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碰到“幹部幹,群眾看”的扶貧對象,怎麼辦?

當前, 脫貧攻堅戰高歌猛進, 扶貧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 既然是“攻堅”, 也就意味著前路並不是坦途。

極少數貧困群眾存在的“等靠要”思想, 就是必攻之“堅”之一。

現在, 一些地方出現幹部作用發揮有餘, 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現象, “幹部幹, 群眾看”“幹部著急、群眾不急”。 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 “靠著牆根曬太陽, 等著別人送小康”。

正戰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各位親們, 你們是否也碰到過這樣的極少數?如果碰到了, 又怎麼才能團結他們主動參與脫貧致富?

先來聽聽下麵四位親們的遭遇吧——

1

“表徵”一:“吹糠見米”,

只看眼前

【表現】

“扶貧項目再好也不想搞;扶貧救濟再少也等著要”——面對真正“管長遠”的“造血式”幫扶, 極少數貧困群眾意興闌珊, 卻將雪中送炭的“輸血式”幫扶, 誤認作就是扶貧開發的“常態”。

【傾述】

提起扶貧開發中的“扶志”問題, 退休幹部老桂就像被揭開了“舊傷疤”,

在電話裡對CQDK君說:“這個問題, 我有一肚子話要說!”

老桂今年已入花甲, 退休前一直紮根渝西片區, 在鄉鎮基層工作了30餘年。

其間, 老桂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 持續參加扶貧開發工作, 見證了絕大部分幫扶物件從深度貧困邁向溫飽, 又從溫飽邁向小康生活的喜人過程, 卻也看到極少數貧困戶“志短”導致“人窮”的尬尷。

“我參與扶貧開發20餘年, 碰到‘志短’的例子不下百個。 ”老桂說。 有一次, 為幫助當地貧困戶提升“造血”能力, 他所在的鎮黨委、政府花了大價錢, 從外地迎進了一批優質桃樹和一批山羊, 免費分發給當地貧困戶種植和餵養, 又承諾將提供相關技術支援。

對此, 大部分貧困戶點頭稱道, 欣然接受了樹苗和羊仔, 在幹部幫助下啟動“造血”計畫。

卻不想, 有一兩戶貧困戶卻不願參與。

當時, 老桂和同事們專程登門, 詢問這些貧困戶:“果樹和羊仔都不要你們掏錢, 技術指導也免費提供, 為啥子你還是不想動?”

其間有一個貧困戶的回答, 讓老桂和同事們啞然:“果樹和羊子都要我管護, 還不能很快見效——像以前那樣送錢送油送米麵才好, 比較‘方便’。 ”

2

“表徵”二:“貧困帽子”, 就是“紅利”

【表現】

和絕大部分人不同, 極少數貧困群眾將“貧困戶”的帽子視作一種“紅利”——在這樣的“負向”認識下, 他們對於任何試圖幫助自己脫貧的“正向”努力, 自然都心懷抵觸。

【傾述】

網友“己所不為”是一名年輕的鄉鎮幹部, 現在渝東北一個偏遠鄉工作。

在脫貧攻堅戰的號角聲中, “已所不為”懷著一顆赤誠之心, 和同事們一起轉戰連綿群山, 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幫助當地貧困群眾改變命運、過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 對於他們的好意, 極少數貧困群眾卻潑了一盆“涼水”。

去年春天, 為了激勵貧困戶參與脫貧產業項目, “己所不為”和同事們一起,

對一個行政村的建卡貧困戶進行了集中走訪。

其間, 大部分貧困群眾表示:“現在政策好, 我們也該加倍努力, 爭取早日摘了‘貧困帽’。 ”

來到一戶建卡貧困戶家, “己所不為”和同事們繼續苦口婆心:“大哥, 你和大嫂都有勞動力, 家裡老人孩子也沒災沒病, 只要找到合適產業項目, 一定可以很快‘摘帽’……”

聞言, 這位貧困戶卻不喜反憂:“不摘‘貧困帽’, 我還可以得到些實惠——要是摘了‘帽’, 到手的好處豈不是都飛了?”

