太陽、土星從你身邊飛速而過,過了一會兒飛碟把你緩緩放下,一看你回到地球落在中山大學校門口。車開進去,走過校園的部分,就開到我們實驗室所在的一樓,進去以後剛開始沒有看到保安,開到一個角落,轉回來看到了保安,活的、正在上班的真的保安。那就是真實場景通過互聯網無線傳過來的,你自己感覺就在那哲學樓的一樓。緊接著,你唆的一聲被送回六樓回到了實驗室,沒摘頭盔就發現回到了出發時的地點,摘下頭盔,果然回來了。整個過程,大概15分鐘的無縫穿越體驗。

所以現在就要講這個東西了,這到底涉及到什麼?VR,物聯網。物聯網就是把我們的人造物連起來接到互聯網,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們的狀態。知道了狀態,進一步當然就要隨時隨地無障礙地操作它們了。有了網路化的虛擬實境,我們很多人都在同一個網路空間出現,物聯網的操作介面,一定會被整合到VR中去,這難道還有別的更好選擇嗎?

那麼這個危險在哪裡?第一,如果我故意讓你相信是真的,想欺騙並控制你,這就非常危險。如果我是控制欲非常強的人,那麼大家遭殃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人是自由意識的主體,其控制外物的權利是理所當然的,但被他人控制的危險應該減至最低。

還有,我到處做講演,一說到硬體這些東西要普及,要越變越小,成為我們移動設備的標配,就會有人說往後不要頭盔,把信號源直接接入你的中樞神經,要方便有效得多。這是個非常危險的想法!為什麼危險?VR以我們的自然感官為界限沒有很大的問題,但一旦繞過自然感官直接輸入信號,問題就是致命的了,這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你自以為是自己幹的事,但其實是外面人直接操縱你幹的事。第二種,可能你自我意識根本就沒有了,別人看以為你還是一個正常人。一個小孩原來看書慢,現在看得很快,你認為我的孩子得到幸福生活了,其實幸福生活已經終結了,當然痛苦也終結了,因為他已經變成沒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雖然從第三人稱視角觀察根本看不出什麼區別。這東西一推廣,整個文明就沒有了。那些看起來走來走去的人,其實就是機器,文明已經終結了,這不是非常可怕嗎?這可不是一般的倫理道德的問題,是最根本的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因為我們不知道腦中樞在什麼時候碰到什麼地方的時候,自我意識會消失,所有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都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搞壞的可能性一定比搞好的可能性要大很多倍。這兩個可能性,都是極大的災難,是我們要誓死去杜絕的。

還有第三種,就是VR與物聯網整合後的擴展現實,不但可體驗還可以操作,這就是我實驗室的模型所展示的。很多人認為,VR是讓人玩讓人墮落的地方,而物聯網是“實體經濟”,是“嚴肅”的產生GDP的地方。這也是一種危險的思路,因為按此思路,VR就變成物聯網的附屬,讓人為物服務,人和物的關係搞顛倒了。

本來,我們人在VR裡面,VR裡的人是主體,物聯網是工具才對,把物聯網當成主體,這是人物顛倒的世界,又叫人文理性的倒錯。很多人把技術的VR應用叫做遊戲的“非嚴肅應用”,而把物聯網的應用叫做“嚴肅應用”,整個的倒錯。人的生活本身嚴肅還是工具製造嚴肅?為什麼覺得工具那麼嚴肅,因為以前沒有工具活都活不了;現在活下去不是最重要的,這時候才要回到真正的人的生活核心上去才是最重要的,VR裡面的人是最重要的東西,物是為實現人的生活的內在價值服務的,這就是所有VR相關的倫理考量和責任意識的基礎。

