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長軍:超級中學”開“分號”的反思

據媒體報導, 近日, 大名鼎鼎的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正式揭牌, 這標誌著有“超級中學”之稱的衡水中學進駐浙江省。 據悉, 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將對本校高中畢業後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 每人一次性獎勵50萬元。 但此事引發了爭議, 有人認為是社會和學生的共同選擇, 也有人稱“引進衡水模式是浙江素質教育的倒退”。 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法人代表、執行董事肖家興則認為, 衡水中學施行的是一種特別清晰化的管理模式, 確實量化到分鐘, 是因材施教、科學管理, 努力將孩子的潛能發揮到最大化。

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並不新鮮, 假如“超級中學”的支持者回答, 無非是一個意思:“為了學生的前途。 ”即便他們說的是真心話, 但我想應該繼續追問:為了學生怎樣的前途?就是考名牌大學的前途嗎?那些考不上名牌大學, 乃至無力躍龍門而無緣大學的學生難道就沒前途了嗎?我們的教育難道就是為了給幾個名牌大學輸送幾個高分“產品”?

而對於某些“超級中學”的支持者, 比如學校的管理者以及主管部門, 大概會因為打造出這麼一所全國響噹噹的“名校”, 給大學輸送了“優質產品”而無比自豪。

可依筆者看, 這有借高考成績的幌子為自己的政績增光添彩之嫌。 無論是已經破滅的湖北“黃岡神話”, 還是如日中天的河北衡水第一中學、安徽毛坦廠中學等等,

大都過於強調高考成績這一單一指標。 主管部門以及“超級中學”的學校領導, 利用“馬太效應”, 集中了過多的優質生源, 而且大量招收高分複讀的學生, 有人甚至稱其為“高考工廠”。

有了著意打造的顯著成績, “重點大學上線率”“一本上線率”反復搶佔媒體頭條, 這樣的免費廣告, 往往可以吸引全省各地的學生打破頭想擠進“超級中學”, 而且很大可能是家長希望如此。 想進入名牌大學學習, 到“超級中學”打磨, 可以提高實現“夢想”的幾率, 何況這回還有50萬元的大獎可期。 為此花一筆大錢擠進“超級中學”, 算是考上名牌大學的先期投資, 是樁划算的事。 所以很多在一定區域內小有名氣的“准超級中學”基本都是超大班,

而學校並不需要加大太多的投入, 反而可以獲取更多學費、食宿費等經濟利益, 事半功倍啊。 開“分號”當然是擴大經營, 難道真的有人以為這是為了教育事業、為了更多的少年考上名牌大學?

同時, “超級中學”所在地往往有很多外地學生家長租房陪讀, 這就帶動了當地相關的產業發展。 至於說, 早晚有那麼一天, 政策有了變化, “超級中學”衰落了, 甚至倒閉了, 但這一切可能跟現在享受高考政績福利沒多大關係了。 所以, 即便知道“高考經濟”是一種畸形發展, 也很少有人會擔憂推波助瀾的後果。

於是, “教育也是生產力”這句話也被異化而流行了。 有了幾所“超級中學”的示範引領, 某些地方為追求這種高考政績,

“集中優質教育資源”, 也打造起當地的“超級中學”來。 也可以說, 各省都有各自的“超級中學”, 只是目前的名氣不如黃岡中學、衡水第一中學、毛坦廠中學罷了。 於是搶著跟“超級中學”聯姻, 也是一條捷徑。

素質教育喊了很多年, 我們的素質教育一直缺少叫得響的榜樣。 與此相反, 關於“超級中學”的追捧, 關於高考升學率的崇拜卻日益嚴重。 我們聽到的更多的是某某學生考了多高的分數, 何時聽到某某學生在德體美勞等方面十分突出, 更不用說有什麼發明、創新了!有誰問過這群十幾歲的孩子在“超級中學”過得是否快樂?他們在哪方面有特長需要發展?他們對未來的憧憬是什麼?

當一群本該朝氣蓬勃的、思維活躍的孩子的青春被“超級中學”禁錮,

失去了馳騁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舞臺, 即便我們有更多的“超級中學”, 我們能提升教育水準嗎?我們不該認真反思一下這樣的教育政績觀嗎?

(作者單位為河南唐河縣第七小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