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賀普仁:針灸治療皮膚病

白癜方

【病症:白癜風】

白癜風是皮膚色素脫失而發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 又稱白駁風。 多因七情內傷, 肝氣鬱結, 氣機不暢, 複感風邪, 客於肌膚, 致令氣血失和, 血不榮膚而成。 西醫認為本病是一種局限性色素代謝障礙的疾病。 發病原因有遺傳因素、自體免疫和神經因素。

【針方組成】

局部阿是穴, 俠白。

【針方臨證】

皮膚突然出現色素脫失斑, 漸漸擴大, 形狀不規則, 可多發或對稱性, 皮損處呈純白色, 邊緣色素往往較深, 患者一般無自覺症狀, 有的患者可伴有精神憂鬱或心煩急躁。 舌質淡或有瘀斑, 舌苔白, 脈緩。

【隨證加減】

肝鬱氣滯者可加合穀、太沖。 氣血失和者可加足三裡, 三陰交。

【臨床操作】

以短毫針圍刺白斑患處, 約1cm1針, 留針30分鐘。 針後, 用火針散刺白斑病灶及邊緣處。 用艾卷灸俠白穴, 每側半小時, 可教會患者, 自行在家中灸治。

【針方明理】

賀普仁教授認為白癜風之皮膚白斑是疾病發於外的表像, 因於氣血失和以致肌膚失養所致, 故氣血失和是引起白斑的基本病理過程, 這一過程的產生多由外感風邪或情志不暢引起。

在治療方面, 調和氣血是基本原則。 穴取肺經的俠白穴, 部位在上膊, 臑部內側, 白肉凸起之前方,

垂手夾腋之處, 肺臟之兩側, 肺主白, 故名俠白。

因肺主皮毛, 肺主華蓋, 白斑病在皮膚, 肺能輸布氣血至全身。 灸治俠白, 可調理肺氣、調氣和血、榮養肌膚。

圍刺白斑, 火針局部點刺等方法均是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通絡、補益肝腎、養血消斑的作用, 能夠促進黑色素細胞再生以及恢復皮膚表面黑色素細胞的正常功能, 調節內分泌的平衡, 調理臟腑及機體免疫機制的功能。

【按語】

患者飲食上應注意平時盡可能少食維生素C, 多進食豆類以及豆製品。 注意室外鍛煉身體, 也不可強光暴曬, 應注意勞逸結合、心情舒暢, 以積極配合治療。 堅持治療, 多數患者在半個月以後開始見效, 個別患者見效後恢復很緩慢,

若半途而廢則治療會前功盡棄。 因此對於白癜風的治療貴在堅持, 並且痊癒後鞏固治療一段時間有助於防止復發。

二、蛇丹方

【病症:蛇丹】

蛇丹是在皮膚上出現簇集成群, 累累如串珠的水皰, 疼痛異常劇烈的一種皮膚病。 因它多纏腰而發, 故又名纏腰火丹,

但也常發生於身體其他部位。 以腰肋部、胸部多見, 頭面部次之, 多發於身體之一側。

本病多因脾濕久困, 肝膽經脈外受風熱毒邪, 或肝氣鬱結, 久而化火, 以致肝膽火盛, 濕熱蘊蒸, 溢於肌膚脈絡發為皰疹。

【針方組成】

龍眼, 阿是(龍頭、龍尾), 丘墟透照海。

【針方臨證】

初期皮膚發紅,繼則出現密集成簇的、大小不等的丘皰疹,迅即變成小水皰,三五成群,排列成帶狀,皰群之間膚色正常,患者呈索狀刺痛、灼痛。舌黃或幹,脈弦數。

熱盛型:局部皮膚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 自覺口苦、咽幹口渴,煩躁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幹或不爽,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滑微數。

濕盛型:皮損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時溏,舌質淡體胖,舌苔白膩,脈沉緩或滑。

氣滯血瘀型: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黯苔白,脈弦細。

【隨證加減】

熱盛型加合谷、曲池,濕盛型加足三裡,氣滯血瘀型血海。

【臨床操作】

龍眼穴為經外奇穴,位於手小指尺側第2、第3骨節之間,握拳於橫紋近處取之。龍眼刺入0.2~0.3寸,或點刺放血,毫針透刺從丘墟向照海。皰疹病灶帶前(頭)、中、後(尾)部三棱針點刺出血加拔罐。

