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曬曬2017年陝西博物館工作的“成績單”

2017年, 陝西博物館工作按照“保護文物, 傳承文明, 發展文化”的工作目標要求, 不斷發揮博物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民眾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省博物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陝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總數全國第二

歷時五年的陝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圓滿完成, 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普查成果, 陝西省文物局成功舉辦“數典錄珍 弘道傳承——陝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 陝西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522家, 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量3009455套7748750件, 總數位列全國第二。 通過普查摸清陝西家底、鍛煉隊伍、細化管理, 使文物保護更具針對性、文物研究更具專題性、文物展示更具獨特性、文物利用更具創新性, 為全省文物資源社會共用和服務群眾奠定基礎。

陝西三大博物館建設項目啟動開工

陝西考古博物館開工, 為省政府投資建設的國有大型博物館, 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 總投資約5.4億元, 定位建成全國乃至世界首座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學科發展的專題博物館, 以陝西豐富而獨特的文物考古資源創建成集科研、公眾教育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文化設施,

成為傳承弘揚陝西乃至我國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項目開工, 建築面積約8000㎡, 為地下一層和屋面覆土綠化建築, 總投資1.895億元, 計畫2019年10月建成。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化專案啟動, 總占地約42.15畝, 北區擬建設新博物館, 東區擬建為碑林文化創意區及文化互動區, 西區擬建為碑林學院及青少年書法教育基地。

首次開展“陝西歷史文化使者”評選活動

為貫徹落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 陝西省文物局提出“一個引領, 三個平臺建設”創新工作, “一個引領”就是“陝西歷史文化使者”評選活動。 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文物局共同舉辦, 主題是“保護、傳承、發展、傳播”, 旨在增強社會公眾對優秀歷史文化的關心和熱愛, 吸引更多海內外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社會公眾愛上傳統文化、講好中國好故事, 做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代言人”。 活動為期兩個月, 分初賽、複賽和決賽環節,

共有來自全球9個國家的29個省份和地區12794名各行各業的選手參與比賽, 年齡最大的75歲, 最小的12歲, 最終評選出20名“陝西歷史文化使者”, 並被相關博物館聘請為“特邀講解員”, 參與陝西各文博單位的歷史文化宣講, 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授牌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是陝西省文物局“三個平臺建設”創新工作之一。省文物局印發《關於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全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申報工作,收到省內111家文博單位申請創建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材料。通過組織專家評審,共遴選出首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5家,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於2017年11月舉辦全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培訓班,對25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授牌。這些基地將逐漸形成“圍繞一個傳承主題、策劃一系列原創展覽、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設計一系列研學課程、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編寫一套主題教材、建立一個優秀品牌”的“七個一”格局,真正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眾文化素養的場所。

社區博物館建設使行業體系更加完善

社區博物館建設是陝西省文物局“三個平臺建設”創新工作之一。在調研基礎上多次討論並組織召開專家座談會,印發《陝西省文物局關於社區博物館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首批社區博物館建設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社區博物館設立申報工作,組織專家對92家申報設立社區博物館的材料進行審核,從中遴選出27家社區博物館進行指導和資金支持,並於2017年11月舉辦全省社區博物館建設培訓班,對條件成熟的12家社區博物館授牌。社區博物館建設旨在解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移民搬遷等工作中產生的文化割裂,解決文化發展不平衡和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並由此構建起省、市、縣、鄉鎮、社區五級博物館體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最後一公里”,讓社區博物館成為尋鄉愁、尋記憶、尋根脈、循發展的精神家園。

成功舉辦30多年來全省規模最大的講解員比賽

陝西省文物局組織以“保護、傳承、發展”為主題的“2017年陝西省文博系統講解比賽”,旨在深入貫徹《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進一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引導新時代博物館教育從傳統的講解員式教育到學者型教育轉變,從以青少年為主的教育向全民教育轉變,從展陳認知教育向深層次文化教育轉變,全面提升博物館服務社會的能力。全省共有21個代表隊的103名選手參加,是自1986年以來全省規模最大的一次講解比賽。大唐西市博物館首次單獨組隊參賽,既顯示了陝西對非國有博物館的重視和扶持,說明非國有博物館已經成為陝西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中一支異軍突起的力量。

跨界合作推動博物館行業全面發展

貫徹落實《“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畫》,組織全省文博單位積極申報“互聯網+中華文明”示範專案,其中“絲綢之路特色文物虛擬展示平臺研發及應用示範”“秦陵文化遺產價值傳播及人文旅遊示範”等7個項目被列入國家文物局互聯網示範庫,占全國入選項目總數的10%。與陝文投等單位簽訂“互聯網+中華文明文博創意產業聯盟”戰略合作協定,建立“絲綢之路”國際文創交流基地;與中國移動陝西公司合作啟動了陝西首屆歷史文化動漫遊戲大賽,已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團隊和個人的參賽作品3860餘件,極大地挖掘文物內涵,推動文化產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配合“一帶一路”國家領導人峰會召開,陝西省文物局與國家大劇院首次聯合舉辦“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樂舞文物特展”,展覽萃集收藏於陝西26家文博單位的樂舞文物精品近300件,其中42%為國家一級文物,短短3個月觀眾達8萬人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更是國家大劇院舉辦的所有展覽中觀眾人數最多的一個展覽。

