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鹹海50年衰退90%以上,相當於4個大北京

這是1960年的鹹海

那時, 鹹海還是世界第四大湖。

生活過的魚類有38種,

周邊有100萬隻高鼻羚羊、638種植物。

57年以後, 一切都消失了。

消失了的不只是湖水,

漁船、島嶼、海灣,

還有這些生物。

今天的鹹海,

面積已經比1960年衰退了90%以上

(6萬多平方公里),

相當於4個大北京。

鹹海, 位於哈薩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交界處, 曾是世界第四大湖。 有研究顯示, 咸海誕生於“上新世”時期, 距今已有500多萬年的歷史。 中亞地區的兩條著名河流錫爾河和阿姆河注入鹹海, 維持了鹹海水量的穩定。

受益於亞州中部眾多高大山脈與高原

眾多大河向四周奔騰流淌

其中著名的中亞兩河:阿姆河、錫爾河

流向鹹海

鹹海水質很好, 水的透明度很高,

深藍色的海水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

由於湖中有約1500座島嶼,

鹹海也被稱為“島嶼之海”,

總面積曾高達到66000多平方公里。

1985年八月的鹹海

這裡在蘇聯時期是戰略大後方,

相對遠東和西部發達地區比較安全。

出於這一層考慮,

蘇聯曾將自己的生化武器研究基地,

設在被湖水環抱的沃茲羅日傑尼耶島上。

咸海中的沃茲羅日傑尼耶島,

而這個島嶼在2001年中旬,

由於鹹海的日漸枯竭,

與陸地相連成為一個半島...

生化武器研究基地

由於鹽分合適、水質良好,

昔日鹹海的漁業資源十分豐富,

湖中盛產鯉魚、鹹海鯛、暗斑梭鱸、

比目魚、鹹海赤梢魚、黑鯽等魚類。

在1960年前,

這裡的商業捕魚量每年超過43,000噸,

占全蘇聯捕撈總量的六分之一,

是蘇聯的漁業生產基地。

俄羅斯停泊在咸海的海軍

但是好景不長,

鹹海的美好時光在人類的活動下,

逐漸變成了一個難以再現的往日舊夢。

美麗而豐饒的鹹海,

開始逐漸枯萎了。

日漸消失的鹹海

蘇聯成立後,

政府希望通過修建水利設施,

將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

分流到周邊的沙漠和荒地中,

從而將該地區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

咸海的大量水源農業開發上

史達林在上世紀四十年代,

提出了“自然改造計畫”。

計畫的具體內容,

在該地區建設防風固沙林、導入牧草輪作,

並在半乾旱氣候地區修建灌溉水利工程。

水利設施的建設滋養了作物,

卻分走了一部分河水,

水域的進出平衡開始被打破。

鹹海的水域開始衰減。

從那時開始

不過由於抽河水時日不多,

自然改造計畫在運行早期,

尚且沒有引發嚴重的危機。

到了五十年代,

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

同哈薩克共同發展,

以棉花、穀物為主的種植業。

五斯坦一起剝削鹹海

僅僅從對經濟的短期刺激,

和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來看,

蘇聯政府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1980年,

蘇聯棉花年產量達996萬噸,

占世界總產量的 20%,

其中 95%產于錫爾河及阿姆河流域地區。

蘇聯境內約40%的稻穀,

25%的蔬菜、瓜果,

32%的葡萄也產於該地區。

穿行在沙漠中的阿姆河兩岸良田

農業生產的豐收,

促進了人口猛增。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700余萬人,

猛增至3600多萬。

鹹海周邊的環境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蘇聯人的粗放發展模式,

使得該地區水資源浪費嚴重,

很多水資源在傳送過程中蒸發、滲漏,

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各地負責人為了拼政績大肆開荒,

致使開荒土地面積,

遠大于該地區水資源的承受能力,

河水注入鹹海的水量越來越少,

海岸線也不斷後撤。

曾經的港口變成了內陸城市,

咸海的水運經濟幾乎崩潰。

鹹海附近廢棄的船隻

這裡的氣候也開始變得更極端更乾旱,

農作物產量下降。

鹹海水域鹽分濃度急劇上升,

本地魚類及水生物大量滅絕。

20世紀60年代,

咸海尚有各種魚類600多種,

到1991年只剩下了70餘種。

1987年,

鹹海第一次被分成南北兩部分,

中間高聳的海床成為了陸地。

乾涸的湖底沉積了大量的鹽分,

“鹽沙暴”你見過嗎?

每當大風刮過

這些含有大量鹽分的沙土隨風飄散,

沉積到周邊的田地裡,

造成土地鹽鹼化、沙漠化,

蘇聯人開墾出的良田又變回了荒漠。

橫跨整個區域的巨大沙塵暴

糟糕的飲用水條件和缺乏糧食的困境,

讓該地區的慢性病發病率急劇上升。

曾經歡慶勝利的人類,

開始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乾涸得如此快

蘇聯解體後

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

分享了阿姆河下游和三角洲

你不抽?我抽!