【針方明理】

賀普仁教授在本方中用龍頭、龍尾、龍眼。先用三棱針刺其延展所向龍頭、龍尾之處,出黃水惡血以瀉毒熱,後再刺其他患處,再用三棱針刺龍眼。

其用意在於清熱解毒,祛瘀除惡,以治其因;化瘀通絡、涼血和營,以治其果。運用放血加拔罐方法以充分祛其惡血,使濕熱火毒之邪能隨瘀滯之血而出,給邪以出路。

這不僅能控制病情,而且能去除病原,所以它是治療帶狀皰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取丘墟透照海,疏肝涵木,調理氣機;曲池、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和原穴,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合穴,陽明經多氣多血,施瀉法可疏泄和通調陽明經氣,健脾胃祛濕濁,清瀉氣血的壅滯;足太陰脾經的血海,善於活血祛瘀。

以上諸方諸法合用,微通法結合強通法,起到疏肝解鬱、清熱利濕、祛瘀止痛的作用。

【按語】

本病相當於兩醫的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病毒通過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經過血行傳播,可在皮膚上出現水痘,但大多數人感染後不出現水痘,是為隱性感染,成為病毒攜帶者。

此種病毒為嗜神經性,在侵入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後可沿著神經移動到脊髓後根的神經節中,並潛伏在該處,當宿主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如患感冒、發熱、系統性紅斑狼瘡以及惡性腫瘤時,病毒被激發,致使神經節發炎、壞死,同時再次啟動的病毒可以沿著周圍神經纖維移動到皮膚發生皰疹。

三、濕疹方

【病症:濕疹】

濕疹是以糜爛和瘙癢為主症的常見皮膚病。本病常因飲食失節或過食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使濕熱內蘊,造成脾為濕困,複感風、濕、熱邪,內外兩邪相搏,充於肌膚發為本病。濕性重濁黏膩,易耗血傷陰,化燥生風故纏綿不已,反復發作。

【針方組成】

委中、背部痣點、勞宮。

【針方臨證】

熱重於濕(相當於急性濕疹):發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損初起皮膚潮紅焮熱,輕度腫脹,繼而粟疹成片或水皰密集,滲液流津,瘙癢無休,身熱口渴,心煩,大便秘結,小溲短赤。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弦滑。

濕重於熱(相當於急性濕疹或亞急性濕疹): 發病較緩慢,皮疹為丘疹及小水皰,皮膚輕度潮紅,有瘙癢,抓後糜爛滲出較多。伴有納食不安,身倦無力,大便不幹,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或膩,脈弦滑。

脾虛血燥型(相當於慢性濕疹):病程日久,皮膚粗糙肥厚,有明顯瘙癢,表面可有抓痕、血痂、顏色黯或呈色素沉著。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脈沉緩。

【隨證加減】

熱重于濕加曲池,濕重于熱加陰陵泉,脾虛血燥加膈俞。

【臨床操作】

委中以三棱針放血,實證放血量多,虛證可酌減放血量。背部有反應點即痣點,用三棱針挑刺1~3針,後加火罐,每次2~3個痣點。勞宮直刺0.3~0.5寸,陰陵泉直刺1~1 5寸,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5寸。

【針方明理】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內因於濕,外因於風、濕、熱邪,內外兩邪相搏,濕邪氾濫於表則生皰疹,破潰則流水;風熱之邪襲於肌表,擾亂營衛之氣則生癢。治療當以利濕解毒,活血止癢為主。

所以賀普仁教授認為,放血有利於利濕解毒,調和氣血。本病雖發於外,形於肌表,實則內聯於氣血,氣血不調,風邪侵襲,則易患此病。

背部痣點刺絡拔罐放血,有行氣活血之功,血行則外風可疏,內風可滅;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合穴,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此穴放血,既可利濕解毒,又可活血疏風;勞宮為手厥陰心包經穴,與三焦經相表裡,三焦主水濕代謝,取之可利濕解毒。若因該病日久不愈,病入血分,血會膈俞放血,可理血祛風祛濕。微通、強通合用,針刺效力倍增。

【按語】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性皮膚病。急性濕疹初起局部發生紅斑水腫,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經搔抓後,水皰破裂,形成糜爛面,有漿液滲出,乾燥後結成黃色痂皮。若滲液混有血性,結痂常呈黯紅色或黑色;若繼發感染,滲液為膿性,結痂則為污穢黃褐色或黃綠色。皮疹經過治療或自然緩解後,顏色逐漸變成黯紅色或淡紅色,滲出減少,水腫消失,結痂脫落,表面附著細碎鱗屑,新生之上皮紋理較明顯。