看到這位貧困戶嚴肅的表情, “己所不為”無言以對。

3

“表徵”三:“習慣”貧困, 惰性依賴

【表現】

長期窮困的生活,有時候竟然也會成為一鍋殺死青蛙的“溫水”——一旦“適應”了這樣的生活,貧困戶就很容易安於“餓不死、過不好”的現狀,並且將任何試圖改變現狀的努力,都視作“額外”和“不必要”的成本。

【傾述】

在庫區工作的女幹部林大姐,碰到過這樣一件鬧心事——

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林大姐和一名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

結對之初,林大姐為貧困戶想了不少增收致富的招,希望幫他家脫貧摘帽。

面對林大姐的建議,這位貧困戶卻總是瞪著充滿緊張的雙眼,問問這、問問那,就是不肯點頭參與。

林大姐初戰未捷,只得回去繼續琢磨其他“妙計”。

一天上午,林大姐又來登門。

來到門口敲敲門,卻無人開門。

林大姐有些鬱悶,抬手看看表:已經上午10點過了。

“出門了?這也不是趕場的時候,會到哪去呢?”她念叨著,轉身正欲到下一戶走訪。

卻不想,貧困戶家的門“嘎吱”一聲開了。

“你這不是在家麼?怎麼老不開門?”林大姐急急回到門前。

就見這位貧困戶睡眼惺忪。

“你睡到現在?”見這架勢,林大姐心裡又急又氣,“有這功夫睡懶覺,為啥子不早點起來做活路?”

聞言,這位貧困戶雙手一攤,振振有詞道:“我從小家裡就這麼過,為什麼要改?”

就這一句話,竟讓林大姐心裡堵了好些天。

4

“表徵”四:有心無力,自暴自棄

【表現】

買豬仔、樹苗要啟動資金,搞特色種養需有技術基礎,開辦農家樂要有經營管理經驗,從事任何致富專案也都必須面對相應的市場風險……這些看來並不高的“門檻”,卻足以讓不少貧困戶望而興歎。

【傾述】

一次到渝東南片區採訪,CQDK君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為動員當地貧困戶參加一個特色產業項目,一群鄉、村幹部當起了說客,進村入戶、逐戶走訪動員。

對於幹部們宣傳的專案,大部分貧困戶很支持,競相表示:“願意參加。”

懷著“勝利在望”的喜悅,幹部們敲響了又一戶貧困戶家的門。

當他們苦口婆心地介紹完項目的增收前景之後,這位貧困戶的反映卻很冷淡。

“大哥,有什麼難處儘管說。”幹部們關切地問道。

就見這位貧困戶搖了搖頭,輕聲道:“我種過布朗李、養過豬,還擺過地攤賣過蜂蜜……能增收的法子,我都試了,卻都賠了錢,還欠了不少債。現在,你們又來動員搞什麼特色養殖,可是我一沒本錢二沒技術,怎麼整?”

“大哥,你莫氣餒噻,要說錢,政府有扶貧產業補貼;要說技術,你可以慢慢學——我們一起想辦法,出路總是有的。”幹部們勸道。

聞言,這位貧困戶反駁道:“萬一又賠了怎麼辦?

我可是遭整怕了。算啦,我這人天生就是一條窮命。你們請回吧……”

當天夜裡,滿臉倦容的幹部們離開時,這位貧困戶依舊沒有答應參與項目。

如何讓這些“等靠要”的極少數貧困戶轉變思想,的確是一件很棘手的事。但是你也得相信,這世上辦法總比問題多——

●授予“漁之道”,方是扶志“正道”

重慶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副總隊長 蔣禹文

我曾長期在渝東北偏遠區縣基層工作。對脫貧扶志問題,我深有感觸。

常言道:“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人窮最怕志短,在以往的扶貧幫困中,人們往往比較注重物質等有形的東西,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幫扶。實際上,扶貧恰恰就先要扶志。很多貧困戶之所以貧困,物質缺乏是一個方面,但更多的是沒有志氣,沒有奮鬥目標,“窮慣了”。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志氣和信心,缺乏勤勞實幹的精神。而當他們有了信心,也就有了志氣。貧困戶的志氣一旦樹立起來了,觀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自然就有了。

“愚人富不久,智者窮不長”,要想使貧困戶徹底脫貧致富,就必須先讓他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改變他們的文化面貌。儘管幫扶資金、建設項目等“輸血”式的扶貧很實惠、受歡迎,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這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不能解決長遠問題,更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扶貧的財力物力有限,讓農民充分掌握科學技術,用現代科技知識武裝農民頭腦,才能從根本上讓農民致富奔小康,謀求更為持久的幸福。