蘇聯解體後,

為了爭奪水資源,

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

三國都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肆意分流河水。

更加劇了鹹海的消退。

2003年,

剛剛分離出來的南鹹海,

又分成了東西兩部分。

2009年,

東部消失,

而西部由於幾乎無水補充,

消失也只是時間問題。

2009年,東部消失(右)

2014年,

鹹海的面積較鼎盛時期萎縮了74%,

其水量減少近85%,

1989年和2014年的鹹海

為了保護鹹海,

中亞各國成立了委員會,

對各國的利益訴求進行協調。

聯合國及有關國際組織也成立了基金會,

展開專項行動來保護鹹海。

2000年與2011年北鹹海變化

雖然這些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由於各國在河流上游取水的行為,

始終沒有得到控制,

鹹海的衰減趨勢根本無法遏制。

550萬年壽命的鹹海,

極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就消亡了···

來源/環保科普

開始逐漸枯萎了。

日漸消失的鹹海

蘇聯成立後,

政府希望通過修建水利設施,

將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

分流到周邊的沙漠和荒地中,

從而將該地區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

咸海的大量水源農業開發上

史達林在上世紀四十年代,

提出了“自然改造計畫”。

計畫的具體內容,

在該地區建設防風固沙林、導入牧草輪作,

並在半乾旱氣候地區修建灌溉水利工程。

水利設施的建設滋養了作物,

卻分走了一部分河水,

水域的進出平衡開始被打破。

鹹海的水域開始衰減。

從那時開始

不過由於抽河水時日不多,

自然改造計畫在運行早期,

尚且沒有引發嚴重的危機。

到了五十年代,

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

同哈薩克共同發展,

以棉花、穀物為主的種植業。

五斯坦一起剝削鹹海

僅僅從對經濟的短期刺激,

和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來看,

蘇聯政府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1980年,

蘇聯棉花年產量達996萬噸,

占世界總產量的 20%,

其中 95%產于錫爾河及阿姆河流域地區。

蘇聯境內約40%的稻穀,

25%的蔬菜、瓜果,

32%的葡萄也產於該地區。

穿行在沙漠中的阿姆河兩岸良田

農業生產的豐收,

促進了人口猛增。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700余萬人,

猛增至3600多萬。

鹹海周邊的環境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蘇聯人的粗放發展模式,

使得該地區水資源浪費嚴重,

很多水資源在傳送過程中蒸發、滲漏,

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各地負責人為了拼政績大肆開荒,

致使開荒土地面積,

遠大于該地區水資源的承受能力,

河水注入鹹海的水量越來越少,

海岸線也不斷後撤。

曾經的港口變成了內陸城市,

咸海的水運經濟幾乎崩潰。

鹹海附近廢棄的船隻

這裡的氣候也開始變得更極端更乾旱,

農作物產量下降。

鹹海水域鹽分濃度急劇上升,

本地魚類及水生物大量滅絕。

20世紀60年代,

咸海尚有各種魚類600多種,

到1991年只剩下了70餘種。

1987年,

鹹海第一次被分成南北兩部分,

中間高聳的海床成為了陸地。

乾涸的湖底沉積了大量的鹽分,

“鹽沙暴”你見過嗎?

每當大風刮過

這些含有大量鹽分的沙土隨風飄散,

沉積到周邊的田地裡,

造成土地鹽鹼化、沙漠化,

蘇聯人開墾出的良田又變回了荒漠。

橫跨整個區域的巨大沙塵暴

糟糕的飲用水條件和缺乏糧食的困境,

讓該地區的慢性病發病率急劇上升。

曾經歡慶勝利的人類,

開始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乾涸得如此快

蘇聯解體後

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

分享了阿姆河下游和三角洲

你不抽?我抽!

蘇聯解體後,

為了爭奪水資源,

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

三國都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肆意分流河水。

更加劇了鹹海的消退。

2003年,

剛剛分離出來的南鹹海,

又分成了東西兩部分。

2009年,

東部消失,

而西部由於幾乎無水補充,

消失也只是時間問題。

2009年,東部消失(右)

2014年,

鹹海的面積較鼎盛時期萎縮了74%,

其水量減少近85%,

1989年和2014年的鹹海

為了保護鹹海,

中亞各國成立了委員會,

對各國的利益訴求進行協調。

聯合國及有關國際組織也成立了基金會,

展開專項行動來保護鹹海。

2000年與2011年北鹹海變化

雖然這些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由於各國在河流上游取水的行為,

始終沒有得到控制,

鹹海的衰減趨勢根本無法遏制。

550萬年壽命的鹹海,

極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就消亡了···

來源/環保科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