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正風除弊不應止於評議“不滿意單位”

1月2日晚7點, 一場特殊的大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 主席臺旁, 單設一席。 三個單位代表輪流上臺, 分別作典型發言和檢討發言。 這是武漢新年的第一場作風建設大會。 會上, 武漢市紀委公開通報了2017年度全市機關中層處室、基層站所評議“十差不滿意單位”名單。 (1月3日 《湖北日報》)

當各種形式的“評優”屢見不鮮時, “評差”的出現著實讓人們眼前一亮。 武漢市紀委明確將那些對中央要求執行不到位的、對百姓需求服務不到位的、對城市發展工程推進力度不到位的單位作為“十差不滿意單位”評議出來, 這不僅展現了武漢市委市政府揭短亮醜的決心和勇氣,

更彰顯出了其管理的智慧和藝術。

一方面, 評議“十差不滿意單位”, 可以喚醒領導幹部的“職業羞恥心”, 進而激勵“職業榮譽感”, 以此倒逼各項工作高品質高效率、快推進快到位, 從而治理一些幹部的庸政懶政行為。 與此同時, “十差不滿意單位”的評議, 可以考驗“獲獎單位”“一把手”的官品和能力。 面對“羞恥”, 如果“獲獎單位”的“一把手”可以知恥而後勇, “擔其責, 後能進”, 則說明該幹部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領導能力, 可以勝任現有職位;相反, 如果相關領導不能正確看待“十差不滿意單位”的結果, 從此一蹶不振、破罐破摔, 或者心浮氣躁、急功近利, 那麼這樣的幹部終將被驅逐出為人民服務的幹部隊伍。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十差不滿意單位”不僅是“激勵棒”, 更是“試金石”。

然而, 在筆者看來, 要想從根本上正風除弊, 僅僅依靠“十差不滿意單位”評議這種“負激勵”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 更重要的是, 要在評選過後説明“獲獎單位”找到工作落後和不到位的癥結, “對症下藥”, 從根本上提升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準。 真正讓壓力變動力, 變差為良、為優, 以形成政府工作的“良性迴圈”。 與此同時, 要建立健全長效的幹部任用和考核機制, 做到任期有目標, 到期有考核, 從根本上搬掉領導幹部的“鐵交椅”, 打破其“鐵飯碗”, 讓幹部“能上能下”成為常態。

希望此次評議出的“十差不滿意單位”能夠真正讀懂“評差”的意義, 找准“病灶”, 刮骨療毒,

從而實現自身作風的真正轉變, 重塑為民辦事的良好機關形象。

文/費羅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