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我看檢驗醫學之惑

薑儻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一惑唯診斷先行, 方可論及正確施治;且實驗室檢查在診斷進程中的權重日益顯著, 卻為何常落入檢驗醫學的“非學科”、檢驗人的“非學者”之尷尬境地?解惑之方究竟是強自身還是正視聽, 或兼而有之?這裡面有傳統觀念的影響, 也有檢驗人員自身的問題。 不論是強自身還是正視聽, 都需要我們的診斷能力和學術水準的極大提高, 需要幾代檢驗人的熱情和奉獻。

二惑檢驗醫學在儀器設備、分析方法與手段, 甚至管理等方面與國際同行業水準相差無幾, 為何在檢驗醫師的培養、資格認定、崗位設置、晉升待遇等環節上卻舉步維艱?目前,

檢驗醫師的培養仍然處於探索階段, 但實際工作中對檢驗醫師的知識體系要求卻很高, 要兼備臨床和檢驗雙重經驗。

三惑對檢驗醫學而言, 分析方法、分析系統(包括儀器、試劑、用品等)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幾乎是決定性的, 但在針對上述要素進行品質評估及應用選擇時, 如何能一方面使檢驗專家仍保留重要的專業話語權, 另一方面避免成為不正當競爭的犧牲品?這是醫療行業中的共性問題, 尚需國家醫改的不斷深入, 提供一杆明秤, 稱量專家真正的價值。

四惑絕大多數單項實驗室檢查反映的只是某個側面的資訊, 並不足以借此作出全面、正確診斷,

將不同層面的數個、十數個專案進行科學、合理及有機的組合分析, 本應屬檢驗學科的價值之一。 然而, 如何能界定或保證“檢驗組合”既符合學科的專業要求, 又避免經濟浪費?疾病或健康篩查與經濟能力的最佳平衡點是個體化的需求, 將問題賦予人性化, 結合實際情況才可能圓滿。

五惑醫學研究領域日新月異, 新的檢驗項目層出不窮。 一方面如何篩選、確定真正有價值的檢驗指標用於臨床?另一方面, 目前新項目開展的最主要限速環節是物價制定, 如何既保證有價值的檢驗指標能儘快用於臨床, 又能兼顧患者的經濟及醫療總費用?在國家限價醫療的大環境下, 檢驗科想分得一杯羹實屬不易。 常規專案和特異性指標互補結合應是應對此類問題的策略,

至於新專案的開展可以尋求專項資金的資助。

檢驗如果不走出實驗室, 永遠是二流科室, 也許是三流……可惜現狀和理想相差較遠~

品質是檢驗科的生命, 這是叢玉隆教授的一句話。 現在把檢驗科“量”做大容易, 但“質”能不能跟上去?這不僅僅包括室內、室間等等, 還要包括人員的素質、與臨床溝通的能力、為臨床提供最需要的檢測專案等諸如科室內涵建設此類的問題。

檢驗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職業, 不過國內好多檢驗人把它做的好像很底層, 很受氣, 很受累, 很沒前途一樣。 其實不然。

未來所需的檢驗人才是懂科研, 懂診斷, 懂臨床的複合型高水準人才, 接觸大量的臨床標本,

瞭解最先進的診斷技術, 向臨床醫生進行溝通, 資料的解析甚至指導, 最終幫助臨床醫生解決問題, 贏得病人、醫生、學術界的肯定和尊重, 我覺得這才是檢驗人的最終出路。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