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莫成一場盛大的圈養

【周克平專欄】

教育莫成一場盛大的圈養

原創作者|周克平(國家開放大學南昌學院副教授, 校長傳媒專欄作者)

買雞蛋的時候, 有經驗的人, 能從蛋的形狀和顏色上, 區分出是"土”雞生的蛋, 還是"洋”雞生的蛋。 無經驗者, 總是反復拷問, 賣蛋者售賣的雞蛋是土是洋。 心善的會如實相告, 機巧的則信誓旦旦地以洋冒土。 這樣冒充的好處在於, 售賣的價格, 土的要往上翻好幾個跟頭。

都是蛋, 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儘管有專家挺身而出, 用檢測資料說話, 告訴人們土蛋洋蛋, 營養成份沒啥區別, 可大家還是對土雞蛋,

情有獨鍾。 條件許可的話, 寧願多花幾倍的價錢, 也要買土雞蛋。 人們固執地認為, 土雞蛋比洋雞蛋, 營養價值要高, 口感更好。

人們心中的土雞洋雞, 往往以"放養”和"圈養”來劃分。 常將那種無拘無束, 以自由覓食為主的雞, 稱為土雞, 而將那種用圍欄關起來, 只能啄食養殖員統一配送飼料的雞, 叫做洋雞。 放養的在外吃想吃的, 圈養的槽裡有什麼吃什麼。 吃進去的東西不一樣, 雞的身價在人們眼裡, 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各自的產蛋, 其價值在人們心中, 一個燦爛一個慘澹。

放養的土雞, 吃什麼不吃什麼, 有自由選擇權, 樣子看上去鮮活健美許多。 圈養的洋雞, 槽裡的食料都一樣, 只能選擇吃或不吃。 真有些可憐那些圈養的雞, 這頭失去了擇食的自由,

那頭又丟失了吃客們的民主選票。 對養雞者來說, 只要圈養的雞聽話, 能大規模地產蛋, 哪管雞身自由不自由, 健美不健美, 肉好吃不好吃, 湯鮮香不鮮香, 蛋營養不營養。

人們不看好圈養, 又依賴圈養。 圈養便於管理, 能完美地體現飼養員的意志。 人圈養雞, 也"圈養”人。 有時我們被別人圈養, 有時我們圈養別人。 只不過這種圈養, 更多地表現在學習上。

不管願不願學, 人們一般都會被送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 一排一排地坐在一個又一個班級的教室裡, 讀著同樣的課本, 接受老師千篇一律地講解, 做著同一張卷子, 老師按標準答案判分, 再按分數高低, 升級到其他的學校, 其他的班級, 接受事先安排好的其他的教育。

我們的教育, 儘管有人在不停地高喊自主學習, 探究學習, 興趣學習, 實踐學習, 翻轉課堂……可這種聲音往往被層層消音壁阻擋, 很難傳進教室的圍牆, 更難深入教育者的心房, 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新的理念, 新的做法, 更多的時候, 只在需要時亮出來秀秀, 給需要者嗅嗅。 轉過身來, 教室裡的老師仍然按統一的要求, 統一的考試大綱, 對圈在教室裡的學生, 進行統一的"餵養"。

統一的餵養, 就像統一速食麵一樣, 方便、省心、省事、省力。 至於餵養進去的東西, 有營養沒營養, 能消化不能消化, 沒有誰來向餵養者問責。 問責的少, 自責的多。 不少人自責沒有學好, 沒有考好。 因為, 在"英才”選拔"的那張試卷上, 下的全是"O蛋”, 你在別人眼裡便是扯淡。

現有的考核標準, 更多的只見分數, 不見能力。 設置的選人進人的門檻, 往往是高分低能不要緊, 低分高能不要進。

許多人在腦子裡不斷地下載新的教育理念, 可在實際操作中, 大家還是習慣用老版本的軟體。

圈養的圍欄沒有拆除, 放養的天地必然狹窄。 只要人們還在圈養, 因材施教只好站在圈欄外張望。

學習不自由,

思想便禁錮,

思想一禁錮,

智慧杳無蹤。

教育莫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盛大圈養。 教育要幫助人們的思想鬆綁, 給夢想插上翅膀, 在蔚藍的天空自由飛翔。

(本文為周克平老師原創投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