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0年後就吃不上巧克力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罪魁禍首!

再過30年, 我們就要吃不上巧克力了?

世界可能會在40年內耗盡巧克力

我們可能會看到每年10萬噸的巧克力短缺

甜食黨的末日可能真的要來了

據不完全統計, 每年平均每個美國人要吃掉約5公斤的巧克力, 德國人是11公斤, 法國人是7公斤......

整個歐洲每年要消費約1500億塊的巧克力, 相當於近150萬噸的可哥。

雖然此前有外媒曾稱中國是“巧克力荒漠”, 每年每人僅消費約100~200克。 但近年來中國人對巧克力的需求, 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增長。

大家對巧克力的需求都在增長, 但供應卻馬上就要跟不上了。

甜食黨末日要來了?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資料, 全球變暖將導致氣溫在未來30年升高2.1攝氏度。

2.1攝氏度可能不會讓我們明顯覺得熱, 但卻將對一些植物造成嚴重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 首當其衝的就是可哥樹。

可哥是一種熱帶植物, 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非常挑剔, 尤其是充足的水分。

它們只能在赤道以北和以南大約20度的範圍內生長, 它們在高濕度和充足的雨水等特定條件下才能生長旺盛, 保證產量。

但是,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氣溫升高和汞的上升, 會讓土壤和植物流失更多的水分, 科學家們認為, 就算降雨增加也不太可能抵消水分流失的影響。

到了2050年, 適宜可哥生長的區域將被縮小至深山的原始叢林中。 然而那裡或早或晚會被劃分為自然保護區, 進而無法種植商業作物, 也就會影響全球的巧克力產業。

如果環境問題沒有改善, 說不定甜食黨的末日真的會到來。

專家預測:由於可哥樹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難以生存, 世界可能會在40年內耗盡巧克力。

“巧克力赤字”來襲

全世界70%以上的可哥豆來自西非的象牙海岸和迦納, 這裡是很多跨國巧克力供應商的大本營。

據統計, 象牙海岸和迦納的 200萬小型農場每年出口的約300萬噸可哥,

支撐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全球巧克力市場, 因此他們也被稱為“世界可哥豆銀行”。

但專家預測稱:隨著發展中國家的購物者們正前赴後繼地搶購著更多的甜點, 全球或將出現“巧克力赤字”。

一項名為“巧克力破壞”的研究發現, 典型的西方消費者平均每年要吃掉286個巧克力棒——而如果他們來自比利時, 這個資料則會更多。

在286個巧克力棒中, 生產商需要種植10棵可哥樹來製作可哥和黃油。

可哥樹的果實為莢狀,裡面是濕答答的可哥豆,需要人工取出。取出後的可哥豆經過發酵、曬乾、研磨成可哥漿,成為巧克力的主要原料。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來自中國、印尼、印度、巴西等地區的10多億人進入了可哥市場。

儘管需求增加,供應卻沒有跟上——可哥的庫存量正在下降。

倫敦研究公司Hardman Agribusiness的道格·霍金斯(Doug Hawkins)表示,由於耕作方法數百年來沒有改變,可哥產量處於緊張狀態。

他說:“與受益于現代、高產品種和作物管理技術發展的其他樹木作物不同,在全球可哥作物中,有超過90%的作物是由小農生產的,他們使用的是未經改良的種植材料。”

有報導稱,象牙海岸的可哥種植者採取非法在保護去森林種植來滿足需求,霍金斯稱之為“巧克力破壞”。

他說:“所有的指標都表明,在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看到每年10萬噸的巧克力短缺。”

早就不只是巧克力的問題了

而象牙海岸和迦納這兩個被稱作“世界可哥豆銀行”的國家,他們的官員也將面臨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是努力維持世界上的巧克力供應,還是拯救瀕臨滅絕的生態系統?

這兩個問題或許在所有人看來都很好抉擇,但對於這兩個國家本身卻並沒有那麼簡單。

可哥和咖啡是象牙海岸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占全國可耕地面積的60%。

德國作為全球巧克力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其多個著名巧克力生產廠家的可哥豆原料均來自象牙海岸。

