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

【北京市環保局今天發佈2017年全年空氣品質】2017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

2017年, 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 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總體有利的情況下, 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有所改善, 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 完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簡稱“大氣十條”)任務目標。 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首次降到個位數。

一、2017年總體情況及特徵

2017年, 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 較上年同比下降20.5%;較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微克/立方米, 降幅達到35.6%, 完成國家“大氣十條”下達的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標。

2017年, 北京市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分別為8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84微克/立方米, 同比均有改善, 較2016年同比分別下降20.0%、4.2%、8.7%。

圖1 2016-2017年各項污染物年均濃度變化

2017年, 北京市SO2達到國家標準(60微克/立方米); NO2超過國家標準(40微克/立方米)15%;PM10超過國家標準(70微克/立方米)20%;PM2.5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66%。

2017年, 北京市優良天數226天, 比2016年增加28天;重污染日23天, 比2016年減少16天。

圖2 2017年空氣品質各級別分佈情況

從逐日累計濃度變化情況分析, 2017年1月大氣污染擴散條件不利, PM2.5累計濃度高達116微克/立方米, 濃度同比反彈超過70%;後期濃度呈現持續下降特徵,

從9月份開始PM2.5累計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 並在秋冬季繼續保持下降趨勢。 2017年全年, PM2.5有9個月月均濃度為近5年同期最低水準。

從大氣污染擴散條件分析, 2017年氣象條件整體有利, 表現為逆溫發生頻率較低, 空氣較為乾燥, 北風頻率較高。 尤其是第四季度, 冷空氣活動頻繁, 溫度偏低, 發生空氣重污染過程4次, 造成重污染日5天, 明顯低於前兩年水準。 在持續的大氣污染減排, 疊加有利的大氣擴散條件共同作用下, 2017年北京市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二、2013-2017年主要污染物變化情況

2017年與2013年相比, 北京市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均顯著下降, SO2、NO2、PM10、PM2.5分別下降70.4%、17.9%、22.2%、35.6%;其中SO2下降幅度最大, 2017年年均濃度首次降到個位數。

圖3 2013-2017年各項污染物年均濃度變化

2013-2017年, 北京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顯著增加, 2013年達標天數為176天, 2017年達標天數為226天, 增加了50天。 其中, 1級優天數從2013年的41天, 增加到2017年的66天, 增加了25天。

圖4 2013-2017年空氣品質各級別天數分佈

圖5 2013-2017年PM2.5空氣品質級別日曆圖分佈

2013-2017年,北京市空氣重污染天數分別為58、47、46、39、23天,呈現逐年減少特徵;重污染天數五年減少35天,重污染發生率明顯降低。

2013-2017年5年來,北京市各區域PM2.5濃度均逐年下降,且降幅顯著;2017年各區域濃度水準已經明顯低於2013年,總體空間分佈仍為南高北低特徵,但南北濃度差距減小。

圖6 北京市PM2.5濃度空間分佈

圖7 近二十年來國民生產總值、常住人口、能源消耗總量、機動車保有量與各項污染物濃度

1998年以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監測的空氣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呈現持續下降特徵,但目前PM2.5、PM10、NO2等污染物仍超過國家標準,說明北京市空氣品質的改善仍將是長期的過程。

三、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整體概況

一是工程性減排措施力度空前。全市在不打折扣落實國家“大氣十條”“規定動作”的基礎上,相繼出臺《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北京市貫徹落實<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實施方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北京市細化落實方案》等綱領性方案措施,從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優化提升等方面統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五年來,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農村散煤治理、調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污染企業、老舊機動車報廢轉出等完成總量大約是過去十年來的總和,堅決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將“人努力”發揮到極致。

二是組織更加有效,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本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高位統籌協調;先後成立環保員警隊伍、市環保督察中心,嚴懲重罰、督察問責,創新體制機制;綜合施策打好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組合拳”;組織協調、聯合調度、督查考核等工作機制更加完善,排汙許可、排名通報、公開約談等方式更加健全,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全過程管理更加規範。

三是凝聚廣泛共識,公眾環境意識提升。環保統籌、行業管理、屬地負責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企業治汙主體責任更加明確,主動公開信息;市民獲取環境保護資訊途徑更加多樣便捷,積極參與綠色出行、綠色駕駛、污染有獎舉報等,環保意識和參與積極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政府主導、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實現了經濟社會環境共贏,污染治理效益最大化。通過五年的治理,全市在實現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空氣品質實現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改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速,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增強了我們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信心。

