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曬18歲照片”來得正是時候

“曬18歲照片”讓每個人, 特別是中年人, 都有機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一次省察, 看一看自己18歲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子。

18歲的王俊凱

文 |張豐

元旦假期, 朋友圈簡直要被大家“曬18歲照片”刷屏了。 據悉“曬18歲照片”的起源是, 2017年12月31日, 最後一批90後(生於1999年12月31日)將度過他們的18歲生日。 這意味著, 從法律上來講, 90後已全部成年, 集體告別了少年時代。

毫無疑問, 這是一種集體懷舊。 但是, 為什麼會突然出現這種懷舊情緒?在很多人眼裡, 仍然是一個謎。

其實,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這並不難理解。 處於任何年齡的人, 回憶起自己的18歲, 都會覺得幸福。 那時候, 差不多算是每個人一生中顏值最高的時期, 小夥子沒有大肚腩、沒有脫髮, 手拿籃球而不是保溫杯;姑娘們皮膚吹彈可破, 每個人笑起來都像一朵花。

18歲是一個多麼美妙的年齡, 很多人在這一年開始讀大學, 或者出門遠行,

到遠方尋找夢想, 人生充滿了無限可能性。 如果說馮小剛的電影《芳華》讓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感到傷感, 那“曬出18歲”則讓很多人意識到自己的“芳華”所在。

在我看來, 這種以“最小的90後都18歲了”為藉口的大型集體“行為藝術”, 表達的正是一種夢想開始時的激動情緒。 從舊相冊、硬碟或者智慧手機中尋找自己18歲照片的過程, 就是一次個人的尋根之旅。 看一下自己出發時的模樣, 問一下自己, 當初為什麼而出發, 再想一下“油膩”的當下, 每個人似乎都從庸常的現實生活中短暫地脫離開來, 回到了“清新”的18歲。

18歲是“清新的”, 也是反“油膩的”。 在過去的一年, 社會上有過幾波有關“油膩中年”或者“中年危機”的討論, 讓很多中年人感到了來自年輕人的嘲笑,

這其實也反映出社會主流階層某種價值危機。

中年人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也掌控著社會資源和話語權, 不管是被批判或者自嘲, “中危”成為一個流行詞, 都說明人們開始尋求更有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 而“曬18歲照片”來得正是時候, 它讓每個人, 特別是中年人, 都有機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一次省察, 看一看自己18歲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子。 那時的自己, 滿臉英氣, 雖然可能很窮, 卻感覺豪情萬丈、擁有全世界。 看到照片, 很多人也許會想起18歲時的人生規劃。 如今是不是已經脫軌了?

但是, 曬一下18歲所獲得的清新感, 對迷茫、焦慮的人來說, 也只能算是“杯水車薪”, 難以徹底紓解中年人的焦慮。

何為美好生活?本質上來說“18歲”的時候就是。

可誰都明白, 沒有誰能“永遠18歲, 永遠熱淚盈眶”, 人們必須尋求一種像“18歲”一樣的精神產品。 化妝品和整容術可以讓人看起來年輕, 但是科技手段無法完全撫平人們心頭的皺紋。

“曬18歲照片”, 可能讓很多人想起了自己當初的夢想, 當初是如何要堅定地“做自己”。 而浸淫成人生活久矣, 則逐漸變得“跟大家一樣”, 比房子、比存款、比工作, 所謂出發太久, 竟然忘了為什麼上路。

人們焦慮的一個根源, 就在於這種趨同帶來的壓力。 就這個意義上說, “曬18歲照片”也許是一劑藥方, 吃了這劑藥, 讓自己清醒一點, 反思一下怎麼能“做自己”, 在多大程度上能“做自己”。

□張豐(媒體人)

我們發佈了一個“稿事”計畫!如何投稿?請戳“閱讀原文”。

編輯:溫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