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 贛州市東南部, 武夷山餘脈西麓, 南嶺餘脈北端, 贛江一級支流貢江上游;介於北緯25°29′~25°55′, 東經115°29′~116°02′之間, 東南鄰福建武平和長汀, 南接尋烏, 西南毗安遠, 西北連于都, 東北交瑞金。 為贛、閩、粵“三省通衢”之地。 東西寬56千米, 南北長85千米。 距贛州市(經杉樹排、瑞贛高速)137千米, 距省會南昌市(經瑞金、撫州)440千米。

會昌縣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 地勢周圍高、中間低, 自東南往西北略呈掌狀傾斜。 河流眾多, 南來的湘江與東來的綿江匯成貢江直入贛江。 年降水量1621.2毫米, 年均溫19.3℃。 截止2013年5月, 全縣總人口51.16萬, 其中非農業人口6.7萬人。

全縣通行客家語(甯龍片), 客家文化濃厚。

會昌縣是中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中國第二批生態農業建設示範縣, 江西省商品糧基地縣。 礦藏有錫、岩鹽、螢石、石灰石、稀土等。 特產有會昌米粉、會昌醬乾等。 會昌城區規劃面積達18平方公里, 境內有323、206國道和贛龍鐵路穿過, 成廈、濟廣高速會昌段已建成。

該縣是革命老區, 存有會(昌)、尋(烏)、安(遠)中央縣委舊址、中共粵贛省委舊址等紅色革命遺址。 名勝古跡有漢仙岩摩崖石刻、羊角古城堡、會昌山森林公園、會仙溫泉等。

中文名稱

會昌縣

外文名稱

Huichang County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江西省贛州市

下轄地區

19個鄉鎮

政府駐地

文武壩鎮紅旗大道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區碼

342600

地理位置

江西省的東南部

面 積

2709.91平方千米

人 口

51.16萬(2013)

方 言

客家語(甯龍片)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漢仙岩、磐石山、肖帝岩、會昌山、獅子岩、車心溫泉等

火車站

西江站

車牌代碼

贛B

拼 音

Huì Chāng Xiàn

耕 地

26萬畝

行政代碼

360733

歷史沿革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劃于都縣東南六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 屬江南西路之虔州。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 改虔州為贛州, 紹定四年(1231)升會昌為軍, 鹹淳五年(1269)複為縣。 而據《會昌縣誌》載: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始設縣, 適逢鎮人鑿開得磚12塊, 磚上刻有“會昌”篆字, 故以“會昌”為縣名, 一直沿用至今。

元大德元年(1297)會昌升為州,

轄瑞金縣。 明洪武二年(1369)複為縣, 此後明清二代會昌均屬贛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 廢清代府州制, 次年統一為縣制, 各縣直屬省。 會昌屬江西省。

民國21年(1932), 江西省劃為13個行政區, 會昌屬第十二行政區(長官公署設甯都)。

民國24年(1935), 江西省劃為8個行政區, 會昌屬第八行政區(專署設寧都), 直至1949年8月會昌解放。 1929年, 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來到會昌, 建立了紅色政權——中共筠門嶺地下區委;1931年10月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會昌縣委員會;1932年7月, 會昌、尋烏、安遠三縣聯合成立中心縣委;1933年2月在會昌縣內設會昌、筠門嶺、西江三縣;1934年9月三縣又全並為會昌縣。

1931年9月,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會昌北部地方, 10月成立“會昌縣革命委員會”, 先駐莊埠,

後遷至縣城, 隸中央蘇維埃政府。 1932年1月, 撤銷會昌縣革命委員會, 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 1933年7月, 建立西江、門嶺縣, 會昌一分為三, 隸粵贛省蘇維埃政府。 1934年5月, 西江縣劃為中央直屬縣。 同年, 會昌縣蘇及閘嶺、尋安縣蘇在於都小溪合併成立尋安會縣蘇, 隸贛南省蘇。 西江縣隸中共瑞西特委。 1934年10月,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後, 會昌、西江、門嶺縣蘇維埃政權先後解體, 會昌複為一縣。

1949年8月22日會昌解放, 成立會昌縣人民政府, 屬贛州專署。 9月中旬, 成立甯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會昌隸屬之。 1952年8月, 撤銷寧都分區, 會昌屬贛州地區專員公署。 此後, 贛州行政區劃多次易名, 會昌一直隸屬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