四、癮疹方

【病症:癮疹(蕁麻疹)】

癮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以皮膚上出現鮮紅色或蒼白片狀疹塊,並伴有瘙癢為特徵。本病多因稟賦不受,又食魚蝦等腥葷動風之物;或因飲食失節胃腸實熱;或因平素體虛衛表不固,複感風熱、風寒之邪,郁於皮毛肌腠之間而發病;再有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氣機不暢,鬱而化火,灼傷陰血,感受風邪而誘發。

【針方組成】

曲池、合穀、血海、三陰交。

【針方臨證】

風熱型:發病急驟,風團色紅灼熱劇癢,伴有發熱惡寒、咽喉腫痛或嘔吐、腹痛,遇熱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風寒型:皮疹色呈粉白,遇風冷皮疹加重,口不渴,或有腹瀉。舌體淡胖,苔白,脈浮緊。

陰血不足型:皮疹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後或夜間加劇,心煩易怒口幹,手足心熱。舌紅少津或舌質淡,脈沉細。

【隨證加減】

風熱型加風池,風寒型加風市,陰血不足型加足三裡。

【臨床操作】

曲池、血海、三陰交毫針直刺瀉法1~1.5寸, 合穀直刺0.5~1寸,風市直刺1~2寸,內庭瀉法直刺0.5寸,風池斜刺0.5寸,足三裡直刺1.5寸用補法。

【針方明理】

曲池、合穀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原穴,善於開泄散風清熱;脾經之穴血海可清血中鬱熱,三陰交養血涼血;風市散風驅寒,風池祛風清熱;足三裡健運脾胃調氣養血。

賀普仁教授在臨床上運用此方治療蕁麻疹效果良好,同時強調辨明病因,辨證施治。對急性期患者,要祛風止癢;對慢性患者,要扶正健脾養血為治療法則。

【按語】

西醫認為本證特點是初起皮膚局部發生瘙癢,抓後皮膚潮紅,迅即發生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鮮紅色或瓷白色風團,劇烈瘙癢,此起彼伏,越抓越多,數小時後逐漸消退,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

一般皮疹泛發全身,黏膜亦可受累。發生於胃腸部可伴有腹痛腹瀉;發生在喉頭黏膜,則可引起喉頭水腫產生呼吸困難、胸悶憋氣,嚴重者可窒息。反復發作者可遷延至數月或數年,應盡可能避免誘發因素,包括動植物性因數,化學、物理等因數。飲食宜清淡,多飲水。

五、瘙癢方

【病症: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由於不斷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變化等繼發損害。本病多因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或因風濕蘊於肌膚,不得疏泄而致發病。

【針方組成】

天樞、血海、三陰交。

【針方臨證】

瘙癢時發時止,但周身無皮損,瘙癢劇烈,夜間尤甚,有時全身癢,有時局部發作。

血虛風燥型:皮膚乾燥、脫屑,有明顯抓痕及血痂,多見於老年人,冬春發病。舌質淡,苔薄白, 脈弦緩。

風濕蘊阻型:因經久搔抓皮膚繼發感染或濕疹樣變,多見於青壯年,夏秋季發病。苔白或膩, 脈滑。

【隨證加減】

血虛風燥型:加陰陵泉;風濕蘊阻型:加曲池、合穀。

【臨床操作】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火針點刺天樞,速刺不留針。血海、陰陵泉、三陰交、曲池,毫針直刺1~1.5寸;合穀直刺0.5~1寸,風市直刺1~2寸。

【針方明理】

本病主要病機為血虛風燥和風濕蘊阻,風濕為主要致病因素,其內因為脾失健運,氣血失調致內在血虛,脾失運化致濕邪積聚,所以賀普仁教授認為調理脾胃中焦是治療本病的關鍵要點。

本方取穴天樞,天樞為足陽明胃經穴,其經脈屬胃絡脾,又為大腸募穴,是大腸經氣彙聚之處,是調理胃腸中焦之樞紐,借用火針的發散之性,可健脾化濕。

血海、三陰交為脾經穴,血海擅長活血以祛風,血行風自滅,風散癢自消;三陰交健脾疏肝益腎,滋陰養血潤膚。微通法結合溫通法,借火針發散溫陽鼓動之特性,共達到健脾養胃、養血潤燥、祛風化濕止癢之目的。