其他的沒時間講了,比如造世倫理學,造勢倫理學講的是我們的自然世界的規律是給定的,不是我們可干涉的,不存在倫理問題。但是VR虛擬世界裡面的“自然規律”在相當程度上是我們自己定的,這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倫理問題,即判斷怎樣的“自然”規律更符合我們的需求的問題。比如說,ER世界裡,是否允許“自然災害”的發生?這個世界需要四季更替嗎?等等。還有其他的問題,諸如有關責任與權利的邊界問題、一個責任主體和雙重身份、雙重後果,人身與財產的區別等等,在這個全新的文明形態裡,以前用的法律概念道德概念全都不太管用了,這就需要我們從最基本的人文理性開始系統重啟。

整理:劉純

校對:辛洪錄

編輯:蝴蝶

後來的笛卡爾、萊布尼茲、康得、謝林、休謨、貝克萊等都有重頭戲。

平時我們認為的所謂“物質”的東西,到底是啥呢?我們一般認為,獨立存在的一團“材料”在那裡持存,通過我們的感官給我們刺激,我們就“認識”到它們的“在那裡如此這般”的狀態了。VR是什麼?它把事情發生的最底層秩序給顛倒了,一個人的不同感覺(比如視覺和聽覺)分別刺激產生,不同人的感覺也各自激發,然後電腦在背後一協調綜合,每個人就有了自己的世界,不同的人之間也可以共處一個共同的世界。每個人的感官刺激分別起作用,一個共同的世界就產生了。既然我們的VR世界緣起的順序是反過來的,結果與自然的世界又不可分別,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原來對世界的理解是不是搞錯了?這是不是哲學?當然是了。

所以我的那本書,就要論證這些東內容。我當時主要討論的不是社會倫理責任問題,討論的是世界是什麼、人的自我意識是什麼這樣的純哲學問題。這就要在思考推理過程中做很多思想實驗,虛擬實境的原理要說清楚,技術路線要設計出來,我在書中插圖把頭盔都畫出來了。這一連串的思想實驗,後來都變成十幾個專利腳本,已批准的有兩項。現在我的人機互聯實驗室,就是基於二十年前我書中的設計。作為類似電影《駭客帝國》描述的情景的模型,我們現在可以進去體驗了。

《駭客帝國》其實就是VR和互聯網的整合,一進去是什麼樣子?我先講體驗,山東大學電腦和軟體學院雙職院長陳寶權教授去了我的實驗室,進去以後,他確實也不能判斷他乘坐的那輛車開出過實驗室沒有。我們自己人開,你在旁邊戴著改裝過的頭盔。你戴上去一開始看到的是現場,如果把電腦背身上,去上廁所還是廁所,沒問題。上車我們就往前開,外面一關門吃瓜群眾就看不見你了。而你呢,你會感覺到在我們實驗室外面的樓道上走了一圈,在那走了一會就出去,看到街上是外國的風情小鎮,有一點穿越的感覺。當然,你知道這是假的。但是,哪一刻從真變假的?你沒法判斷,這就是無縫穿越。

然後再轉了一圈發現在天安門,那一定是假的。但是車還是在開,旁邊開車人還在,戴著頭盔,你自己看到自己,車也在,方向盤也在,但是這時候開到了長安街上,那就一定不是真的了。然後中間會碰到另外一個人(他在另一個地方戴著頭盔踩著一輛鎖在地面的自行車),通過互聯網連接,與你在虛擬的場景裡接頭相遇了,和你聊兩句,各自繼續前行。一會飛來一個飛碟,把這個車吸了上去,上到太空,又叫你下去,大部分人會猶豫好久才敢下去,感覺如果踩空在宇宙空間回不來了怎麼辦?

你在飛碟中行走,看到了帶著頭盔的自己迎面而來,你伸手觸摸自己之後,艙門開了,太陽、土星從你身邊飛速而過,過了一會兒飛碟把你緩緩放下,一看你回到地球落在中山大學校門口。車開進去,走過校園的部分,就開到我們實驗室所在的一樓,進去以後剛開始沒有看到保安,開到一個角落,轉回來看到了保安,活的、正在上班的真的保安。那就是真實場景通過互聯網無線傳過來的,你自己感覺就在那哲學樓的一樓。緊接著,你唆的一聲被送回六樓回到了實驗室,沒摘頭盔就發現回到了出發時的地點,摘下頭盔,果然回來了。整個過程,大概15分鐘的無縫穿越體驗。

所以現在就要講這個東西了,這到底涉及到什麼?VR,物聯網。物聯網就是把我們的人造物連起來接到互聯網,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們的狀態。知道了狀態,進一步當然就要隨時隨地無障礙地操作它們了。有了網路化的虛擬實境,我們很多人都在同一個網路空間出現,物聯網的操作介面,一定會被整合到VR中去,這難道還有別的更好選擇嗎?

