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我出生在豫東黃河故道上一個叫中良莊的小村莊

紅薯情結

文/劉平

選稿:中鄉美二室主編 李巧篆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今天回家看娘, 正趕上飯點。 娘熬了一鍋玉米糝紅薯粥, 蒸了一鍋紅薯葉窩窩頭。 雖是粗茶淡飯, 卻是異常的甘飴香甜, 絲絲縷縷, 牽著我的鼻子, 將我牽到飯桌前, 更把我的思緒牽到了歲月深處。

我出生在豫東黃河故道上一個叫中良莊的小村莊, 這裡的沙土地最適宜種植紅薯, 是個遠近聞名的“紅薯窩”。 據老人講, 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初, 一場“三年自然災害”奪去了堤南(黃河大堤以南)無數人的生命。 而正是沙窩裡特有的紅薯,

救了堤北人的命, 讓堤北人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因此, 堤北人對紅薯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至今, 在這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紅薯湯, 紅薯饃, 離了紅薯不能活”。

紅薯, 不同地區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叫法:河南人叫紅薯, 北京人稱作白薯, 廣東人稱它為番薯, 東北人稱它為地瓜, 而上海人則稱作山芋。 除此之外, 還有白芋、紅芋、香薯、甘薯、紅苕、金薯、朱薯、枕薯等等別稱。 紅薯的名稱何以如此之多?確有可研究之處。 從皮上說, 叫紅薯合適;從瓤上說, 叫白薯妥當, 從來源上說, 此物是外來物種, 叫它番薯更為恰當。

紅薯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 有“長壽食品”之美譽。 據《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文獻記載:紅薯有“補虛乏,

益氣力, 健脾胃, 強腎陰”的功效, 使人“長壽少疾”, 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 《農政全書》載:“甘薯所在, 居人便有半年之糧, 民間漸次廣種。 ”胡秉言曾寫過一首七絕《地瓜》:逶迤藤蔓隴間爬, 翠葉垂蔭掩地瓜。 呂宋始發成萬曆, 生烹炸煮烤均佳。

紅薯源產于美洲大陸, 是哥倫布將它帶到歐洲, 初謁西班牙女王時, 將它獻給女王。 後來, 西班牙水兵又將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 才傳至亞洲各地。 據《閩書》、《農政全書》、《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文獻記載:紅薯約在16世紀末葉傳入中國。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 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 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 值閩中旱饑。 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 大有收穫, 可充穀食之半。 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 ”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 以金公始種之, 故又曰金薯”。

栽種紅薯很有講究, 要先犁出一個田梗, 然後在田梗上用手扒開一個小坑, 把紅薯苗載進坑裡,

按實。 然後把露在外面的部分用土捂上, 主要是防陽光暴曬, 過幾天秧苗紮根長出新葉後再把封土去掉。 不久後, 紅薯便枝繁葉茂、葳蕤一片了。 狀若鵝掌般的紅薯葉層層疊疊的, 綿延成一片綠色的海洋。 紅薯開花的時候, 密密的枝葉上浮現出千朵萬朵的紫色或白色的小花朵, 仿佛無數個小喇叭對著太陽齊聲奏響。

紅薯栽上後, 主要的田間管理就是“翻秧”。 夏季多陰雨天, 紅薯秧容易生根, 如不及時翻開, 會影響紅薯產量。 翻紅薯秧是人們最樂意幹的農活, 每人一根木棍, 把紅薯秧一枝枝朝著一個方向翻動。 在翻動過程中, 有時難免會翻掉幾枝, 斷掉的紅薯秧就歸自己。 那時, 母親常用鮮嫩的紅薯葉下麵條, 紅薯葉梗做涼拌菜,

那可是一道誘人的美食, 令人百吃不厭。

秋後, 紅薯成熟的季節, 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家家戶戶總動員, 男女老少齊上陣。 先用鐮刀割去紅薯秧, 然後揮動抓鉤往裸露的田壟上刨, 抓鉤下去, 再往上一拉, 一串紅薯便被刨了出來。 趁著好天氣, 再把紅薯旋成片,就地灑開,曬乾。麥荏紅薯收穫後則要挖地窖儲藏。紅薯和紅薯乾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糧,窖藏的紅薯往往要吃到來年的春天。

兒時的冬天,每當我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扔下書包沖進廚房,揭開鍋蓋,鍋裡有母親早已煮好的紅薯。於是,先挑幾塊稀溜(軟乎)的紅薯,蹲在門檻上,揭開薄如油紙的紅薯皮,酥鬆的薯肉散發著濃濃的甜香,充盈的糖汁如蜜般滋滋流淌,輕輕一吸,入口即化。一種從口入心的甜意令人無比的暢快。揭下的皮兒高高扔起,一旁的狗兒一個騰空跳躍,準確地接住,然後一口吞下。

手巧的母親總能用紅薯面做出各種美食:入口即化的面魚兒、酸辣誘人的餄餎面、香甜可口的鍋餅、清香軟綿的窩頭、香味撲鼻的炒紅薯絲、甘甜鮮美的紅薯粥、可口勁道的紅薯粉條……那簡直就是一個“全薯宴”。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中華大地時,卻找不到一首關於紅薯的詩。因為紅薯傳入中國較晚,錯過了詩人盛行的朝代,後來的詩人們,大概因為紅薯太過於平常而不屑一顧吧。然而,紅薯藤低著頭,不與百花爭寵,默默奉獻了一生,像詩人一樣把詩寫進大地裡,多像生活在豫東黃河故道上我淳樸的鄉親們!

(作者簡介:劉平,祖籍河南商丘,現供職于中原油田。中原油田作家協會會員,濮陽市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再把紅薯旋成片,就地灑開,曬乾。麥荏紅薯收穫後則要挖地窖儲藏。紅薯和紅薯乾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糧,窖藏的紅薯往往要吃到來年的春天。

兒時的冬天,每當我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扔下書包沖進廚房,揭開鍋蓋,鍋裡有母親早已煮好的紅薯。於是,先挑幾塊稀溜(軟乎)的紅薯,蹲在門檻上,揭開薄如油紙的紅薯皮,酥鬆的薯肉散發著濃濃的甜香,充盈的糖汁如蜜般滋滋流淌,輕輕一吸,入口即化。一種從口入心的甜意令人無比的暢快。揭下的皮兒高高扔起,一旁的狗兒一個騰空跳躍,準確地接住,然後一口吞下。

手巧的母親總能用紅薯面做出各種美食:入口即化的面魚兒、酸辣誘人的餄餎面、香甜可口的鍋餅、清香軟綿的窩頭、香味撲鼻的炒紅薯絲、甘甜鮮美的紅薯粥、可口勁道的紅薯粉條……那簡直就是一個“全薯宴”。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中華大地時,卻找不到一首關於紅薯的詩。因為紅薯傳入中國較晚,錯過了詩人盛行的朝代,後來的詩人們,大概因為紅薯太過於平常而不屑一顧吧。然而,紅薯藤低著頭,不與百花爭寵,默默奉獻了一生,像詩人一樣把詩寫進大地裡,多像生活在豫東黃河故道上我淳樸的鄉親們!

(作者簡介:劉平,祖籍河南商丘,現供職于中原油田。中原油田作家協會會員,濮陽市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