【按語】

瘙癢症的病因複雜,全身性者如糖尿病,肝、膽疾患;貧血、淋巴瘤等均可引起瘙癢。皮膚瘙癢症有些是屬於敏感所造成的瘙癢症。

老年人皮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萎縮、敏感和增生。瘙癢症的臨床表現為皮膚變軟、變薄、乾燥起皺,在情緒變化、氣溫變化時特別容易發癢,受體內或體外環境因素的多種影響。

在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尋求病因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告誡患者儘量避免引發本病的誘因,如情緒激動,化纖毛織品內衣,過熱和肥皂水刺激,辛辣之品等;外陰部瘙癢禁用酊劑。

六、痤瘡方

【病症: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發於顏面,嚴重者可累及上胸及肩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囊腫和結節等損害。本病多發於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後大多自然痊癒或減輕。本病多因肺經風熱,胃腸濕熱,脾失健運,沖任不調等原因所致。

【針方組成】

耳尖、背部痣點刺絡放血。

【針方臨證】

肺經風熱:顏面潮紅,皮疹紅熱、疼痛或有膿皰。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胃腸濕熱:皮膚油膩不適,皮疹有丘皰疹或有膿皰、結節等,溲黃,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濡數。

脾失健運:皮疹以結節囊腫為主,伴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苔白,脈沉細。

沖任不調:病程長,呈週期性變化,與經期關係密切。並伴有月經不調或痛經,舌質黯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隨證加減】

肺經風熱加肺俞,胃腸濕熱加胃俞、大腸俞, 脾失健運加脾俞,沖任不調加膈俞。

【臨床操作】

耳尖穴用速刺法:針刺前先將耳尖周圍用手指向針刺處擠按,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消毒後以左手拇、食、中指夾緊被刺部位,快速刺入1分左右,迅速出針,擠出鮮血數滴,再用幹棉球按壓。

背部痣點挑刺法:術者手指消毒,然後以左手將背部痣點的皮膚捏起,並將其固定。用握筆式持三棱針,挑刺時,使針尖快速刺入痣點皮膚2~3分許,迅速拔出,隨即在挑刺處拔火罐,可見罐內吸出部分血液,留罐約10分鐘。

【針方明理】

賀普仁教授治療座瘡的特點在於尋找背部痣點或反應點。痣點古代醫家早有重視,《靈樞》曰:“無虛之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二虛相得乃客其形。”

《黃帝內經》曰:“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說明疾病的發生與衛氣營血有關,並可借助經絡的通內達外的生理特點,在體表的各部位上出現各種反應點,而挑痣點法正是利用了經絡的這一生理功能,從治療體表入手。

通過挑刺肺俞、脾俞、胃俞、大腸俞、膈俞,進而調整相關臟器的生理功能,使五臟六腑之陰陽氣血相互協調。加拔火罐可促使局部出血,達到經氣通暢,營衛調和、祛瘀生新之目的。耳尖穴放血增強了消散邪熱的功效。

【按語】

本病患者應該經常用溫水洗滌患處,禁止用手擠壓痤瘡,尤其是位於面部三角區域的,少食油膩辛辣食物及巧克力、煙酒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七、斑禿方

【病症:斑禿、脫髮】

斑禿是指驟然發生的頭髮呈斑塊狀脫落的疾患,俗稱“鬼剃頭”。多因素體虛弱,脾胃不健,氣血化源不足,風邪乘虛侵襲,以致血虛風燥,毛髮失養而脫落。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或肝腎陰虧亦可至毛髮脫落。其中,以血虛風燥者最為多見。

【針方組成】

中脘、上廉、足三裡。

【針方臨證】

頭髮突然成片脫落,脫髮部位形狀不一,大小不等,多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界清楚。繼續發展,病灶數目、範圍均可增多擴大,甚至累及全身毛髮。患者可無自覺症狀,發病前常有精神緊張或過度疲勞史。

【隨證加減】

病重者可加梅花針叩打局部。

【臨床操作】

上廉直刺0.5~1寸,平補平瀉,中脘、足三裡直刺1~1.5寸用補法。

【針方明理】

賀普仁教授擅長選取上廉穴治療斑禿脫髮, 這一獨特經驗穴是因上廉為多氣多血之手陽明大腸經穴,可調和氣血。

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會穴、又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結合足三裡的穴性功能,共起到補氣養血,調理氣機,養血潤發之功效。

