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3歲姑娘將“可食地景”帶回武漢,方寸間種出億元產業

《支點》記者 肖麗瓊

小小的廢棄塑膠瓶裡, 蘊藏的可能是億元級的大產業。

在武漢, 23歲的喻明慧留學新加坡五年後回漢創業, 學管理的她帶回來的卻是個“農業”專案——將可食地景帶進社區, 建成一片食物森林。 她還以此為核心, 建立了從食物的種植、造景到培訓、銷售的“互聯網+”綠色平臺產業鏈。

在位於珞獅南路的明澤大廈禦花堂綠色科技有限公司, 《支點》記者見到這位元23歲的年輕女CEO。 很難想像, 她手中擺弄的瓶瓶罐罐和花花草草背後所連接的綠色平臺一旦實現百萬以上社群人員的覆蓋, 銷售量可逾十億元。

喻明慧

海外學管理 歸來搞農創

喻明慧是武漢人。 高二那年, 前往新加坡學習。

她回憶, 剛到新加坡時, 在語言學校裡, 老師鼓勵大家用英語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她的父母及其他親友很多都是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 喻明慧便和大家主動說起自己常去農莊、果園的經歷。

沒想到的是, 大家對此都很感興趣。 有的同學聊起自己看到的農業現狀、自家的果園, 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到“朴門永續”、“可食地景”的概念。

朴門永續起源於澳洲, 結合了永久持續+農耕+文化理念, 精准仿效自然界的組成和運作, 形成可供使用的生態系統。 依據這一理念, 食物、水、能源、建築材料、遮蔽物、燃料、覆蓋物、微生物、動物能形成整個社群, 這一應用可以使農業生態系統擁有豐富的物種、較強的自然適應能力, 並保持生態穩定。

可食地景, 顧名思義, 不是簡單的種地, 而是用設計生態園林的方式去設計農園, 讓農園也變得非常富有美感和生態價值。 它的出現緣於人們在種地和維護城市綠化之間的矛盾。

在美國和日本, 可食地景十分常見。 人們將菜園設計得如同美觀別致的園林一樣, 大家就更容易擴大種植面積, 最終甚至整個居住區的環境都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 人們的飲食、生活習慣也越來越健康和生態。

有的同學提到, 他所在的城市, 有一半的蔬菜都是靠居民們的“私家菜園”種植, 而這種菜園大多就是利用陽臺、社區裡的空地, 又好看又能吃。 “我一直以為只有國內上了年紀的阿姨們在社區裡種菜, 其實國外已經流行多年了。 ”

進入大學以後, 喻明慧經常前往老人福利院、孤兒院做義工。 在這裡, 為老人孩子們排解孤獨和寂寞的“園藝療法”, 又讓她對植物種植的價值有了新的評估。 “輕度的勞作能增強身體靈活性,

鍛煉大腦。 ”喻明慧也萌生了通過種植這一切口幫助更多人的想法。 她的想法得到朋友們的贊同, 大家開始啟動這一專案。 儘管學的是管理, 只要有空, 她就跟著學習農業的師兄師姐們轉悠, 瞭解生物物種之間彼此相促相抑的特質, 一個關於微生物、土壤調節的項目逐漸成熟。

喻明慧的導師是位成功的商人, 在她大學畢業時, 導師邀請她加盟自己的公司。 此時, 武漢正推出大學生留漢工程, 喻明慧放棄了留在新加坡的機會。 “政府鼓勵創業的政策太好了, 我有專案, 回來就能落地。 ”

2016年, 22歲的喻明慧成為武漢禦花堂綠色科技有限公司認證設計師資格。

母親高冰冰也沒有想到, 女兒留學回來創業的第一個專案居然和農業相關,

而且還是“種菜”。 高冰冰說, 同齡的女孩們大多願意從事能保持衣著亮麗的工作, 女兒卻癡迷系著圍裙肆弄花草, 而她更沒想到的是, 這麼小的切口, 也能做得有聲有色。

