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無錫興隆橋社居委有個盆景達人,煤渣、廚餘垃圾都能被他變廢為寶

興隆橋社居委有一個特別的儲藏室和一塊特別的露臺, 儲藏室小小的, 裡面堆放了廢棄的木條、紙板、塑膠等, 狹窄的露臺也被廢棄的塑膠桶以及一些裝修過後廢棄的水泥、磚塊等邊角料佔據。 這兩塊特別的空間, 是社區裡一名老人的“儲藏室”和“工作室”, 他平時在“工作室”裡一泡就是十幾個小時, 他的工作成果就是一件件特別的盆景“藝術品”。

季蘊文

他把垃圾變成盆景

這名老人名叫季蘊文, 今年68歲, 曾在菊花電扇廠工會做宣傳工作。 他製作的“藝術品”是山石盆景, 但與一般的山石盆景不同的是, 這些“藝術品”的取材都是垃圾, 有裝修垃圾、煤渣、枯樹枝、塑膠垃圾、廚餘垃圾等等。

季蘊文告訴記者, 早在2007年的時候, 他便開始在家裡用廢物做山石盆景, 退休以後更是開始“正式”做起這件事。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 在農村連糞便都是可利用的資源, 城市裡浪費的材料和資源太多了。

”季蘊文很是感慨。 抱著這種通過廢物利用宣導環保理念的責任感, 2014年, 季蘊文向所在的興隆橋社區提交了一份“改造一切廢料”的書面倡議書, 並最終得到了社區的支持, 當時社區將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閒置小門衛室, 騰出來給季蘊文, 作為他的改造“工作室”。

季蘊文介紹, 他製作山石盆景用的最主要的材料是裝修垃圾, 如裝修過後廢棄的木頭、水泥、黃沙、磚塊等, 另外還會用到煤渣、鋼渣、枯樹枝、樹根、塑膠草、塑膠袋以及黴爛的飯、黃豆等廚餘垃圾。 而所有這些做山石盆景的材料, 都是季蘊文從路邊、建築垃圾堆放點等處撿來的。 因為常常撿垃圾, 季蘊文和收廢品的人都很熟了。

“別人眼裡的垃圾,

在我這裡都是寶貝。 ”季蘊文說。

季蘊文的作品“夸父追日”

“朝五晚十”樂此不疲

兩年前, 興隆橋社居委又在自己的辦公場地內, 為季蘊文提供了一間小小的儲藏室和一個小露臺。 季蘊文也是樂此不疲, 在這個小小的“工作室”裡, 常常一泡就是一整天。 他淩晨5點便會來到這裡進行創作,

除去中間短暫的吃飯和休息時間, 常常會做到晚上10點, 有時甚至淩晨兩三點便會“開工”。 他吃飯也常常是一個饅頭或一碗面草草解決, 然後便迅速投入到創作中去。 由於是社居委裡最晚“下班”的一個, 因此他常常負責鎖門。

在做一件山石盆景之前, 季蘊文先要細細構思一番, 一般都是按照廢物原有的形態, 做一番構思和聯想, 然後再著手實施。 構思好的話, 製作一件盆景大概半天時間, 但做好後季蘊文常常會進行修整甚至推翻重做。 “反正每天就是在琢磨這個事情。 ”季蘊文說。

興隆橋社居委會議室裡有一個展架, 擺設季蘊文自製的山石盆景

10年做2000多個盆景

在興隆橋社居委的一個會議室裡, 靠牆有一排展架, 上面整齊地排列著一件件季蘊文自製的山石盆景, 共有50多件。 這些山石盆景形態各異, 山體用水泥塊、磚頭塊製成, 有的還點綴了房屋, 這些小房子是用廢棄的黃沙做成的, 廢棄的塑膠草則成為盆景中的靈動之處, 還有的盆景中塑造了駱駝等動物的造型, 惟妙惟肖。而季蘊文對於廢料也不挑,任何一塊料,經他的手之後,都會成為一件獨特的作品。外出旅遊時,季蘊文也會撿一些石頭回來,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十分巧妙。

這些作品放在社居委裡展示,季蘊文也有他的用意: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並瞭解它們的製作過程後,能夠增強環保意識。

從2007年到剛剛過去的2017年,季蘊文已經做了10年時間。10年間,大大小小、雜七雜八的山石盆景,季蘊文做了有2000多個,自認為是精品的有200多個。這些盆景大多以適合家庭擺放的小盆景為主,最大的盆景底部長約60釐米,最小的盆景底部長約10釐米。

