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醫聯體,如何“連體”又“連心”?

日前, 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與橫山橋鎮芙蓉衛生院簽約建立緊密型醫療聯合體。 自此, 芙蓉周邊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常州七院專家的醫療服務, 有效緩解看病難、看病遠、看專家難問題。

截至目前, 全區22家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與上海九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市二院、武進人民醫院等三級公立醫院組建了26個醫聯體, 實現了全覆蓋。 我區醫聯體建設正加速從“鬆散型”向“專科共建型”、“緊密型”轉變。

從“鬆散”到“緊密”, 醫聯體茁壯成長

家住芙蓉的趙奶奶今年70多歲, 身體一直不錯, 只是最近覺得容易累。

本來想去市里大醫院做個系統檢查的她, 在簽約家庭醫生的建議下, 決定到芙蓉衛生院檢查。 “以前鄉下哪能看到大醫院的專家, 現在常州七院的專家把服務送到家門口, 太方便了。 ”

芙蓉衛生院是一所一級甲等衛生院, 與常州七院組建醫聯體後, 雙方在人才培養、技術支援、科研指導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市七院下派一名業務骨幹到芙蓉衛生院掛職兼任副院長, 組織專家團隊到芙蓉衛生院開展門診坐診、病區查房、指導手術、處方點評和病歷點評、疑難病例討論、專題業務講座等。

大力推進醫聯體建設是實施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舉措, 旨在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以前, 大多數醫聯體內部並未建立共贏共用的長效管理機制,

公立醫院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幫扶工作缺乏內在動力, 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 大多限於舉辦講座、開展義診。 ”區衛計局醫政科副科長徐春平表示。 如今, 在政策允許範圍內, 公立醫院和基層醫院積極探索靈活有效的合作方式, 醫聯體之間的技術合作、資源分享等成為一種新常態, 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讓基層群眾得實惠。

 從“無序”到“有序”, 分級診療帶來新氣象

日益緊密的關係帶來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共生。 2017年1—10月, 我區累計下派醫生1871人次, 下派醫生門診診療12376人次, 指導手術429例;開展講座培訓103次, 培訓人數1275人;實施會診人數944人。 去年3月, 區衛計局還從武進人民醫院、武進中醫醫院選拔了6名業務骨幹下到基層衛生院掛職副院長,

為期3年, 幫扶基層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處於無序就醫的秩序下, 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再豐富, 也難以接受基層大量的慢性病、常見病患者。 這種現狀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 一床難求, 而基層醫院逐漸萎縮, 加劇了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平衡。 ”徐春平說。 在探索醫聯體建設的過程中, 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運的就醫新格局應運而生。

事實上, 我區一直在推進醫療機構間整合資源、建立分級診療工作。 從“三醫”聯動家庭醫生簽約, 到五大中心的建成、醫聯體全覆蓋;城鄉居民在家門口的基層醫院就能享受三級醫院專家診療服務……我區構建的分級診療體系, 有力促進了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融合。

 從“整合”到“融合”, 困難與機遇同在

如何完善醫聯體功能, 更好地整合、承擔醫療服務, 還要靠醫療機構自身實踐, 而政府的支持也不可或缺。 通過制度、待遇等的調整, 真正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建立醫聯體並不難, 要面對的是聯合之後能否真融合, 整合之後能否真提高。

人才流通與資源整合, 這兩大領域是重中之重。 比如三級醫院與基層醫院在專家隊伍、設施設備、藥品耗材等資源上存在較大差距, 是導致病患下轉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來, 可以探索患者在醫聯體內不同醫院治療期間實現診療資源分享機制, 從而讓醫聯體真正成為一個整體。

目前, 醫療機構之間共用平臺尚未完善, 實施遠端會診難;受醫保支付方式等政策限制,

聯盟內成員單位間“上下轉診”也有困難。 採訪中, 專家們認為, 只有衛計、人社、財政等多部門共同推進, 打破體制機制障礙, 醫聯體建設才能真正成為緩解百姓看病難的有效途徑。

記者感言

“病有所醫”與“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樣, 是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 近年來, 我區大力推進醫聯體建設, 分級診療鋪開、家庭醫生廣泛簽約等也給群眾就醫帶來了諸多便利。 然而, 想要實現“病有所醫”, 並不是依靠一批名醫懸壺濟世就能實現, 而是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持續投入, 以及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 通過不斷的探索、創新, 才能讓廣大群眾享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