那麼這個危險在哪裡?第一,如果我故意讓你相信是真的,想欺騙並控制你,這就非常危險。如果我是控制欲非常強的人,那麼大家遭殃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人是自由意識的主體,其控制外物的權利是理所當然的,但被他人控制的危險應該減至最低。

還有,我到處做講演,一說到硬體這些東西要普及,要越變越小,成為我們移動設備的標配,就會有人說往後不要頭盔,把信號源直接接入你的中樞神經,要方便有效得多。這是個非常危險的想法!為什麼危險?VR以我們的自然感官為界限沒有很大的問題,但一旦繞過自然感官直接輸入信號,問題就是致命的了,這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你自以為是自己幹的事,但其實是外面人直接操縱你幹的事。第二種,可能你自我意識根本就沒有了,別人看以為你還是一個正常人。一個小孩原來看書慢,現在看得很快,你認為我的孩子得到幸福生活了,其實幸福生活已經終結了,當然痛苦也終結了,因為他已經變成沒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雖然從第三人稱視角觀察根本看不出什麼區別。這東西一推廣,整個文明就沒有了。那些看起來走來走去的人,其實就是機器,文明已經終結了,這不是非常可怕嗎?這可不是一般的倫理道德的問題,是最根本的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因為我們不知道腦中樞在什麼時候碰到什麼地方的時候,自我意識會消失,所有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都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搞壞的可能性一定比搞好的可能性要大很多倍。這兩個可能性,都是極大的災難,是我們要誓死去杜絕的。

還有第三種,就是VR與物聯網整合後的擴展現實,不但可體驗還可以操作,這就是我實驗室的模型所展示的。很多人認為,VR是讓人玩讓人墮落的地方,而物聯網是“實體經濟”,是“嚴肅”的產生GDP的地方。這也是一種危險的思路,因為按此思路,VR就變成物聯網的附屬,讓人為物服務,人和物的關係搞顛倒了。

本來,我們人在VR裡面,VR裡的人是主體,物聯網是工具才對,把物聯網當成主體,這是人物顛倒的世界,又叫人文理性的倒錯。很多人把技術的VR應用叫做遊戲的“非嚴肅應用”,而把物聯網的應用叫做“嚴肅應用”,整個的倒錯。人的生活本身嚴肅還是工具製造嚴肅?為什麼覺得工具那麼嚴肅,因為以前沒有工具活都活不了;現在活下去不是最重要的,這時候才要回到真正的人的生活核心上去才是最重要的,VR裡面的人是最重要的東西,物是為實現人的生活的內在價值服務的,這就是所有VR相關的倫理考量和責任意識的基礎。

其他的沒時間講了,比如造世倫理學,造勢倫理學講的是我們的自然世界的規律是給定的,不是我們可干涉的,不存在倫理問題。但是VR虛擬世界裡面的“自然規律”在相當程度上是我們自己定的,這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倫理問題,即判斷怎樣的“自然”規律更符合我們的需求的問題。比如說,ER世界裡,是否允許“自然災害”的發生?這個世界需要四季更替嗎?等等。還有其他的問題,諸如有關責任與權利的邊界問題、一個責任主體和雙重身份、雙重後果,人身與財產的區別等等,在這個全新的文明形態裡,以前用的法律概念道德概念全都不太管用了,這就需要我們從最基本的人文理性開始系統重啟。

整理:劉純

校對:辛洪錄

編輯:蝴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