四、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主要措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全社會共同防治體系

本市不斷健全完善大氣污染防治體制機制,初步形成“管發展必管環保、管行業必管環保、管生產必管環保”的工作局面。

1.強化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責任清單”和“北京市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構建共同治理大氣污染體系;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規劃、責任分解、分工合作、協調推進、督查考核和空氣品質排名、預警、約談等工作機制,提高“最後一公里”執行力;成立北京市環境保護督察辦、督察中心、環保員警等隊伍,有效發揮環保督察“利劍”作用。

2.嚴格督促企業落實治汙主體責任。一是建成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督促排汙單位強化環境管理、治汙減排。二是搭建全市企業事業單位環境資訊公開平臺,“倒逼”企業落實治汙主體責任。三是健全完善環境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引導企業將自覺守法貫穿於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

3.鼓勵引導市民依法有序參與。組織開展“少開一天車”、“清新過年”等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公益活動,出臺“有獎舉報”辦法,鼓勵公眾參與環境監督。聘請“環保公益大使”,充分發揮示範效應;成立北京環保聯合會,推動環保組織成為做好本市環保工作的重要力量。

(二)堅持精准治汙的理念,切實推動多種污染物源頭防治

推進全市能源結構逐步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向綠色發輾轉型、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大幅提高。

1.以“冬病夏治”為主,能源清潔化成效顯著。本市始終堅持能源清潔化戰略,對標國際發達城市,從電力、工業、供暖、民用等幾個方面推進能源清潔化替代和污染減排工作。五年來,相繼建成四大燃氣熱電中心,累計完成3.9萬蒸噸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或拆除,基本淘汰全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堅持“先規劃、先合同、後發展”的原則,按照宜電則電、宜氣則氣的方式開展散煤治理,實現城六區、南部平原地區和順義區基本“無煤化”。截至2017年,全市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

2.以“退改限”為主,機動車結構逐步清潔化。本市堅持“先公交、嚴標準、促淘汰”的技術路線,從“車、油、路”等方面,推動全市機動車車型和運輸結構向更加節能化、清潔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截至2017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2.1%。不斷嚴格標準,在全國先後率先實施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第六階段車用汽柴油標準,普通柴油和車用柴油實現並軌。全市五年共淘汰高排放老舊機動車216.7萬輛,累計為約5萬餘輛使用兩年以上計程車更換三元催化器;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全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規模累計達到20萬輛。加強高排放車管控,2017年,針對重型柴油車(機械)發佈實施《對部分載貨汽車採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關於劃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的通告》等系列方案。

3.以“治停退”為主,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制定並嚴格執行《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制定並更新升級《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7版)》。五年來,關停6家水泥廠,調整退出印刷、鑄造、傢俱等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污染企業1992家,完成1.1萬家上帳“散亂汙”企業分類清理整治;在全國率先實施3.4萬蒸噸燃氣鍋爐低氮改造;以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為主,組織實施了400余項環保技改專案工程,完成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減排任務。構建“一證式”固定源排汙許可制度,完成火電、水泥、石化等行業51家企業排汙許可證核發。

4.以“人技防”為主,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不斷加強施工揚塵、道路遺撒等面源精細化管理,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建築施工工地、混凝土攪拌站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全面推行綠色文明施工管理模式,開展渣土車密閉化改造,“吸、掃、沖、收”道路清掃保潔新工藝作業覆蓋率達到88%以上,切實減少道路積塵;提前超額完成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構建山區綠屏、平原綠海、城市綠景的生態景觀。

5.聚焦秋冬季攻堅,重污染削峰降速作用逐步顯現。一是成立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和指導全市空氣重污染應對、督查檢查、重污染成因解讀等工作。二是在環境保護部的統籌調度下,制定並不斷完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規範預警分級、優化啟動程式等,組織各街鄉鎮制定應急預案,細化減排清單,進一步提高重污染應急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三)堅持綜合施策的理念,全面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水準

通過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規體系,發揮經濟政策激勵和環保標準約束作用,深入研究大氣污染成因,加強監測能力建設等,不斷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綜合體系。