【按語】

針灸治療斑禿應貴在堅持。治療期間,患者忌食油膩,保持心情舒暢,保證充足睡眠。

八、銀屑病方

【病症:銀屑病】

白疕是指皮疹上面出現多屑,銀白色乾燥的鱗屑,搔之脫屑,狀如松皮的一種慢性皮膚病。本病以銀色鱗屑,反復發作不愈為特徵。

【針方組成】

委中、耳背青筋、膈俞、局部阿是穴。

【針方臨證】

皮疹初起為淡紅色點狀斑丘疹,逐漸擴大或融成斑片,邊界清楚,表面覆蓋乾燥的白色鱗屑,刮除表面鱗屑,露出一層淡紅發亮半透明薄膜,稱為薄膜現象。再刮除薄膜為細小的出血點,稱為點狀出血現象,以上為本病的兩大臨床特徵。

患者常伴有皮膚瘙癢,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心煩易怒,小便溲赤等全身症狀。舌質紅,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滑或數。

【隨證加減】

血熱:大椎、靈台、曲池、內關、三陰交;血瘀:血海;血燥:大椎、血海、太溪、三陰交。

【臨床操作】

委中、膈俞、耳背青筋均可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患處局部用火針治療。

【針方明理】

委中,別名血郤。善治一切血分病證。具有祛風清熱、涼血活血的功效。所以凡血分有疾,再感受風熱之邪引起的各種皮膚病皆可應用,是治療皮膚病的常用穴。

耳背穴與之相配,可增強其清血分之熱、行血分之瘀的功效,活血可祛瘀、祛瘀能生新,進而達到養血潤燥止癢的目的。與膈俞同用,可調和氣血而疏風。火針治療可改善局部氣血。

【按語】

針刺本病有較好的效果。同時,勸戒患者慎用外用藥。凡含有汞、砒劑藥物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應在醫生指導下選用藥物。忌食辛辣、香燥及魚腥葷物。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針方臨證】

初期皮膚發紅,繼則出現密集成簇的、大小不等的丘皰疹,迅即變成小水皰,三五成群,排列成帶狀,皰群之間膚色正常,患者呈索狀刺痛、灼痛。舌黃或幹,脈弦數。

熱盛型:局部皮膚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 自覺口苦、咽幹口渴,煩躁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幹或不爽,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滑微數。

濕盛型:皮損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時溏,舌質淡體胖,舌苔白膩,脈沉緩或滑。

氣滯血瘀型: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黯苔白,脈弦細。

【隨證加減】

熱盛型加合谷、曲池,濕盛型加足三裡,氣滯血瘀型血海。

【臨床操作】

龍眼穴為經外奇穴,位於手小指尺側第2、第3骨節之間,握拳於橫紋近處取之。龍眼刺入0.2~0.3寸,或點刺放血,毫針透刺從丘墟向照海。皰疹病灶帶前(頭)、中、後(尾)部三棱針點刺出血加拔罐。

【針方明理】

賀普仁教授在本方中用龍頭、龍尾、龍眼。先用三棱針刺其延展所向龍頭、龍尾之處,出黃水惡血以瀉毒熱,後再刺其他患處,再用三棱針刺龍眼。

其用意在於清熱解毒,祛瘀除惡,以治其因;化瘀通絡、涼血和營,以治其果。運用放血加拔罐方法以充分祛其惡血,使濕熱火毒之邪能隨瘀滯之血而出,給邪以出路。

這不僅能控制病情,而且能去除病原,所以它是治療帶狀皰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取丘墟透照海,疏肝涵木,調理氣機;曲池、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和原穴,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合穴,陽明經多氣多血,施瀉法可疏泄和通調陽明經氣,健脾胃祛濕濁,清瀉氣血的壅滯;足太陰脾經的血海,善於活血祛瘀。

以上諸方諸法合用,微通法結合強通法,起到疏肝解鬱、清熱利濕、祛瘀止痛的作用。

【按語】

本病相當於兩醫的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病毒通過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經過血行傳播,可在皮膚上出現水痘,但大多數人感染後不出現水痘,是為隱性感染,成為病毒攜帶者。

此種病毒為嗜神經性,在侵入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後可沿著神經移動到脊髓後根的神經節中,並潛伏在該處,當宿主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如患感冒、發熱、系統性紅斑狼瘡以及惡性腫瘤時,病毒被激發,致使神經節發炎、壞死,同時再次啟動的病毒可以沿著周圍神經纖維移動到皮膚發生皰疹。

三、濕疹方

【病症:濕疹】

濕疹是以糜爛和瘙癢為主症的常見皮膚病。本病常因飲食失節或過食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使濕熱內蘊,造成脾為濕困,複感風、濕、熱邪,內外兩邪相搏,充於肌膚發為本病。濕性重濁黏膩,易耗血傷陰,化燥生風故纏綿不已,反復發作。