●用本地文化之精髓,扶本地脫貧之精神

重慶市委黨校教師 伏虎

面對“精神貧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嘗試走出了一條“立足當地文化特色,精准對接精神扶貧”的新路,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包括:一是弘揚當地“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基因,引導形成廣大群眾對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感恩心態,避免“心安理得”;二是發掘和引導當地“綠色生態文化”,避免破壞生態、寅吃卯糧等短視之舉,形成可持續的發展基礎;三是立足當地多民族地區的民居特色、村落形態,培育“村容村貌美、村風民風正”的“美麗鄉村文化”,有效提振廣大群眾“精氣神”;四是針對當地普遍存在的“辦酒攀比風”“麻將癮”,摒棄不利於精神物質雙脫貧的“人情攀比文化”,引導群眾齊心協力奔小康、一心一意謀發展;五是立足秀山本地花燈、邊城等“民俗文化”,在為群眾提供源源不斷“精神滋養”的同時,形成了民俗旅遊新生長點。

這樣的文化扶志,當為全市基層特別是深度貧困鄉鎮提供一種新的借鑒。

●扶志,核心就是扶“觀念”與“心態”

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研究中心主任 汪三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攻堅既要幫助貧困人口改變生活環境,更要努力改變他們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從根本上告別貧困。而這就需要一種長遠眼光和規劃——既要著力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整體偏低、精神生活比較匱乏、經濟落後等現實問題,又要放眼長遠,從兒童教育抓起,阻斷精神貧困的代際傳遞;既要注重產業扶貧,又要從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入手,注重資訊、知識和技術等方面的輸入,激發其用自己的雙手摘掉貧困帽的信心和決心。

同時,精神扶貧首先要從孩子抓起,特別要做好學前教育,形成自強不息的觀念;其次,要扭轉成年貧困人口的不良觀念,把思想引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陳規陋習,讓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良藥;再次,要通過綜合施策、組合幫扶,構築綜合性的“大扶貧”的格局,也有利於改善貧困群眾的認識偏差和消極心態;最後,還要以脫貧致富的實際效果促進貧困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要為貧困戶量身定做針對性強、組合式的幫扶措施,讓貧困群眾形成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意識,促成他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心態的改善。

●脫貧致富要掘到的第一桶金,叫“信心”

媒體評論員 黃冠

物質上的貧困貧一時,精神上的貧困貧一世。人窮最怕志短,在以往的扶貧幫困中,人們往往比較注重物質等有形的東西,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幫扶。實際上,扶貧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治心。信心是勝利的法寶,也是最好的財富。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首先要為他們帶去信心,牢固樹立戰勝困難、走出貧困的信念。

為此,我們要在群眾中進一步樹立“戴窮帽可恥、摘窮帽光榮”的觀念。通過樹立脫貧標兵、致富能手等形式,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從骨子裡挖掉“病根”,摒棄等、靠、要的消極思想,營造“勤勞致富光榮、自主脫貧可貴”的風尚,扶持有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主脫貧能力。同時,還需突出智力扶貧,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幫助貧困家庭勞動力掌握生存致富技能,真正實現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根本轉變。

打贏脫貧開發攻堅戰絕非一日之功。但是,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貧困戶的志氣一旦樹立起來了,觀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自然就有了。

●唯有鑄就“利劍”,才能斬斷“窮根”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學者 廖富洲

再好的扶貧政策,再好的致富機會,如果沒有貧困群眾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一切都是空談,即使通過幫扶短期內有所改變,也很可能再度返貧。因此,扶貧僅僅從物質層面給予幫扶,治標不治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扶貧同扶志結合起來,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古語雲:“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只有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相結合,幫助貧困戶建立“造血”功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就是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內因啟動,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自強自立、戰勝貧困的鬥志和信心,振奮自力更生、勤勞苦幹的精神,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志氣是斬斷窮根的利劍,一旦脫貧的志氣扶起來了,擺脫貧困命運的意識喚醒了,就能真正激發出持久的脫貧致富動力。