1.精准執法,營造高壓執法態勢。2014年3月1日起,實施《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在固定源方面,推行環保執法人員“雙隨機”抽查制度,公開曝光“十大典型案例”,擴大執法效果。2017年,利用熱點網格和高密度監測網路,實施精准執法、全時執法,進一步提高執法效能。五年來,固定源立案處罰1.62萬起,處罰金額5.9億元;其中,查處大氣類環境違法行為8519起,處罰金額2.1億元;2017年,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固定源立案處罰起數和處罰金額同比分別增加77.98%和31.68%。在移動源方面,聚焦進京路口、客貨運場站等重型柴油車集中停放地,開展大貨車“一防兩控”專項行動,推行“公安處罰、環保取證”的新模式;五年共查處超標車9.98萬輛次,處罰金額3178萬元; 2017年,查處超標排放重型柴油車起數是2016年的5倍多。全市城管執法部門共查處建築垃圾類違法行為5.1萬起、罰款2.23億元。

2.建立經濟政策激勵與環保標準約束並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一是發揮經濟政策的激勵作用,創新性實施區域差別化電價、氣價等政策,引導非首都功能疏解;針對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農村地區煤改清潔能源、老舊機動車淘汰等出臺配套鼓勵優惠政策;2017年,又將“煤改電”低谷電價延長3小時,“煤改氣”一檔階梯氣量增加1000立方米,保障散煤清潔能源改造工程可持續推進。二是發揮環保標準約束作用,累計發佈實施鍋爐、印刷、傢俱等43項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建立了全國最完整、標準限值最嚴的標準體系,有力地“倒逼”排汙單位加快污染治理或者轉型升級;2017年,發佈重型汽車車載法、OBD法和氮氧化物快速測試法等3項新標準,為機動車排放監管提供強有力法律支援。

3.以科技為支撐,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研究。一是深入開展《北京市大氣環境PM2.5污染現狀及成因研究》,空氣重污染期間應急減排效果評估、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效果評估等,為防治大氣污染提供了科學依據。二是組織實施燃氣鍋爐低氮燃燒和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處理技術與裝備研發、餐飲油煙線上監測與管理系統等示範專案。

4.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全市空氣品質監測站點由原來的35個升級擴展到67個地面站和覆蓋街鄉鎮的PM2.5高密度監測網路,涵蓋城市、農村、山區、工業企業集中區和交通幹道等各種類型。結合衛星遙感、雷射雷達等垂直監測,豐富監測手段,進一步提升了空氣品質分析評價能力。2017年,用於趨勢監測和環境管理的PM2.5高密度監測網路建成後,更有效的為城市大氣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四)堅持區域協同發展的理念,建立並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2013年,京津冀晉蒙魯豫七省區市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委共同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五年來,統籌推進區域能源結構調整、優化交通運輸方式、加強專項資金保障、重大活動空氣品質保障等重點工作;並不斷建立完善資訊共用、結對合作、聯動執法等區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推動區域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2013-2017年,是本市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最大、措施最豐富、成效最顯著的五年。但也必須看到,雖然我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但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空氣品質距離國家標準和市民期盼仍有較大差距,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污染治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較突出,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大氣環境品質要得到根本改善仍然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艱巨的過程。

2018年,我市將繼續聚焦PM2.5污染問題,更加注重法治、精治、共治,綜合採取法律、經濟、科技、行政等手段,推進多種污染物協同減排;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並重,打造現代化的環保精細化管理體系;以環保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構建“管發展、管生產、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大環保”工作格局,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首都大氣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優美生態環境。

圖5 2013-2017年PM2.5空氣品質級別日曆圖分佈

2013-2017年,北京市空氣重污染天數分別為58、47、46、39、23天,呈現逐年減少特徵;重污染天數五年減少35天,重污染發生率明顯降低。

2013-2017年5年來,北京市各區域PM2.5濃度均逐年下降,且降幅顯著;2017年各區域濃度水準已經明顯低於2013年,總體空間分佈仍為南高北低特徵,但南北濃度差距減小。

圖6 北京市PM2.5濃度空間分佈

圖7 近二十年來國民生產總值、常住人口、能源消耗總量、機動車保有量與各項污染物濃度

1998年以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監測的空氣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呈現持續下降特徵,但目前PM2.5、PM10、NO2等污染物仍超過國家標準,說明北京市空氣品質的改善仍將是長期的過程。