還有我們都很熟悉的義大利著名巧克力品牌費列羅和美國品牌卡夫的可哥豆原料也來自象牙海岸。

與此同時,100%由迦納和象牙海岸自產可哥豆製成的手工巧克力品牌正在不斷湧現,以滿足這個不斷增長的市場。

象牙海岸和迦納的可哥產業,養育著世界巧克力市場的同時,也養育著本地大量的勞動者。

也就是說,如果放棄這個產業,可能將會引發大面積的失業潮,後續的連鎖反應更是可以想見。

雖然兩國GDP加起來只有730億美元,不及雀巢公司2015年1000億美元的銷售額,沒有從這巨大的產業中品嘗到任何甜頭。

但也有無數個窮困的家庭指著可哥農場中的微薄收入賴以生存,這其中還有大量的童工。

日報君此前的文章《殘酷真相: 你吃的每一塊巧克力,都沾染著非洲童奴的血淚》,對可哥農場的童工現象就有過詳細的描述。

但是,就像童工問題的根源不只是可哥農場的雇傭一樣,全球氣候變暖也不是我們每個人少吃一塊巧克力就能解決的。

人口販賣甚至是部分地區對黑色人種的壓榨一日不絕,非法童工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下一個象牙海岸和迦納,甚至是條件更加惡劣的農場和工廠。

巧克力產業即將面臨的原材料短缺困境背後,是整個人類不可回避話題——保護環境。

就像雙十一後,人們紛紛指責淘寶的狂歡製造了大量垃圾,為生態平衡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其實這些問題最終還是落到了我們每個人身上,整個人類加起來,就不再是“人微言輕”。

如果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比如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垃圾分類處理、自備可重複使用購物袋等。

每一個人的一件小事彙聚起來,對保護生態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不要讓那些我們所拋棄的,讓別的生物和整個生態承擔。

也不要讓那些我們熱愛的,成為生態系統的負擔。

可哥樹的果實為莢狀,裡面是濕答答的可哥豆,需要人工取出。取出後的可哥豆經過發酵、曬乾、研磨成可哥漿,成為巧克力的主要原料。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來自中國、印尼、印度、巴西等地區的10多億人進入了可哥市場。

儘管需求增加,供應卻沒有跟上——可哥的庫存量正在下降。

倫敦研究公司Hardman Agribusiness的道格·霍金斯(Doug Hawkins)表示,由於耕作方法數百年來沒有改變,可哥產量處於緊張狀態。

他說:“與受益于現代、高產品種和作物管理技術發展的其他樹木作物不同,在全球可哥作物中,有超過90%的作物是由小農生產的,他們使用的是未經改良的種植材料。”

有報導稱,象牙海岸的可哥種植者採取非法在保護去森林種植來滿足需求,霍金斯稱之為“巧克力破壞”。

他說:“所有的指標都表明,在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看到每年10萬噸的巧克力短缺。”

早就不只是巧克力的問題了

而象牙海岸和迦納這兩個被稱作“世界可哥豆銀行”的國家,他們的官員也將面臨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是努力維持世界上的巧克力供應,還是拯救瀕臨滅絕的生態系統?

這兩個問題或許在所有人看來都很好抉擇,但對於這兩個國家本身卻並沒有那麼簡單。

可哥和咖啡是象牙海岸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占全國可耕地面積的60%。

德國作為全球巧克力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其多個著名巧克力生產廠家的可哥豆原料均來自象牙海岸。

還有我們都很熟悉的義大利著名巧克力品牌費列羅和美國品牌卡夫的可哥豆原料也來自象牙海岸。

與此同時,100%由迦納和象牙海岸自產可哥豆製成的手工巧克力品牌正在不斷湧現,以滿足這個不斷增長的市場。

象牙海岸和迦納的可哥產業,養育著世界巧克力市場的同時,也養育著本地大量的勞動者。

也就是說,如果放棄這個產業,可能將會引發大面積的失業潮,後續的連鎖反應更是可以想見。

雖然兩國GDP加起來只有730億美元,不及雀巢公司2015年1000億美元的銷售額,沒有從這巨大的產業中品嘗到任何甜頭。

但也有無數個窮困的家庭指著可哥農場中的微薄收入賴以生存,這其中還有大量的童工。

日報君此前的文章《殘酷真相: 你吃的每一塊巧克力,都沾染著非洲童奴的血淚》,對可哥農場的童工現象就有過詳細的描述。

但是,就像童工問題的根源不只是可哥農場的雇傭一樣,全球氣候變暖也不是我們每個人少吃一塊巧克力就能解決的。

人口販賣甚至是部分地區對黑色人種的壓榨一日不絕,非法童工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下一個象牙海岸和迦納,甚至是條件更加惡劣的農場和工廠。

巧克力產業即將面臨的原材料短缺困境背後,是整個人類不可回避話題——保護環境。

就像雙十一後,人們紛紛指責淘寶的狂歡製造了大量垃圾,為生態平衡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其實這些問題最終還是落到了我們每個人身上,整個人類加起來,就不再是“人微言輕”。

如果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比如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垃圾分類處理、自備可重複使用購物袋等。

每一個人的一件小事彙聚起來,對保護生態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不要讓那些我們所拋棄的,讓別的生物和整個生態承擔。

也不要讓那些我們熱愛的,成為生態系統的負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