【針方組成】

委中、背部痣點、勞宮。

【針方臨證】

熱重於濕(相當於急性濕疹):發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損初起皮膚潮紅焮熱,輕度腫脹,繼而粟疹成片或水皰密集,滲液流津,瘙癢無休,身熱口渴,心煩,大便秘結,小溲短赤。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弦滑。

濕重於熱(相當於急性濕疹或亞急性濕疹): 發病較緩慢,皮疹為丘疹及小水皰,皮膚輕度潮紅,有瘙癢,抓後糜爛滲出較多。伴有納食不安,身倦無力,大便不幹,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或膩,脈弦滑。

脾虛血燥型(相當於慢性濕疹):病程日久,皮膚粗糙肥厚,有明顯瘙癢,表面可有抓痕、血痂、顏色黯或呈色素沉著。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脈沉緩。

【隨證加減】

熱重于濕加曲池,濕重于熱加陰陵泉,脾虛血燥加膈俞。

【臨床操作】

委中以三棱針放血,實證放血量多,虛證可酌減放血量。背部有反應點即痣點,用三棱針挑刺1~3針,後加火罐,每次2~3個痣點。勞宮直刺0.3~0.5寸,陰陵泉直刺1~1 5寸,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5寸。

【針方明理】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內因於濕,外因於風、濕、熱邪,內外兩邪相搏,濕邪氾濫於表則生皰疹,破潰則流水;風熱之邪襲於肌表,擾亂營衛之氣則生癢。治療當以利濕解毒,活血止癢為主。

所以賀普仁教授認為,放血有利於利濕解毒,調和氣血。本病雖發於外,形於肌表,實則內聯於氣血,氣血不調,風邪侵襲,則易患此病。

背部痣點刺絡拔罐放血,有行氣活血之功,血行則外風可疏,內風可滅;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合穴,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此穴放血,既可利濕解毒,又可活血疏風;勞宮為手厥陰心包經穴,與三焦經相表裡,三焦主水濕代謝,取之可利濕解毒。若因該病日久不愈,病入血分,血會膈俞放血,可理血祛風祛濕。微通、強通合用,針刺效力倍增。

【按語】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性皮膚病。急性濕疹初起局部發生紅斑水腫,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經搔抓後,水皰破裂,形成糜爛面,有漿液滲出,乾燥後結成黃色痂皮。若滲液混有血性,結痂常呈黯紅色或黑色;若繼發感染,滲液為膿性,結痂則為污穢黃褐色或黃綠色。皮疹經過治療或自然緩解後,顏色逐漸變成黯紅色或淡紅色,滲出減少,水腫消失,結痂脫落,表面附著細碎鱗屑,新生之上皮紋理較明顯。

四、癮疹方

【病症:癮疹(蕁麻疹)】

癮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以皮膚上出現鮮紅色或蒼白片狀疹塊,並伴有瘙癢為特徵。本病多因稟賦不受,又食魚蝦等腥葷動風之物;或因飲食失節胃腸實熱;或因平素體虛衛表不固,複感風熱、風寒之邪,郁於皮毛肌腠之間而發病;再有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氣機不暢,鬱而化火,灼傷陰血,感受風邪而誘發。

【針方組成】

曲池、合穀、血海、三陰交。

【針方臨證】

風熱型:發病急驟,風團色紅灼熱劇癢,伴有發熱惡寒、咽喉腫痛或嘔吐、腹痛,遇熱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風寒型:皮疹色呈粉白,遇風冷皮疹加重,口不渴,或有腹瀉。舌體淡胖,苔白,脈浮緊。

陰血不足型:皮疹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後或夜間加劇,心煩易怒口幹,手足心熱。舌紅少津或舌質淡,脈沉細。

【隨證加減】

風熱型加風池,風寒型加風市,陰血不足型加足三裡。

【臨床操作】

曲池、血海、三陰交毫針直刺瀉法1~1.5寸, 合穀直刺0.5~1寸,風市直刺1~2寸,內庭瀉法直刺0.5寸,風池斜刺0.5寸,足三裡直刺1.5寸用補法。

【針方明理】

曲池、合穀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原穴,善於開泄散風清熱;脾經之穴血海可清血中鬱熱,三陰交養血涼血;風市散風驅寒,風池祛風清熱;足三裡健運脾胃調氣養血。