三、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整體概況

一是工程性減排措施力度空前。全市在不打折扣落實國家“大氣十條”“規定動作”的基礎上,相繼出臺《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北京市貫徹落實<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實施方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北京市細化落實方案》等綱領性方案措施,從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優化提升等方面統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五年來,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農村散煤治理、調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污染企業、老舊機動車報廢轉出等完成總量大約是過去十年來的總和,堅決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將“人努力”發揮到極致。

二是組織更加有效,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本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高位統籌協調;先後成立環保員警隊伍、市環保督察中心,嚴懲重罰、督察問責,創新體制機制;綜合施策打好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組合拳”;組織協調、聯合調度、督查考核等工作機制更加完善,排汙許可、排名通報、公開約談等方式更加健全,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全過程管理更加規範。

三是凝聚廣泛共識,公眾環境意識提升。環保統籌、行業管理、屬地負責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企業治汙主體責任更加明確,主動公開信息;市民獲取環境保護資訊途徑更加多樣便捷,積極參與綠色出行、綠色駕駛、污染有獎舉報等,環保意識和參與積極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政府主導、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實現了經濟社會環境共贏,污染治理效益最大化。通過五年的治理,全市在實現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空氣品質實現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改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速,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增強了我們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信心。

四、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主要措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全社會共同防治體系

本市不斷健全完善大氣污染防治體制機制,初步形成“管發展必管環保、管行業必管環保、管生產必管環保”的工作局面。

1.強化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責任清單”和“北京市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構建共同治理大氣污染體系;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規劃、責任分解、分工合作、協調推進、督查考核和空氣品質排名、預警、約談等工作機制,提高“最後一公里”執行力;成立北京市環境保護督察辦、督察中心、環保員警等隊伍,有效發揮環保督察“利劍”作用。

2.嚴格督促企業落實治汙主體責任。一是建成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督促排汙單位強化環境管理、治汙減排。二是搭建全市企業事業單位環境資訊公開平臺,“倒逼”企業落實治汙主體責任。三是健全完善環境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引導企業將自覺守法貫穿於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

3.鼓勵引導市民依法有序參與。組織開展“少開一天車”、“清新過年”等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公益活動,出臺“有獎舉報”辦法,鼓勵公眾參與環境監督。聘請“環保公益大使”,充分發揮示範效應;成立北京環保聯合會,推動環保組織成為做好本市環保工作的重要力量。

(二)堅持精准治汙的理念,切實推動多種污染物源頭防治

推進全市能源結構逐步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向綠色發輾轉型、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大幅提高。

1.以“冬病夏治”為主,能源清潔化成效顯著。本市始終堅持能源清潔化戰略,對標國際發達城市,從電力、工業、供暖、民用等幾個方面推進能源清潔化替代和污染減排工作。五年來,相繼建成四大燃氣熱電中心,累計完成3.9萬蒸噸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或拆除,基本淘汰全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堅持“先規劃、先合同、後發展”的原則,按照宜電則電、宜氣則氣的方式開展散煤治理,實現城六區、南部平原地區和順義區基本“無煤化”。截至2017年,全市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

2.以“退改限”為主,機動車結構逐步清潔化。本市堅持“先公交、嚴標準、促淘汰”的技術路線,從“車、油、路”等方面,推動全市機動車車型和運輸結構向更加節能化、清潔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截至2017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2.1%。不斷嚴格標準,在全國先後率先實施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第六階段車用汽柴油標準,普通柴油和車用柴油實現並軌。全市五年共淘汰高排放老舊機動車216.7萬輛,累計為約5萬餘輛使用兩年以上計程車更換三元催化器;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全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規模累計達到20萬輛。加強高排放車管控,2017年,針對重型柴油車(機械)發佈實施《對部分載貨汽車採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關於劃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的通告》等系列方案。

3.以“治停退”為主,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制定並嚴格執行《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制定並更新升級《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7版)》。五年來,關停6家水泥廠,調整退出印刷、鑄造、傢俱等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污染企業1992家,完成1.1萬家上帳“散亂汙”企業分類清理整治;在全國率先實施3.4萬蒸噸燃氣鍋爐低氮改造;以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為主,組織實施了400余項環保技改專案工程,完成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減排任務。構建“一證式”固定源排汙許可制度,完成火電、水泥、石化等行業51家企業排汙許可證核發。

