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天天講習」“病有所醫”如何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在“病有所醫”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 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 並對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 這充分體現了我們党對健康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重大作用的整體思路, 也呼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急切期盼。

在病有所醫方面要啃的硬骨頭, 主要還是解決好當今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之後在醫療衛生領域的表現, 那就是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健康的新需求和目前醫療服務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當下, 最好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解決不平衡問題, 確保健康中國戰略落到實處, 需要採取以下一些舉措:

第一,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例如: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 建立管理密集型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區域專科聯盟、遠端醫療協作等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 如目前開展的“組團式”援疆援藏, 通過遠端醫療以及“組團式”援助, 已經對全部834個貧困縣建立了對口支援的長效機制;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如鞏固公立醫院全面取消“以藥養醫”成果;健全全民醫療保障制度, 如實現群眾異地就醫基本醫保直接結算;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如完善藥品、耗材集中採購機制, 推進國家藥品價格談判, 推行藥品採購“兩票制”, 降低虛高價格;建立健全綜合監管制度, 如堅決打擊涉醫違法犯罪活動, 形成全社會尊醫重衛的氛圍。

第二, 以強基層為重點, 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 多措並舉把更多的人才技術引向基層、財力物力投向基層、優惠政策傾斜基層, 促進基層“軟體”和“硬體”雙提升, 如免費為貧困地區培養醫學人才, 通過職稱制度改革等措施, 使這些人才在邊遠貧困落後的地方留下來, 為那裡的人民群眾做好醫療服務。

同時還有:堅持預防為主, 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準;堅持中西醫並重, 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健康產業,

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健康需求;完善人口政策, 促進人口均衡發展與家庭和諧幸福……

在近期, 已有一系列民生紅包可以期待:國家將繼續加大民生的保障力度, 實施改善醫療服務的行動計畫, 廣泛推廣預約診療、遠端醫療、日間手術等便民惠民措施。 進一步織牢織密基本醫療保障網, 著力解決好農民工、“雙創”人員異地就醫的直接結算問題。 加大健康扶貧力度, 擴大集中救治的病種——現在已經集中救治了九種大病, 下一步要擴大病種範圍。 對於深度貧困地區, 要集中攻堅, 解決好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要提質增效, 加大防病力度, 使人民群眾少得病。 重點要加強婦幼健康服務, 特別是要儘快補短板,

如兒科、婦產科、麻醉科等人才短缺的問題。 通過提升基層服務的能力, 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深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 進一步增進人民的健康福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