發揮科技創新聯盟作用促進文物保護再上新臺階

充分利用陝西省內5家國家重點科研基地和“陝西省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平臺做好館藏文物保護科技創新,博物館文物科技工作成績斐然。省文物局與西北工業大學組建“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中心”並成立“西北工業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的《微納米矽基雜化材料的研製及其在風化磚石陶質文物的保護應用》獲2017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該院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承擔完成的《中國古代彩繪的指紋識別及有機/無機雜化材料保護關鍵技術和應用》獲得2017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進一步彰顯陝西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的實力。 (記者 王瑛)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是陝西省文物局“三個平臺建設”創新工作之一。省文物局印發《關於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全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申報工作,收到省內111家文博單位申請創建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材料。通過組織專家評審,共遴選出首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5家,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於2017年11月舉辦全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培訓班,對25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授牌。這些基地將逐漸形成“圍繞一個傳承主題、策劃一系列原創展覽、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設計一系列研學課程、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編寫一套主題教材、建立一個優秀品牌”的“七個一”格局,真正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眾文化素養的場所。

社區博物館建設使行業體系更加完善

社區博物館建設是陝西省文物局“三個平臺建設”創新工作之一。在調研基礎上多次討論並組織召開專家座談會,印發《陝西省文物局關於社區博物館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首批社區博物館建設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社區博物館設立申報工作,組織專家對92家申報設立社區博物館的材料進行審核,從中遴選出27家社區博物館進行指導和資金支持,並於2017年11月舉辦全省社區博物館建設培訓班,對條件成熟的12家社區博物館授牌。社區博物館建設旨在解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移民搬遷等工作中產生的文化割裂,解決文化發展不平衡和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並由此構建起省、市、縣、鄉鎮、社區五級博物館體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最後一公里”,讓社區博物館成為尋鄉愁、尋記憶、尋根脈、循發展的精神家園。

成功舉辦30多年來全省規模最大的講解員比賽

陝西省文物局組織以“保護、傳承、發展”為主題的“2017年陝西省文博系統講解比賽”,旨在深入貫徹《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進一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引導新時代博物館教育從傳統的講解員式教育到學者型教育轉變,從以青少年為主的教育向全民教育轉變,從展陳認知教育向深層次文化教育轉變,全面提升博物館服務社會的能力。全省共有21個代表隊的103名選手參加,是自1986年以來全省規模最大的一次講解比賽。大唐西市博物館首次單獨組隊參賽,既顯示了陝西對非國有博物館的重視和扶持,說明非國有博物館已經成為陝西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中一支異軍突起的力量。

跨界合作推動博物館行業全面發展

貫徹落實《“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畫》,組織全省文博單位積極申報“互聯網+中華文明”示範專案,其中“絲綢之路特色文物虛擬展示平臺研發及應用示範”“秦陵文化遺產價值傳播及人文旅遊示範”等7個項目被列入國家文物局互聯網示範庫,占全國入選項目總數的10%。與陝文投等單位簽訂“互聯網+中華文明文博創意產業聯盟”戰略合作協定,建立“絲綢之路”國際文創交流基地;與中國移動陝西公司合作啟動了陝西首屆歷史文化動漫遊戲大賽,已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團隊和個人的參賽作品3860餘件,極大地挖掘文物內涵,推動文化產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配合“一帶一路”國家領導人峰會召開,陝西省文物局與國家大劇院首次聯合舉辦“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樂舞文物特展”,展覽萃集收藏於陝西26家文博單位的樂舞文物精品近300件,其中42%為國家一級文物,短短3個月觀眾達8萬人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更是國家大劇院舉辦的所有展覽中觀眾人數最多的一個展覽。

發揮科技創新聯盟作用促進文物保護再上新臺階

充分利用陝西省內5家國家重點科研基地和“陝西省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平臺做好館藏文物保護科技創新,博物館文物科技工作成績斐然。省文物局與西北工業大學組建“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中心”並成立“西北工業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的《微納米矽基雜化材料的研製及其在風化磚石陶質文物的保護應用》獲2017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該院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承擔完成的《中國古代彩繪的指紋識別及有機/無機雜化材料保護關鍵技術和應用》獲得2017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進一步彰顯陝西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的實力。 (記者 王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