CQDK全媒體原創

【表現】

長期窮困的生活,有時候竟然也會成為一鍋殺死青蛙的“溫水”——一旦“適應”了這樣的生活,貧困戶就很容易安於“餓不死、過不好”的現狀,並且將任何試圖改變現狀的努力,都視作“額外”和“不必要”的成本。

【傾述】

在庫區工作的女幹部林大姐,碰到過這樣一件鬧心事——

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林大姐和一名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

結對之初,林大姐為貧困戶想了不少增收致富的招,希望幫他家脫貧摘帽。

面對林大姐的建議,這位貧困戶卻總是瞪著充滿緊張的雙眼,問問這、問問那,就是不肯點頭參與。

林大姐初戰未捷,只得回去繼續琢磨其他“妙計”。

一天上午,林大姐又來登門。

來到門口敲敲門,卻無人開門。

林大姐有些鬱悶,抬手看看表:已經上午10點過了。

“出門了?這也不是趕場的時候,會到哪去呢?”她念叨著,轉身正欲到下一戶走訪。

卻不想,貧困戶家的門“嘎吱”一聲開了。

“你這不是在家麼?怎麼老不開門?”林大姐急急回到門前。

就見這位貧困戶睡眼惺忪。

“你睡到現在?”見這架勢,林大姐心裡又急又氣,“有這功夫睡懶覺,為啥子不早點起來做活路?”

聞言,這位貧困戶雙手一攤,振振有詞道:“我從小家裡就這麼過,為什麼要改?”

就這一句話,竟讓林大姐心裡堵了好些天。

4

“表徵”四:有心無力,自暴自棄

【表現】

買豬仔、樹苗要啟動資金,搞特色種養需有技術基礎,開辦農家樂要有經營管理經驗,從事任何致富專案也都必須面對相應的市場風險……這些看來並不高的“門檻”,卻足以讓不少貧困戶望而興歎。

【傾述】

一次到渝東南片區採訪,CQDK君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為動員當地貧困戶參加一個特色產業項目,一群鄉、村幹部當起了說客,進村入戶、逐戶走訪動員。

對於幹部們宣傳的專案,大部分貧困戶很支持,競相表示:“願意參加。”

懷著“勝利在望”的喜悅,幹部們敲響了又一戶貧困戶家的門。

當他們苦口婆心地介紹完項目的增收前景之後,這位貧困戶的反映卻很冷淡。

“大哥,有什麼難處儘管說。”幹部們關切地問道。

就見這位貧困戶搖了搖頭,輕聲道:“我種過布朗李、養過豬,還擺過地攤賣過蜂蜜……能增收的法子,我都試了,卻都賠了錢,還欠了不少債。現在,你們又來動員搞什麼特色養殖,可是我一沒本錢二沒技術,怎麼整?”

“大哥,你莫氣餒噻,要說錢,政府有扶貧產業補貼;要說技術,你可以慢慢學——我們一起想辦法,出路總是有的。”幹部們勸道。

聞言,這位貧困戶反駁道:“萬一又賠了怎麼辦?

我可是遭整怕了。算啦,我這人天生就是一條窮命。你們請回吧……”

當天夜裡,滿臉倦容的幹部們離開時,這位貧困戶依舊沒有答應參與項目。

如何讓這些“等靠要”的極少數貧困戶轉變思想,的確是一件很棘手的事。但是你也得相信,這世上辦法總比問題多——

●授予“漁之道”,方是扶志“正道”

重慶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副總隊長 蔣禹文

我曾長期在渝東北偏遠區縣基層工作。對脫貧扶志問題,我深有感觸。

常言道:“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人窮最怕志短,在以往的扶貧幫困中,人們往往比較注重物質等有形的東西,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幫扶。實際上,扶貧恰恰就先要扶志。很多貧困戶之所以貧困,物質缺乏是一個方面,但更多的是沒有志氣,沒有奮鬥目標,“窮慣了”。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志氣和信心,缺乏勤勞實幹的精神。而當他們有了信心,也就有了志氣。貧困戶的志氣一旦樹立起來了,觀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自然就有了。

