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助聽器價格相差懸殊 品質區別有多大?

目前單只助聽器的價格從幾千到幾萬不等, 進口品牌居多, 以丹麥瑞聲達、瑞士鋒利、德國西門子、丹麥奧迪康、丹麥唯聽、美國斯達克為代表的六大品牌進口助聽器佔據了約90%的市場份額。

國產助聽器以廈門歐仕達、廈門新聲、杭州惠耳、杭州愛可聲為代表, 在不到10%的市場份額中艱難生存。 當行業技術成熟和普及的時候, 不同品牌助聽器之間品質差別有那麼大嗎?

助聽器內部結構圖

1. 耳背式

2. 耳內式

佩戴舒適、聲音清晰是衡量助聽器優劣的兩大標準

對於聽力障礙者來講, 助聽器的作用是將收集到的外界聲音,

根據患者聽力損失程度, 有選擇的放大後同步播放給佩戴者聽。 親歷了中國助聽器發展之路的康聆聲助聽器總經理許勇描述, 聲音分很多維度, 有強度之分, 也有頻率之別。 六七十年代在藥店和批發市場售賣的單價低於300元助聽器, 其實是聲音放大器, 將收集到所有的聲音放大。 這種沒有聲音精細化處理功能的粗糙助聽器不但不能助聽, 反而會損害聽力。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 如今的助聽器技術早已更新換代, 搭載了先進數位技術的助聽器, 不但可以過濾掉收集來的無關嘈雜聲音, 將言語聲音放大, 還能夠根據不同人需要, 將放大聲音的分貝數值與佩戴者需要補償的聲音相匹配。 比如, 當開門聲、汽車喇叭聲、說話聲音同時傳來,

助聽器可以最大程度過濾掉開門聲和喇叭聲, 將說話者的聲音放大, 放大的程度正好可以彌補佩戴者的聽力損傷, 大大提高聆聽清晰度。

解密助聽器核心技術

助聽器的體積非常小, 這就要求其零部件以微縮版形式呈現, 包括麥克、喇叭、集成塊等硬體, 都是以釐米為計算單位。 同時要求運行速度快, 外界傳到助聽器中的聲音才能夠在快速處理後同步傳給佩戴者。 北京聽力協會副會長、醫學博士王樹峰表示, 國產和進口助聽器在技術上的區別表現在助聽器晶片內對語音信號處理的演算法, 以及模具和配件的品質。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 除去技術簡單的劣質低價助聽器,

當前所有品牌助聽器產品部件基本通用, 如麥克、喇叭, 集成塊等來自相同的供應商。 核心技術上唯一的差別是對於麥克風收集進來的聲音信號在晶片裡面的處理方法, 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案。

該業內人士透露, 從成本上來說, 不考慮開發和市場費用, 專業助聽器的材料成本在250元以上, 以此推斷, 零售價格在1000元以上的產品, 基本可以具備專業助聽器產品屬性。 萬元以上的助聽器, 價格裡除了成本, 還涵蓋品牌、服務、技術、文化等元素。

很多蝸居在深圳和廣東的三線助聽器廠家, 前身為電子廠, 生產的助聽器都是使用國產原件和物料, 產品指標和效果與專業廠家的產品存在很大差別, 提醒消費者認真辨別。

助聽器價格應包含服務

服務是助聽器驗配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本身的技術, 驗配服務也是體現助聽器專業性的一個重要參數。

許勇說, 助聽器的驗配與近視眼鏡的驗配有異曲同工之處, 均需要基於個體特點的量身定制。 適應期因人而異, 一般初戴助聽器者需要1個月左右的適應時間, 第1周每天佩戴時間為2小時, 第2-3周根據情況延長至每天4小時, 第4周加碼到6小時, 期間驗配師根據佩戴者的的反應, 通過調整軟體參數使其達到最佳體驗。

助聽器是一個功能性質的產品, 價格並非衡量品質的惟一標準, 佩戴舒適、聲音清晰、售後服務完善等條件都應納入到考核標準當中。 依個人經濟條件,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款才是明智之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