賀普仁教授在臨床上運用此方治療蕁麻疹效果良好,同時強調辨明病因,辨證施治。對急性期患者,要祛風止癢;對慢性患者,要扶正健脾養血為治療法則。

【按語】

西醫認為本證特點是初起皮膚局部發生瘙癢,抓後皮膚潮紅,迅即發生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鮮紅色或瓷白色風團,劇烈瘙癢,此起彼伏,越抓越多,數小時後逐漸消退,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

一般皮疹泛發全身,黏膜亦可受累。發生於胃腸部可伴有腹痛腹瀉;發生在喉頭黏膜,則可引起喉頭水腫產生呼吸困難、胸悶憋氣,嚴重者可窒息。反復發作者可遷延至數月或數年,應盡可能避免誘發因素,包括動植物性因數,化學、物理等因數。飲食宜清淡,多飲水。

五、瘙癢方

【病症: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由於不斷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變化等繼發損害。本病多因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或因風濕蘊於肌膚,不得疏泄而致發病。

【針方組成】

天樞、血海、三陰交。

【針方臨證】

瘙癢時發時止,但周身無皮損,瘙癢劇烈,夜間尤甚,有時全身癢,有時局部發作。

血虛風燥型:皮膚乾燥、脫屑,有明顯抓痕及血痂,多見於老年人,冬春發病。舌質淡,苔薄白, 脈弦緩。

風濕蘊阻型:因經久搔抓皮膚繼發感染或濕疹樣變,多見於青壯年,夏秋季發病。苔白或膩, 脈滑。

【隨證加減】

血虛風燥型:加陰陵泉;風濕蘊阻型:加曲池、合穀。

【臨床操作】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火針點刺天樞,速刺不留針。血海、陰陵泉、三陰交、曲池,毫針直刺1~1.5寸;合穀直刺0.5~1寸,風市直刺1~2寸。

【針方明理】

本病主要病機為血虛風燥和風濕蘊阻,風濕為主要致病因素,其內因為脾失健運,氣血失調致內在血虛,脾失運化致濕邪積聚,所以賀普仁教授認為調理脾胃中焦是治療本病的關鍵要點。

本方取穴天樞,天樞為足陽明胃經穴,其經脈屬胃絡脾,又為大腸募穴,是大腸經氣彙聚之處,是調理胃腸中焦之樞紐,借用火針的發散之性,可健脾化濕。

血海、三陰交為脾經穴,血海擅長活血以祛風,血行風自滅,風散癢自消;三陰交健脾疏肝益腎,滋陰養血潤膚。微通法結合溫通法,借火針發散溫陽鼓動之特性,共達到健脾養胃、養血潤燥、祛風化濕止癢之目的。

【按語】

瘙癢症的病因複雜,全身性者如糖尿病,肝、膽疾患;貧血、淋巴瘤等均可引起瘙癢。皮膚瘙癢症有些是屬於敏感所造成的瘙癢症。

老年人皮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萎縮、敏感和增生。瘙癢症的臨床表現為皮膚變軟、變薄、乾燥起皺,在情緒變化、氣溫變化時特別容易發癢,受體內或體外環境因素的多種影響。

在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尋求病因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告誡患者儘量避免引發本病的誘因,如情緒激動,化纖毛織品內衣,過熱和肥皂水刺激,辛辣之品等;外陰部瘙癢禁用酊劑。

六、痤瘡方

【病症: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發於顏面,嚴重者可累及上胸及肩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囊腫和結節等損害。本病多發於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後大多自然痊癒或減輕。本病多因肺經風熱,胃腸濕熱,脾失健運,沖任不調等原因所致。

【針方組成】

耳尖、背部痣點刺絡放血。

【針方臨證】

肺經風熱:顏面潮紅,皮疹紅熱、疼痛或有膿皰。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胃腸濕熱:皮膚油膩不適,皮疹有丘皰疹或有膿皰、結節等,溲黃,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濡數。

脾失健運:皮疹以結節囊腫為主,伴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苔白,脈沉細。

沖任不調:病程長,呈週期性變化,與經期關係密切。並伴有月經不調或痛經,舌質黯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隨證加減】

肺經風熱加肺俞,胃腸濕熱加胃俞、大腸俞, 脾失健運加脾俞,沖任不調加膈俞。

【臨床操作】

耳尖穴用速刺法:針刺前先將耳尖周圍用手指向針刺處擠按,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消毒後以左手拇、食、中指夾緊被刺部位,快速刺入1分左右,迅速出針,擠出鮮血數滴,再用幹棉球按壓。