季蘊文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叫“夸父追日”,整件作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山石盆景,另一部分是一幅長1米、寬70釐米的背景畫。盆景裡的造型由煤渣製成,背景畫用紅磚頭粉、黃泥土等創作而成,畫面用整幅紅色打底,一輪金黃色太陽鑲嵌其中,很有視覺衝擊力。而山石盆景中誇父的一個手指,正指在那輪太陽之上。

季蘊文的很多山石盆景作品,都會輔以特定的背景畫,有日出、有月落,很有意境。“我就是想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像是在大自然中一樣。”季蘊文說。

季蘊文的工作室

花費至少五六萬

對於這一件件變廢為寶的“藝術品”,季蘊文有一個原則:只送不賣。親戚朋友或慕名而來的人,如果喜歡哪一件,季蘊文都會送給對方,但是會提出一個要求:“我是用廢料做的,我送給你後,希望你向我學習,愛護環境、變廢為寶。”季蘊文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周圍人的環保意識。

季蘊文送出去的盆景,雖然都是廢物做成的,但盆景託盤都是他自己花錢買的。因為需求量大,季蘊文到宜興廠家去批發,一個託盤25元。“一年在這上面要投入五六千元,目前至少花了五六萬元。”季蘊文說,“這是一個花錢和花精力的活兒。”

季蘊文也開始嘗試用廢棄的黃沙、水泥,做成仿紅木託盤,看上去還挺逼真。

當記者問起做這件事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時,季蘊文說:“更多的是責任感,要說成就感,可能也有一點,但只占5%,剩下的95%是責任。”

每每看到資源浪費、垃圾亂丟,季蘊文都會更加意識到那種責任感的存在。“每個公民都應該保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所以說我做這件事情,更多的是出於環保層面的需要,希望能帶動更多人提高環保意識。”季蘊文說。

惟妙惟肖。而季蘊文對於廢料也不挑,任何一塊料,經他的手之後,都會成為一件獨特的作品。外出旅遊時,季蘊文也會撿一些石頭回來,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十分巧妙。

這些作品放在社居委裡展示,季蘊文也有他的用意: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並瞭解它們的製作過程後,能夠增強環保意識。

從2007年到剛剛過去的2017年,季蘊文已經做了10年時間。10年間,大大小小、雜七雜八的山石盆景,季蘊文做了有2000多個,自認為是精品的有200多個。這些盆景大多以適合家庭擺放的小盆景為主,最大的盆景底部長約60釐米,最小的盆景底部長約10釐米。

季蘊文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叫“夸父追日”,整件作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山石盆景,另一部分是一幅長1米、寬70釐米的背景畫。盆景裡的造型由煤渣製成,背景畫用紅磚頭粉、黃泥土等創作而成,畫面用整幅紅色打底,一輪金黃色太陽鑲嵌其中,很有視覺衝擊力。而山石盆景中誇父的一個手指,正指在那輪太陽之上。

季蘊文的很多山石盆景作品,都會輔以特定的背景畫,有日出、有月落,很有意境。“我就是想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像是在大自然中一樣。”季蘊文說。

季蘊文的工作室

花費至少五六萬

對於這一件件變廢為寶的“藝術品”,季蘊文有一個原則:只送不賣。親戚朋友或慕名而來的人,如果喜歡哪一件,季蘊文都會送給對方,但是會提出一個要求:“我是用廢料做的,我送給你後,希望你向我學習,愛護環境、變廢為寶。”季蘊文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周圍人的環保意識。

季蘊文送出去的盆景,雖然都是廢物做成的,但盆景託盤都是他自己花錢買的。因為需求量大,季蘊文到宜興廠家去批發,一個託盤25元。“一年在這上面要投入五六千元,目前至少花了五六萬元。”季蘊文說,“這是一個花錢和花精力的活兒。”

季蘊文也開始嘗試用廢棄的黃沙、水泥,做成仿紅木託盤,看上去還挺逼真。

當記者問起做這件事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時,季蘊文說:“更多的是責任感,要說成就感,可能也有一點,但只占5%,剩下的95%是責任。”

每每看到資源浪費、垃圾亂丟,季蘊文都會更加意識到那種責任感的存在。“每個公民都應該保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所以說我做這件事情,更多的是出於環保層面的需要,希望能帶動更多人提高環保意識。”季蘊文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