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思考方式裡,藏著你的幸福

如今的頂級名校已經進入商業化高校運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被重新定義。 一夜之間, 學生和學校的關係成了消費者和供應商的關係。

作為消費者, 學生就會想讓自己物超所值, 因此, 學校給學生提供了大量和職業發展關聯度更高的課程。

雖說名校喜歡昭告天下, 他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如何思考, 但是他們真正所做的是, 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演說能力, 為他們在職業領域的成功做鋪墊。 這種高等教育並沒有回答青年一代向成年過渡時, 所面臨的人生意義和使命等更大的問題。

親愛的各位書友好, 今天起, 我們繼續共讀《優秀的綿羊》。 建議今日閱讀完第五章, 第70頁至第80頁。 在開始之前, 你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1.你認為, 大學應該解決什麼問題?

2.如果你重讀一次大學, 你希望學到什麼?

不知何時起, 上大學成了一件很功利的事情。

上什麼院校、學什麼專業, 都需要和你未來的工作掛鉤。

在大多數人眼中, 上大學是一件需要講求投資回報率的事情, 因此, 學生在高考填報志願時, 家長和老師會以“某某專業好就業”來作為填報標準。 這也是如今大學裡金融、電腦、會計等專業成為熱門的原因所在。

但是我們是否有思考過一個問題, 讀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4年後找份高收入的工作嗎?

作者對此不以為然。

在他眼中,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 需要解決學生在青年一代向成年過渡時的問題, 例如他們的成長需求、他們人生的意義和使命, 乃至社會存在的意義以及人存在的意義。

當然, 這並不意味著上大學為了找份好工作、獲取高薪的想法完全錯誤, 在當今社會, 金錢依舊重要, 它支撐著職業發展、生活保障和國民實力等等。

但問題是, 需要我們關心的僅僅是金錢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不僅限於工作, 而工作不僅限於收入;國家不僅限於它的財富, 而教育也不僅限於培養職場能力。

在書中,

作者對當今大學生的專業選擇表示了擔憂。 英國文學專業目前只吸引了3%的大學生;相對比之下, 商科超過了所有藝術和文科總和的一半, 吸引了21%的大學生。

這讓我想到兩個我身邊的小故事。 有兩位英國留學生, 一位學的是設計, 一位學的是電影製作。 他倆告訴我, 他們幾十人的班上, 華人數量不超過2位。

也許你會說, 如今不是很多人出國留學嗎?華人留學生數量怎麼會這麼少?原因是大多數華人留學生都在讀金融等有“錢途”的商科專業。

如果你打開網站, 搜索大學熱門專業, 就會發現, 排名最高的“十大專業”往往是最具職場潛力的, 但很可能不是最有意思的。

有些人在高考填報志願時, 可能第一意願是“非主流”的專業,

這時, 周遭的人通常會問, “你學了這個專業能幹什麼?”你瞧, “實用主義”已經深深紮根進人們的腦海, 它和大學也分割不開了。

每個人都需要有一份工作, 但是每個人更需要懂得生活。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 本身就有意義。 任何人要是告訴你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養職業能力, 那麼他已經把你貶低成一名高效的職員。

在作者看來,大學承擔的責任首先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思考並不是簡單地為某個領域服務,比如如何解決方程式或者如何分析文章,甚至不是獲取跨學科的工作能力。

思考實質上是培養出思辨的習慣,並把這一習慣運用於實際生活中。簡單來講,學會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

大學生需要把自己從以訛傳訛所形成的常識中解救出來,去認清它、質疑它,最後從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識牽著鼻子走。

大學並非是學會思考的唯一機會,它既不是第一個機會,也不是最後一個機會,但它絕對是最好的一次機會。

眾所周知,大學是象牙塔,這個象牙塔的含義並非指學生讀書期間日子過得無憂無慮,而是指它們在校園裡遠離社會,暫時擺脫來自家庭影響和職業規劃的束縛,因此,可以站在遠處以純淨並批判的眼光審視整個世界,這是難得的一次真正思考的機會。

作者甚至斷言,如果你在大學畢業時還沒學會真正的思考,那麼在畢業之後成功概率就更低了。大學的意義就是幫助我們生活得更警覺,更有責任感,更有自由度並且更加完整。

如果大學4年完全就是為了就業而準備,那麼我們顯然荒廢了這段黃金時間。

學會思考僅僅是個開端,身在大學的你,還需要思考自己。什麼是思考自己?它是讓你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大學裡,學生可以很擅長考試,很擅長提高綜合測評分,但他們卻很不瞭解自己,如果不能隨波逐流,他們壓根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可是,要想從青少年順利變成成年人,想清楚什麼是值得追求的尤為重要。你需要明白自己已經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問問自己,什麼是優質的生活?我該如何擁有那樣的生活?

有問題是好事,怕就怕你沒有問題。而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迎接社會,而不是給學生一份簡歷。

總之,大學是個建立自我的好時機,倘若僅僅是為了職業做準備,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養,那是十分遺憾的。而你要做的,就是去主動思考,主動瞭解自己,主動給自我添加內涵。

在作者看來,大學承擔的責任首先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思考並不是簡單地為某個領域服務,比如如何解決方程式或者如何分析文章,甚至不是獲取跨學科的工作能力。

思考實質上是培養出思辨的習慣,並把這一習慣運用於實際生活中。簡單來講,學會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

大學生需要把自己從以訛傳訛所形成的常識中解救出來,去認清它、質疑它,最後從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識牽著鼻子走。

大學並非是學會思考的唯一機會,它既不是第一個機會,也不是最後一個機會,但它絕對是最好的一次機會。

眾所周知,大學是象牙塔,這個象牙塔的含義並非指學生讀書期間日子過得無憂無慮,而是指它們在校園裡遠離社會,暫時擺脫來自家庭影響和職業規劃的束縛,因此,可以站在遠處以純淨並批判的眼光審視整個世界,這是難得的一次真正思考的機會。

作者甚至斷言,如果你在大學畢業時還沒學會真正的思考,那麼在畢業之後成功概率就更低了。大學的意義就是幫助我們生活得更警覺,更有責任感,更有自由度並且更加完整。

如果大學4年完全就是為了就業而準備,那麼我們顯然荒廢了這段黃金時間。

學會思考僅僅是個開端,身在大學的你,還需要思考自己。什麼是思考自己?它是讓你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大學裡,學生可以很擅長考試,很擅長提高綜合測評分,但他們卻很不瞭解自己,如果不能隨波逐流,他們壓根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可是,要想從青少年順利變成成年人,想清楚什麼是值得追求的尤為重要。你需要明白自己已經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問問自己,什麼是優質的生活?我該如何擁有那樣的生活?

有問題是好事,怕就怕你沒有問題。而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迎接社會,而不是給學生一份簡歷。

總之,大學是個建立自我的好時機,倘若僅僅是為了職業做準備,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養,那是十分遺憾的。而你要做的,就是去主動思考,主動瞭解自己,主動給自我添加內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