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村串巷|行走會仙陶淑神洞村

導語

走村串巷, 走的是當今鄉村發展的變化, 以及那即將逝去的歷史, 串的是曾經童年的記憶和揮之不去的鄉愁, 小編帶您走村串巷,

相信您所感受到的應該遠遠不止這些.......

陶淑村位於會仙鎮西南方向, 西與永福羅錦鎮高崇村相接, 南接會仙七裡村委, 是坐落于喀斯特群山環抱之中的山地村落, 因此境內群山林立, 溝壑縱橫, 風光旖旎。

陶淑村委下轄上神洞、下神洞、謝家、嵅口等自然村。 今年年初, 我們曾走訪過陶淑的嵅口村, 當時我們是驅車從七裡村進入, 所以沒有經過陶淑的上下神洞村。 時至歲末, 《走村串巷》採編組受邀走訪了羅錦文化廣場, 便順道進入陶淑村委, 對陶淑的上下神洞村進行了粗略的走訪。

走進村莊,我們習慣性地首先瞭解村名的由來。詢問村民過程中,能講得出村裡板路的人寥寥無幾,一些村民對我們說:可能是由於村莊靠山貌似神仙,村民自古世代稱其為“神山”。山中有一岩洞,口小裡寬,層層疊疊,洞內石鐘乳、石筍交錯縱橫,而且還有很多神奇之處,所以村民都稱此為“神洞”,神洞村也就因此而得名。環村一條溪河貫穿神山,在山的南面進入暗河,又從山的北面冒出地面,上游住戶為上神洞村,下游住戶即為下神洞村。

據說,以前村莊與外界僅一條石板路相通,蜿蜒的小路在溪河兩岸左右迂回,由此,小河上便有了許多的古石橋。有斗拱式,有平板橋,至今仍保留在河道上面。遺憾的是,就在今年發春水時,下神洞村那座屹立了幾百年的石板橋被洪水衝垮,上噸的石板橋面掩埋在水中無法取出,村民自歎不如古人,不知當初先輩們是如何修造此橋的?無奈,為了不影響生產生活,村民只好在原來的基礎上灌澆混泥土橋面重新建橋了。

“陶山道窪灣不平,淑地路窄且泥濘。村民雄心改舊貌,委實感謝眾鄉親。”以前,神洞村由於地處偏遠山區,幾乎與外界隔絕,村中土地由於都是喀斯特岩溶地質,春被水澇,夏受旱災,能種植水稻的糧田少之又少,神洞村民生活較低。據村中老人介紹,神洞村以前的房屋居所破爛不堪,幾乎沒有什麼大戶人家。採編組小編在走村串巷時最是喜歡拍攝一些古跡、老屋什麼的,然後以老屋對比新居來展開闡述。而進入神洞村,那些令小編神往的古村老屋並沒有如想像般的出現,倒是一棟棟城市別墅似的鄉村新居,在夕陽的映襯下格外耀眼。近年來,神洞村民在政府的引導和市場推動下,充分利用當地荒地特點,大力發展種植砂糖柑桔並取得了相當卓越的效益。如今村民大都拆掉了舊屋蓋起了新樓,鄉村道路拓寬硬化,鄉村亮化,環境綠化,神洞村民過上了如城市般的生活,再也不是當年的貧窮落後山村。這正是村民碑刻描述一樣:村民雄心改舊貌,敢叫日月換新天!

攝影:梁欣 周子傑

編輯:肖豔梅

校對:梁琳 劉慧林

走進村莊,我們習慣性地首先瞭解村名的由來。詢問村民過程中,能講得出村裡板路的人寥寥無幾,一些村民對我們說:可能是由於村莊靠山貌似神仙,村民自古世代稱其為“神山”。山中有一岩洞,口小裡寬,層層疊疊,洞內石鐘乳、石筍交錯縱橫,而且還有很多神奇之處,所以村民都稱此為“神洞”,神洞村也就因此而得名。環村一條溪河貫穿神山,在山的南面進入暗河,又從山的北面冒出地面,上游住戶為上神洞村,下游住戶即為下神洞村。

據說,以前村莊與外界僅一條石板路相通,蜿蜒的小路在溪河兩岸左右迂回,由此,小河上便有了許多的古石橋。有斗拱式,有平板橋,至今仍保留在河道上面。遺憾的是,就在今年發春水時,下神洞村那座屹立了幾百年的石板橋被洪水衝垮,上噸的石板橋面掩埋在水中無法取出,村民自歎不如古人,不知當初先輩們是如何修造此橋的?無奈,為了不影響生產生活,村民只好在原來的基礎上灌澆混泥土橋面重新建橋了。

“陶山道窪灣不平,淑地路窄且泥濘。村民雄心改舊貌,委實感謝眾鄉親。”以前,神洞村由於地處偏遠山區,幾乎與外界隔絕,村中土地由於都是喀斯特岩溶地質,春被水澇,夏受旱災,能種植水稻的糧田少之又少,神洞村民生活較低。據村中老人介紹,神洞村以前的房屋居所破爛不堪,幾乎沒有什麼大戶人家。採編組小編在走村串巷時最是喜歡拍攝一些古跡、老屋什麼的,然後以老屋對比新居來展開闡述。而進入神洞村,那些令小編神往的古村老屋並沒有如想像般的出現,倒是一棟棟城市別墅似的鄉村新居,在夕陽的映襯下格外耀眼。近年來,神洞村民在政府的引導和市場推動下,充分利用當地荒地特點,大力發展種植砂糖柑桔並取得了相當卓越的效益。如今村民大都拆掉了舊屋蓋起了新樓,鄉村道路拓寬硬化,鄉村亮化,環境綠化,神洞村民過上了如城市般的生活,再也不是當年的貧窮落後山村。這正是村民碑刻描述一樣:村民雄心改舊貌,敢叫日月換新天!

攝影:梁欣 周子傑

編輯:肖豔梅

校對:梁琳 劉慧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