美國人梅爾的“一米菜園”, 通過打造一平方米的菜地, 強調人類與自然、收穫的精神。 喻明慧的“易米菜園”定義為集種植、療愈、科普為一體的新農業模式。

在喻明慧的計畫中, 會將許多社區閒置的空地利用起來, 做成一個公共的空間。 這裡的菜園設有雨水收集器、蚯蚓觀察塔、廚餘垃圾堆肥點, 還將有步道、有景觀和供親子活動的場地。 這樣就能把居民從各自封閉的空間裡吸引出來, 原本不相往來的鄰居在這裡認識;把孩子們也吸引出來, 在菜園裡勞動,同時也把他們的父母帶了出來。讓小朋友有機會在家門口看到蔬菜水果的生長過程。

這個被她稱之為“社區食物森林”的地方種出來的,是使用易米基質、易米菌液和朴門永續理念種出的有機植物。既可以培養居民們垃圾分類的習慣,廢舊泡沫盒、塑膠瓶甚至廢棄的輪胎也都被利用起來變廢為寶。每週末,這些有機菜會還在“農夫市集”裡出售。一些在家中瀕死的植物,居民們也可以帶到森林裡由園藝師護理,換走一盆健康的植物。

就種些花花草草,如何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

其中一部分來自社區支付的運營費用。除了造景,公司會在社區內安排在地培訓師,開設公益沙龍、綠色講堂、園藝課堂,專業的園藝老師帶領孩子們學習園藝知識,陪老人們度過閒暇時光。運營費用大約每年十萬元起。

目前,禦花堂已經在武漢的機場社區、保利時代社區建立了易米食物森林,並有數十個社區正在接洽中。除此以外,該公司還發展了一批家庭種植客戶,和敬老院以及少兒教育機構達成合作,由他們提供基礎設備、土壤、菌液、酵素,為老人孩子營造輕度勞作及親子交流機會。

“我最終要打造的是‘互聯網+’綠色生活平臺”,喻明慧介紹,如果建設成300個社區食物森林,約覆蓋90萬戶居民,可輻射270萬居民參加活動,影響2700萬市民,就能實現人流導入綠色生活平臺。這個“互聯網+”的綠色生活平臺打造起來以後,就可以開展訂單農業、銷售地方特色產品,開展旅遊景區的民宿預定、園藝花卉的培育銷售等等。根據市場調研預測,這一平臺的銷售額可達數億元。

在菜園裡勞動,同時也把他們的父母帶了出來。讓小朋友有機會在家門口看到蔬菜水果的生長過程。

這個被她稱之為“社區食物森林”的地方種出來的,是使用易米基質、易米菌液和朴門永續理念種出的有機植物。既可以培養居民們垃圾分類的習慣,廢舊泡沫盒、塑膠瓶甚至廢棄的輪胎也都被利用起來變廢為寶。每週末,這些有機菜會還在“農夫市集”裡出售。一些在家中瀕死的植物,居民們也可以帶到森林裡由園藝師護理,換走一盆健康的植物。

就種些花花草草,如何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

其中一部分來自社區支付的運營費用。除了造景,公司會在社區內安排在地培訓師,開設公益沙龍、綠色講堂、園藝課堂,專業的園藝老師帶領孩子們學習園藝知識,陪老人們度過閒暇時光。運營費用大約每年十萬元起。

目前,禦花堂已經在武漢的機場社區、保利時代社區建立了易米食物森林,並有數十個社區正在接洽中。除此以外,該公司還發展了一批家庭種植客戶,和敬老院以及少兒教育機構達成合作,由他們提供基礎設備、土壤、菌液、酵素,為老人孩子營造輕度勞作及親子交流機會。

“我最終要打造的是‘互聯網+’綠色生活平臺”,喻明慧介紹,如果建設成300個社區食物森林,約覆蓋90萬戶居民,可輻射270萬居民參加活動,影響2700萬市民,就能實現人流導入綠色生活平臺。這個“互聯網+”的綠色生活平臺打造起來以後,就可以開展訂單農業、銷售地方特色產品,開展旅遊景區的民宿預定、園藝花卉的培育銷售等等。根據市場調研預測,這一平臺的銷售額可達數億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