背部痣點挑刺法:術者手指消毒,然後以左手將背部痣點的皮膚捏起,並將其固定。用握筆式持三棱針,挑刺時,使針尖快速刺入痣點皮膚2~3分許,迅速拔出,隨即在挑刺處拔火罐,可見罐內吸出部分血液,留罐約10分鐘。

【針方明理】

賀普仁教授治療座瘡的特點在於尋找背部痣點或反應點。痣點古代醫家早有重視,《靈樞》曰:“無虛之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二虛相得乃客其形。”

《黃帝內經》曰:“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說明疾病的發生與衛氣營血有關,並可借助經絡的通內達外的生理特點,在體表的各部位上出現各種反應點,而挑痣點法正是利用了經絡的這一生理功能,從治療體表入手。

通過挑刺肺俞、脾俞、胃俞、大腸俞、膈俞,進而調整相關臟器的生理功能,使五臟六腑之陰陽氣血相互協調。加拔火罐可促使局部出血,達到經氣通暢,營衛調和、祛瘀生新之目的。耳尖穴放血增強了消散邪熱的功效。

【按語】

本病患者應該經常用溫水洗滌患處,禁止用手擠壓痤瘡,尤其是位於面部三角區域的,少食油膩辛辣食物及巧克力、煙酒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七、斑禿方

【病症:斑禿、脫髮】

斑禿是指驟然發生的頭髮呈斑塊狀脫落的疾患,俗稱“鬼剃頭”。多因素體虛弱,脾胃不健,氣血化源不足,風邪乘虛侵襲,以致血虛風燥,毛髮失養而脫落。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或肝腎陰虧亦可至毛髮脫落。其中,以血虛風燥者最為多見。

【針方組成】

中脘、上廉、足三裡。

【針方臨證】

頭髮突然成片脫落,脫髮部位形狀不一,大小不等,多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界清楚。繼續發展,病灶數目、範圍均可增多擴大,甚至累及全身毛髮。患者可無自覺症狀,發病前常有精神緊張或過度疲勞史。

【隨證加減】

病重者可加梅花針叩打局部。

【臨床操作】

上廉直刺0.5~1寸,平補平瀉,中脘、足三裡直刺1~1.5寸用補法。

【針方明理】

賀普仁教授擅長選取上廉穴治療斑禿脫髮, 這一獨特經驗穴是因上廉為多氣多血之手陽明大腸經穴,可調和氣血。

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會穴、又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結合足三裡的穴性功能,共起到補氣養血,調理氣機,養血潤發之功效。

【按語】

針灸治療斑禿應貴在堅持。治療期間,患者忌食油膩,保持心情舒暢,保證充足睡眠。

八、銀屑病方

【病症:銀屑病】

白疕是指皮疹上面出現多屑,銀白色乾燥的鱗屑,搔之脫屑,狀如松皮的一種慢性皮膚病。本病以銀色鱗屑,反復發作不愈為特徵。

【針方組成】

委中、耳背青筋、膈俞、局部阿是穴。

【針方臨證】

皮疹初起為淡紅色點狀斑丘疹,逐漸擴大或融成斑片,邊界清楚,表面覆蓋乾燥的白色鱗屑,刮除表面鱗屑,露出一層淡紅發亮半透明薄膜,稱為薄膜現象。再刮除薄膜為細小的出血點,稱為點狀出血現象,以上為本病的兩大臨床特徵。

患者常伴有皮膚瘙癢,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心煩易怒,小便溲赤等全身症狀。舌質紅,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滑或數。

【隨證加減】

血熱:大椎、靈台、曲池、內關、三陰交;血瘀:血海;血燥:大椎、血海、太溪、三陰交。

【臨床操作】

委中、膈俞、耳背青筋均可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患處局部用火針治療。

【針方明理】

委中,別名血郤。善治一切血分病證。具有祛風清熱、涼血活血的功效。所以凡血分有疾,再感受風熱之邪引起的各種皮膚病皆可應用,是治療皮膚病的常用穴。

耳背穴與之相配,可增強其清血分之熱、行血分之瘀的功效,活血可祛瘀、祛瘀能生新,進而達到養血潤燥止癢的目的。與膈俞同用,可調和氣血而疏風。火針治療可改善局部氣血。

【按語】

針刺本病有較好的效果。同時,勸戒患者慎用外用藥。凡含有汞、砒劑藥物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應在醫生指導下選用藥物。忌食辛辣、香燥及魚腥葷物。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