4.以“人技防”為主,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不斷加強施工揚塵、道路遺撒等面源精細化管理,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建築施工工地、混凝土攪拌站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全面推行綠色文明施工管理模式,開展渣土車密閉化改造,“吸、掃、沖、收”道路清掃保潔新工藝作業覆蓋率達到88%以上,切實減少道路積塵;提前超額完成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構建山區綠屏、平原綠海、城市綠景的生態景觀。

5.聚焦秋冬季攻堅,重污染削峰降速作用逐步顯現。一是成立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和指導全市空氣重污染應對、督查檢查、重污染成因解讀等工作。二是在環境保護部的統籌調度下,制定並不斷完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規範預警分級、優化啟動程式等,組織各街鄉鎮制定應急預案,細化減排清單,進一步提高重污染應急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三)堅持綜合施策的理念,全面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水準

通過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規體系,發揮經濟政策激勵和環保標準約束作用,深入研究大氣污染成因,加強監測能力建設等,不斷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綜合體系。

1.精准執法,營造高壓執法態勢。2014年3月1日起,實施《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在固定源方面,推行環保執法人員“雙隨機”抽查制度,公開曝光“十大典型案例”,擴大執法效果。2017年,利用熱點網格和高密度監測網路,實施精准執法、全時執法,進一步提高執法效能。五年來,固定源立案處罰1.62萬起,處罰金額5.9億元;其中,查處大氣類環境違法行為8519起,處罰金額2.1億元;2017年,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固定源立案處罰起數和處罰金額同比分別增加77.98%和31.68%。在移動源方面,聚焦進京路口、客貨運場站等重型柴油車集中停放地,開展大貨車“一防兩控”專項行動,推行“公安處罰、環保取證”的新模式;五年共查處超標車9.98萬輛次,處罰金額3178萬元; 2017年,查處超標排放重型柴油車起數是2016年的5倍多。全市城管執法部門共查處建築垃圾類違法行為5.1萬起、罰款2.23億元。

2.建立經濟政策激勵與環保標準約束並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一是發揮經濟政策的激勵作用,創新性實施區域差別化電價、氣價等政策,引導非首都功能疏解;針對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農村地區煤改清潔能源、老舊機動車淘汰等出臺配套鼓勵優惠政策;2017年,又將“煤改電”低谷電價延長3小時,“煤改氣”一檔階梯氣量增加1000立方米,保障散煤清潔能源改造工程可持續推進。二是發揮環保標準約束作用,累計發佈實施鍋爐、印刷、傢俱等43項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建立了全國最完整、標準限值最嚴的標準體系,有力地“倒逼”排汙單位加快污染治理或者轉型升級;2017年,發佈重型汽車車載法、OBD法和氮氧化物快速測試法等3項新標準,為機動車排放監管提供強有力法律支援。

3.以科技為支撐,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研究。一是深入開展《北京市大氣環境PM2.5污染現狀及成因研究》,空氣重污染期間應急減排效果評估、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效果評估等,為防治大氣污染提供了科學依據。二是組織實施燃氣鍋爐低氮燃燒和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處理技術與裝備研發、餐飲油煙線上監測與管理系統等示範專案。

4.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全市空氣品質監測站點由原來的35個升級擴展到67個地面站和覆蓋街鄉鎮的PM2.5高密度監測網路,涵蓋城市、農村、山區、工業企業集中區和交通幹道等各種類型。結合衛星遙感、雷射雷達等垂直監測,豐富監測手段,進一步提升了空氣品質分析評價能力。2017年,用於趨勢監測和環境管理的PM2.5高密度監測網路建成後,更有效的為城市大氣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四)堅持區域協同發展的理念,建立並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2013年,京津冀晉蒙魯豫七省區市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委共同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五年來,統籌推進區域能源結構調整、優化交通運輸方式、加強專項資金保障、重大活動空氣品質保障等重點工作;並不斷建立完善資訊共用、結對合作、聯動執法等區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推動區域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2013-2017年,是本市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最大、措施最豐富、成效最顯著的五年。但也必須看到,雖然我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但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空氣品質距離國家標準和市民期盼仍有較大差距,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污染治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較突出,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大氣環境品質要得到根本改善仍然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艱巨的過程。

2018年,我市將繼續聚焦PM2.5污染問題,更加注重法治、精治、共治,綜合採取法律、經濟、科技、行政等手段,推進多種污染物協同減排;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並重,打造現代化的環保精細化管理體系;以環保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構建“管發展、管生產、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大環保”工作格局,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首都大氣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優美生態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