“愚人富不久,智者窮不長”,要想使貧困戶徹底脫貧致富,就必須先讓他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改變他們的文化面貌。儘管幫扶資金、建設項目等“輸血”式的扶貧很實惠、受歡迎,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這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不能解決長遠問題,更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扶貧的財力物力有限,讓農民充分掌握科學技術,用現代科技知識武裝農民頭腦,才能從根本上讓農民致富奔小康,謀求更為持久的幸福。

●用本地文化之精髓,扶本地脫貧之精神

重慶市委黨校教師 伏虎

面對“精神貧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嘗試走出了一條“立足當地文化特色,精准對接精神扶貧”的新路,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包括:一是弘揚當地“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基因,引導形成廣大群眾對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感恩心態,避免“心安理得”;二是發掘和引導當地“綠色生態文化”,避免破壞生態、寅吃卯糧等短視之舉,形成可持續的發展基礎;三是立足當地多民族地區的民居特色、村落形態,培育“村容村貌美、村風民風正”的“美麗鄉村文化”,有效提振廣大群眾“精氣神”;四是針對當地普遍存在的“辦酒攀比風”“麻將癮”,摒棄不利於精神物質雙脫貧的“人情攀比文化”,引導群眾齊心協力奔小康、一心一意謀發展;五是立足秀山本地花燈、邊城等“民俗文化”,在為群眾提供源源不斷“精神滋養”的同時,形成了民俗旅遊新生長點。

這樣的文化扶志,當為全市基層特別是深度貧困鄉鎮提供一種新的借鑒。

●扶志,核心就是扶“觀念”與“心態”

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研究中心主任 汪三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攻堅既要幫助貧困人口改變生活環境,更要努力改變他們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從根本上告別貧困。而這就需要一種長遠眼光和規劃——既要著力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整體偏低、精神生活比較匱乏、經濟落後等現實問題,又要放眼長遠,從兒童教育抓起,阻斷精神貧困的代際傳遞;既要注重產業扶貧,又要從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入手,注重資訊、知識和技術等方面的輸入,激發其用自己的雙手摘掉貧困帽的信心和決心。

同時,精神扶貧首先要從孩子抓起,特別要做好學前教育,形成自強不息的觀念;其次,要扭轉成年貧困人口的不良觀念,把思想引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陳規陋習,讓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良藥;再次,要通過綜合施策、組合幫扶,構築綜合性的“大扶貧”的格局,也有利於改善貧困群眾的認識偏差和消極心態;最後,還要以脫貧致富的實際效果促進貧困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要為貧困戶量身定做針對性強、組合式的幫扶措施,讓貧困群眾形成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意識,促成他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心態的改善。

●脫貧致富要掘到的第一桶金,叫“信心”

媒體評論員 黃冠

物質上的貧困貧一時,精神上的貧困貧一世。人窮最怕志短,在以往的扶貧幫困中,人們往往比較注重物質等有形的東西,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幫扶。實際上,扶貧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治心。信心是勝利的法寶,也是最好的財富。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首先要為他們帶去信心,牢固樹立戰勝困難、走出貧困的信念。

為此,我們要在群眾中進一步樹立“戴窮帽可恥、摘窮帽光榮”的觀念。通過樹立脫貧標兵、致富能手等形式,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從骨子裡挖掉“病根”,摒棄等、靠、要的消極思想,營造“勤勞致富光榮、自主脫貧可貴”的風尚,扶持有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主脫貧能力。同時,還需突出智力扶貧,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幫助貧困家庭勞動力掌握生存致富技能,真正實現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根本轉變。

打贏脫貧開發攻堅戰絕非一日之功。但是,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貧困戶的志氣一旦樹立起來了,觀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自然就有了。

●唯有鑄就“利劍”,才能斬斷“窮根”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學者 廖富洲

再好的扶貧政策,再好的致富機會,如果沒有貧困群眾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一切都是空談,即使通過幫扶短期內有所改變,也很可能再度返貧。因此,扶貧僅僅從物質層面給予幫扶,治標不治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扶貧同扶志結合起來,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古語雲:“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只有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相結合,幫助貧困戶建立“造血”功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就是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內因啟動,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自強自立、戰勝貧困的鬥志和信心,振奮自力更生、勤勞苦幹的精神,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志氣是斬斷窮根的利劍,一旦脫貧的志氣扶起來了,擺脫貧困命運的意識喚醒了,就能真正激發出持久的脫貧致富動力。

CQDK全媒體原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